为政之要:拨冗去繁谋大事——浅论县委书记的领导艺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艺术论文,县委书记论文,去繁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管事要管本行,议事要议大事。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一个县的县委书记,肩负着贯彻党的方针政策、领导当地两个文明建设的重大使命。因此,能够拨冗去繁、把握和驾驭全局,不仅是县委书记岗位职责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其必备的领导艺术。
一、认准角色、自觉定位,充分发挥县委书记在县级领导活动中的重要职能
县委书记拨冗去繁谋大事,首先是由身份地位的特殊性决定的。县委书记是县级领导活动的主持者、重大决策的主心骨、县委领导集体的核心,对全县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负总责。特殊的身份地位决定县委书记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仅仅考虑一地一域的问题;也不能日计有余,岁计不足,仅仅考虑当时当令的事情,而应当胸怀全局,高瞻远瞩,把主要精力放在谋大事、干大事、成大器上。
其次,县委书记拨冗去繁谋大事,是由领导活动的规范性决定的。现代领导科学认为,任何复杂的管理系统都可以分为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三个层次。决策层负责非常规性决策,掌握系统运行的规则和方向,同时,负责考核下一层指令执行情况,解决下一层各子系统之间的不协调问题。县委是全县的决策中心,县委书记是这一中心里的关键人物,其首要职责就是组织县委“一班人”对牵动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科学决策,至于管理层和操作层的工作,则宜于宏观上予以指导,具体事务不必问得太多。管了自己不该管的事情,甚至管得太多,不仅会耗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和注意力,影响决策功能的行使,而且会挫伤部门和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导致整个管理系统功能的紊乱和衰减。因此,从提高管理效率的角度看,县委书记应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集中精力谋大事。
再次,县委书记拨冗去繁谋大事,是由领导活动的复杂性决定的。按照当前政权组织体制,县委是全县决策中心和战斗指挥中心,上级的重大决策和重要指示都要由县委结合本地实际贯彻到基层去,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县委加以决策、指挥、组织和协调。县委书记客观上置身于领导活动的风口浪尖。加之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片面地认为,“老大难,老大难,老大抓了就不难”,大事小事都强调“一把手负总责”,动辄搞“一票否决”,竞相给县委书记压担子。这就要求县委书记有清醒的头脑和战略的眼光,始终站在全局的高度,分清主次轻重,坚持抓大放小,科学地处理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切不可成为哪里有情况就冲向哪里的“突击队员”,陷入矛盾的漩涡不能自拔,以致贻误党的事业。
二、提纲挈领,把关定向,牢牢把握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当前,在经济、社会、政治生活中,有许多关系全局的大事情。县委书记谋大事,就是要注重把握那些牵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一是注重把握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方向性问题。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行动的向导。县委书记作为党在县一级组织的负责人,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要全面、准确、及时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引导全县干群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不动摇,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执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政治上始终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制订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作为县委书记,就是要结合县情实际,将这些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到基层去。
二是注重把握决定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县作为我国政权组织结构中一个非常独特的链条,其领导工作集宏观与微观、执行与决策于一身。如何准确实现自我定位,如何将潜在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如何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这对县级的宏观决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县委书记必须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制订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上,而不能沉缅于一般的战术性问题。只有确立起符合县情实际、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发展思路,才能为全县干群的创造力找到最佳的凝聚点,也才能更好地驾驭全县改革和发展的大局。
三是注重把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事物复杂体系中的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县委书记总揽全局,但不应该也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而应把握在各项工作中居于主导地位、对一般工作起支配和带动作用的关键性工作。
四是注重把握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我们必须自觉地将“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县委书记作为党在县一级组织的负责人,必须时刻关注群众的冷暖,倾听群众的呼声,尤其要重视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以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维护社会大局的稳定。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认真对待群众的意见与呼声,及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从而使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
三、科学预见,精心运筹,不断提高县委书记谋大事的艺术和水平
县委书记怎样“谋”大事,这是一门复杂而又精深的学问。按照科学决策的基本原理,结合领导工作中的决策实践,我们认为,县委书记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提高谋大事的艺术和水平。
立足实际,找准结合点。县一级处于上级与下级、宏观与微观、城市与乡村的结合点上。县委书记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努力做到“四个吃透”,即吃透上级指示精神,吃透本地实际情况,吃透国际国内的动态和信息,吃透人民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努力寻求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的“结合点”。照抄照搬上级的政策或别人的做法,那是典型的形而上学,是对事业不负责任的表现;领导者急功近利,一厢情愿,置群众的合理意愿于不顾,再好的构想也会因为缺乏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而在实施过程中大打折扣。
集思广益,决策讲民主。县委书记谋大事,不能闭门造车,独断专行,搞“家长制”和“一言堂”,而应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县委书记即使在学识素养、工作阅历、胆识魄力等方面有高人一筹之处,但也难免受到这样那样的限制而影响决策的科学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生活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县委书记所作的决策多数属于自己未曾涉历的非常规决策,没有先例可循,只有广泛听取方方面面、尤其是专家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思辩,然后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的失误,以保证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当然,强调决策讲民主,并不是否定集中。县委书记要善导,善统,善断,具备高于其他领导成员的决策能力和敢冒风险的勇气。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并在各种不同意见的碰撞中加以引导,形成共识。关键时刻,县委书记要敢于拍板、决断,以防当断不断,贻误发展的良机。
见微知著,增强预见性。大事与小事的界限,一般情况下分得比较清楚。但有时也难于分辨。有些事情,表面上看是小事,但却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或者对全局工作影响较大,因而小事不小。作为县委书记,要独具慧眼,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从复杂多变的形势中科学地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而因势利导,把工作做在前面,实现决策的超前性。增强预见性,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善于发现和培植新生事物。要注意总结群众的先进经验,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把群众中具体的、个别的、零散的成功做法加以概括、总结、提高、升华和推广,使之成为影响全局、指导全局的大政方针。
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县委书记处于总揽全位置,考虑问题应当严密周全,坚持“一分为二”“两点论”,熟练掌握“弹钢琴”的艺术,善于处理好宏观与微观、重点与一般、近期与长远、务实与务虚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不可顾此失彼,或者以偏概全。
四、勇于实践,积极进取,确保重大决策落到实处
我们强调县委书记“谋”大事,并未否认实践的极端重要性,恰恰相反,县委书记不仅要集中精力谋大事、议大事,而且要扑下身子抓大事、干大事,确保重大决策落到实处。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坚持调查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当前,随着经济政治体制的调整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复杂纷呈。县委书记要想作出科学的决策,首先必须掌握大量真实可靠的材料。诚然,现代信息网络的建立、先进办公手段的运用,为“领导不出门,也知天下事”提供了便利。但科学技术和信息传播无论发达到什么程度,都不能取代领导面向基层、面向实践、面向人民群众进行直接的调查研究。县委书记不能满足于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看材料、要数字,而应从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不畏艰辛,深入实际,调查了解上级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县委的重大决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情况,及时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认真总结人民群众的发明与创造。尤其要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调查研究,从中寻求科学、务实、可操作的对策和方法,用以丰富自己的决策。
注重协调,形成合力。一项新的决策常常会导致利益格局的调整,决策执行过程中,当执行者自身利益受到影响时,便有可能产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逆反现象。县一级政权组织,行业、机构众多,条块交错,彼此之间既有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又有各自利益的特殊性和相对独立性。在共同执行某项决策的过程中,往往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或相互扯皮,或相互争利,或讨价还价,以致造成决策执行的“梗阻”;此外,决策者与执行者认知角度、认识水平的差异,也会影响决策的执行。为此,县委书记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通过正确而又强大的舆论导向,运用政策的、法规的、经济的、行政的等多种调控手段,并依靠个人独特的影响力,阐明事理,划清权责,摆平利益,理顺关系,统一步调,形成合力,将方方面面的思想、精力和创造热情凝聚到全县工作的大局上来。要搞好县委班子内部的协调,充分调动分管书记和其他常委围绕全局抓落实的积极性,做到目标同向,工作同心,相互配合,步调一致。要搞好县四套班子之间的协调,使四套班子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工作,协调行动。要搞好条块之间的协调,强化中心意识、全局一盘棋意识,确保重大决策在落实中通行无阻。
加强督导,狠抓落实。县委书记在搞好决策的同时,不能做“甩手掌柜”,还须腾出手来,,按照既定程序,带领县委一班人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抓落实,确保重大决策落到实处。当然,县委书记抓落实,并非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而是抓总纲,抓要害,抓“牛鼻子”。这里所说的“牛鼻子”,对于县委书记来说,一是班子建设,二是目标考核。“任力者劳,任人者逸”。抓住了班子,也就抓住了决策执行的关键。对于我行我素、执行不力、政绩不显的班子,要严肃查找问题和原因,该教育的要教育,该调整的要调整。同时,对班子成员,要明确分工,明晰职责;对重点乡镇、关键部门,要把好年初目标制订关和年终目标考核关。对某些牵动全局的重点工作,县委书记应当亲自督阵,实行挂图作战。凡是认准了的事情,要一鼓作气,一抓到底,不出成效不罢休。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县委书记谋大事,不光是要求别人怎么做,还要身体力行。一方面,县委书记处于引人注目的显要位置,不仅要在谋大事上不同凡响,还要在干大事上率先垂范,这样才有凝聚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县委书记亲身实践,对搞好决策也大有裨益。
“汝欲果作诗,功夫在诗外”。领导者是否善于“谋大事”,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谋”的过程本身。作为县委书记,要讲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素养,增强自己的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统御、决断能力;要讲政治,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要讲正气,在总揽全局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正直人格的巨大凝聚力和感召力。只有综合素质提高了,谋大事才会科学准确,才会轻松自如,才会有成功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