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工程机械电气系统线束装配与布置原则论文_徐来敏

分析工程机械电气系统线束装配与布置原则论文_徐来敏

中建二局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工程机械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社会生产活动中,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为了提高施工机械在生产中的应用效果,有必要对电气系统线束的布置和装配进行合理的控制,实现施工机械的持续优化。提高线束布置的规范性,保证线束总成的科学性,可以有效地避免施工机械电气系统运行中的故障,提高机械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保证了社会生产的高效率。

关键词:工程机械;电气系统;线束装配;布置

前言

社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工程机械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保障工程机械良好的操纵性与节能性,还应该提升工程机械的安全性与高效性,以促进社会生产效率的提升,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工程机械电气系统的复杂性越来越高,使得电气系统的设计和装配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电气元件的不断增加和升级,使得设计与装配工作更加重要。线束是电气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工程机械电气系统的运行质量及功能发挥。因此,应该对工程机械电气系统线束的布置与装配进行深入分析,不断提升工程机械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使其更加便于使用者的操作,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这就需要在了解工程机械电气系统结构的基础上,严格遵循其线束的布置与装配原则。

1工程机械电气系统的基本内容

电气设备和电子系统,是工程机械电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启动系统、电气设备比如启动机和工作灯等、充电系统、蓄电池和发电机等,是电气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动机电子控制的燃油喷射系统和电子智能控制系统等,是电子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单线制、低压、负极搭铁和直流,是工程机械电气系统的主要特点。结构较为分散也是工程机械电气系统的特点,为了保障线束布置与装配能够与之相适应,并实现工程机械电气系统线束装配难度的降低,一般采用主机架线束、发动机线束、仪表箱线束和驾驶室线束等分段,插接头连接的设计方式。

2工程机械电气系统线束布置与装配原则

2.1工程机械电气系统线束装配的工艺性

2.1.1加强对于线束装配的控制

在装配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出现线束过紧情况,需要合理控制线束预留长度。当线束预留过长的时候,就会导致线路冗余;当线路预留过短的时候,运动部位运动就会造成对于线束的拉动力或者挤压力。所以,一定要按照运动部位在运动过程中所能够达到的极限长度来进行预留长度的设置。另外还需要保证线束装配完成以后会预留出充足的周围空隙,尤其是对于操纵系统或者工作装置来说。一般情况下,电气系统线束同周围运行部件之间的间隙范围应该控制在25mm以上,从而才可以保证避免线束受到操纵连杆所形成的拉力作用或者部件所形成的挤压作用影响。

2.1.2保证工程电气系统线束布置和装配方便检修

在比较利于操作的位置来进行插接件的布置,在保证电器件安装空座空间足够大的基础上,才能够在电器件上进行线束插接,如果电器件安装操作空间不足的时候,需要在方便检修的区域来进行线束插接。

2.1.3科学布置仪表箱内的线束

需要按照仪器仪表插接口位置、安装深度、方向、距后面板的空间等因素来合理地确定线束的预留长度,保证接插方向空间维持在插头长度二倍以上,这样才能够更加方便进行操作。

2.1.4科学控制线束过线孔

线束过线孔必须要保证比最大插接件尺寸大2cm左右,还需要把橡胶防护件设置在线束过线孔之中,例如说环管。如果线束从驾驶室内到室内的引向过程中通过钣金孔,还需要确保过线孔一定要高于外部线束位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保证不会出现孔口磨损情况,还有外部线束液体不会流入到驾驶室内,还需要在过线孔上设置密封件。

2.2线束走向合理性

需要整天考虑电气系统结构组成,使其走向保持合理。线束走向需要按照机架内侧面、梁等车身来固定,对此可以根据车架走线槽来设置。还需要在布置及装配的时候,保证线束不会遭到摩擦力或者部件挤压力的影响,主要目的在于避免绝缘层受到破坏而受损,从而就会对于整体性能造成影响。在主线布置以及装配过程中必须要坚持“投影方向横平竖直”的基本原则,在保证系统操作便利性的基础上来尽可能缩短线束长度,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采取H型布线结构。在进行线束布置装配的时候必须要全面考虑到其他部件构造情况,一定要控制好线束同部件之间的空隙,从而提升其整齐性和美观度。

2.3线束固定点合理性

在线束配置装配的时候,线束会因为振动而出现轴向窜动情况,还会因为自重而出现低垂情况,所以必须要根据线束在整车中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固定点的设置,充分保证其合理性,并要对线束进行有效的保护,避免车身锐边物质对线束造成破坏。除要保证线束固定点合理以外,还要保证其数量能够满足相关操作要求。在设置固定点的时候一定要全面考虑车身结构特征和线束走向特征。需要结合有关标准来合理控制线束过弯半径。通常情况下,两个固定点之间应该控制在30mm的距离范围,还需要把固定点设置在拐点位置,从而可以切实避免线束过弯拐点影响到整体系统。如果过弯拐点为锐角的时候,固定点设置数量为1,这时候必须要注意避免出现干涉情况;如果弯拐点为直角的时候,固定点设置数量为2,这时候需要注意控制固定点和拐点知之间的距离在100mm范围内;为保证线束布置装配合理程度,需要尽可能避免拐点为锐角情况。如果固定点设置位置为有支点的干线,需要控制支点与固定点两者之间的距离在100mm范围内。在车体上固定同-其他线束连接的插接件,保证固定点设置距离在接插件100mm范围内。

2.4预防线束干涉现象

2.4.1避免线束和车身锐变发生接触

为避免线束同车身锐变之间的接触,应该控制好线束与锐变之间的间隙,另外还需要对线束做好防护工作。从而才可以避免锐变会磨损线束,从而造成绝缘层对整体系统性能造成影响。

2.4.2特殊部分的预留长度控制

此处提到的特殊部分是指一些振动部分,对于这些部分的线束布置装配,在明确其预留长度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振动部分的振幅大小。合理控制预留长度可以有效避免因为振动而造成接点虚接情况,同时一定要避免插接件固定点设置在振动部分上。

2.4.3应充分考虑到线束耐高温性能

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发动机附件高温区来说,在此区域进行线束布置装配的时候要结合QC/T29106-2004标准来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在低温侧来展开线束布置装配,线束和排气歧管之间的合理距离范围为50mm以上,而线束与超过150℃部件之间的合理距离范围为60mm以上。

结束语

在当前工业化生产的过程中,对于工程机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提升工程机械的质量,才能够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电气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故障,影响了工程机械的使用。因此,应该对工程机械电气系统线束的布置和装配进行有效处理,提升工程机械的可靠性、安全性与操纵性。装配与维修的工艺性、走向的合理性、固定点的合理性、干涉现象的预防,是在工程机械电气系统线束的布置和装配中遵循的基本原则,能够有效提升工程机械电气系统性能,保障工程机械在社会生产中发挥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生波.工程机械电气系统三维设计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6.

[2]张小亮,王萌,陈鹏宇.工程机械电气系统线束布置与装配原则[J].建筑机械化,2015,36(01):89-91.

论文作者:徐来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5

标签:;  ;  ;  ;  ;  ;  ;  ;  

分析工程机械电气系统线束装配与布置原则论文_徐来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