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导师制”_教学过程论文

论中学“导师制”_教学过程论文

中学“导师制”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中学论文,导师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教育观念的嬗变,教育的概念已有了崭新的内涵;面对21世纪中学教育的需要,现行中学教育模式已显得力不从心了。这样,一个新的选择就摆到了我们的面前:是继续对现行的中学教育模式进行补充完善,还是直接对其进行彻底改造?我想,补充固然会有些收获,但要使其完善却是一种幻想,因为现在的中学教育模式,从本质上讲,与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是格格不入的。那么,要想让现在的中学教育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与当前的教育观念的嬗变相适应,我们应该或者说完全有必要对现行的中学教育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作为改革的一种思考与尝试,我们在此提出一个新的教育概念——中学“导师制”教育,以供大家参考。

中学“导师制”教育是一种什么教育模式呢?概括地说:中学“导师制”教育是以学生的教育选择为前提,以名师为核心的多元化教育。具体说来,它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以名师为立校之本

中学“导师制”教育,顾名思义,是以“导师”为中心的教育,离开了“导师”,就不存在什么中学“导师制”教育。那么,什么是导师呢?导师就是学有专长的教师,就是名师。所以,在中学“导师制”教育的办学模式中,名师就是立校之本。

(1)以名师树学校的品牌形象,学校靠名师得声誉,上档次, 从而获得广泛的社会影响。

(2)围绕名师订培养目标,组织课程,确定教学的组织形式, 制订教学方案。

(3)靠名师揽学生,创办学效益。

(4)借培养名师为手段,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促进学校的再发展,学校把培养名师的工作当作是学校治校的一项基本策略。

中学“导师制”教育模式运作的关键,是产生名师的问题。一方面,学校要像企业引进高科技人才一样,“筑巢引凤”,吸纳名师来校任教;另一方面,这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学校要注重培养和塑造自己的名师。这也就是说中学“导师制”教育模式的运作,不再只是传统的“教”与“学”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现代教学的学生身心发展的问题,它还是一个教师培养提高的问题。从运作的角度讲,中学“导师制”教育模式的实施应该有一个过程,名师的成长过程就是该教育模式的实验探索过程,一个学校名师的成熟就是该校中学“导师制”教育模式成功的标志。

二、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四向选择

谁教谁,过去都是由学校一方进行计划安排的,教师没有选择学生的自由,学生也没有选择教师的自由,家长更是不得参与选择了。这也是教育上的“计划经济”。这种由学校进行的统一的计划安排,不仅教师受害,学生和家长受害,连学校自己也受害,因为由此产生的多种复杂的人事纠葛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麻烦,由此造成的教学质量的不良也给学校的声誉带来了损害。

中学“导师制”教育模式要放下这一“包办”的包袱,让参与教学的各方自己来选择,这种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四向选择,是要强化学校教育各方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从而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其运作方法是:

1.学校提供选择班主任的建议。由学校行政在学年开始之前,对各个教师的教学业绩、在教师和学生中的威信与影响、教学个性等进行认真研究,初步确定班主任人选。

2.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双向选择。将学校初步确定的班主任人选交教师进行广泛的讨论酝酿,然后班主任挂帅进行“组阁”——组建班级教学的教师班子。这个“组阁”过程是一个教师和班主任的双向选择过程,班主任挑选任课教师,教师挑选班主任。这个“组阁”过程是一个对班主任的重新确认的过程,如果班主任没有教师追随,“组阁”不成,就不再担任班主任工作;当然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对教师的选择过程,如果不能被班主任邀请参与教学班子组建,就要“下岗”。

3.教学班子与学生、家长的双向选择。教学班子组建完成,即向学生公布并开始接受学生报名,这也是一个接受学生及其家长的选择过程。如果某一个教学班子不能得到学生与家长的信任,学生的报名数极少甚至没有的话,这个教学班子也就面临解散的危险。

4.学校对学生以及家长的报名进行统筹协调。这种统筹协调是协商性调济,如果某些班子的报名数受到组班的限制——过多或过少,学校可出面进行小范围的协商调济,以保证教学组织形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果在这种调济协商之下,某些教学班子仍然得不到学生,或者学生数量太少,就要解散。

以上四个环节,是中学“导师制”教育模式就学校的最一般的也是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建设提供的策略,策略的核心依据是名师效应。选择班主任,组建教学班子是依据名师的个体效应,学生以及家长对教学班子的选择是由多个名师所构成整体效应的体现。至于学校的其他的辅助教学形式的组织建设,如培优课、补差课、选修课、第二课堂等,谁教谁的问题操作起来就非常简单了,在此限于篇幅不作赘述。

三、教学培养目标的多样化

让教师和学生自己来选择,从根本上说,是教师和学生的个性使然,是教学充分尊重教师与学生个性的结果。因此中学“导师制”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个性教育,既尊重教育者的个性,也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既然如此,它的教学培养目标,就不能是“一刀切”的,它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应该随着教学培养目标的不同而显丰富多彩。

教学培养目标的多样化,不是要在我国的教育方针所提出的“五育”之外,再增加多少新的教学培养目标,或者说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再增加什么样的发展,而是在实现“五育”,发展学生身心的总目标统摄下的具体教学目标的多样化,是通过具体教学目标的多样化使我国的“五育”教育目标得到真正的实现。

1.面向学生的个体制定教学目标

真正的个性化的教学不是直接面向个体的教学,而是围绕个体来制定教学培养目标的教学。现行的教育模式,都是围绕学生群体来制定教学培养目标的,最多也只是分类(按层次不同的学生群体)制定教学培养目标,这并不能真正地实现教学的个性化,不管其教学方式是面对群体还是面对个体。

面向学生的个体制定教学培养目标,首先要透彻地分析教育对象群体中各个个体的个性差异:有的成绩差,能力强;有的成绩好,但能力差;有的大方,能说不能写,有的腼腆,能写不能说……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个学生的发展的侧重点,以统一目标下的由学生个性差异决定其发展侧重点的不同来体现和实现教学培养目标的个别性。面向学生个体制定教学培养目标,其次要准确地把握教育对象群体中各个体与总体培养目标的不同的距离,有的已接近实现总体的共同培养目标,有的则距离很远……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个学生在规定教育时间内实现总体共同教育目标的不同的量与度,以此来体现和实现教学培养目标制定的个别性。第三是深入分析教育对象群体中个体的超常性(这虽然也属于个性差异,但有其特殊性,故单列),如特异功能、非常突出的智能与运动能力、特长等,在此基础上确立该类(个)学生的特别培养目标,以超越总体共同教育培养目标来体现和实现教学培养目标制定的个别性。

2.根据教师的特长与教学兴趣来强化突出某些教学培养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只强调学生的个性专长,不强调教师的个性专长,不是中学“导师制”教育模式的特点。中学“导师制”教育特别强调教师的个性与专长并注重发挥它的作用,把它当作一种可以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一方面,注意培养和发展教师的教学兴趣与专长,并把它提高到作为影响教学培养目标制定的重要条件来认识。另一方面,给教师的这种教学兴趣与专长以广阔的用武之地,突破教学总体的共同的教学培养目标的限制,根据教师的兴趣与专长,制订出与之相关的超出常规的培养目标,进行各种超常和专长人才培养,充分拓展中学教育的培养空间,极大地提高中学教育的力度与效度。

四、教学形式的高度灵活性

教学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必然会带来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中学“导师制”教育模式仍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仍以课堂教学作为主要授课方式,但班级授课制与课堂教学绝不会成为中学“导师制”教育的桎梏,它要形成一个以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为主体的辅之以其他教学形式的灵活的综合教学模式,参与其中的其他主要教学形式有:

1.家庭教育形式。教师可以将教学延伸到家庭,利用课外时间或节假日上学生家里或到自己家里对学生进行辅导。

2.私塾式个别教学形式。在课堂中,教师不一定或者说必须采取集体授课方式,可以甚至提倡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

3.小组教学形式。学生可按学习兴趣小组,也可按不同的学习目标与要求分组,也可按对教师的不同选择分组,也可按其他任何可行的方式分组,在课内或课外同时由不同的教师带领进行学习。

4.大课堂授课+分班自学+个别辅导教学形式。同一层次的学生集中起来由名师大课堂授课,然后分班自学,由教师巡回个别辅导。

5.半日制“培优”、“补差”教学形式。学生上午按常规分班集体上课,下午按学生的程度差异分别重组进行培优、补差教学。

6.半日制“选修”教学形式。学生上午按常规分班集体上课,下午由“导师”开设各种内容的“选修”课,由学生自由选修……

当然,随着中学“导师制”教育模式的日益发展,日臻成熟,还会有更多更好的教学形式出现,使它的教学形式更趋灵活和完美,绝不会仅仅局限于上面所列举的几种。

另外,中学“导师制”教育模式的教学形式的高度的灵活性,还包括教学检验与认定方式的灵活性,其中主要的有灵活的考试形式和灵活的升级和结业制度。首先从考试形式来讲,中学“导师制”教育模式围绕“导师考核”这个中心来探索多种灵活的考试形式,如答辩、成果鉴定、笔试加口试,实践评估等等。升级与结业也将打破学年制的一统天下,尝试与学分制的结合等。

总之,中学“导师制”教育模式,就是要以最灵活的教学形式来求得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最大的激发,求得对“导师”的教学资源的最充分的开发与利用,从而获得教学的最普遍的、最大的教育效果。

五、收费与报酬的多样标准

中学“导师制”教育模式提倡竞争,体现竞争,强化竞争,从而促使学校教育教学的市场化,然而,市场化只有竞争行为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竞争行为本身,竞争也无法维系,不能形成真正的竞争。所以,中学“导师制”教育要培养发展竞争,促使学校教育的市场化,首先必须培养和完善其竞争机制,而这个竞争机制的核心就是收费与报酬。现行的“大锅饭”式的学校的收费与报酬的方式与标准,只会窒息竞争,使中学教育完全失去活力。限于篇幅,这个问题就不多讨论了。

中学“导师制”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构想,科学与否,还有待实践来检验,在此谨以此文,就教于各位学界同仁。

标签:;  ;  

论中学“导师制”_教学过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