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市儿童医院2号楼十病区C区 362000)
摘要:目的 分析护理干预辅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16年3月~2017年3月所收治的70例患儿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每组各35例,参照组早产儿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早产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早产儿的体质量高于参照组早产儿,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胃管留置时间等明显短于参照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参照组患儿,两组患儿上述各项指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应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使早产儿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促进早产儿的脏器功能与胃肠道功能的发育成熟,使喂养不耐受治疗效率大幅度提升。
关键词:护理干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显著提升,临床急救技术提高,现今,早产儿死亡率也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仍然是新生儿科常见病之一,由于早产儿消化系统发育处于不成熟时期,消化系统的各类消化酶的分泌量无法满足机体正常使用需求,胃肠动力较差,导致肠道喂养难度较大,致使早产儿易出现喂养不耐受现象,严重时也会影响早产儿的体格和智力发育。虽然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可以使早产儿不耐受症状得到缓解,但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院选取70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护理干预辅助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16年3月~2017年3月所收治的70例患儿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儿均符合喂养不耐受临床表现症状,所选研究对象的胎龄均小于37周,本次研究已排除宫内感染患儿,排除宫内发育迟缓患儿,排除颅脑畸形患儿,排除患有染色体疾病与遗传代谢性疾病患儿,将所选入的7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每组各35例,观察组中男性早产儿19例,女性早产儿18例,胎龄28~36周,平均胎龄为(33.1±2.3)周,早产儿的出生提质量1250~2400g,平均体质量为(1700±450)g;参照组中男性早产儿21例,女性早产儿16例,胎龄29~36周,平均胎龄为(32.9±2.4)周,早产儿的出生提质量1200~2500g,平均体质量为(1750±450)g,两组患儿的年龄、体质量、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进行临床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治疗的同时给予常规临床护理,包括对早产儿病情发展情况的密切观察,维持早产儿正常呼吸,预防感染护理,注意早产儿保暖护理。
1.2.2 观察组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儿应用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治疗,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有效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给予早产儿腹部按摩、抚触:将室内温度保持在27~28℃左右,早产儿喂奶前30min或者喂奶后1h给予早产儿进行2~3次抚触,每次5min~10min;给予早产儿腹部按摩过程中护理人员四指并拢,以早产儿脐部位按摩中心点给予适当的压力进行按摩,按摩方向为顺时针按摩,使早产儿的迷走神经活性增强,胃肠蠕动功能提升,同时有助于早产儿胃肠管道排空,提升早产儿舒适度与安全感。
非营养性吸允:在胃管喂养前给予早产儿吸允橡皮奶头,持续5~10min,在胃管分次喂养同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允可使早产儿的胃泌素与胰岛素分泌量增加,刺激胃肠道功能的发育成熟,使胃肠营养耐受性提升,在不增加能量摄取的基础上使营养吸收效率显著提升,使胃管喂养到经口喂养的过渡使用时间有效缩短。
体位护理:护理人员在早产儿在喂奶后,将早产儿体位调整到头高足低的右侧卧位,头部高度在30cm左右,体位保持时间30min,避免早产儿喂奶后出现胃与食道反流现象。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与不同护理干预措施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每日测量患儿的体质量、腹围一次,并记录两组早产儿的变化情况,同时对腹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胃管留置时间及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进行记录分析。喂养不耐受的临床判定包括:经多次喂养后早产儿出现呕吐现象,并有腹胀症状,早产儿胃储存量超过持续喂养时1h的喂养量或者超出首次喂养量的30%,被禁食次数超过2次,以及胃部残留物内存在咖啡渣样等临床症状。在未出现其他并发症情况下早产儿出现上述症状中的一种,则需判定早产儿是否患有喂养不耐受症状。治疗有效率是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患者例数与总例数之比。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n,%)描述,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 ±s)描述,行t检验,以SPSS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若P<0.05则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早产儿的体质量明显高于参照组早产儿,观察组早产儿胃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早产儿,观察组患儿的喂养不耐受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早产儿,观察组与参照组早产儿的上述指标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早产儿各项临床指标的对比( ±s)
3 讨论
喂养不耐受又称喂养困难,多因新生儿胃肠发育不成熟,胃肠动力与胃肠道吸收功能不平衡,新生儿消化功能弱所致,同时新生儿也会受到其他各种疾病因素的影响使胃肠功能出现紊乱,从而发生喂养不耐受现象,喂养不耐受常见于早产儿。早产儿分娩后1~周易出现胃食管反流、胃潴留、呕吐、腹胀等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症状,致使早产儿的基础性疾病治愈恢复较为困难,存活率较低。早产儿出现腹胀、胃潴留及胃食管反流等喂养不耐受体征时,严重时也会导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因此,早产儿胃肠功能及正常结构的有效维持需要通过胃肠微量喂养和胃肠激素水平的提升来实现,通过给予早产儿应用全静脉营养给予,避免早产儿长期禁食致使胃肠粘膜出现萎缩,使胃肠道吸收面积缩减。因孕周时间不足,早产儿的粘膜屏障功能以及消化吸允功能均未发育成熟,严重影响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在临床治疗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状中护理干预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早产儿护理过程中需要根据早产儿自身体重情况对喂养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当早产儿胃内残留物出现黄色、绿色甚至咖啡样物残留时,可使早产儿喂养量调整降低,当早产儿不耐受症状消失后可将喂养量恢复正常。若早产儿24h内腹围增长量超过2cm时,就需检查判定早产儿是否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症状,检查结果正常者可对奶汁浓度进行科学调整,喂养时间3~5d内应用同一种奶汁进行喂养,直至最后最后给予早产儿原液配方奶,改善早产儿的肠道功能。
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护理过程中给予早产儿非营养吸允,在胃管喂养前30min后应用消毒无孔橡皮乳头进行10~15min,每天进行6~8次吸允,促进早产儿吞咽功能与吸允功能显著提升,有助于早产儿口腔黏膜感觉神经末梢的刺激,使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增强,使胃肠激素水平有效提升,同时使早产儿在摄入量不变的前提下,使胃排空加快,使胃肠道运转时间有效缩短,使早产儿的吸允反射功能加速成熟。在护理过程中给予早产儿抚触与腹部按摩,可促进早产儿迷走神经的活性增强,使体内的胃肠激素水平显著提升,使早产儿的胃肠道排空速度进一步加快,降低胃食管反流现象的发生几率,同时减少早产儿胃食管内残余奶含量,增加早产儿的排便次数,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由于早产儿自身的肠道蠕动调节能力较差,食管贲门括约肌发育并不完善,同时胃容量较小,胃呈水平位,易导致早产儿喂养后出现胃食管反流现象,基于此,在早产儿喂养后应调整早产儿体位,使早产儿保持头高足低右侧卧位,避免反流物吸入致使早产儿出现窒息,同时采取头高足低位也可以使早产儿的能力消耗降低,提高早产儿吸收能力比例,使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状得到有效改善。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早产儿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应用护理干预进行辅助治疗后,对比应用常规护理治疗的参照组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症状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91.42%明显高于参照组早产儿治疗有效率74.28%,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体质量每日增长量明显高于参照组早产儿,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表明,早产儿在常规护理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早产儿胃肠道功能发育完全、脏器功能成熟、刺激患儿胃肠道加速生长发育,使喂养不耐受率有效降低,使早产儿的存活率显著提升,使早产儿家庭的经济负担可以有效降低。
综上所述,对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临床护理中应用护理干预辅助治疗,可使喂养不耐受症状在短时间内缩短,促使早产儿预后康复,因此,对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应用护理干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凤艳. 护理干预辅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作用探讨[J]. 中国保健营养,2016,26(9):223-224.
[2]周伟,李书彦,万林芳. 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观察[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10(3):52-53.
[3]何艳. 综合护理干预在改善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方面的效果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30):135-136.
论文作者:陈燕婷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9
标签:早产儿论文; 患儿论文; 症状论文; 胃肠论文; 功能论文; 时间论文; 统计学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