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燃机热电联产系统性能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武剑波[1](2021)在《热电联产微电网多目标优化配置的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来各个国家和地区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来缓解能源短缺和降低污染排放。热电联产微电网能够利用风能、光能以及热电联产设备为用户提供电能热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供能稳定性,还可以解决偏远地区的供能问题,因此热电联产微电网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当微电网中各个分布式设备容量配置不合理时会对系统稳定性以及运行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合理配置各设备的容量是热电联产微电网实现供能稳定和满足一定经济性要求的重要保证。本文针对含风力发电机、光伏板、电锅炉、微型燃气轮机、锂离子电池、蓄热槽的热电联产微电网容量配置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热电联产微电网系统结构并构建了配置模型框架。分析了各微源的工作特性并建立出力模型,针对风光出力与电热负荷之间存在的不确定性,本文采用k-中心点聚类算法对历史气象和负荷需求数据提取典型场景来解决。其次,本文考虑了热电联产微电网的经济性,可靠性以及与主网的电能交换等因素,建立了多目标配置模型。第一个目标函数为经济成本最低,其包括运行成本、购置成本以及维护成本;将微电网对主网的依赖度最低作为第二个目标函数,其表示为由主网提供的电功率与总电负荷需求之比。本文通过制定针对不同售电模式和不同选型组合的运行策略,以确定最佳供热设备的配置选型组合并探究在固定电价和分时电价售电模式下热电联产微电网的配置结果。再次,采用多目标布谷鸟搜索算法对目标函数进行优化求解,并将求解获得的非支配解集利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进行处理,得到最终各微源的配置容量。最后,在MATLAB平台上编写了求解算法的程序来对模型进行求解。选取案例对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可以有效降低微电网的成本和对主网的依赖,证明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微电网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参考。
王寒冰[2](2021)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联供系统特性仿真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界能源危机日益严峻,环境污染愈发严重,人类迫切地寻找高效环保的能源利用方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以高效、环保、适应性强等优点,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被认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发电方式之一。鉴于SOFC的排气温度较高,把SOFC与燃气轮机耦合成SOFC/GT联供系统,并用中低温余热利用系统对SOFC/GT排气余热进行回收利用。采用二氧化碳的动力循环具有宽广的余热利用范围及较好的发电性能,在制冷、热泵以及核电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本文选用CO2动力循环回收SOFC/GT联供系统排气余热,同时引入LNG冷能利用系统。分别建立SOFC/GT/TRCC/ORC和SOFC/MGT/TRCC/ORC系统,研究这两个系统的热力学性能,分析系统关键参数变化对其性能和成本的影响规律,从而得到最优运行工况,同时对SOFC/MGT/TRCC/ORC系统进行了变负荷性能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建立SOFC数学模型,并对比参考模型数据,验证SOFC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建立SOFC/GT/TRCC/ORC的系统模型,对其进行热力学及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系统(火用)损最大的部件为SOFC、燃烧室、和底循环的冷凝器,可以优化这些部件结构及系统运行参数等来减少其(火用)损;系统发电效率、(火用)效率以及热效率分别为68.04%、65.65%和68.72%,系统总成本为90.97USD/h。系统的变工况分析发现,提高SOFC入口温度可以提升系统的热力学性能,但会增加总成本。增加电流密度虽然可以大幅提高系统输出功,但会降低系统效率,同时会增加系统总成本,水碳比对系统的热力学性能及经济成本影响很小。采用遗传算法对系统(火用)效率及经济性成本进行了多目标优化,并通过基于熵权的TOPSIS决策算法得到系统最优设计点。在最优设计工况下,系统电效率、(火用)效率以及热效率分别为69.93%、67.51%和71.11%,系统总成本为55.99USD/h。其次,由于常规SOFC/GT系统在优化分析时,参数变化范围较窄,因此对SOFC顶循环进行了流程优化,采用空气多级预热,阳极抽气回流等方式扩大了系统参数工作区间。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LNG冷能回收的SOFC/MGT/TRCC/ORC系统,对其进行了(火用)分析,得到了系统(火用)损较大的部件依次为:SOFC、燃烧室、两个底循环的冷凝器,找到了系统进一步优化方向。分析了关键参数如阳极回流比、预重整率、SOFC进口温度、电流密度和水碳比对系统热力学性能和经济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热效率和(火用)效率分别为68.9%和66.29%,系统总成本为9.92USD/h。增加阳极回流比会降低系统热力学性能,但在回流比小于0.5时对经济成本有利。预重整率增加会减少系统热效率和输出功,但会降低经济成本。提高SOFC进口温度可以增加系统效率,当入口温度大于520℃,系统成本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电流密度增加会降低系统热力学性能,但也会降低系统成本。水碳比增加会降低系统热力学性能,同时增加系统成本,但变化都很小。通过对该系统的(火用)效率和总成本的优化研究,得出系统在最优设计工况下,其热效率、(火用)效率和总成本分别为63.57%、61.16%和8.17USD/h。最后,基于燃气轮机系统的变负荷特性曲线对SOFC/MGT/TRCC/ORC系统进行变负荷分析,结果表明系统输出功随着燃气轮机负荷率的增加而增加,系统热效率及(火用)效率随之提升,但系统的燃料及CO2排放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当GT系统负荷由50%增加至110%,燃料及CO2排放成本增加30.22%,而系统制冷量增加17.83%。当系统负荷由额定负荷的78.11%增加至103.81%,系统热效率和(火用)效率分别增长2.05%和2.04%。
梁周媛[3](2020)在《考虑储能影响的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配置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具有能量梯级利用、高能效、能源供给灵活等特点,符合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化能源体系构建的重大需求,近年来受到极大关注。深入开展与之相关的配置优化研究有助于促进综合能源系统建设与发展。现有研究对储能设备在分布式IES集成配置中的作用不够重视,缺少相关性能评价研究,常导致储能平抑负荷和削峰填谷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为此,文中以带储能设备的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为研究对象,深入开展综合评价方法、系统配置优化模型构建及优化算例分析等研究,为IES的集成配置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首先,建立了经济性、能效性、环保性和储能利用效果的单一性能评价指标模型,采用AHP-信息熵的权重制定、修正方法融合上述指标,构建了一种新的3E-S综合评价指标。分析发现储能利用效果对优化配置具有相对其他指标较大的信息熵价值。其次,分析了宾馆、办公楼、医院、商场、大学校园五种应用场景下的负荷需求特征,厘清了IES各设备出力之间的耦合关系,然后基于设备特性模型与3E-S指标建立了IES配置优化数学模型,为解决规划问题因为涉及众多约束和变量及引入非线性模型原因而造成的求解困难,对模型采取了必要的简化,然后基于分支定界法的Cplex求解器获得了稳定、精度较高的计算结果。再次,分别以经济性、能效性、环保性和3E-S指标为目标函数,构建了配置优化模型并进行了优化求解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论文所提方法除了兼有经济、能效、环保三种优化方式的优点之外,还显着改善了储能设备的运行出力分配。论文进一步以3E-S指标为目标,对同一地区的五种IES应用场景分别进行了设备定容和运行策略优化的对比,验证了配置方案对不同负荷场景的适用性。最后,通过敏感性分析方法,分析了天然气价格和发电上网政策变化对IES配置的影响,发现天然气价格波动会对配置经济性产生近似一次函数变化的影响,售电价格增加但不超过合理范围时可以改善发电主机运行特性。
应笑笑[4](2020)在《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运行方式建模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我国面临着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等许多能源问题。实践经验表明,要想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就必须从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提升能源利用率这两方面着手,寻求并发展新的能源利用模式。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有助于改善我国长期面临的能源结构不合理、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等问题。作为天然气利用方式之一的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由于具有能源利用率高、靠近用户侧线损少、环境友好等优势得到了全球各国的关注与推广。然而,由目前已投入运行的天然气冷热电联供项目实际运行效果来看,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而当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设备选型及运行策略问题。系统设备容量的选择以及运行策略的制定关系到联供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能否真正发挥其既有优势,因此,有必要对此展开相应的研究。考虑到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有多种基础供能结构,本文选择了其中一种供能系统(即基于内燃机余热回收利用的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建立此联供系统运行方式优化模型的思路及对应的求解方法。根据所提出的建模思路,本文提出了系统中各主要供能设备的建模方法,重点提出了烟气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详细模拟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以经济性评价指标最低、综合评价指标(同时涉及经济性评价指标、环境评价指标、能源评价指标)最低为目标的目标函数,以用户侧逐时能量供需平衡、系统各设备的运行负荷范围为约束条件的优化模型,并利用MATLAB语言编制粒子群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从而得到系统最优运行策略。为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与实用性,本文以南京市某医疗建筑为算例,首先利用e QUEST软件对该建筑进行了负荷预测,在分析负荷预测数据的基础上确定了系统的供能结构,运用优化模型确定了该联供系统制冷采暖季各月典型日的最优运行策略,并以典型日优化结果为依据,计算得到系统全年运行性能。结果表明:按综合优化策略运行的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并不能够同时在经济、能耗、环境方面均优于分产系统;在经济优化策略及综合优化策略的指导下,大部分时段系统所提供的能量均能够刚好匹配用户侧所需能量,只有极少数情况下存在少量的能量浪费;与传统策略相比,当联供系统按经济优化策略运行时,年总运行成本可减少5.4%。上述结果有力地验证了本文所建模型的有效性、可靠性,不仅可为该类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运行提供参考与指导,而且还可被采纳为后评估手段,以评估可研报告中所提出的供能方案是否科学合理。
杨昆[5](2020)在《区域建筑分布式能源系统优化及关键设备性能提升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日益凸显的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能源供应中的比重和能源利用效率以保障能源系统的可持续性是目前能源转型的重要内容。区域能源系统规划综合考虑了当地的资源条件和用户侧的实际情况,是能源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因其在能量梯级利用及易于实现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的协同互补等方面的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变蓄热技术通过相变材料的潜热来实现能量的蓄存和利用,可有效缓解能源系统的供需不匹配矛盾。本文从区域、建筑及设备三个不同的对象出发,围绕区域能源系统规划、建筑冷热电联供系统性能分析及相变蓄热换热器性能提升技术进行了研究,具体包括:(1)以多属性综合评价决策理论为基础,论述了区域能源系统多属性综合评价问题中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优化组合权重模型以及综合评价决策模型等方面的内容,以天津市某大学校园为研究对象,基于提出的多属性综合评价模型对四种供能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了基于不同属性及综合性能最优的供能系统。(2)以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协同互补为原则,提出了一种基于天然气与生物质互补的冷热电联供系统,利用(火用)分析方法和基于能级的热经济学结构理论对其进行了(火用)及(火用)经济分析。得到了不同工况下系统各部件的(火用)效率、(火用)损失比例、生产性能以及系统产品的单位(火用)经济成本,并通过与传统成本分摊方法的比较,说明了基于能级的成本分摊方法的合理性。通过敏感性分析揭示了燃料价格及一些非能量参数对系统产品单位(火用)经济成本的影响。(3)搭建了三套管式相变蓄热换热单元蓄放热性能测试实验系统,实验研究了传热流体进口温度、流量以及加热模式对蓄热单元蓄热性能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导热和自然对流两种不同的传热机制在蓄热过程的不同阶段及蓄、放热过程中的不同作用。(4)建立了基于多属性综合评价决策理论的相变材料优选模型,以冷热电联供系统中缸套水余热的储存为应用对象,对相变材料进行了优化选择。(5)基于数值传热学的方法,对三套管式相变蓄热换热单元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采用焓法模型建立了蓄热单元的控制方程,利用有限容积法对控制方程进行离散,开发了Fortran程序对离散方程进行求解。以(火用)效率和蓄热率为评价指标,分析了传热流体运行参数及蓄热单元结构参数对蓄热性能的影响,为蓄热单元的优化设计和合理运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严嘉伦[6](2020)在《楼宇式综合能源系统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提出综合能源系统具有节能、环保、经济等诸多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由各类清洁能源驱动的综合能源系统能源利用效率高、发展潜力大,是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判断综合能源系统设计是否合理,需提出一个评价分析准则和评价方法。与传统能源系统相比,综合能源系统评价体系的最大特点在于能源的多样性以及地域的特异性。此外,控制方式和运行特点等都具有较大差异。分别从能耗、环境、经济、可靠和可行5个方面确定了评价指标,并运用绝对层次分析法对各个指标进行了定义,构建了楼宇式综合能源系统的评价体系,然后通过变异系数法对所建立的体系进行了优化验证,确定了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同时,运用Matlab软件对层次分析法进行了编程,使得该方法更具有通用性。针对三个综合能源系统项目进行项目概况的介绍,运行策略分析和负荷特性研究,运用需求理论对负荷弹性问题进行探讨,采用削峰填谷的方式提高了系统的经济性。最后,运用项目中的具体参数按照建立的评价体系进行计算,得出各个项目的优劣性和需要改善的部分,为今后项目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顾江其[7](2019)在《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特性建模与运行分析》文中认为冷热电联供系统是与公共电网以及天然气等燃料供给管道相连接,用以产生并输送给一定区域内用户电能、冷能和热能的能源服务系统。基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冷热电联供系统由于其能够采用燃气和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综合发电效率较高,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冷热电联供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用户侧负荷的波动以及运行人员缺乏系统的运行策略支持,冷热电联供系统通常在较差的运行工况下运行,此时冷热电联供系统的节能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本文在冷热电联供系统设备已定的前提下,以设备特性建模为基础,考虑多种指标,分析在不同负荷工况下,不同运行方式以及不同影响因素对系统运行策略的影响,并确定其优化运行策略。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本文选取北京通州运河商务区办公建筑群的负荷作为用能侧对象,其主要用能品种包括冷负荷、热负荷和电负荷;通过Dest建筑仿真软件得到主要用能单位的分类用能及其逐时分布,并叠加获得总的用能曲线。从全年、月份、典型日多个角度对办公建筑群的负荷特性进行分析,确定了全年的冷热负荷占比,峰值以及相应的变化趋势。(2)本文针对给定的冷热电联供系统中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配置以及分供系统中燃气锅炉等设备,结合设计数据和运行数据,通过机理建模与数据驱动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冷热电联供系统及分供系统设备特性模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压气机通用特性曲线的特性建模方法,该方法通过误差函数修正,改善了所建模型的适用性。(3)针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冷热电联供系统的产能区间较大,运行方式较为复杂的特点,本文在考虑燃机并列运行及蒸汽轮机补汽阀开关的前提下,提出了一次能源节约率(Primary Energy Saving,PES)最优的运行方式和运行成本节约率(Operating Costing Saving,OCS)最优的运行方式。本文从不同时间尺度角度,分析了冷热电联供系统在传统运行方式以及本文所提最优运行方式下的可控参数变化,供需平衡以及指标的变化,验证了本文所提两种运行方式相对于传统运行方式在节能,经济方面的优势。(4)冷热电联供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运行方式以及指标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从负荷波动,天然气价格、网电价格以及电制冷比的角度对冷热电联供系统进行了敏感性分析。通过分析得到了冷热电联供系统在不同参数变化下,联供系统不同时间段内不同优化运行策略的变化趋势以及指标的变化情况,并提出了不同外部条件变化下的优化运行策略,最终确定了联供系统在PES最优和OCS最优运行下的最优电制冷比为0.5,OCS最优运行方式下临界天然气价格和网电价格分别为4.4521元/m3和0.4502元/k Wh,PES最优运行方式下临界天然气价格和网电价格分别为4.2813元/m3和0.4515元/kWh。
刘育辰[8](2019)在《区域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系统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又能履行大国职责,实现节能减排,区域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系统近年来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我国对区域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系统的研究已经有了初步的进展,但是在对区域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系统的综合评价方面研究却少之又少,大多都是针对系统的单一效益或指标进行评价,不够客观全面,本文将针对区域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系统综合效益的评价进行研究。首先,本文以某区域能源规划项目为案例对象,利用DeST软件建立该案例项目的区域建筑模型并对建筑全年逐时冷热负荷进行模拟计算,分析得到了案例项目的区域建筑群总冷热负荷全年逐时变化特性;利用调研数据与《规范》面积指标和逐时负荷分摊法,对区域建筑群全年逐时电负荷与生活热水负荷进行模拟计算,分析得到案例项目区域建筑群全年逐时电负荷与生活热水负荷;基于前述计算分析结果,进一步分析得到案例项目的全年逐时冷、热、电以及生活热水负荷特性,为后续区域能源供给系统及系统运行方案确定提供基础数据依据。其次,论文对案例项目区域的能源资源情况进行调研,从能源供给强度特性、时间特性等角度对该项目区域拟利用能源资源的利用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技术评估,并最终提出项目区域内可利用的能源资源及能源利用系统;结合区域可利用能源供给系统的特点,根据前文分析得到的案例项目能源需求特性,提出四种区域能源供给系统初选方案,确定各初选方案的运行模式、运行方案以及设备选型,进而对四种区域能源供给系统方案进行全年与典型日运行分析。接着,论文根据综合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结合已有文献研究、工程项目经验以及案例项目情况从经济效益、能源效益、环境效益、技术效益、社会效益五个方面出发,建立一套包含5个一级指标与18个二级指标的区域能源供给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方法以及区域能源供给系统的综合评价方法:论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综合评价的模糊数学模型,结合已有文献研究与专家意见,利用模糊隶属度函数对定量评价指标赋值,利用模糊统计法对定性评价指标赋值,从而建立了以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为核心的综合评价模型。最后,论文利用所建立的区域能源供给系统综合评价模型对案例项目的四种区域能源供给系统初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得到经济效益方面最优的为方案一:冷热电三联供系统+河水源热泵系统+太阳能集热系统;能源效益方面最优的为方案二: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太阳能集热系统;环境效益方面最优的为方案二: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太阳能集热系统;技术效益方面最优的为方案四:常规冷水机组+燃气锅炉;社会效益方面最优的为方案一与方案二,综合效益方面最优的为方案一。因此,适合于案例项目的推荐方案为方案一:冷热电三联供系统+河水源热泵系统+太阳能集热系统。
贺睿婷[9](2019)在《廊坊供电公司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用户对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的期待越来越高,分布式能源系统逐渐成为最被看好的能源布局方式,在此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国网廊坊供电公司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独特优势,从而为企业乃至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成为一个不得不讨论的话题。基于此,本文详细介绍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和我国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起源、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引出廊坊供电公司发展分布式能源面临的困境,并对廊坊供电公司发展分布式能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公司以何种角色参与分布式能源项目的运营,如何在有分布式能源接入电网后进行优化调度,如何搭建多能互补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架构,以及如何实现考虑分布式能源的主动配电网络规划等,逐一给出解决方案。通过本文的研究可知:第一,廊坊供电公司在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不同发展阶段,可以酌情选择采用模式、主导模式或引导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第二,廊坊供电公司可以采用虚拟发电厂的管理方法,并研究考虑虚拟发电厂特点的分布式能源优化模型和求解方法,从而实现对分布式能源的灵活管理;第三,搭建了新型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框架,综合考虑传统能源和新能源、集成化能源方系统和分散化能源系统,从而达到廊坊供电公司多能源、多方案在社区层面的优化,并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第四,进行考虑分布式能源的主动配电网规划,能够有效协调优化各种类型的分布式能源,包括用户负荷、储能设备等,增加配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入比例,增加配网设备的使用频率,降低配电网的改造成本,从而增加电能优质性和可靠性,为解决廊坊供电公司接入分布式能源系统后对配电网造成冲击的问题指明了方向。此外,本文还通过搭建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多属性集对分析模型,建立了廊坊供电公司分布式能源系统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模型中的指标体涵盖了经济性、能耗和环境保护等因素,采用了主客观相结合的AHP-熵权赋权法计算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值,采用集对分析法计算方案的贴近度,进而评价各方案的优劣程度。同时,本文运用实例深入探讨了国内外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的典型经验,在此基础上引出廊坊供电公司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所具备的独特优势,进而总结归纳出廊坊供电公司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的战略与措施,展望美好前景。
张伟[10](2019)在《天然气CCHP与江水源热泵复合系统运行性能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和重庆地区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推广,结合重庆地区天然气资源和水资源先天优势,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CCHP)和江水源热泵系统在该地区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天然气CCHP与江水源热泵复合供能系统在具备子系统各自优势的基础上,还能缓解供需两侧热电比差距,能够利用三峡库区江水源热泵系统制冷(热)能效高的优势,充分利用天然气CCHP系统的发电盈余。对天然气CCHP和江水源热泵复合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对该类大型系统的理论研究较少,对实际项目运行性能的测试与研究更为缺乏。为了研究大型天然气CCHP和江水源热泵复合系统的在不同运行方式下的运行性能,以及运行优化的方法及其有效性,从而提升复合系统运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提出了复合系统的单目标、多目标运行优化方法,并对复合系统并网、上网四种运行方式进行了运行优化,评价了各优化目标的优化效果,分析了复合系统运行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对案例项目的实测验证了研究结果,继而进一步提出了提升系统运行性能的措施及其效果。最后分析了项目运行的经济性,给出了冷(热)价定价方案。主要内容及结论有:首先,以复合系统典型的内燃发电机、烟气热水型溴化锂吸收机、江水源热泵(冷水)机组为例,建立了表征其变工况运行性能的数学模型,并建立了利用余热制冷、制热,直燃,补燃四种工况下燃气内燃机和直燃型溴化锂吸收机之间的关联模型。其次,以满足建筑区域冷热负荷需求为原则,将复合系统划分为三个可以独立运行的子系统,28种机组组合形式,提出了复合系统优化的实现路径。分别以运行?经济成本、一次能源利用率、?效率、热经济成本最优为控制目标,对复合系统进行了单目标运行优化,确定了复合系统的最优运行策略,计算了复合系统的运行能耗与产出。基于不同优化目标所制定的运行策略主要对系统耗气量和发电量产生影响。再次,系统地阐述了复合系统“缺下余弃”、“缺下余用”、“余上缺下”、“全上全下”四种运行方式,分析了各运行方式下复合系统的运行性能。与优化目标相比,运行方式对复合系统各季节运行性能的影响更大;在各优化目标下,按季节来选择复合系统应采用的最优运行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全年季节能效比或降低运行?经济成本;然后采用排队打分法对四种优化目标的优化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热经济成本和运行?经济成本作为优化目标优化效果更好。基于此,提出综合性能参数CEf,s,以之为优化目标,对4种运行方式进行多目标优化,提出优化运行策略,并分析了复合系统的运行性能。以CEf,s为优化目标能进一步提升复合系统的运行性能。然后,分别对热泵系统、直燃型溴化锂吸收机系统及复合系统运行性能进行了实测和分析,对所建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分别以综合性能参数和热经济成本为优化目标,对实测工况(缺下余弃运行方式)和余上缺下运行方式下复合系统进行了优化,验证了优化效果。以综合性能参数为优化目标,对实测工况进行优化,可使系统平均热经济成本比实测值低17.84%,平均综合性能参数值比实测值高42.44%。然后,从运行方式、运行策略、江水取退水温差、江水取水温度、空调水供回水温差等方面对复合系统运行性能的改进措施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各运行策略与实际工况相比复合系统的节能减排情况,并给出了最优运行方案。基于此,分析了以上因素的优化对整个案例项目运行性能的改进效果。然后,绘制了项目寿命周期现金流量表,对复合系统做了全寿命周期经济评价。分析了天然气、下载电量、水资源价格变化时,冷(热)量价格和上传电价的盈亏平衡点;分析了主要静、动态评价指标(因变量)对5个能源单价(自变量)的单因素敏感性。结果表明,各经济指标与5个自变量的相关度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冷(热)量价格、天然气价格、上传电价、下载电价、水资源价格。此外,提出了“缺下余用”运行方式,并对该方式做了不确定性分析。最后,提出了冷(热)价制定的原则,分析了下载电价、天然气价格变化对复合系统的冷(热)价定价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冷热量定价策略下,与常规空调方案相比能源站运营方和冷热量用户方支出的冷热费用节超情况。本文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对其他分布式能源系统、水源热泵系统和燃气吸收式系统也具有指导和参考意义。
二、燃机热电联产系统性能指标体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燃机热电联产系统性能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热电联产微电网多目标优化配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微电网系统结构与优化框架 |
2.1 热电联产微电网系统结构 |
2.2 系统配置框架 |
2.2.1 微电网配置性能指标 |
2.2.2 优化配置框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电网分布式电源建模与典型场景获取 |
3.1 微电网分布式电源建模 |
3.1.1 风力发电机模型 |
3.1.2 光伏电池模型 |
3.1.3 微型燃气轮机模型 |
3.1.4 锂离子电池模型 |
3.1.5 蓄热槽模型 |
3.1.6 电锅炉模型 |
3.2 典型场景获取 |
3.2.1 场景获取步骤 |
3.2.2 聚类算法中k值的选取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热电联产微电网优化配置方法 |
4.1 优化配置模型 |
4.1.1 多目标函数 |
4.1.2 约束条件 |
4.2 微电网运行策略对配置的影响 |
4.2.1 固定电价模式的运行策略 |
4.2.2 分时电价模式的运行策略 |
4.3 微电网模型求解算法 |
4.3.1 多目标布谷鸟搜索算法原理及特点 |
4.3.2 多目标布谷鸟搜索算法求解流程 |
4.3.3 折衷解的选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热电联产微电网优化配置案例分析 |
5.1 仿真参数设置 |
5.2 典型场景获取 |
5.3 热电联产微电网配置结果分析 |
5.3.1 多目标函数求解的配置结果分析 |
5.3.2 不同电价运行策略下的配置结果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课题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2)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联供系统特性仿真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燃料电池历史发展及现状 |
1.3 燃料电池简介及分类 |
1.3.1 燃料电池工作原理 |
1.3.2 燃料电池分类 |
1.4 SOFC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建模 |
2.1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工作原理 |
2.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数学建模 |
2.2.1 质量守恒方程 |
2.2.2 SOFC电化学模型 |
2.3 SOFC其他重要参数及性能指标 |
2.4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模型验证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基于LNG冷能回收的SOFC/GT/TRCC/ORC联供系统 |
3.1 系统描述 |
3.2 SOFC/GT顶循环数学模型 |
3.2.1 燃烧室模型 |
3.2.2 预热器及余热锅炉模型 |
3.2.3 混合器模型 |
3.2.4 压缩机、透平及泵模型 |
3.3 底循环部件建模 |
3.3.1 TRCC及ORC模型 |
3.3.2 LNG冷能回收模型 |
3.4 系统(火用)分析模型 |
3.5 系统经济性建模 |
3.6 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
3.7 结果分析 |
3.8 联供系统性能分析 |
3.8.1 燃料电池入口温度 |
3.8.2 燃料电池电流密度 |
3.8.3 水碳比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OFC/GT联供系统多目标优化 |
4.1 多目标遗传算法 |
4.1.1 多目标遗传算法原理 |
4.1.2 NSGA-Ⅱ |
4.2 系统协同优化 |
4.3 优化过程 |
4.3.1 优化目标函数 |
4.3.2 优化变量及其约束 |
4.3.3 基于熵权的TOPSIS决策理论 |
4.4 优化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OFC/MGT系统性能分析及优化 |
5.1 SOFC/MGT联供系统 |
5.2 系统建模 |
5.2.1 空气压缩机 |
5.2.2 微燃机 |
5.2.3 燃烧室 |
5.2.4 预热器 |
5.2.5 预重整器 |
5.2.6 混合器 |
5.2.7 TRCC/ORC建模 |
5.2.8 LNG冷能回收模型 |
5.2.9 (火用)分析模型 |
5.2.10 经济性分析模型 |
5.3 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
5.4 系统模拟及优化结果 |
5.5 SOFC/MGT系统分析 |
5.5.1 预重整率 |
5.5.2 阳极回流比 |
5.5.3 SOFC进口温度 |
5.5.4 电流密度 |
5.5.5 水碳比 |
5.6 变负荷分析 |
5.7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考虑储能影响的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配置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脚注、符号等本论文专用术语的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目前研究现状 |
1.2.1 IES的发展条件 |
1.2.2 系统性能评价 |
1.2.3 设备特性建模 |
1.2.4 配置运行优化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综合能源系统性能评价方法 |
2.1 引言 |
2.2 单一性能评价指标研究 |
2.2.1 综合能源系统经济性评价指标 |
2.2.2 综合能源系统能效性评价 |
2.2.3 考虑配电网和微燃机排放的环保评价 |
2.2.4 储能利用效果评价 |
2.3 基于AHP-信息熵法的能源系统综合评价 |
2.3.1 AHP法主观权重制定 |
2.3.2 信息熵法客观权重制定 |
2.3.3 AHP-信息熵法评价的结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综合能源系统配置优化模型建立 |
3.1 引言 |
3.2 IES的结构概述 |
3.2.1 主要设备环节 |
3.2.2 电、热、冷负荷环节 |
3.3IES设备特性模型 |
3.3.1 MGT-CCHP模型 |
3.3.2 最大功率跟踪的光伏模型 |
3.3.3 负荷补充设备能量转化模型 |
3.3.4 储能设备特性模型 |
3.3.5 特性模型参数取值汇总 |
3.4 IES配置优化模型 |
3.4.1 配置优化目标函数 |
3.4.2 配置优化问题的变量 |
3.4.3 配置优化的约束条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综合能源系统配置优化算例及分析 |
4.1 引言 |
4.2 求解方法及模型简化 |
4.3 不同优化目标下的算例及结果分析 |
4.3.1 经济性优化 |
4.3.2 能效性优化 |
4.3.3 环保性优化 |
4.3.4 3E-S目标优化 |
4.4 多场景优化配置计算及分析 |
4.4.1 联供与分供形式结果对比 |
4.4.2 场景间影响因素分析 |
4.5 配置优化的敏感性分析 |
4.5.1 天然气价格影响分析 |
4.5.2 发电上网政策影响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场景2-场景5的3E-S目标分配结果 |
作者简介 |
(4)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运行方式建模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能源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1.2 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 |
1.2.1 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介绍 |
1.2.2 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3 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运行方式建模与优化思路 |
2.1 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组成 |
2.1.1 动力系统 |
2.1.2 制冷系统 |
2.1.3 制热系统 |
2.2 几种常见的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 |
2.2.1 内燃机—烟气热水型溴化锂冷温水机组 |
2.2.2 燃气轮机-烟气(补燃)型溴化锂冷温水机组 |
2.2.3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吸收式冷温水机组 |
2.2.4 燃气轮机-余热锅炉-蒸汽型溴化锂冷温水机组 |
2.3 本文研究的联供系统基础供能结构的确定 |
2.4 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设备选型原则 |
2.5 联供系统运行方式建模思路及优化思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本文研究的联供系统运行方式的建模 |
3.1 系统各主要供能设备数学模型 |
3.1.1 内燃机 |
3.1.2 烟气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 |
3.1.3 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 |
3.1.4 冷水机组 |
3.1.5 换热器 |
3.2 系统约束方程 |
3.2.1 设备约束方程 |
3.2.2 能量供需约束方程 |
3.3 目标函数 |
3.4 求解算法 |
3.5 系统运行优化模型的求解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天然气CCHP系统优化运行案例分析 |
4.1 建筑冷热电负荷模拟与分析 |
4.1.1 建筑概况 |
4.1.2 建筑冷、热负荷模拟与分析 |
4.1.3 建筑电负荷分析 |
4.1.4 热电比分析 |
4.2 系统供能方案 |
4.2.1 800k W内燃机数学模型 |
4.2.2 582k W/384k W的烟气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数学模型 |
4.2.3 2326/3228k W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数学模型 |
4.2.4 2461k W冷水机组数学模型 |
4.3 制冷采暖季各月典型日优化结果 |
4.3.1 以逐时运行费用最低为目标函数时系统运行优化分析 |
4.3.2 以综合评价指标最低为目标函数时系统运行优化分析 |
4.4 年运行优化结果及分析 |
4.5 敏感性分析 |
4.5.1 气价对系统敏感性分析 |
4.5.2 电价对系统敏感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5)区域建筑分布式能源系统优化及关键设备性能提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能源利用结构 |
1.1.2 建筑用能现状 |
1.1.3 分布式能源系统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区域能源系统规划 |
1.2.2 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构建 |
1.2.3 (火用)经济分析方法 |
1.2.4 相变蓄热技术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多属性综合评价决策理论的区域能源系统规划研究 |
2.1 引言 |
2.2 多属性综合评价决策理论 |
2.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2.2.2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
2.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2.2.4 改进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2.3 区域能源系统规划 |
2.3.1 区域建筑负荷模拟 |
2.3.2 供能系统 |
2.4 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天然气与生物质互补的冷热电联供系统性能分析 |
3.1 引言 |
3.2 系统描述 |
3.2.1 运行模式 |
3.3 热力学分析 |
3.3.1 (火用)分析方法 |
3.3.2 (火用)性能 |
3.4 热经济学模型 |
3.4.1 物理结构 |
3.4.2 生产结构 |
3.4.3 特征方程 |
3.5 热经济学分析 |
3.5.1 (火用)成本及(火用)经济成本平衡关系式 |
3.5.2 基于能级的成本分摊方法 |
3.5.3 (火用)成本分析 |
3.5.4 (火用)经济成本分析 |
3.6 敏感性分析 |
3.6.1 燃料价格的影响 |
3.6.2 非能量参数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套管式相变蓄热换热单元的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系统 |
4.2.1 相变材料 |
4.2.2 三套管式相变蓄热换热单元 |
4.2.3 实验循环及测试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蓄热过程 |
4.3.2 放热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相变蓄热材料的优化选择研究 |
5.1 引言 |
5.2 多属性综合评价决策理论 |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2 优化组合权重的确定 |
5.2.3 TOPSIS评价方法 |
5.3 相变材料优化选择 |
5.3.1 相变材料的预选 |
5.3.2 相变材料评价指标的确定 |
5.3.3 相变材料的综合评价 |
5.4 信息检索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三套管式相变蓄热换热单元的数值模拟研究 |
6.1 引言 |
6.2 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 |
6.2.1 物理模型 |
6.2.2 数学模型 |
6.3 评价指标 |
6.3.1 (火用)效率 |
6.3.2 蓄热率 |
6.4 数值计算 |
6.4.1 收敛性判据 |
6.4.2 网格与时间步长无关性验证 |
6.4.3 模型合理性验证 |
6.5 结果分析 |
6.5.1 HTF运行参数对蓄热性能的影响 |
6.5.2 蓄热单元结构参数对蓄热性能的影响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研究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楼宇式综合能源系统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综合能源系统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
1.2.1.1 多指标研究现状 |
1.2.1.2 单指标研究现状 |
1.2.2 综合能源系统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楼宇式综合能源系统评价体系构建 |
2.1 评价体系构建 |
2.2 能耗性指标 |
2.2.1 综合能源系统总?效率 |
2.2.2 综合能源系统节能率 |
2.2.3 清洁能源率 |
2.2.4 储能率 |
2.3 环境性指标 |
2.3.1 废气废水量 |
2.3.2 减排量 |
2.3.3 噪音等级 |
2.4 经济性指标 |
2.4.1 投资静态回收期 |
2.4.2 费用年值 |
2.5 可靠性指标 |
2.5.1 系统平均失能时间 |
2.5.2 系统供能可靠率 |
2.5.3 削峰填谷量 |
2.6 可行性指标 |
2.7 楼宇式综合能源系统评价体系构建 |
2.8 本章小结 |
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3.1 权重确定 |
3.2 权重计算 |
3.3 指标归一化处理 |
3.4 本章小结 |
4 综合能源系统项目负荷分析 |
4.1 杭州某商业大厦综合能源系统项目 |
4.1.1 项目概况 |
4.1.2 运行分析 |
4.1.3 电负荷弹性分析 |
4.1.3.1 弹性计算方法 |
4.1.3.2 削峰填谷负荷计算 |
4.1.3.3 削峰填谷曲线优化 |
4.1.4 运行策略 |
4.2 杭州某微电网项目 |
4.2.1 项目概况 |
4.2.2 负荷分析 |
4.2.3 运行策略 |
4.3 德清某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 |
4.3.1 项目概况 |
4.3.2 冷负荷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项目评价结果分析 |
5.1 项目设计偏差 |
5.1.1 某微网试验与设计偏差分析 |
5.1.1.1 测点布置 |
5.1.1.2 试验步骤 |
5.1.1.3 试验结果分析 |
5.1.2 某医院分布式能源站实测与设计偏差分析 |
5.1.2.1 测点布置 |
5.1.2.2 试验项目和结果 |
5.2 项目整体评价 |
5.2.1 结果计算 |
5.2.2 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7)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特性建模与运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冷热电联供系统研究现状 |
1.2.1 冷热电联供系统特性建模研究现状 |
1.2.2 冷热电联供系统评价指标模型研究现状 |
1.2.3 冷热电联供系统优化运行策略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框架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1.3.2 论文各章节框架 |
第二章 冷热电联供系统研究与负荷特性分析 |
2.1 基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冷热电联供系统 |
2.1.1 基于燃气-蒸汽联合热电循环的冷热电联供系统 |
2.1.2 传统分供系统 |
2.2 建筑群负荷特性分析 |
2.2.1 全年负荷概况 |
2.2.2 冬季典型日负荷特性分析 |
2.2.3 夏季典型日负荷特性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冷热电联供系统静态机理建模 |
3.1 航改式燃气轮机建模 |
3.1.1 工质热物性参数函数 |
3.1.2 压气机通用特性曲线修正模型 |
3.1.3 燃气轮机静态机理模型 |
3.1.4 燃气轮机变工况仿真分析 |
3.1.5 燃气轮机设备特性分析 |
3.2 双压余热锅炉建模 |
3.2.1 双压余热锅炉特点 |
3.2.2 双压余热锅炉静态机理模型 |
3.2.3 双压余热锅炉变工况仿真分析 |
3.2.4 双压余热锅炉的设备特性分析 |
3.3 抽凝式蒸汽轮机建模 |
3.3.1 抽凝式蒸汽轮机结构特点 |
3.3.2 抽凝式蒸汽轮机静态机理模型 |
3.3.3 抽凝式蒸汽轮机变工况仿真分析 |
3.3.4 抽凝式蒸汽轮机设备特性分析 |
3.4 吸收式制冷机组建模 |
3.4.1 吸收式制冷机组结构特点 |
3.4.2 吸收式制冷机组静态机理模型 |
3.4.3 吸收式制冷机组变工况仿真分析 |
3.4.4 吸收式制冷机组设备特性分析 |
3.5 压缩式制冷机组建模 |
3.5.1 压缩式制冷机组机构特点 |
3.5.2 压缩式制冷机组静态机理建模 |
3.5.3 压缩式制冷机组变工况仿真分析 |
3.5.4 压缩式制冷机组设备特性分析 |
3.6 其他设备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冷热电联供系统运行策略优化分析 |
4.1 传统运行方式分析 |
4.1.1 冷热电联供系统的产能区间分析 |
4.1.2 以电定热 |
4.1.3 以热定电 |
4.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最优运行方式建模 |
4.2.1 粒子群算法基本原理 |
4.2.2 决策变量的选择 |
4.2.3 优化目标的确定化分析 |
4.2.4 约束条件及约束条件的处理 |
4.2.5 优化算法的求解流程 |
4.3 冬季工况下系统运行策略分析 |
4.3.1 不同运行方式下燃机的启停状态 |
4.3.2 不同运行方式下运行可控参数变化分析 |
4.3.3 不同运行方式下电热供需平衡 |
4.4 夏季工况下系统运行策略分析 |
4.4.1 不同运行方式下燃机的启停状态 |
4.4.2 不同运行方式下运行可控参数变化分析 |
4.4.3 不同运行方式下电冷供需平衡分析 |
4.4.4 不同运行方式下的指标对比分析 |
4.5 过渡季工况下系统运行策略分析 |
4.6 全年负荷工况下系统不同运行策略指标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冷热电联供系统的敏感性分析 |
5.1 负荷波动对运行方式及指标的影响 |
5.1.1 等效热负荷15MW |
5.1.2 等效热负荷35MW |
5.1.3 等效热负荷50MW |
5.1.4 不同负荷工况下的指标变化分析 |
5.2 天然气价格对运行方式及指标的影响 |
5.2.1 冬夏两季不同燃料价格下的燃气启停状态 |
5.2.2 谷时阶段运行方式的变化分析 |
5.2.3 平时阶段运行方式的变化分析 |
5.2.4 峰时阶段运行方式的变化分析 |
5.2.5 燃料价格对指标的影响 |
5.3 网电价格对运行方式及指标的影响 |
5.3.1 冬夏两季不同网电价格下的燃气启停状态 |
5.3.2 谷时阶段运行方式的变化分析 |
5.3.3 平时阶段运行方式的变化分析 |
5.3.4 峰时阶段运行方式的变化分析 |
5.3.5 网电价格对指标的影响 |
5.4 电制冷比对运行方式及指标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区域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系统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及研究现状 |
1.2.1 区域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系统发展概况 |
1.2.2 区域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系统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 区域建筑群能源需求特性分析 |
2.1 项目概况 |
2.2 区域建筑群空调冷热负荷特性分析 |
2.2.1 建筑群空调冷热负荷计算方法及模型 |
2.2.2 建筑冷热负荷模拟参数设置 |
2.2.3 建筑群空调冷热负荷计算结果及特性分析 |
2.3 区域建筑群用电需求负荷特性分析 |
2.4 区域建筑群生活热水负荷特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区域可利用能源资源及能源供给系统分析 |
3.1 天然气资源 |
3.2 地热资源 |
3.2.1 地表水资源评估 |
3.2.2 地质资源评估 |
3.3 太阳能资源 |
3.4 区域可利用能源供给系统 |
3.4.1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 |
3.4.2 地源热泵系统 |
3.4.3 太阳能集热系统 |
3.5 本章小结 |
4 区域能源供给系统方案初选与分析 |
4.1 区域能源需求特性分析 |
4.2 区域能源供给系统方案初选 |
4.3 区域能源供给系统运行方案及设备选取 |
4.3.1 区域能源供给系统运行模式的确定 |
4.3.2 区域能源供给系统运行方案的确定 |
4.3.3 区域能源供给系统设备选取 |
4.4 区域能源供给系统运行分析 |
4.4.1 区域能源供给系统全年供能分析 |
4.4.2 典型日供能分析 |
4.5 区域建筑群能源站规划选址 |
4.6 小结 |
5 区域供能方案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的构建 |
5.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5.2 评价指标 |
5.2.1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
5.2.2 能源效益评价指标 |
5.2.3 环境效益评价指标 |
5.2.4 技术效益评价指标 |
5.2.5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
5.3 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 |
5.4 评价方法的确定 |
5.4.1 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与步骤 |
5.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6 案例项目供能方案的评价与选择 |
6.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6.1.1 经济效益指标权重的计算 |
6.1.2 能源效益指标权重的计算 |
6.1.3 环境效益指标权重的计算 |
6.1.4 技术效益指标权重的计算 |
6.1.5 社会效益指标权重的计算 |
6.1.6 一级指标权重的计算 |
6.2 区域供能方案的综合评价 |
6.2.1 经济效益评价 |
6.2.2 能源效益评价 |
6.2.3 环境效益评价 |
6.2.4 技术效益评价 |
6.2.5 社会效益评价 |
6.2.6 综合效益评价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9)廊坊供电公司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3 本文研究框架 |
第2章 国内外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状况及分析 |
2.1 分布式能源系统概念 |
2.2 国外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状况及分析 |
2.2.1 国外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状况 |
2.2.2 国外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总结 |
2.3 国内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状况及分析 |
2.3.1 国内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状况 |
2.3.2 国内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面临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廊坊供电公司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现状及问题 |
3.1 廊坊供电公司简介 |
3.2 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对廊坊供电公司的意义 |
3.3 廊坊供电公司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面临的关键问题 |
3.3.1 企业角色及运营模式的选择难题 |
3.3.2 分布式能源接入后的调度问题 |
3.3.3 多种能源形式的互补问题 |
3.3.4 分布式能源引入后对配电网造成的冲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廊坊供电公司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关键技术及评价体系 |
4.1 廊坊供电公司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解决方案 |
4.1.1 分布式能源项目运营模式的选择 |
4.1.2 含分布式能源的电网调度方式 |
4.1.3 搭建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架构 |
4.1.4 考虑分布式能源的主动配电网规划 |
4.2 廊坊供电公司分布式能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1 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
4.2.2 多属性集对分析模型 |
4.2.3 廊坊供电公司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构成 |
4.2.4 廊坊供电公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5 实例分析 |
4.3 廊坊供电公司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战略和措施 |
4.3.1 中国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战略 |
4.3.2 廊坊供电公司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天然气CCHP与江水源热泵复合系统运行性能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物理量及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世界能源消耗情况 |
1.1.2 我国能源消耗现状 |
1.2 课题的提出 |
1.2.1 三峡库区应用需求 |
1.2.2 案例项目介绍 |
1.2.3 案例项目现行运行策略 |
1.2.4 本文主要研究设想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外天然气CCHP系统发展状况 |
1.4.2 天然气CCHP系统研究现状 |
1.5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工作内容 |
2 冷热源系统动态性能模型研究 |
2.1 复合系统的运行原理 |
2.2 发电机运行特性分析 |
2.2.1 内燃机能量输出及梯级利用分析 |
2.2.2 内燃机性能模型 |
2.2.3 燃气内燃机运行性能分析 |
2.3 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运行特性分析 |
2.3.1 烟气热水补燃型溴化锂吸收机组工作原理 |
2.3.2 运行条件假设 |
2.3.3 溴化锂机组性能模型的构建思路 |
2.3.4 溴化锂机组制冷性能模型 |
2.3.5 溴化锂机组制热性能模型 |
2.3.6 溴化锂机组性能与内燃机的关系 |
2.4 热泵机组运行特性分析 |
2.4.1 热泵机组性能的建模方法 |
2.4.2 案例机组的选取 |
2.4.3 热泵机组能效模型的建立 |
2.5 输配系统运行特性分析 |
2.5.1 水泵能耗模型 |
2.5.2 水泵流量模型 |
2.5.3 案例项目水泵能耗模型的确定 |
2.6 本章小结 |
3 复合供能系统单目标运行优化 |
3.1 复合系统的运行优化的方法 |
3.1.1 优化目标的选取 |
3.1.2 子系统的划分 |
3.1.3 系统优化的实现路径 |
3.2 子系统燃料流和产品流能量计算 |
3.2.1 制冷工况子系统能源输入量与输出量计算 |
3.2.2 制热工况子系统能源输入量与输出量计算 |
3.2.3 过渡季子系统供卫生热水时能源输入量与输出量计算 |
3.3 案例项目的运行优化 |
3.3.1 子系统的机组组合形式 |
3.3.2 计算参数的选取 |
3.3.3 单目标运行优化 |
3.3.4 优化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复合系统并网上网运行方式多目标优化 |
4.1 CCHP系统运行方式 |
4.1.1 “并网”运行方式 |
4.1.2 “上网”运行方式 |
4.2 各运行方式系统运行能源消耗与产出分析 |
4.2.1 以运行?经济成本为优化目标的并网上网方式 |
4.2.2 以PER为优化目标的并网上网方式 |
4.2.3 以热经济成本为优化目标的并网上网方式 |
4.2.4 以?效率为优化目标的并网上网方式 |
4.3 各运行方式系统性能分析 |
4.3.1 对比项目的选取 |
4.3.2 复合系统运行性能参数计算 |
4.3.3 单目标优化结果分析 |
4.4 优化目标评价 |
4.4.1 排队打分评价方法 |
4.4.2 优化目标评价 |
4.5 多目标优化研究 |
4.5.1 多目标优化目标函数的建立 |
4.5.2 权重系数的确定 |
4.5.3 各运行方式的多目标优化 |
4.5.4 优化结果分析 |
4.6 复合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
4.6.1 江水取退水温差 |
4.6.2 江水温度 |
4.6.3 最佳取退水温差分析 |
4.6.4 空调水供回水温差 |
4.6.5 优化效果预测 |
4.7 本章小结 |
5 案例项目性能实测与分析 |
5.1 江水源热泵机组及子系统性能测试 |
5.1.1 测试条件 |
5.1.2 计算方法 |
5.1.3 供热季性能测试分析 |
5.1.4 供冷季性能测试分析 |
5.2 吸收式溴化锂机组及子系统性能测试 |
5.2.1 测试条件 |
5.2.2 计算方法 |
5.2.3 供热季性能测试分析 |
5.3 复合系统性能测试分析 |
5.3.1 项目预定运行策略 |
5.3.2 复合系统制冷季运行数据实测 |
5.3.3 计算方法 |
5.3.4 复合系统实测运行性能分析 |
5.3.5 优化方法的验证 |
5.3.6 优化效果分析 |
5.4 复合系统运行性能的改进措施分析 |
5.4.1 运行方式方面 |
5.4.2 运行策略方面 |
5.4.3 江水取退水温差 |
5.4.4 江水取水温度 |
5.4.5 空调水供回水温度 |
5.5 本章小结 |
6 复合系统全寿命周期经济分析 |
6.1 经济评价方法 |
6.1.1 全寿命周期评价 |
6.1.2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 |
6.2 评价指标 |
6.2.1 静态评价指标 |
6.2.2 动态评价 |
6.3 案例项目经济分析 |
6.3.1 全寿命周期费用计算 |
6.3.2 项目经济评价 |
6.4 不确定性分析 |
6.4.1 盈亏平衡分析 |
6.4.2 敏感性分析 |
6.4.3 缺下余用运行方式不确定性分析 |
6.5 冷(热)价定价分析 |
6.5.1 冷热价的定价原则 |
6.5.2 Ped变化对冷热价的影响 |
6.5.3 Pg变化对冷热价的影响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过程及结论 |
7.2 研究的主要创新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重庆市某 CBD 能源站项目全寿命周期现金流量表 |
B 重庆市某 CBD 经济区能源站天然气三联供+江水源热泵复合系统构成与供能流程图 |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D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编写的标准与专着 |
E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项目 |
F 获得的专利授权 |
G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燃机热电联产系统性能指标体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热电联产微电网多目标优化配置的研究[D]. 武剑波.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联供系统特性仿真与优化研究[D]. 王寒冰. 山东大学, 2021(09)
- [3]考虑储能影响的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配置优化研究[D]. 梁周媛. 东南大学, 2020
- [4]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运行方式建模及优化研究[D]. 应笑笑. 东南大学, 2020(01)
- [5]区域建筑分布式能源系统优化及关键设备性能提升技术研究[D]. 杨昆. 天津大学, 2020(01)
- [6]楼宇式综合能源系统评价体系研究[D]. 严嘉伦. 浙江大学, 2020(08)
- [7]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特性建模与运行分析[D]. 顾江其. 东南大学, 2019(06)
- [8]区域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系统综合评价研究[D]. 刘育辰. 重庆大学, 2019(01)
- [9]廊坊供电公司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研究[D]. 贺睿婷.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10]天然气CCHP与江水源热泵复合系统运行性能及优化策略研究[D]. 张伟. 重庆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