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中学 053000
摘 要:伴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化、新课标的出台、新高考的逐步推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导向,更成为教师所追求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必须站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致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想方设法让核心素养的指向落实到每节课,落实核心素养的过程也就成了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本文意在探索围绕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 能力培养
历史学科本身具有着较强的人文性、科学性、艺术性,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因此,身为一名高中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充分地利用好学科特质,运用创新的思想、方法等,促使学生各项能力的形成,全方位提高其历史素养、关键能力等,力求将学科内涵、价值等全面地展现出来。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的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适用于自身发展及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及必备品格,其主要强调个人素养、社会关怀,倡导学生在学习中改革实践、协作参与、自主发展等,是我国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
而在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中,主要则可以划分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必备知识(主干知识、历史史料)、关键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等方面,是教师在培养工作中的重要导向,也是学生发展能力中的主要内容。
二、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意义
首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全方位地增强其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能力、历史价值观的构建及爱国情怀,这对于学生本身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也对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地结合学科特质,挖掘知识内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等,使其在课堂中获取到更多更好的进步与发展。而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地发挥出核心素养的导向作用,就将落实好这一要求,为我国新教改的推进贡献一份力量。
最后,将历史学科价值展现出来。在历史教学中,通过核心素养的介入,就可以将历史学科的特征发挥到更大,有助于学生本身三观的提升,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能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下来看待事物的本质,促使其辩证思维的形成,为学生本身的全面、综合发展提供较大的助力。
三、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对策
1.秉持适当原则,精选分析材料。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会为学生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史料,让学生在阅读、分析、理解探究中强化学习能力、锻炼核心素养。但是,教师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也应秉持着适当性的原则,只有有价值的史料才能为学生后续的发展创造条件。例如,教师所选择的分析材料应与实际的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可以是教学内容中某一次事件的详解,也可以是历史教材的拓展、延伸等,还可以是和教材和传统观念完全相反的,使得学生在材料分析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使其知识体系更加健全,看待及评价问题更加客观、全面,为后续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打下基础。
2.聚焦核心素养,巧设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的实际开展中,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将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导向作用,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的。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忽视了对教学目标的精心设计,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成效差强人意。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到聚焦核心素养,巧设教学目标,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价值观等内容融入到教学目标中,力求将核心素养的导向性展现出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讲解“英国君主立宪制”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地结合核心素养,为学生设计好如下的教学目标:(1)补充材料实现情景再现,对君主立宪制的历史背景进行铺开。(2)通过梳理好君主立宪制建立、发展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认识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统一性、多样性、渐进性等,对地区、国家的文化传统有一定的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大大增强教学目标的适度性、具体性等,保障教学活动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下去,并大大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对历史背景的理解能力等,真正地实现学生能力的发展及提升。
3.创设问题情境,挖掘学生潜能。针对于高中生这一群体,其在历史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不能再把学生当成无知孩童,采用强迫的形式让学生接受历史知识、形成历史观念等,而是要对学生给予信赖,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等。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减弱其厌倦感、依赖心理等,以在提高其核心素养的同时,促使其得到创新发展、全面发展。
例如,在讲解《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这一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巧妙地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得到更多更好的进步与发展。在课前导入中,教师可以先以动画的方式播放《清明上河图》,通过这种立体、动感的画面吸引学生。之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个开放性的探讨题目:“同学们,假如你生活在这幅图中,你可以领略到宋代哪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投入到激烈的探讨中。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都会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还可以引导说出自己观看过的各种各样的电视节目是怎样体现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的。
4.推进小组合作,发展自学能力。新课改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用这一方式,这也是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切入点。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巧妙地利用好“合作探究”这一课题,促使学生在探讨交流、阅读思考、分工合作中获取到更多,推动其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讲解《罗斯福新政》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结合初中历史中所学习的相关知识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阅读,为后续的合作、探究创造条件。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制作成一份思维导入,将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作用罗列出来,进行展示,使得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得更加健全、完善。另外,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让学生对罗斯福作出评价,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其身上敢于改革、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等品质,使教学效果得以升华,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5.融入实践内容,培养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中,要想基于核心素养来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始终秉持着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
例如,在讲授《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秉持这一原则,将辩论赛这一形式引入进来。正方观点为:明末清初时的思想活跃局面使儒学地位产生了动摇,顾炎武等人倡导个性、挑战正统的观念值得借鉴与学习。反方观念:顾炎武等过于偏激,儒家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是非常有用的,不可全部推翻,应吸收借鉴。学生由此开展辩论,引导他们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这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强化、素养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核心素养教育在实践中依旧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只有通过大家的一致努力、深入研究,才能真正落实好核心素养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推进助力。
因此,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借助学科教育来推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升,为其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斌 谢芳洁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J].中学课程资源,2018(09):49-50。
[2]雷铭 朱立明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论析:价值取向与构成要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6):62-64。
[3]冯一下 黄勇 赖蓉辉 试谈高中历史新课标的亮点与实施意义[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2(09):90-96+128。
论文作者:杜文星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4月总第3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5
标签:素养论文; 核心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历史论文; 能力论文; 这一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4月总第3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