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现状与作用机制分析
——基于“三区三州”的实地调研
聂凤英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 要] 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在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基于“三区三州”的实地调研,结合案例从“点—线—面”的角度分析产业扶贫的作用机制。分析发现,虽然产业扶贫资金的投入可以直接促进贫困户的增收,但是,从长远来看,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价值链升值、提升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作用等“线性”机制才能真正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深度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薄弱,政府对企业支持力度小,品牌效应没有形成,缺乏风险担保机制都是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阻碍。
[关键词] 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产业扶贫机制
一、引言
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冲刺阶段,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与否事关2020年脱贫任务的成败。“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作为“五个一批”中涉及对象最广、涵盖面最大的项目,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不同于一般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地区的地理位置偏远,大多处于高原或山区,生态脆弱、资源匮乏,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缺少脱贫基础,具有“两高、一低、一差、三重”的特征。在一定时间点上表现出收入低下与物质匮乏的特征,在纵向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和代际性的“顽固贫困”特性(左停等,2018)[1]。产业扶贫在深度贫困地区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而且产业扶贫在深度贫困地区实施时,与易地搬迁和生态循环的结合配套更加密切,产业扶贫需要依赖深度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构建。
国内学者对于产业扶贫的研究颇多,但是大多是全局统筹的探讨(孙久文,唐泽地,2017[2];陈成文等,2018[3])或是基于县、村项目考察分析(李博,左停,2016[4];许汉泽,李小云,2017[5]),鲜有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机制。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2018年成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开局之年。“三区三州”①区域性整体贫困突出,深度贫困特征明显,极度贫困普遍存在,加之该区域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深度贫困与自然条件、民族宗教、社会治理等因素交织在一起,这使得“三区三州”成为全国贫困类型最多元、致贫原因最复杂、脱贫任务最艰巨的地区。
笔者根据对“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跟踪监测研究,分析深度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现状与“点—线—面”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总结产业扶贫执行进展中的核心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总体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产业扶贫项目的现状
三区三州大部分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区,基础设施匮乏,产业基础薄弱;同时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大规模开发并不现实,可以说产业发展难度较大。现下三区三州的产业基本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部分地区也开始依靠多民族的人文资源和自然风景发展旅游业,但是总的来说,第一产业仍是现阶段三区三州的主要产业。
2018年“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总投资额达到967.08亿元,其中产业扶贫投资额为221.46亿元,占投资额的22.9%,仅次于基础设施建设的30.1%。种植业和养殖业合计投资占比最高,带动的贫困人口也最多。2018年产业扶贫种植业投入资金占比达29.4%,惠及101.1万人;养殖业投入资金占比为32.6%,惠及98.16万人;加工业占23.4%,惠及15.3万人;服务业占6.9%,惠及5.4万人;乡村旅游业占7.8%,惠及5.4万人;第一产业仍是投资占比最高、惠及贫困人口最多的行业。分省来看,甘肃种养业投资占比高达94.8%,最低的西藏也达到40%,青海服务业投资占比全国最高,达到32.7%,西藏和云南乡村旅游业投资比重相对较高,分别为20%和15.1%,新疆加工业投资占比最高,达到30.2%。
(3)提前下达财政专项资金。上级财政部门应严格按照预算批复,及时细化、下达财政专项资金,促进财政资金尽早发挥效益,让高校的执行时间更加充足。防止出现年底才下达当年财政专项的现象,规范预算管理。
案例五:2018年,叶城县人民政府与新疆果业集团签订了《叶城林果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新疆果业集团拟投资1.7亿元,在叶城县恰尔巴格镇建设新疆核桃(叶城)批发交易市场。该项目占地323.35亩,第一期于2018年8月开工,2019年9月将正式营业。届时将拥有核桃烘干区(20多个烘干房)、核桃加工区、仓储物流区(物流中心只有三个信息部,负责调配车辆)、商业服务区(宾馆建设满足外地客商的入住需求)和结算服务中心(价格、流量等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直接显示在大屏上)。批发市场将组建合作社联合社,为社员提供筹集收购资金,解决中小合作社核桃收购资金的流转困难。
扶贫车间、项目园区都是主要产业的扶贫形式,配套易地扶贫安置点,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有效解决了部分贫困户的当地就业,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大特色投入。2018年11月底,两州一县建成扶贫车间120个,吸纳就业6040人,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2839人。扶贫车间在“三区三州”的投入发展的主要特色之处在于将农业产业、来料加工等产业发展与易地扶贫搬迁相结合,与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相配套协调发展,着眼于贫困人口的长期可持续生产能力提升,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等乡村振兴要求有效衔接。
案例一:在江孜县的易地搬迁安置点,为了方便易地搬迁贫困户就近安置就业,江孜沙棘苗木培育基地项目园区与易地搬迁安置点进行组队式建设,基地有24人就业,人均增收2.1万元,建设期间用工55人,人均增收5万元,租用群众温室84栋,增收126万元。项目年收益的5%,用于贫困户中无劳动能力者公益帮扶,今后还将扩大规模,研发江孜沙棘精深加工项目,优先安排搬迁安置点的群众就业。
在案例一中,易地搬迁安置点配套的项目园区不仅为贫困户带来了收益补助,还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可以使异地搬迁下来的贫困户获得持续性收入,让贫困主体在新家园留得住、住得好。
三、产业扶贫的机制
案例四: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叶城核桃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尤其是近两年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加入为叶城核桃产业的增值做了很大贡献。叶城县鼓励成立合作社吸纳贫困户进行核桃粗加工,包括核桃脱皮清洗、烘干、去空壳、分级、破壳取仁等,砸核桃的工人每剥1公斤核桃可以赚取2元钱,捡核桃的工人(先由机器过滤碎渣,再人工筛检)每天可以赚50元钱,每个乡村车间可以增加就业岗位70—80人,可使每人每月增收1500元。叶城县还引入企业对核桃进行深加工,如宝隆化工企业每年可以加工核桃青皮10万吨用于进行单宁酸的提炼,美嘉食品饮料收购核桃仁后进行精深加工,主要产品有罐装核桃仁、核桃饮料,公司2018年营业收入达到4.6亿人民币,为200名建档立卡户提供工作岗位,基本工资为3800元/月。
(一)产业扶贫的“点”机制实践
产业扶贫中的“点”机制主要有以下两个层面。第一,提高了贫困主体的收入。包括贫困户分到的大棚、牲畜和种苗,在政府的组织下积极学习种植、养殖经验,售卖农产品以赚取经营性收入;或是贫困户就近到工厂务工,尝试学习新的技能,获得工资性收入。第二,贫困主体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贫困主体由以高原散养为习的牧民转换成为集约化种植、养殖的农民,或是以粗放型种植的农民转化为工厂工人,这些都可以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使其更向市场经济思维靠拢。
稳弱的市场交投情况,也使一些经销商改变了原有的冬储计划。河南省睢县农资公司南关供应站总经理潘建国说:“河南省主要种植作物是以玉米小麦为主的大田作物,今年作物价格虽有所上涨,但是农户的施肥积极性仍然不高。复合肥今年和往年同期相比整体销量有所下降,价格有所上涨,45%氯基复合肥终端销售价在2200元/吨,45%硫基复合肥终端销售价在2800元/吨。而且现阶段当地马上迎来用肥期,我们店里秋季肥库存还剩200多吨,在往年同期基本是没有剩货的,所以今年的销量并不乐观。如此一来,我们冬储在量上也会考虑有所缩减。”
但实际上有些贫困户或是喂养、种植不成功,或是由于技术不娴熟的原因,产量和质量低下难以获得利润,有些甚至是直接放弃。其结果往往是养殖扶贫资金投进去了,但是没有发挥增收脱贫效应。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养殖行为对于很多贫困户而言是有技术难度和风险的,这时就需要产业扶贫的“线”发挥作用了。
产业扶贫中的“线”机制是“点—线—面”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深度贫困地区主要发展的是第一产业,如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而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地区经济贫困的原因在于农副产品价格受市场影响波动大,缺少技术支持产量少、质量差或是远离市场而销路受阻等,个体农户无法从产业中获得足够的收益,因而无法自发地摆脱贫困。所以产业扶贫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要让贫困农户更多参与和分享价值链增值收益,在“点—线—面”的产业扶贫路径中,由线串点,以线带面。
案例二:新疆出台了支持南疆四地州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政策,大力推进服装服饰、电子产品组装、鞋业、玩具、假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入39.3亿元,购置手工业及配套设备3.04万套,建设“扶贫车间”(“卫星工厂”)1792个,建设冷库1212座。在培植发展产业的同时,着力在提升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上下功夫,深入实施“农民夜校”等素质提升工程和扶贫致富带头人培训计划,帮助低收入贫困人口提升就业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就近就业,让他们有活可干、有钱可赚,思想认识上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取得了较好成效。
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新兴际华集团(世界500强)的核心企业,是铸管、钢铁、机械等多业并举,跨地区、跨行业、集科工贸于一体的公司,于1997年在深交所上市。长期以来,公司致力于推动国内外引水、供水及水利行业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心球墨铸铁管生产企业,铸管产品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城乡建设、燃气输送等领域,国内铸管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超过30%的产品出口到世界108个国家和地区。
应用蛋鸡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有效解决传统蛋鸡养殖中环境污染大、疫病多、污染物危害性强的特点。通过积极应用绿色蛋鸡生态养殖技术,能够及时转变传统生产模式,提高养殖效益,实现蛋鸡养殖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结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产业扶贫的“线”机制实践
在精准扶贫中,农户作为扶贫的基本单位是重“点”所在,产业脱贫的根本也是拉动地区中的每一户脱贫致富。所以产业扶贫资金在畜牧业中转化为将能繁母猪、基础母羊等牲畜直接发放给农户由农户自己喂养,以期贫困户能够通过产仔并售卖;或是在种植业中转化成为将大棚和整治出的土地分配给贫困户,并提供种苗和技术让农户种植经济作物出售给收购商或是农贸市场,最终增加贫困户收入。
首先是建立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的分工合作的产业扶贫机制,企业对农户进行整合,将零散农户纳入产业链中,加强贫困农户与产业链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户有效嵌入本县种植业、养殖业、电商等产业发展过程中,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取得了好的成效。例如各地在推进养殖扶贫中,形成了“托管代养”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将扶贫资金转化成购买的能繁母猪,交给当地专业化的养殖公司(合作社),由合作社用专业化的方式喂养,在公司将仔猪养到一定体重的时候,扣掉前期的人工、管理、饲料等费用,折算给每个贫困户4头25公斤重的仔猪,贫困户再喂养这些仔猪就容易得多,基本不会死亡,且喂养成本低,年底销售,能够产生良好的收益。在这种模式下,贫困户依靠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将高风险的部分交给合作社解决,贫困户只参与后续低风险、低投入的养殖阶段,参与养殖产业发展较为轻松,并能够获得稳固的收益。对于合作社而言,通过参与养殖业扶贫,能够获取流动资金,同时还能够获得银行金融机构的低利息授信额度(500万),同时还能够获得相应的补贴200多万,且随着贫困户对这种养殖模式的信心提升,参与意愿提高,合作社能够更大规模地推广生猪养殖,并逐步做大做强,实现产业效益与扶贫效益的“双丰收”。模式其二,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还可以租用贫困户的牲畜和大棚,按照收购价格或年底分红的利益分配方式将散户的种植、养殖品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的经营。同时,又可以重新吸纳周边贫困家庭里的劳动力就业,通过发放工资增加贫困户家庭收益。
案例三:日喀则拉洛灌区整治出土地13.3万亩,山南市江北灌区整治出土地14.3万亩,两个区域共整治出土地27.6万亩,远期整治面积近50万亩。对这些土地的利用主要是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分配到搬迁户中,搬迁人口人均不少于2亩;同时,进行土地流转,以亩均1000元左右的价格流转到生态林育苗、经济林、种草养畜等行业,通过“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的方式加快产业开发,并吸纳贫困人员就业,这两个区域的产业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吸纳的贫困人口现已达到近6000人,人均月工资达2500元以上。
其次是延长区域内产业链条,促进价值链的增值。农产品价值链各个环节由投入、生产、加工、流通和零售构成。投入环节包括品种研发、种植规划、肥料供应和新技术的运用。这一阶段主要在于对于市场供求信息的把控和产品质量的把关,是从源头提升农产品价值的重要阶段。生产环节和加工环节则是由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共同完成。流通环节包括经纪人和批发商,由他们连接供给端与市场。零售主要是大型超市和零售商,直接对接消费者。
综上各种因素,朝藿定B、朝藿定A、朝藿定C、淫羊藿苷、木犀草素、槲皮素、川陈皮素、山柰酚、宝藿苷Ifs/i的RSD依次为0.30%、0.81%、1.11%、0.79%、2.24%、0.80%、2.96%、0.57%和1.35%,表明该方法各成分fs/i耐用性较好。
在产业扶贫中,贫困户所获收益来源包括产业扶贫提供的生产资料和就业机会,产业链延伸增值带来的新增利润,以及产业发展惠及地区而产生的外部溢出效应。总的来说,就是贫困户“点”、产业“线”和地区“面”的相互交织、互相作用,以“产业链”线条为主,串点连面,实现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长效机制。
(三)产业扶贫的“面”机制实践
由于深度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各种配套设施也逐步进驻,大型企业和开发银行到贫困地区从事资源整合,建立结算中心、批发市场、物流园区等来实现产业和市场的对接,推动乡村社区的整体发展,让贫困主体从社区的发展中获得收益。同时,各种配套设施的发展和大型企业的进驻也带动了对于相应人才的需求,促使一些务工人员与大学生返乡创业或就业,再度激发了地区的活力与可持续性。
“三区三州”部分县村住址偏远,环境恶劣,属于“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地区,所以这些地区多以易地扶贫搬迁为主。搬迁下来的人群远离了土地、放弃原有生产资料、改变了之前熟悉的生产生活方式,需要给予相关政策和措施让他们养活自己和家庭,即维持搬迁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虽然政策要求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至少有一个劳动力,并通过公益岗位、政府帮助就业、临时务工等措施确保其搬迁之后的生计问题,但长期来看仍然需要产业扶贫的带动。
案例六:作为物流业中的领头企业,顺丰最开始是没有考虑在叶城设点,但是看到了叶城核桃产业近些年的发展和政府给予的相应优惠政策后,顺丰在2018年进驻叶城县爱民物流园。顺丰物流的负责人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叶城本地人,大学毕业后在外地的医院工作。听说家乡的发展向好后,他便回到叶城应聘了顺丰的负责人。顺丰员工每月的工资基本能达到4000元/月,高于叶城县的人均工资3000元/月。顺丰店内9个员工的学历和个人素质相对较高,都是中专或大专,维汉双语水平也很好。顺丰物流的进驻给地区居民和企业都提供了很大便利。
四、产业扶贫项目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产业是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工作。“三州三区”发展特色产业仍需在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多方面加大政策支持,鼓励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建设农产品分级分拣设施及冷链仓储等物流链路,扩大绿色通道政策覆盖范围,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推进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新业态上下功夫,通过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建立完善的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有效做法,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同时,深度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也面临品牌优势不明显、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小散弱”以及缺乏风险担保机制等问题。
第一,虽然“三区三州”的农产品优势较为突出,满足消费者对于绿色健康的要求。但是地区品牌农产品少,有“优”无“势”,有“特”不“强”,有“名”不“响”,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精深加工业等还较薄弱、远离内地市场运输成本高、销售渠道不畅等都是影响“三区三州”特色农产品增值发展的阻碍。
第二,“三区三州”的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公共服务吸引和培育产业的支撑不足,与其他地区差距仍较大受区位条件、历史遗留、生态因素、经济条件、施工条件等因素影响。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一直是发展短板,加之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比平原地区高60%,原料运输成本高,比如西藏的钢筋价格是内地的3—4倍),施工期短(每年4—5个月),导致一些工程建设周期超出预期,深度贫困地区实现基础设施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难度仍然很大。部分地区到村公路通畅率仍然不高,即便高寒山区的路网等基础设施按计划完成,由于这些地区路网利用率低,相应承载的经济量小,路网的日常维护保养也存在隐患。考虑到目前深度贫困地区人口外流情况,部分地区“空心村”情况严重,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需要结合乡镇发展规划将村庄分类,根据实际需求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深度贫困地区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相配套的服务体系薄弱,一些县市尚未接入稳定的供电网络,通讯未实现完全覆盖,互联网普及率低,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薄弱,吸引和培育产业发展的支撑不足。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中,节水灌溉技术向精细化和自动化发展。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更好的实现农业节水管理,通过输配水系统采用高标准的量测设备,能够及时掌握灌溉区情况,然后通过计算机处理,实现科学配水的效果。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采用各种土壤墒情监测仪器,结合作物需水规律,科学制定灌溉计划,从而更好的提升水资源利用率。
第三,对企业的支持不足,产业发展“小散弱”,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可持续生计问题显现,虽然在产业扶贫中“公司+农户+其他”的合作形式得到支持和推广,但由于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底子薄,加之对企业参与扶贫的支持不足,导致企业对贫困户带动力不强,没有产业支撑的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问题显现。深度贫困地区地域环境、自然气候和资源禀赋对产业发展制约较大,尤其是土地、草场等资源承载能力有限,且碎片化土地难以集约经营,农作物和牲畜产量较低,多数资源开发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同时,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产业发展起步晚、链条短、碎片化等问题,加之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形式单一,缺乏能人带动和有实力的经营主体,产业化经营体系和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带动群众稳定增收能力还不明显,这些因素都制约了企业进入深度贫困地区。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至关重要。人生没有理想就难有作为。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时期正处于人一生中的青年时期,青年时期又是人生最蓬勃向上的年华,也是确立人生目标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确立什么样的理想目标,将对今后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影响。
在城市景观建设过程中,必须在严格遵守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去推进相关建设内容。大自然处于不断更新与改变的过程中,其自我恢复能力很强。在建筑区域内部保留固有的植物,围绕生态环保的理念设计公园的内部景观,对人类自身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2]。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优化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区域内部的生态环境,构建全新的网状生态管道布置,并将该项设计准确地建设和规划起来,才能使得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有效地与自然环境的发展相融合。
第四,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投资风险大,缺乏风险担保机制,但企业在进入深度贫困地区发挥脱贫带动过程中,存在政府重视企业承担扶贫任务,但对企业发展面临的诸如贷款难、风险大等困难支持不足,导致企业发展受限,带动贫困户脱贫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不足。同时,各地对小规模但具有地方特色的“利贫性”产业开发不足,这类产业主要指农民—市场直接对接、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的产业,这类产业需要社会企业的介入,通过社会企业带动和培养穷人企业家,帮助深度贫困地区发掘和打造自己的地方特色资源,并带动贫困农户受益。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可持续生计方面,虽然目前通过公益岗位、政府帮助就业、临时务工等措施帮助了部分贫困户的劳动力解决了临时性就业,但对高寒地区放弃了原有生产资料、改变了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农户而言,相当一部分农户的劳动就业技能很难在竞争性就业市场上获得持续性工作岗位,其拥有的资源也很难带来长期的稳定性收益,这部分人群的可持续生计问题需要关注。
[注 释]
①按照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三区三州”是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的简称。
[参考文献]
[1]左停,徐加玉,李卓.摆脱贫困之“困”:深度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减贫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2):35—44.
[2]孙久文,唐泽地.中国产业扶贫模式演变及其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借鉴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4(6):5—9.
[3]陈成文,陈建平,陶纪坤.产业扶贫:国外经验及其政策启示[J].经济地理,2018,38(1):127—134.
[4]李博,左停.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产业化扶贫政策执行逻辑的探讨——以Y村大棚蔬菜产业扶贫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4):66—73.
[5]许汉泽,李小云.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对华北李村产业扶贫项目的考察[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9—16.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15(2019)04-0001-0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精准扶贫与互联网扶贫的实施机制与效果评估研究”(项目编号:71661147001)
[作者简介] 聂凤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粮食安全与减贫、海外农业战略等研究。
[责任编辑 葛 鑫]
标签:深度贫困地区论文; 三区三州论文; 产业扶贫机制论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