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概念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课教学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在接受正规的学科课程教育之前,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已经形成了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观念。这些看法和观念,通常被称为“前概念”。前概念是所有学科教学都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学科教学的基础条件。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前概念,它们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掌握、观点的接受、思想的形成、态度的转变和品德的建构。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前概念问题。
一、思想政治课前概念的形成
所谓思想政治课前概念,是指思想政治课堂上就某一内容进行正式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形成或获得的对这一内容的看法和观念。根据其形成途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别:一是日常生活经验形成的前概念。例如,“商品就是摆放在商店里的东西”;“商品的价格是由其质量和用途决定的”;“国家元首是一个人”等等。二是家庭教育形成的前概念。主要是一些有关道德方面的观念,例如,有的学生在家长的教育下认为“做人应该诚实”,而有的学生则在家长的影响下获得了“诚实就要吃亏”的观念;有的学生认为“体力劳动者光荣”,而有的学生觉得“体力劳动者没用”;有的学生能够先人后己,而有的学生则表现出自私自利,等等。三是社会影响形成的前概念。主要是一些政治思想方面的观点,如“法律离我们很远”等等。四是其他学科教学形成的前概念。这些概念对于相应学科而言是科学概念,但其内涵和外延都与思想政治学科不同,对于思想政治课仍是一些前概念。例如,自然科学物质概念指的是“由原子、分子组成的物体”,而哲学物质概念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两者在层次上有着巨大差别,学生在自然科学中学到的这一物质概念就成了哲学学习的前概念。五是思想政治课程内部不同学科之间形成的前概念。目前的思想政治课程主要由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三门学科组成,有时前一学科形成的概念与后一学科学习的概念在涵义上也会有所不同,前面习得的概念也会对后面概念的学习产生影响,成为一种前概念。例如,经济常识中学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概念,知道“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而这对于学生学习哲学常识中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就成了前概念。
二、前概念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影响
前概念对于科学概念的教学有着重大影响。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是学习者存在着合理的先入知识,这些先入知识和新的学习发生相互作用。”根据奥斯本的发生学习模型,“学生的先前的经验和原有的观念在他们接受新的知识和构建新的思维体系时,会起到决定性作用”。思想政治课中的前概念对教学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为教学提供感性材料。例如,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商品就是摆放在商店里的东西”经验,就可以成为科学的商品概念教学的感性素材。二是为教学提供现成概念。例如,“商品”一节的教学中使用了“劳动产品”概念,而课本中并未对其进行定义,教学中使用的就是学生的前概念。此外,还有“经济”“政治”等重要概念,现行课本也删去了定义,教学中使用的其实也是学生的前概念。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于生活,必然有大量的生活中形成的概念被引用。对每一个概念都进行定义,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三是对教学产生正迁移作用。例如,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习的“效益计算方法”,在物理课中学习的“机械效率”概念,都会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经济效益”概念产生促进作用。四是对教学产生负迁移作用。例如,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矛盾就是同学之间闹别扭”,就不利于哲学常识中“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学习。又如,学生在先前学习的“平均值”概念,就总是影响着学生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概念的深入理解。五是对教学产生阻抗作用。主要是一些有关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不良前概念,它们多属错误认识,已经先入为主地统治了学生的头脑,根深蒂固,极具顽固性,对教学具有很强的排斥作用。一些学生不时表现出的对思想政治课的逆反心理就是因此而引起的。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前概念的转化
前概念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种重要“课程资源”,应充分利用其来促进教学。但是也要看到,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前概念大多是一些对现象的个人看法,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模糊的或错误的,如果没有科学的教学引导,就可能发展不成科学概念。就是一些在其他学科中获得的思想政治课前概念,也与思想政治课科学概念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如果不进行恰当的教学处理,也会阻碍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因此,必须重视对前概念的教学处理,促使其转化成科学概念。一是对于能为教学提供感性材料的前概念,如“商品就是摆放在商店里的东西”等,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转化成科学概念。二是对于能为教学提供现成概念的前概念,如“经济”“政治”等前概念,教学中要进行试探性使用,发现学生的理解有误,要及时地引导和纠正,使之转化成科学概念。三是对于对教学产生正迁移作用的前概念,如“效益计算方法”“机械效率”等,教学中也要注意其学科性质差别,引导学生形成思想政治课的科学概念。四是对于会对教学产生负迁移作用的前概念,如“矛盾就是同学之间闹别扭”“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组成的物体”等,教学中可采用“变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认清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克服前概念的干扰,形成科学概念。五是对于会对教学产生阻抗作用的前概念,如一些有关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不良前概念,教学中则可以采取“情景教学”策略,“复制”前概念形成的情景条件,找出导致不良前概念形成的关键点,激发起学生的思维冲突,引发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品德结构发生调整和变化,从而实现认知上的“顺应”、态度上的转变和品德上的重望。
四、关于前概念问题的教学反思
前概念问题是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却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更远未成为教师每节课之前都必须去了解、分析和寻找教学对策的重要问题。这暴露出我们日常教学中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首先,我们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无的放矢。因为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心理结构,这个改变要以学生原有的心理结构为前提,如果连学生的前概念都不了解,是什么样的心理基础都不知道,又何谈通过教育影响来改变学生心理结构呢?其次,我们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存在。因为我们在没有了解学生原有的前概念和心理结构基础时就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图向学生灌输教材了,这是一种典型的“教师中心主义”和“教材中心主义”做法,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有血有肉有灵的生命存在来看待。因此,在一些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容器也就不足为怪了。第三,我们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非理性的。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我国教师所熟知的,这个理论就特别强调了学生的原有水平,因此关注“前概念”应该是教学的题中之义。第四,我们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不顾教学规律。例如,前概念的转化是有其心理学规律的,转化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的前概念与教学情景不断相互作用,而改造和重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品德结构的一种心理过程。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这一过程有同化与顺应两种形式,教学中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但我们在教学中却没有认真地区分处理。可见,尊重教学规律实在是我们应该着重注意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