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文“心理生活空间”述评_心理学论文

勒温“心理的生活空间”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生活空间论文,心理论文,勒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心理学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世界性学者,当属弗洛伊德和勒温。实验心理学史家波林在论述“动力心理学”时说:“弗洛伊德是一位临床医生,勒温则是一位实验家……正因为二者的洞察力相辅相成,开始使心理学成为可以同时适用于真实的个人和社会的一门科学”。①

拓扑心理学创始人勒温(K·Lewin.1890-1947)为德籍犹太人,1890年生于波森省的摩克尔诺,1914年在柏林大学获博士学位,服军役五年后,回柏林大学工作,成为格式塔柏林学派的积极成员。1929年应邀出席国际心理学在会,成为国际著名的心理学家。1932年访美,1933年因纳粹威迫而离德在美定居。1944年受骋在马塞诸塞理工学院领导群体动力学的新研究中心。勒温致力需求系统或心理动力方向的研究,特别关注农业工人和产业工人的劳动效率,对应用心理学和社会改革的兴趣使他另辟格式塔心理学新园地,并深受拓扑学影响,用拓扑学陈述心理事件在心理生活空间的移动,以及一切可能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途径。勒温也受向量学(hodology)的影响。他采用向量分析,来陈述心理事件的动力关系及其方向。勒温的思想还来源于他的哲学老师恩妮特·卡西尔。卡西尔的“科学的要点是永远追求超越于任何时间之外”的观战启迪了勒温探索“多因次的(multidimetonal)心理学概念。与弗洛伊德一样,勒温也善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而且,勒温及其弟子的诸多实验都是对弗洛伊德的一些术语的验证。但勒温与弗洛伊德不同,他把弗洛伊德提出的有关人生的问题如需求、挫折、代替满足等进行实验的分析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因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家全凭个案的研究及治疗……在方法上还不够完善”②。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基础是性欲—心理动力论,而勒温的理论具体分析人境这一综合性问题,其心理学基础是人格动力论。勒温重视弗洛伊德的思想,深受弗洛伊德的启发,并力求从方法论上发展并完善弗洛伊德的观点。

勒温与其他格式塔心理学家一样,把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但是他说,用个体特征作用行为分类的依据,将永远不能产生正确的心理学定律。需要在个体行为表象的后面,找到他们行为的真正决定力量,而这只有通过某种方式描绘出个体整个的心理场。由此,勒温否认华生行为主义学派的S→R的公式,而将行为和心理事件并提,提出了著名的B=f(P·E)函数式。在这公式里,B指行为,f指函数,P指人,E指环境,用数学术语讲,B等于PE的函数,通俗讲就是:行为随人与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即不同的人对同一环境可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个人对不同的环境亦可产生不同的行为,不同的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必将产生不同的行为。勒温援引爱因斯坦的场是“被看成相互依存的事实的整体”的定义,提出了著名的心理动力场论。认为个人的心理经验是在一种心理场或者说是“心理的生活空间”发生的,个体在特定时间所体验的世界就是他的生活空间。这个空间包括人和他的心理环境,即他在当时感知的环境。行为,永远是这个空间的一个功能,反之,生活空间总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行为举动,绝非简单地由人所引起或由他周围的环境决定,相反,它总是人境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生活空间必然包括着可能影响个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切事件,另一方面人的行为必然是个体的需要和环境诱发的结果。勒温所谓的心理环境,是仅对行为有影响的环境,勒温将之称为“准环境”(Quasi-enironment),并将之概括为三类:

1,“准事实的环境”(准物理的事实)(Quasi-Physycal facts)。勒温的解释是:“一个儿童和一个成人的环境,由物理学家看来,虽全相一致或大致相同,但其相应的心理情境可能根本相异。人和动物的环境,或不同人格的人的环境,亦复如此。即就同一个人而言,在不同的情形之中,如饱或饥,其物理上相同的环境,在心理上也可相异。”③所以,一个儿童知道其父母在家与否的游戏行为往往是不同的,可是我们不能假定父母在家与否的事实常存在于儿童的意识之内,而管理者、领导者在场与否,职工的行为也常有诸多的不同,可是我们不能否认管理者、领导者在场与否,确实存在于职工的意识里。这就说明,勒温所说的心理环境不仅有意识到的。也有非意识到的。

2,“准社会的环境”(准社会的事实)(Quasi-Sociacfacts)。如“母亲以警察恐吓儿子,使儿子就范,如要陈述和解释这个儿童的服从行为,那么,我们就不存在讨论警察对儿童的实际的法律权威或社会权威,而在于讨论儿童心目中的警察的权威”,④这就是勒温所说的意识中的事实。

3,“准概念的环境”(准概念的事实)(Quasi-Conceptual facts)。如当一个人解决数学的问题时,“数学疆域的客观的组织和暂时的心理的疆域也并不一定总是彼此完全相符合的。假定它们能相互一致,那么数学问题的解决便不免易如儿戏了……”。⑤这就是勒温的准概念的事实不等于概念的事实的根据。

勒温认为上述三类事实彼此并无严格的区别,它们“仅可视为代表大致可区别的三类事实。儿童的思想带有泛灵论和魔术的意味,致令这些差别流动不定。即就成人来说,也有许多情境和事实不易分属于上文所述的三类”。⑥

勒温指出:“心理生活空间的一切陈述都以特殊的人在特殊的环境内的基本概念为基础”,⑦那么,个体在他的环境之内将会有怎样的行为?由于生活空间变动不止,这个变动可以用力场表示,心理生活空间的每一部分又者可有一个区域(联系的空间),各区域在性质上彼此有别,也可以相互依存,而人则努力适应并掌握这种区域的特征性。一个人所在的区域,对他的行为可能有很大的影响,在这个区域里产生这种行为,在另一区域则可能产生另一种行为。于是勒温采用拓扑学的概念来陈述心理空间的移动形式,用“约旦曲线”来标示心理场与非心理场的分离,用正值和负值来表示对人吸引和排斥的倾向(勒温叫“价”),从而正式建立了他的拓扑心理学。

勒温认为行为或心理事件是由当前的场的动力结构决定的,他从“实在的是有影响的”这个标准出发,提出了现时原则,认为心理事件主要受当前情景的影响,而非过去或未来的事实的影响。过去的事实并不能说明当前的行为,只有当它成为当前的场的组成部分,才能发生影响。因此,他说:“历史的因果链的交织造成目前的情境,过去的事件只能在这种因果链中占据一个位置”,至于未来的事件,比如我们预期的目标,在心理上确是存在于现在的生活空间之内。但目标的内容则为未来的一个物理的或社会的事实,它也许是不能实现的,但期望的性质和所期望之事,既成为当时心理的情境,自然不依赖于这些事实是否实现。因此,他不把心理事件的原因推诿于未来或过去,而把它的原因归结于当前场的结构。这显然是了解行为发生、发展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方法,而且也是对人类行为归因的拓扑观。

勒温将人改变在生活空间位置的趋势,命名为“流动性区域”。如母亲叫小孩吃药,小孩在未入真正吃的区域以前,什么都抗拒。但把药放进他的口内,进入了真正吃的区域之后,他就只好吞咽下去,因为这以后便有自由,甚至可以吃到糖果了。下图即表示这种由抗拒区间而接受区间的过程。⑧

(a)未入真正吃的区域之前

(b)既入真正吃的区域之后

C—儿童 h—置手于桌 SP—拿起匙羹 f—置食物于匙羹 hw—送匙近口 m—送匙入口 I—取食于口 ch—咀嚼 SW—吞咽 +—正的引拒值——负的引拒值

图中所表达的内容也适用于成人,即人们选择什么行为,怎样行为以及行为如何过渡,都取决于“方法”、“压力”、“后果”等等。从这个角度讲,人永远不可能真正“自由”。在这里勒温又提出了一个“疆界”概念,即区域之间的地带。疆界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空地上围着的篱笆是疆界,父母不许外出的吩咐是疆界,加入某一组织、团体的条件也是疆界。人生中不乏众好的疆界,而人为了生存,学会生存,疆界内的所谓“约束性”内容,导致了人的行为的虚伪性、掩盖性、选择性、认知性。正如我国俗话说的“入张随俗”。因为“乡”内规约必然要制约人的行为。再如,学生进校门后必须遵守校规校纪,违者必究。走出校门,越过了那道线性的疆界后,行为则多少不一样了,因为校外行为不受校规校纪严格的制约。这就是区域流动于疆界时,从形式上或者说是从“建筑空间”的特征上,对人的行为产生的一种“意识到”的作用。同样,在泳区的着泳装的特定行为,一旦跨越泳区,必然要改变,这也是因为人们意识到跨越一定的疆界应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跨越疆界,对儿童或者对一个“未意识到”疆界的成人,又是如何影响其行为呢?勒温将从一个区域跨越疆界到达另一区域的过程,描述为“移动”(勒温称“行进”)。移动是多种多样的,人的许多行为均为“社会移动”。这一观点近似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泛化”思想。就儿童来说,“不许上街”、“不许读某类图书”、“不许看某类影视节目”、“不许进游戏机室”等等就是一种成人社会空间移动的要求。实际上也是成人在控制着儿童的心理生活空间的“行为点”。在某种程度上讲,儿童的言行,真、善、美、丑的认知评价标准都来自成人心理空间的规范。于是,儿童的心理便成了成年人的“人工”制成品,然而,移动的心理空间又必然促进儿童好奇、探究,并设法“越出场外”求得满足。“越墙”便成了儿童心理空间移动的前提,并伴随儿童成长。可以说,儿童人格形成的过程,也就是与成人“搏斗”的过程。成人的行为也是由儿童期逐步移动的结果,而且渐进地渗透着职业、角色、传统社会文化、法律等诸方面的限制。这种受限的成人心理空间,因难以实现马斯洛(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的“最大潜能”,必然产生诸多压抑。为了补偿这种压抑,只有通过文学、艺术、创作、娱乐进行渲泄,以求心理自我平衡。其间不乏许多艰难的选择、冲突、自嘲、甚至癫狂。成人极其复杂的情感世界,有意或无意地笼罩着儿童个性的形成、发展,使本来“蜡低似”(洛克语)的儿童心灵,过早地染上了“社会成见”,过早地加入“社会循环”,从而削弱了儿童的天性(人的天性)。这大概也是人类在心理生活中作茧自缚的后果吧。正如赵金珊所说:“现代人整天龟缩在高层钢筋混凝土制成的‘火柴盒’里,走在人们比肩接踵的柏油马路上,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听各种机器的嘈杂轰鸣……在全球生态危机的今天,尤其令人心焦”⑩。人类创造文明,又亲手毁灭文明,人类要更新自身,却又人为设置种种障碍框束人生。如动物园里受监禁的动物一样,人类也处于一种受监禁的状态,受制于自己的聪明才智所编织的罗网。所以人类社会实际是一所庞大的“人类动物园”(莫里斯语)。上述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尤其社会教育关注的课题。而特别令人忧思的,仍是如何才能避免儿童心理超前于生理的后果问题以及如何创造社会良性循环的问题。

由于移动在心理空间中要有相应的中线,所以,载温认为在同一时间内影响一个人的向量往往并不仅限于一种,移动是一种心理场的“合力”。这种合力不能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来加以推求。勒温认为:“移动有很多种不同的情况。一个人可以四处走动,他可以趋就一个目标,或者逃避另一个或事物。这种运动可以取一直径,也可以取一曲径;可以是自由的、公开的,也可以是秘密的、勉强的或怯懦的,可以是敏捷的也可以是迟缓的”。(11)凡是在准物理的或准社会的场内的身体运动莫不如此。在心理的场内的运动叫做身体的运动,在准概念的场内是心理的实在移动。如一个儿童要取得放置在障碍后面的玩具,致少有两条路线选择:一是越过障碍取得玩具;一是向父母求援取得玩具。可见,移动实际上就是空间路线的选择。而且空间范围越大,选择的可能性越多。这个范围就是人的自由运动空间,自由运动空间有大有小,因人而异。权势、能力等可以影响自由运动空间。有了权势,可以左右逢源,无远勿届,有了能力,可以胜任更多的工作,扩大人际空间。由此看来,在儿童成长期间,在家庭和学校,如果设置过多的障碍,规定许多不必要的条条框框,就会限制儿童的自由运动空间,从而致使儿童另找出路“越出场外”。限制越多,“越墙”行为越强烈,方法、手段越多、赵离奇,甚至有的儿童用某些直接或间接的攻击性行为,求得成人世界“认可”的满足。现代社会犯罪低龄化现象,正是儿童“越墙”行为的反映。尽管仅就“心理生活空间”的受限,不可能全面地解释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但压抑中的逆反行为以及如何创造合理的生活空间,毕竟是值得社会各界重视的问题。

以上我们粗略地述评了勒温拓扑心理学的部分内容。他的场论与其说是对特殊行为形式的一套实质性的断言,不如说是观察行为的一种方式,理解人的行为的一种方法。勒温坚持把行为作为一个力场,而不是系统分析孤立事件,这使社会心理学比任何其他体系更有可能自然地置于普通心理学中。这样做,使作为个体行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事实随时可以概念化,而且,作为行为体系,随时可以被应用于群体。勒温的场论为群体行为提供了自然的理论基础,并且对群体动力研究机构起了极大的引导作用,从而使组织行为学增添了必不可少的理论根基。勒温的场论思想,“人一境”这一综合性的问题,70年代以来受到世界心理学界的重视。于是寻找人工环境——城市、居住区、文化设施、工业设施和学习设施等最优化的途径的“环境心理学”时髦起来。勒温的天才,正显示在他把理论与心理学关心的活生生的问题结合起来,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J·A·舍伦柏格高度评价道:勒温具有:“把思想用于实验的天才”。(12)的确,勒温的观点好比一种新思维。正因如此,使他成了一名心理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学者。他的以及与弟子的实验,诸如“替代价值”实验,“欲求水平”实验,“蔡冈尼克效应”实验等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勒温是一个行动家,他期望他的研究能对人类现实世界发生影响,他提出的种种在社会科学理率与公共政策和实践的鸿沟上搭上桥梁的办法及社会良性建设的说明,对社会心理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有较为突出的贡献。“对勒温来说,唯一重要的东西,是在人类活着的特殊时间内能使人类充满活力的那此因素”(13)。

尽管心理的生活空间是勒温的主观构思物,拓扑学的陈述又极为初步,但他考虑到诸种因素的关系,考虑到场的层次变化,尤其考虑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颇有独具匠心的地方,值得沉思、挖掘。

注释:

①波林:《实验心理学史》1948年版第24页

②勒温:《人格的动的学说》1935年中译本第79页

③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中译本译作《形势心理学原理》第21页

④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第24页

⑤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第21-24页

⑥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第24页

⑦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第38页

⑧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第33页

⑨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第90-91页

⑩赵金珊《科学·艺术·哲学的断想》1985年11月第5页

(11)《拓扑心理学原理》第44-46页

(12)(美)J·A·舍伦伯格《社会心理学大师们》1987年版第92页

(13)(美)J·A·舍伦伯格《社会心理学大师们》1987年版第92页

标签:;  ;  ;  ;  

莱文“心理生活空间”述评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