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后的区域旅游前景_香港回归论文

香港回归后的区域旅游业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业论文,香港回归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提出了社会制度是旅游资源的新理论,并从香港回归后的区域旅游业的相关因素分析入手,探讨了回归后的市场格局,与内地间的客流格局,资源开发重心的运动格局,提出了利用机遇的举措。

关键词 香港回归 旅游中心 双向对流 走势预测

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旅游业仍是香港经济繁荣和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权回归后不仅对香港,还会对全国、乃至亚太区域旅游业产生重大影响,对其前景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一、香港回归增加了旅游资源量,其社会制度是重要的资源增量

香港回归提高了一批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如南京静海寺、虎门炮台等;另新增了一批旅游资源,如天安门前回归倒计时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大厅等。新增的旅游资源围绕香港一离一归构成体系。而对旅游者特别有感染力的是中国主权下的资本主义制度。这里有必要先讨论一下社会制度是不是旅游资源?如果说“凡能吸引旅游者,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是旅游资源”的话,那么对异国他乡的人进入一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区域显然对旅游者是有吸引力的,因为社会制度不是抽象的,它总要通过全社会方方面面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社会制度是以经济制度为基础,主要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社会产品的分配制度所决定,同时包含为经济制度服务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社会制度总要形成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笼罩着步入异国的旅游者,促使旅游者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观察和对比,再在心理上转化成阅历上的增长和见识上的享受。就是同一社会制度的不同国度也大有对比观光的价值。今天世界残存的封建制度、奴隶制度甚至个别角落的原始氏族制,只要旅游媒体要素具备,都能吸引旅游者前往。只不过社会制度还不能和风景名胜同日而语,风景名胜等旅游地属旅游资源中的目标资源,社会制度、风俗民情等属旅游资源中的环境资源。香港百年,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此已汇聚成特色景观,再叠加上共产党掌管国家政权下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开天辟地第一例,这就对世界上所有关心香港的人士构成旅游资源,包括因对香港回归持疑虑而流出香港的人士,更关心香港社会制度的变化,而成为旅港的客流成份。对内地人同样有吸引力,一代伟人邓小平生前就有待香港回归之日到香港看一看的夙愿。诚然,“一国两制”构想者邓小平的这一夙愿,是代表中国对香港行使主权的象征,但也反映了12亿人民欲看香港的心声。当年,深圳初办经济特区时,每天都有川流不息的内地人前来观光、考察,其魅力主要是深圳的企业管理采取了某些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香港增加的旅游资源有利于香港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二、回归后香港仍然是国际旅游中心,两个扇面的市场辐射格局强势不减

两个扇面,是指香港特定区位条件下形成的以国际旅游城市为中心,旅游市场向内辐射国内各地,向外辐射全球各地的两个扇形的区域格局。这是背靠大陆滨海旅游口岸城市常见的客源空间组织与流向的模式。

国际旅游中心与国际旅游城市概念上略有差别:两者共同点是国际旅游者在本市客源市场中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均占突出大的比重;两者不同点是国际旅游中心还担负入境客源市场的组织与中转职能,而国际旅游城市并不都有发达的中转职能,但吸引国际旅游者的目标资源鲜明,香港显然属前者。

1997年香港回归后旅游业前景依然看好,这是因为支配香港旅游业繁荣的基本因素依然存在,力度有增不减:

1.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香港旅游业繁荣的法律保证。

2.作为国际旅游中心,香港中转和桥梁的区位不变。我国台湾省和东南亚方向国家入境游客基本上仍取道香港。

3.香港旅游购物的优势不衰。因为回归后自由港的政策不变,更有利于内地、亚太各种美食、名品汇聚香港橱窗,不少旅游大陆后的入境游客均取道香港购物回国。

4.东西方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结合的景观优势不减。

5.香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惯性和势头强劲。50年代赴港旅游者每年只有4—5万人,1996年赴港旅游者1160万人次,旅游业收益870亿港元,确立了支柱产业的地位。

6.香港转口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的地位不变,吸引大量非观光类型的旅游者。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向亚太地区,并是世界投资最富活力的地区。香港又居亚洲“四小龙”中适中的地理位置,距韩、日、东南亚各国和祖国北京具有等距性和旅游线交织的必经性。回归后亚太地区经济持续繁荣,香港的旅游业必受其惠。

7.香港旅游交通发达,旅游业六要素优化组合,综合服务的水准高,旅游法规制度健全,旅游出入境手续方便。香港回归后,发达的对外营销渠道依然畅流,旅游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素质依然不变,特别是赤猎角新机场1988年建成使用,将显著增大旅游空运吞吐量。

8.香港政府积极支持旅游业发展。如成立旅游发展基金会,组织高层人士策划新点开发。老机场用地相当数量规划为旅游开发等。

香港向世界辐射的扇面中以发达国家和东亚为主。近年入境游客构成中,亚洲点3/4,依次为美加、西欧、澳新等。笔者运用趋势推延法和回归方程分析,预测1997年回归后游客总量仍将持续增长,但地域来源构成基本上变动不大,仍然是美国、加拿大、东南亚、日本、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只是不同年份各国来港的人数和人均消费水平在排序上有变动。

三、回归后香港与内地间客源流向将由单向流动型转化为双向对流型

香港经济水平明显高于内地省区,以1992年为例香港人均生产总值128613港元,而内地平均只有2645元,毗连香港的广东3575元,毗连广东的广西1318元,湖南1478元,江西1439元,福建2264元,香港至内地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游客主流向便是在区域经济梯度势能差的作用下获得动力,即由香港→深圳→珠江三角洲→广东→湖南、江西、广西等呈圈层结构,各圈层随着距离增加港客的密度衰减。1993年进入广东的港澳游客3061.85万人次,湖南5.3万人次,江西2.15万人次。

发达国家向欠发达国家的游客单流向是世界上游客流向中的重要类型,如北美洲和欧洲分别各自向南方的阳光地带的流向。香港人向内地省的流向亦属发达区向欠发达区的流动。而内地人向香港的流量非常小,主要为商贸官员和探亲者占据。自1983年广东才开始出现赴港自费旅游成份,初时每天一团,25人。1995年每天10团,平均每团48人。1993年,祖国内地赴港游客首次被香港旅游协会列入正式的统计中,标志内地与香港正式互构为市场关系。尽管该年还是单流向:内地赴香港173.3万人,香港赴内地2678.8万人,流量比1:15.5。但双向对流格局已孕萌芽。

1997年香港回归将加速双向对流格局的形成,因为这是双向客流增率不平衡所致。

1.香港赴内地旅游者的基数已经很大,“八五”期间的增速已逐年减缓,预计到2000年入境旅游人数年增率不足2.5%。而内地是12亿人口的基数,恩格尔系数不断优化,具有赴港旅游支付能力的人越来越多,处于低起点高增率的态势。1995年赴港旅游人数中,首次大陆超过台湾居第一位。内地与香港间的双向流量均衡格局预计2010年形成。2.会议型旅游显著增长。主权移交后,一些全国性的会议便有条件在香港召开,我国公职人员中绝大部分人没有去过香港,而会议旅游是我国现阶段公职人员的重要旅游形式,虽然1997年后内地人去香港要经过香港特别行政区批准并办理入境手续,但毕竟舍弃了报经英国驻华使馆批准的繁复过程。3.探亲旅游始终占很大比例。香港本是中国领土,港人与内地人亲友交织,探亲又是常人旅游的第一选择类型。香港原本地居民很少,大部分是30年代至50年代由内地移居而来的“大陆人士”和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后人,尤以春节和清明客流如潮。1997年后,香港官方节庆也由英国型转向中国型,节假日趋同更利于人们双向流动。4.商贸往来更为频繁。香港是世界著名的工商贸易中心,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贸易往来,内地在香港设立代办处2307家,1997年后香港的制度法规不变,港人在内地投资仍按外资待遇,内地人可能组织赴港打工,旅游、商贸人员往来更加频繁。5.香港与内地旅游距离近,语言无大障碍,旅游互销渠道基础好,建立有粤港澳联合促销机构,预计双方互设的代办机构将会更多。当然这种双向对流具有一定的不等量性,表现在旅游人均的消费水平,香港人要高于内地,在香港的旅游者中的人均消费水平也以内地人最低。

四、回归后香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心有向内地推移的走势

香港回归,加速了香港与内地旅游市场一体化的进程,而市场导向又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主导因素。一方面加速了香港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更新的进程,另一方面旅游资源开发有向内地推移的趋势。前者如香港旅游协会推出的回归后的未来七项新点开发计划:

分析七项布局的旅游用地:一类是机场搬迁后的用地;二类是填海造陆的用地;三类是尽量利用山顶和水域空间,不与他业争地,均反映香港本土继续布局新的占地面积大的旅游项目已不再符合港情。而发达的客源市场又需要度假类和地域宽敞类资源开发,促使香港旅游资源开发地域重心向深圳方向推移,这在深圳辟为经济特区时便有显示,先是香蜜湖、西丽湖等大型度假村的布局,继而是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村、世界之窗等主题园的滚动开发。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占地面积大、劳力密集,世界之窗就占地48公顷。这些项目为什么能说成是香港旅游开发重心向内地的推移?第一,资源开发的主体资金由香港而来,如锦绣中华来自香港中旅集团;第二,资源开发的重要目标市场是来自香港的入境游客。深圳中国娱乐城约50%和世界之窗的20—30%来自境外游客;第三,上述项目均为融有表演的人造景观,有似香港的“宋城”。香港“宋城”目前处停滞阶段,而深圳的主题园应运崛起获得众所周知的成功,说明旅游产品生命周期需要在地域上的推移中延长。1996年香港中旅集团的资金和技术又推移到长沙建世界之窗主题园。再次向内地推移。当然资源开发重心向内地推移的走势并不等于香港旅游资源的重心已到了内地,只是部分占地面积大的资源移到深圳开发,或者瞄准内地市场的资金转移。

香港回归后旅游开发继续向内地推进的原因:1.内地地价和旅游从业人员工资也比香港低廉,近期香港经营成本上升较快;2.内地吸引港资的各项优惠政策;3.内地市场兴起,客源市场地域结构多元化。

五、抓住契机,扩大区域旅游开发

首先要统一认识到香港回归有利于港澳、全国乃至亚太地区旅游业发展,只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1.扩大港澳粤联合促销的机构与成果

要趁香港回归契机,趁京广、京九两线快车提速和高速公路建成,将港澳粤珠江三角洲区域联合促销机构扩大到湘赣桂三省。因为三省具备港澳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双休日外出旅游者的辐射范围条件,周末下班可乘车夕发朝至,1.5日游后,星期日下午返回第二天上班。

2.继续发挥香港旅游业的中介作用,充分利用香港现有社会制度资源,策划独特的回归游线。

香港的游客构成不外因中介作用而来(中转、商贸),或因目标地而来(探亲、观光)。由于内地旅游中心城市陆续辟国际直航线,直接外联业务越来越熟,香港原有的中介作用减弱,但只要香港的转口贸易、国际金融、旅游购物等职能不变,中介作用就不会消失,至少目前台湾游客和部分澳新、东南亚游客取道香港入境。香港没有景观资源的老本可吃,要进一步利用回归后的社会制度这一特殊旅游资源,优化自己的旅游环境,不断举行国际盛事、赛事,利用高科技创新主题园,推出百年回归游,游客都是有思想的,对回归后香港的政治体制不论抱信任还是不信任的人,都会承认对澳门和台湾的未来统一模式有重要影响,都可能构成香港游客市场的因素。把香港有关殖民时期的特征建筑、界碑、回归庆典的纪念建筑物等连同有关的名人旧址,能反映普通港人生活习俗、观光点、繁华的街景等,串成游线,使香港成为百年回归的露天博览馆。

3.横向联合,编制区域旅游发展规划

如果说粤湘赣桂是香港和珠江三角洲人双休日辐射的旅游范围,那么统一编制跨省域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就很必要。该区域旅游资源类型比较齐全,有最近港穗游客的冬季雪景,有桂林、张家界、庐山等处世界级名山或世界自然遗产,有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区域民族民俗文化类型丰富。要趁香港回归契机,改变各省规划互不交流的局面,形成一个跨省域的大规划,突出地方风格、形成网络联系,避免雷同建设。

4.引进香港先进的旅游服务管理经验,使内地旅游服务尽快与国际接轨。

香港回归后恢复我世贸组织成员国的地位日程逼近,有利于香港与内地合作,引进香港先进的旅游服务管理软件,内地旅游人员要有更高的英语要求,香港则要有更高的普通话水平。尽快提高内地旅游服务的总体水平,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目标。

回归后的香港旅游业前程似锦!

收稿日期:1997—05—06

标签:;  ;  ;  ;  ;  ;  

香港回归后的区域旅游前景_香港回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