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探析
——以淮北师范大学为例
李永胜1王秀芹1李雨奎2/1.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淮北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摘 要: 随着社会发展和政策影响,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多重问题,就业指导课程开设和建立完整课程体系就更为重要了。但目前师范院校就业课程建设普遍存在课程地位不高、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模式落后、课程体系不全等一系列问题,鉴于此,本文针对性提出了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旨在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毕业生 就业指导 课程体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社会稳定大局。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在就业工作领域取得一系列成就,但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逐年攀升,2018年首次突破800万,2019年毕业生数预计将达到860万,就业总体形势依然严峻。对于地方师范类院校而言,由于自身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有限,社会需求因素多方面原因,就业压力尤为突出。以淮北市师范大学这样一所省属地方师范院校为例,2018年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89.8%,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率为90.8%,教育行业就业学生占协议就业学生的25.7%,在中小城市、私营企业等基层就业人数占已就业毕业生人数的64.9%。虽然毕业生总体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6%,但就业工作难度远非数字多能体现。
钻场φ325 mm总抽采管安设DN300 mm孔板、自动计量装置,并在钻场内1#~10#孔单孔安设DN150mm自动计量装置,对钻场所有定向钻孔总抽采量进行考察。
一、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点
(1)公立中小学教师岗位趋于饱和。由于早阶段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学龄段人口不断下降,中、小学学校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对于师范毕业生需求不断降低。同时,教育部关于《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到,鼓励具备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毕业生去中小学执教。安徽省2014年开始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师范生也必须参加全国统一考试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使得师范生在就业竞争中毫无优势可言。
(2)结构性矛盾突出。现在毕业生不是“无业可就”,以淮北师范大学为例,每年用人单位为毕业生提供有效岗位可以达到4:1,但是由于专业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滞后社会发展,毕业生实习实训不扎实,使得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结构、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岗位质量和要求不相匹配。
(3)摩擦性矛盾存在。随着网络信息化高速发展,毕业生获得信息的渠道不断多样化,但是就业信息泥沙俱下,难辨真假,耗费毕业生大量精力;另一方面,信息渠道多样化同时,也存在信息传递不畅和市场功能的局限,毕业生和岗位之间的衔接也有时间上的迟滞,影响毕业生及时就业。
2.1.1 高龄 患者73岁,老年患者组织和器官功能退行性改变,成纤维细胞的分裂周期也明显延长,免疫功能减退,致使伤口愈合的过程延迟。
(3)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教学模式落后。由于课程教学地位问题,师资队伍较为随意,教学安排较为集中,以淮北师范大学为例,就业指导课程集中安排在学生在校的第六学期,学时为18课时,教学内容均为理论课时,与专业特点联系较少,基本是一份教案“打天下”;授课方式基本都是采用“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缺少实践环节,课上、课下与学生缺少互动,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就业指导课程发展现状
(1)提升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高校使命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靠靠的接班人,毕业生培养质量归根到底还要看社会的认可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体现为毕业生就业率。就业指导课在引导学生积极就业方面无可替代。因而,高校应该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保证就业指导课教学地位,确定教学主管部门,成立课程教研室,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加大教学经费投入,保证教学交流研讨活动场所,使就业指导课真正成为一门“必修课”。
(2)师资结构和数量难以满足课程教学要求。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多种学科,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常学常新的学习心态,了解最新的就业形势,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但现实情况是,很多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是由辅导员或者学院领导、行政人员进行教学,更有甚者,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部分教师满足教学工作量的“添头”,教学人员缺乏相关经验和必备的理论素养,教学活动不慎严谨,教学过程照本宣科,导致就业指导成了纸上谈兵,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高校普遍对就业指导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基本所有高校基本均已开设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类课程,但是很多高校都是为了完成教育部的要求,课时量无法得到保证;就业指导课程归口管理单位不清晰,教学管理不规范,即使部分学校成立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但基本流于形式,开展教研活动极少,也没有专门经费支持和教学活动场所。
(4)就业认知观念落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的价值取向愈来愈趋向于多元化,毕业生对于职业认知也是一样。不少学生受家长传统观念影响,依然坚持“体制内”、“铁饭碗”就业观念,宁愿坚持“二战”,而不“屈尊降贵”去私立学校或者企业及时就业;也有学生缺乏对职业正确认识,不能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钱多活少离家近”成为一部分学生的求职标准。
(5)就业准备不足。高师院校很多课程设置理念较为落后,普遍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学科而轻技能,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导致很多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实战技能经验,师范类学生教学基本功不扎实;学校缺乏有效就业指导资源,学生就业观念没有及时确立,不善于利用网络途径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求职途径较为单一,就业技能和技巧不足。
(2)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专业人做专业事,建设一支专业化师资队伍,是提升就业指导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要遴选一批有志于从事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学的人员专门从事就业指导教学,积极选派教师参加职业规划师、就业指导师、创业咨询师等各类师资培训,积极参加校内外就业指导课程交流研讨,努力建设一支“能文能武” 的“双师型”队伍;鼓励教师深入学生和企业开展调研,了解学生就业观念和用人单位需求;把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纳入到职称评审行列,提升教师专业化指导水平专职化发展道路。
(4)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评价机制。就业指导课程核心意义就在于引导学生主力正确择业观和就业观,是一项贯穿大学四年的长期工程,但目前,很多高校把就业指导课程安排在大三或者大四开设,大有“毕功于一役”的态势,完全忽视教学规律,短期行为严重;另外,因为课程基本是纯理论内容,教学效果评价也大多采用考查方式,学生写一篇简单的心得或者完成一项课程作业就可以轻松完成课程,这与教育部要求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初心完全背道而驰。
三、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路径探索
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核心问题首先在于引导毕业生明确方向,做好规划,转变观念,提升就业能力。前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曾经指出,高校要开设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但目前来说,就业指导课程开设和体系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依托在中国、亚洲、澳洲、欧洲、美洲成立的五大研发中心,聚力斐雪派克、GE Appliances、海尔、卡萨帝、统帅五大顶级厨电品牌,相信未来海尔会推出更多行业领先的厨电产品,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创造出更加舒适、更加健康的厨房环境。
(3)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职业指导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时效性,教学内容必须紧紧跟随社会经济发展步伐,要包含职业规划、素养提升、就业技巧等多方面内容,与专业特点紧密结合,需要学生了解自己专业最新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教学模式要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多元化,比如,邀请企业富有经验的HR进课堂与学生交流、邀请优秀的校友代表回校交流、开展生涯人访谈等社会调研实践活动等等,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强化学生就业竞争力。
So L1=950×I4+b1-440+517+475=950×I4+b1+552, L2=A1-440-200-(950×I4+b1+552)=A1-950×I4-b1-1 192
(4)完善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很大一部分工作是解决学生的就业观念问题,就像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一样,要“润物无声”,要符合学生在校四年的发展规律。一年级特点主要是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需要做好大学生活和学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平稳度过迷茫期;二、三年级主要是职业准备期,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获得见习经验和职前体验,这段时期要开设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四年级进入求职期,主要开设实战指导,开展就业模拟训练,例如,就业信息收集、就业政策解读、笔试面试技巧等方面指导。课程评价机制也要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相协调,淡化理论,强化平时成绩和实践实训成绩,例如面试技巧训练中要以企业角度,从仪表、语言、应变、知识结构等多元标准考查学生学习效果。
四、结语
总之,正像习总书记强调的,就业是一项民生工程,是关系社会发展稳定大局的大事,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和社会共同责任。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在当前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也就尤为重要了。地方师范院校要制定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和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课程规划方案,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于就业指导的多元需求。
心中自有一团火,游学路上苦求索。面对新平台、新机遇、新事业、新未来,怀揣致富梦想的事业合伙人,是如何为求学而来,满载激情而归的呢?
参考文献:
[1]马光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03):225~227.
[2]叶任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27(1):129~132
[3]邹程民,朱志清,等.谈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J].教育探索 ,2012(7):120~121.
[4]郭佳.新疆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5.
[5]淮北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淮北师范大学就业质量报告[R]. 2018.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5年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5jyxm162);2015年 淮 北 师范大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项目编号:jy15104);淮北师范大学2018年度共青团创新项目(项目编号:GQTZD201801);经济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项目编号:2016zy111)。
作者简介: 李永胜(1982-),男,安徽宿州人,汉族,硕士,高级政工师,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李雨奎(1977-),男,蒙古族,硕士,教授,淮北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生态学;王秀芹(1987-),女,安徽宿州人,汉族,硕士,讲师,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教育。
标签:毕业生论文; 就业指导论文; 课程体系论文; 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论文; 淮北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