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铜电极电解饱和盐”实验的质疑与改进_科学论文

对课本实验“用铜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质疑与改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极论文,课本论文,食盐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课本实验的质疑

苏教版《实验化学》(2006年2月第1版)第70面至71面有一个拓展实验“用铜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如图1所示,试管里盛有约一半体积的饱和食盐水,剥开电话用的导线两端,露出一红一蓝两根塑料包裹的铜丝,导线的一端分叉后伸入饱和食盐水中,另一端分叉后跟2个1号或5号干电池的两极相连接。

图1 实验装置

我们按书上的装置进行了多次实验,通过细心观察实验现象以及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对该实验提出三点质疑:

1.对现象的描述存在明显的错误

教材对现象的描述如下:“电解开始后,与电池负极相连的铜丝(阴极)在液面下变暗……”;“电解开始约30s内,阴极附近的溶液略显白色浑浊……”

真实的实验现象是:“电解开始后,与电池正极相连的铜丝(阳极)在液面下变暗……”;“电解开始约30s内,阳极附近的溶液略显白色浑浊……”

2.对现象的解释存在明显的偏见

目前对该实验现象的解释众说纷纭,虽能自圆其说,但经不起推敲,既缺乏理论依据,又违背实验事实。

如有人针对课本中给出的实验现象作出以下解释:

3.用该装置进行实验存在明显的不足

该电解实验是在试管中进行的,阴阳两极没有隔开,且两根铜丝靠得很近,所以阴极产生的大量氢气对阳极反应起着“搅拌”作用,让人很难判断沉淀是在阴极生成还是在阳极生成,最后氢气把所有沉淀带到水面,在水面形成一层浮渣;大量的气泡本身不太透明,因源源不断地产生而富有动感,极大地干扰了对其他现象的观察。

二、对课本实验的改进

1.实验步骤

如图2所示,U形管中盛有饱和食盐水(液面接近管口2cm左右),将两根已用砂纸打磨过的铜棒约一半分别伸入U形管的左管和右管的液面以下,铜棒上端分别跟电压为3V的直流电源的两极相连接。

图2 实验装置

电解结束时,先切断电源,再将两根铜棒提出液面并依次用稀盐酸和水洗净,然后将U形管中的悬浊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取下层沉淀做性质实验,最后倒净U形管中的悬浊液并依次用稀盐酸和水洗净。

与书上的装置比较,该装置的优点是将阴阳两极分开,避免了阴极反应和阳极反应的相互干扰,可以观察到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

2.实验现象

(1)电源接通后,阴极立即产生大量气泡;阳极开始无明显现象,随后液面以下的铜棒表面逐渐变暗(与液面以上的铜棒表面比较)。

(2)电解5min后,阳极附近开始出现白色沉淀,并且白色沉淀越来越多,逐渐向阴极蔓延。

(3)10min后,最靠近阴极的白色沉淀开始变成红色。12min后,阳极附近的白色沉淀开始变成黄色,然后逐渐变成橙黄色。阴极一直有大量气泡产生。

(4)停止电解,将U形管中的悬浊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上层溶液呈无色,未出现蓝色,下层沉淀全部变成红色。

(5)取下层沉淀分装在四支试管里,滴入稀盐酸,沉淀溶解为无色溶液;滴入稀硝酸,沉淀溶解为蓝色溶液,同时有气泡产生;滴入稀硫酸沉淀溶解为蓝色溶液;滴入氨水,沉淀溶解为五色溶液,过一会儿,溶液又变成深蓝色。

3.现象解释

(2)为什么CuCl能转化为CuOH呢?

这种转化能否发生,主要与两种难溶物的溶度积的相对大小有关。对于同类型的难溶物,沉淀转化的方向是由溶度积大的转化为溶度积小的,而且溶度积相差越大,转化反应越完全。

三、几点感悟

1.不要迷信权威

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大胆求证和改进,培养学生敢于怀疑的批判精神。发现或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2.要克服思维定势

某些看似简单的实验实际上包含着错综复杂的反应。如果一开始就认为电极反应只不过是而已,就不可能观察到更多细微而又不易被发现的现象,就会“视而不见、见而不思、思而不悟”。只有跳出已有的框框,才能获取新知,补充已知。

3.对微型实验的认识也要一分为二

图1属于微型实验,用的仪器微型化,用的试剂微量化,用的材料(如电话线、干电池等)生活化,但缺点是空间小,导致两极反应相互干扰;图2属于常规实验,虽然费料费时,但能清晰地观察到那些有趣的实验现象。

4.多开展一些切合学生实际的实验探究课

最能营造互动氛围的手段首推实验,《新课标》对实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实验手段来探究已摆在了首要位置。对实验中出现的所有问题进行探究,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

标签:;  ;  

教材“铜电极电解饱和盐”实验的质疑与改进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