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我国工业部门结构变动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部门论文,变动论文,十年来论文,结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不仅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还必然伴随产业结构的演变。库兹涅茨的研究则进一步表明,人均国民收入在50~130美元(1958年美元, 下同)时是产值结构变动频率最高的第一个时期,人均收入在220~360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很高的第二个时期,人均收入在360~860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较高的第三个时期〔1〕。
改革初我国就已经处于产业结构快速转变的第一个阶段。80年代,我国产业结构的快速转换与经济的高速增长互相推动,并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入了工业化中期——一个新的产业结构快速转换时期。
结构变化表现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关键部门在不同阶段的增长特征两个方面。本文以两次工业普查数据对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工业结构变化在整体上符合工业化结构演变规律,但这主要表现在部门比例方面,而产业升级所要求的技术体系升级、企业规模和组织的变化等方面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我国工业结构调整面临新的挑战。
一、十年来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动特征
对我国工业部门结构的分析,必须首先了解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结构的调整与工业化的推进是在经历了过去比较特殊的工业化过程的基点上所进行的。改革以前,我国实行中央集权控制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抑制消费和以农补工、以轻补重的强制性积累方式,推行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使我国从一个工业十分落后的农业国较快地步入了工业化国家行列;同时也导致了我国的工业结构具有明显的超前特征,即国民经济中工业比重和工业经济中重工业比重远远超过相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
改革以来,在经济体制、发展目标和工业化战略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与之相伴,工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且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改革以前我国产业结构的过度扭曲,改革初期至80年代中期,我国产业结构处于一个“拨乱反正”的时期,一是扭转过去过分强调积累抑制消费所带来的弊端,补消费不足的课,即在1979年到1981年采取压缩基本建设、扶持轻工业发展的方针。国民收入中消费率由1978年的63.5%,上升到1979年的68.5%和1982年的71.7%,固定资产净值中轻工业所占比重由1979年的18.1 %, 上升到1985年的25.46%。二是在1982~1985年, 侧重扭转重工业内部循环过强的弊端,调整和改造重工业,增强重工业为轻工业服务的功能,为轻工业提供装备的机械工业有较快发展。因此,在改革初期工业结构演变出现了与一般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化不尽一致的过程。而进入80年代中后期以后基本上步入了正常演变的轨道,但受到原有结构惯性的影响,仍有一些部门的变动偏离“正轨”。下面主要对我国1985年和1995年两次工业普查之间工业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并且主要在轻、重工业之间进行,并辅以行业数据作进一步说明。
1.1995年与1985年比较,轻、重工业之间产出结构变动不大,但轻、重工业内部结构变动比较明显。
表1 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轻、重工业结构变动
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比重
工业总产值90不变价比重
198519901995198519901995
全部工业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轻工业45.23
46.96
43.39
45.93
47.58
46.68
以农产品为原
料的轻工业32.03
32.74
29.68
34.19
33.08
29.80
非农产品为原
料的轻工业13.19
14.22
13.70
12.23
14.50
16.86
重工业54.77
53.04
56.60
54.22
52.42
53.31
采掘工业 6.896.426.088.106.584.13
原料工业 20.65
22.06
23.42
22.33
20.96
17.48
加工工业 27.24
24.56
27.10
24.42
24.89
31.70
说明:1995年工业总产值原口径数据系按乡及乡以上全部工业新口径与原口径的对比关系来折算。由于四舍五入,轻、重工业之和可能不等于10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工业统计年报》(1985年、1990年)和第三次工业普查计算。
从表1可以看出,1995年与1985年比较,我国工业总产值中轻、 重工业结构变动不大。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轻工业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45.93%上升到1995年的46.68%,上升0.75个百分点;按当年价计算,轻工业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45.23%降至1995年的43.39%,下降1.84个百分点;重工业变动格局与之相反。一般来说,按不变价计算的结构变化主要反映实物量生产即供给能力和供给结构的变动;而按当年价计算则反映的是市场供求两方面的影响。两种价格计算的结果存在反差,表明此期间轻、重工业之间比较,轻工业供给能力增加仍快于重工业,但是受供过于求的影响,轻工业产品比价下降;相反,重工业产品主要是原料工业产品比价上升。
尽管轻、重工业之间产出结构变动不大,但是在轻、重工业内部结构变动却比较明显,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产业升级特征,具体是:
(1)按90年不变价格计算,轻、 重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具有一定的产业结构升级趋势。主要表现在轻工业内部需求弹性较小、加工层次较低的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重工业中的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比重较大幅度地下降,分别由1985年占全部工业比重34.19%、8.10 %和22.33%,降为1995年的29.80%、4.13%和17.48%,分别下降了4.39、 3.97和4.86个百分点;相反,需求弹性较大、加工层次较高的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重工业中的加工工业比重较大幅度得到提高,分别由1985年的12.23%和24.42%,提高到1995年的16.86%和31.70%,分别提高了4.63、7.28个百分点。
(2)按当年价计算,原料工业比重上升、 轻工业和重加工工业比重下降,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的比例上升,并且按当年价计算,轻、重工业内部结构变动幅度大大小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结构变动幅度,反映了市场价格对我国资源的结构配置调节作用加强。而且,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对加工工业的制约作用也大为缓解。具体变动表现为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比重下降幅度减小(由4.39个百分点,减小为2.36个百分点),以非农产品为原料轻工业略有上升(上升 0.50个百分点),采掘工业所占比重下降幅度也大幅减小(由下降3.97个百分点,减少为下降0.80个百分点),加工工业所占比重由升转降(下降了0.14个百分点),而原料工业比重由降转升、上升了2.78个百分点。
形成按不变价和按当年价计算结构变动格局呈现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不同部门的供给和需求能力之间的偏差所导致的相对价格增长差异。
从需求来看,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迂回化不断加强,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呈现出中间需求在全部产出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的趋势,再加上我国工业原有结构本身重工业偏大所产生的需求偏斜,因而产生了对原料工业日益增加的需求;同时,由于我国机械设备制造工业等加工工业与国际水平具有较大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机械设备及其他较高层次加工产品的需求,呈现出日益加大的对进口的依赖而对国内机械产品需求不足。
从供给来看,由于前一时期的价格扭曲和规模经济的制约,原料工业的实际供给能力尽管不断提高但仍然没有跟上需求的变化,市场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缺口主要通过价格的上涨来平衡,因而表现为按不变价计算的原料工业所占比重下降、而按当年价计算的比重趋于上升,由于同样原因使按当年价计算的采掘工业下降幅度大大小于按不变价计算所表现出的下降幅度。对于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来说,尽管其需求弹性较小、使其按不变价计算的比重下降,但是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导致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使其按当年价计算所占比重下降幅度大大减小。至于按不变价计算的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重工业中的加工工业所占比重大大高于按当年价计算的比重,直接原因是这两个部门相对价格处于下降之中。深层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这两个部门的技术进步速度比较快,相对前几个部门而言,这两个部门的供给能力增长较快,包括总产出的增长速度较快和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下降幅度较大;二是我国尽管加工工业以及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供给能力增长较快,但主要在低水平上扩张,其产品质量、性能与需求结构对加工工业的升级要求相差较远,使我国国民经济对加工工业的较高层次的需求转向进口,而国内的加工工业则在低水平上过度竞争,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较大。对于后者所表现出的差异和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动,过于注重了结构比例上的升级,而忽视了相应的技术水平的升级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从当前状况来看,我国工业结构矛盾已经呈现出由基础工业对工业增长的制约向加工工业内部国际竞争能力过低而制约工业增长转化的趋势。
2.分时段比较:我国工业结构变动由80年代以轻工业增长为主导转向90年代以重工业增长为主导。
按照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产业结构的变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主要表现在,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比较生产率、生产率上升率和收入弹性的差异,生产要素具有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工业内部的结构变动则表现为,资源配置的重心由以轻工业为主导,向以重化工业为主导、在重化工化过程中又由原材料型重化工为重心向以高加工度为重心的转变的特征。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尽管我国两次工业普查之间轻、重工业结构变动不大,但是,具体来看,第二次工业普查以来我国工业结构变化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一是80 年代中后期的轻工业化阶段,二是80年代末、90年初以来的再次重化工化阶段。
(1)80年代中后期的轻工业化增长阶段。在完成补消费的课, 工业增长步入正常轨道后的1986~1990年,轻工业仍在工业增长中居主导地位,其贡献份额占50.13%,无论按不变价还是按当年价计算, 轻工业在全部工业中所占比重均是上升的。如按90年不变价计算,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轻工业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45.93 %上升到1990年的47.58%,增加了1.65个百分点。按当年价计算, 轻工业在全部工业中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45.23%提高到1990年的46.96%,提高了1.73个百分点(见表1和表2)。
表2 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轻、重工业增长比较
年均增长速度(%)
1986~1990 1991~1995 1986~1995
全部工业
10.46
19.06
14.68
轻工业 11.24
18.60
14.86
以农产品为原
料的轻工业 9.73
16.60
13.11
以非农产品为
原料轻工业 14.29
22.70
18.42
重工业 9.72
19.46
14.48
采掘工业5.948.487.20
原料工业9.07
14.81
11.90
加工工业
10.89
24.96
17.71
对增长贡献(%)
1986~1990 1991~1995 1986~1995
全部工业 100.00 100.00 100.00
轻工业 50.13
46.03
46.93
以农产品为原
料的轻工业 31.34
27.45
28.31
以非农产品为
原料轻工业 18.02
18.55
18.43
重工业 49.63
53.94
53.00
采掘工业4.212.372.77
原料工业
18.83
14.98
15.82
加工工业
25.63
36.60
34.19
说明:1995年工业总产值原口径数据系按乡及乡以上全部工业新口径与原口径的对比关系来折算。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工业统计年报1985》、《中国工业统计年报1990》和第三次工业普查计算。
此间与改革以来的调整时期(1978~1984年)比较,两者相一致的是轻工业仍保持快速增长,但不同的是轻工业内部结构升级加快。具体表现在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增长速度减缓,而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主要是新兴耐用消费品工业继续领先增长、在轻工业内部所占比重持续提高。在此时期轻、重工业内部工业部门增长的格局是:以非农产品为原料轻工业(增长速度为14.29%,按90年不变价计算, 下同)>重加工工业(10.89%)>工业平均增速(10.46%)>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9.73%)>原料工业(9.07%)>采掘工业(5.94%)。
增长的部门差异在结构上表现为:按90年不变价计算,以非农产品为原料轻工业占全部工业比重由1985年的12.23 %上升到1990 年的14.50%,增加了2.27 个百分点;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34.19%下降到1990年的33.08%,下降了1.12个百分点;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分别由1985年的8.10%和22.33%,下降到1990 年的6.58%和20.96%,分别减少1.53和1.37个百分点;加工工业则由1985年的24.42%上升到1990年的24.89%,增加0.47个百分点。 若按当年价计算,1990年与1985年相比,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原料工业所占比重分别提高了0.71、1.02和1.41个百分点;而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则分别下降了0.46和2.68个百分点。
(2)90年代以来以再次重化工化为主要特征。80年代末、90 年代初我国工业结构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轻工业商品基本上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其需求增长速度放慢;而受投资需求的拉动,重工业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无论是按不变价计算、还是按当年价计算,轻工业所占比重均趋于下降,而重工业所占比重转向上升。如按90年不变价计算,重工业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52.42%上升到1995年的53.31%,增加了0.89个百分点;按当年价计算,重工业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53.04 %上升到1995年的56.60%,增加了3.56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90 年代以来显现出再次重化工化的特征。而且,进一步分析表明,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也在加剧。
90 年代以来按不变价计算的工业部门增长格局是:重加工工业(24.96%)>以非农产品为原料轻工业(22.70 %)>工业平均增速(19.06%)>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16.60%)>原料工业(14.81%)>采掘工业(8.48%)。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增长速度中以重工业主要是重加工工业打头,重加工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由前一阶段的25.63%上升到36.60%, 超过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后者的工业增长的贡献由前一阶段的31.34%降为27.45%)而居主导地位。
部门增长的差异表现在结构方面的变动特征是:按不变价计算,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所占比重,分别由1990年的33.08%、6.58%和20.96%,下降到1995年的29.80%、4.13%和17.48%,分别减少了3.27、2.45和3.48个百分点; 而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加工工业所占比重分别由1990年的14.50%和24.89%,上升到1995年的16.86%和31.70%,分别增加了2.36和6.81个百分点。若按当年价计算,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采掘工业在全部工业中所占份额均下降,分别下降了3.07、0.52和0.34个百分点;而原料工业、加工工业则分别上升1.37和2.54个百分点。
两个阶段比较,按90年不变价计算,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而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加工工业所占比重持续上升。按当年价计算,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上升转为下降,采掘工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原料工业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加工工业所占比重则由降转升。正如前面所指出的,按不变价计算所反映的是我国工业结构的升级趋势,而按当年价计算所反映的是市场价格对工业结构所具有的调节作用加强。并且,值得指出的是,尽管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按不变价计算的结构比例没有得到提高,但是由于进入90年代以来这两个部门增长速度加快,再加上市场价格的调节,特别是我国工业增长方式正面临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得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之间的矛盾事实上已大为缓解。
二、结构变动中的部门增长特征
部门结构的变化是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对应。从部门角度来看,不同的部门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增长特点。通过对部门增长的阶段性分析,结合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供需条件的变化,可以揭示和评价各部门增长的动态特征。
根据各部门在工业化转入正常以后的两个阶段(80 年代中后期与90年代以来)的增长状况,即与工业平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按不变价衡量,见表3),可以将工业行业分成如下四种类型。
表3
中国工业行业增长速度表(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速度(%)
1981~1985 1986~1990 1991~1995
全部工业 11.03
10.4619.06
重工业 9.869.7219.46
轻工业12.36
11.24 18.6
采掘工业5.25.94 8.48
以农产品为原料 10.58
9.73 16.6
原料工业
7.289.0714.81
以非农产品为原料
17.0
14.29 22.7
加工工业 13.16
10.8924.96
煤炭采选
6.395.57 6.24
石油加工
4.899.2211.79
石油气采
4.123.69 4.36
化学原料及制造 8.37 11.9615.66
黑色金属矿 7.66
10.6414.57
医药制造业16.42
17.723.04
有色矿 7.97
11.7215.79
化学纤维制造业 22.73 21.4217.91
建材等矿
9.03
15.827.33
橡胶制品业 9.449.75 13.6
木竹材采运业
-0.55
-0.07 3.6
塑料制品业16.7413.8323.87
食品
8.9 6.8717.18
非金属矿物制品 12.52
10.1122.24
饮料制造业 14.26
11.1318.01
黑色金属冶炼
6.47 8.4912.91
烟草加工业 12.99
12.29 9.81
有色金属冶炼7.727.54 17.4
纺织业 10.677.4413.06
金属制品业 11.8413.325.13
服装
10.1614.2128.03
机械工业
13.389.1517.52
皮毛羽绒业 7.88 15.43 33.2
交通运输设备
14.7 10.5533.59
木材加工
9.05 9.2327.82
电气机械及器材 18.4312.47
27
家具制造业 14.2 9.03 21.29
电子及通信设备 27.17
18.0936.58
造纸及其制品
10.212.1316.27
仪器仪表
12.456.8430.95
印刷业 10.96
11.4918.08
电力蒸汽热水
7.25 8.2712.17
文体用品制造业 11.15 15 31.41
自来水 9.44 10.4912.1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工业统计年报》(1985年和1990年)及中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计算。
1.持续增长部门,即在轻工业化和再次重化工化阶段均以高于工业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这类部门是电子、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皮革毛皮及羽绒制品业、医药、服装、塑料制品、文体用品、金属制品、非金属矿采选业等。
2.上升部门,即在前一个阶段增长速度较低,而在以后的阶段增长速度较高。属于这类部门的是木材加工、家具制造、仪器仪表和非金属矿物制品。
3.增长趋缓部门,即前一个阶段增长速度较高,而以后的速度则较低。属于这类的部门有饮料、烟草、石油开采、造纸及纸制品、化学原料、化学纤维制造、有色金属矿采选、黑色金属矿采选和印刷。
4.相对低增长部门,即在各时期的增长速度均低于工业的平均水平。这类部门是煤炭开采、木材采运、食品、纺织、电力、石油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和机械工业。
同时,对1985年到1995年期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行业增长与按不变价计算的结果比较,特征如下。
1.按两种价格计算都趋于上升的有电子及通讯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服装、皮革毛皮及羽绒制品、金属制品、文体用品、医药制造、化学纤维、塑料制品、非金属矿采选及其制品、木材加工。
2.按两种价格计算都趋于下降的有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中的纺织业、食品加工、烟草加工、造纸及纸制品,以及重工业中的煤炭采选、机械工业、黑色金属矿、木材采运、橡胶制品。
3.按不变价计算趋于下降而按当年价计算趋于上升的部门主要是重工业中的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从行业来看有石油天然气开采、有色金属矿、饮料制造、电力、石油加工、化学原料、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
4.按不变价计算趋于上升而按当年价计算趋于下降的有家具制造、仪器仪表和自来水。
从各部门增长的阶段分析来看,我国80年代以来工业结构的变化基本上是符合工业化演变规律的。
第一,体现工业化水平、与积极采用现代技术、新材料以及需求高级化相关并且产业关联度大的电子、运输设备制造、电气等主导产业持续高速增长,在工业中的地位迅速上升。电子占工业产值比重由1985年的2.44%(90年不变价,下同),上升到1995年的6.76%,运输设备由3.71%增加到6.63%。
第二,轻工业中具有加工层次较高并满足较高需求水平、需求多样化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行业,除上述电子、电气外,还包括服装、医药、化学纤维、塑料制品、皮毛加工、文体用品有较高速度或者趋向于上升。如服装和皮毛加工在8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一直较快,在全部工业中所占比重分别由1985年的1.86%和0.89%,上升到1995年的3.17%和1.95%。塑料制品和文体用品,自80年代以来就一直以较高的速度增长,由原来规模很小的行业,逐步上升为轻工业中比较重要的行业;医药由1.41%增加到2.27%。
第三,满足重化工化过程中中间需求扩大相适应的能源、原材料型重化工业,如电力、化工、石油加工、有色金属矿及其冶炼压延加工、黑色金属矿及其冶炼压延加工等行业,尽管没有得到超前增长,但从8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发展速度加快,如在1981~1985年、1986~1990年和1991~1995年三个时段,电力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由7.25%、8.27%增加到12.17%,石油加工业由4.89%、9.22 %增加到11.79%,化学原料工业由8.37%、11.96%增加到15.66%, 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由6.47%、8.49%增加到12.91%, 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由7.72%、7.54%增加到17.40%。再加上能源、 原材料价格的逐步放开或上调,拉动了石油天然气开采、有色金属矿采选、电力、石油加工、化学原料、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等行业按当年价计算的比重的上升,并使我国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之间的矛盾大为缓解,能源、原材料增长已基本适应了近两年我国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
第四,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主要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食品、纺织的地位迅速下降, 饮料、 烟草也由增转降。 1995 年与1985年相比,纺织业、食品工业、烟草加工比重分别下降4.72、1.76和0.72个百分点。
然而,和世界大国平均模式和典型国家工业化结构演化规律不一致的是:大国平均模式和典型国家中的机械工业增长弹性比中国高,而中国的饮料、皮毛加工的增长弹性位次比典型国家偏高〔3〕。
表4 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行业结构变化
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比重(%)
1985 1990 1995
全部工业 00.00100.00
100.00
煤炭采选
2.642.451.98
石油气采
2.552.292.57
黑色金属矿 0.210.200.19
有色矿 0.440.550.55
建材等矿
0.400.480.63
木材及竹材采运业
0.670.490.27
自来水生产供应业
0.230.240.31
食品工业
7.506.777.18
饮料制造业 1.782.062.05
烟草加工业 2.402.741.77
纺织业12.52
12.269.46
服装及其他制造业
2.042.222.81
皮革毛皮羽绒业 1.001.071.75
木材加工
0.670.550.72
家具制造业 0.560.440.40
造纸及纸制品业 1.822.081.81
印刷业 1.000.930.79
文体用品制造业 0.450.480.66
电力蒸汽热水
3.483.624.28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3.343.073.38
化学原料及制造 6.707.986.77
医药制造业 1.511.911.74
化学纤维制造业 0.941.461.48
橡胶制品业 1.641.521.13
塑料制品业 1.671.872.04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014.775.34
黑色金属冶炼
6.436.956.78
有色金属冶炼
2.332.732.77
金属制品业 2.772.803.02
机械工业
11.098.967.45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
4.513.825.92
电气机械及器材 4.214.264.70
电子及通信设备 2.893.134.38
仪器仪表
0.820.590.75
工业总产值90不变价比重(%)
198519901995
全部工业 100.00 100.00 100.00
煤炭采选
3.24
2.581.46
石油气采
3.01
2.191.14
黑色金属矿 0.21
0.220.18
有色矿 0.53
0.560.48
建材等矿
0.40
0.510.71
木材及竹材采运业
0 .90 0.540.27
自来水生产供应业
0.27
0.270.20
食品工业
8.11
6.886.35
饮料制造业 1.88
1.94
1.86
烟草加工业 2.42
2.63
1.70
纺织业14.40
12.53 9.68
服装及其他制造业
1.862.20 3.17
皮革毛皮羽绒业 0.891.11 1.95
木材加工
0.590.56 0.80
家具制造业 0.450.42 0.46
造纸及纸制品业 1.902.05 1.82
印刷业 0.910.96
0.92
文体用品制造业 0.39
0.48
0.79
电力蒸汽热水3.44
3.11
2.31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3.10
2.93
2.14
化学原料及制造 7.57
8.10
7.01
医药制造业 1.41
1.93
2.27
化学纤维制造业 0.94
1.52
1.44
橡胶制品业 1.82
1.76
1.39
塑料制品业 1.69
1.96
2.3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79
4.71
5.38
黑色金属冶炼7.26
6.63
5.09
有色金属冶炼3.08
2.70
2.51
金属制品业 2.39
2.71
3.48
机械工业9.48
8.93
8.3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
3.713.73
6.63
电气机械及器材 3.884.24
5.86
电子及通信设备 2.443.40
6.76
仪器仪表
0.700.60
0.96
说明:1995年工业总产值原口径数据系按乡及乡以上全部工业新口径与原口径的对比关系来折算。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工业统计年报1985》、《中国工业统计年报1990》和第三次工业普查计算。
三、投入与产出结构比较:轻工业表现为资本增密,重工业中的原料工业表现为劳动增密
工业产出及其结构变化与其投入结构是密切相关的。一般来说,工业增长动力来自需求和包括技术变化在内的供给条件两方面因素。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供给条件的变化就成为主要作用力量。
表5 工业行业职工相对装备水平比较
198519901995
全部工业1
1
1
重工业1.26
1.221.18
轻工业0.63
0.7 0.75
采掘工业 1.18
1.330.87
以农产品为原料 0.6
0.680.7
原料工业 2.54
2.352.27
以非农产品为原料 0.69
0.750.85
加工工业 0.80.670.73
煤炭采选 0.99
0.940.65
石油加工业3.06
3.583.74
石油气采 4.95 7.4 2.6
化学原料 1.53
1.291.16
黑金属矿
1.1
0.870.62
医药制造业0.85
0.920.94
有色矿1.25
0.980.73
化学纤维 3.63
2.912.83
建材等矿 0.47
0.480.5
橡胶制品业0.65
0.620.65
其他矿0.25
0.550.33
塑料制品业0.61
0.750.81
木竹材采运业 0.84
0.740.38
非金属矿物0.61
0.640.69
食品 0.84
0.910.96
黑色金属冶炼 2.02
1.861.76
饮料制造业0.91
1.191.15
有色金属冶炼 1.95
1.651.53
烟草加工业1.06
2.052.8
金属制品业0.41
0.430.57
纺织业0.59
0.640.63
机械工业 0.83
0.630.61
服装 0.21
0.280.36
交通运输设备 0.95
0.770.84
皮毛羽绒业0.35
0.420.41
电气机械 0.56
0.640.75
木材加工
0.5
0.470.47
电子通信设备 0.92
0.851.06
家具制造业0.32
0.350.42
仪器仪表 0.67
0.550.58
造纸及制品0.79
0.760.78
电力 7.02
5.956.21
印刷业0.57
0.550.66
自来水3.94
3.753.15
文体用品 0.39
0.380.41
注:表中计算的相对装备水平=固资净值比重/就业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工业统计年报》(1985年、1990年)和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计算。
从资本和劳动力两种投入因素综合来看,如果用固定资产净值所占比重与职工所占比重的比值来表示行业的装备水平的话,从表5 可以看出,1985年到1995年间,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轻工业两个部门的装备水平都呈上升趋势,在行业方面尤其是纺织业、服装、印刷业、文体用品、塑料制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正在大幅度更新技术装备,提高设备现代化水平,这些部门的增长具有资本增密型特征,其职工比重下降,资本投入比重上升,最终表现为其装备水平的提高;而重工业中原料工业和加工工业的装备水平都呈下降趋势,采掘工业的装备水平则由升转降,特别是行业本身规模经济明显、而我国规模经济不足的化学原料、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等行业反而具有劳力增密特征,其资本投入和产出比重下降、职工投入比重上升,使得其装备水平持续下降;同时,机械工业的装备水平也持续下降,这一倾向将无助于该类部门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电气机械的装备水平持续上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子及通讯设备和仪器仪表等重要行业的装备水平进入90年代以来开始提高。
如果再结合产出进行分析,那么则可以看出如下特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电气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医药制造、化学纤维等行业的资本和职工投入比重上升,产出比重也不断增加,呈现出全面上升的势头;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如食品加工、饮料制造、烟草加工,以及部分能源、原材料工业如石油开采、电力、石油加工、橡胶制品行业的特点是其资本、职工投入比重增加而产出比重下降,反映了这些行业在边际投入上具有低产出的增长特征;而煤炭开采、机械工业则具有了固定资产、劳动投入和产出比重都下降的特征,揭示出这两个部门的衰退迹象。
四、简短小结及建议
从我国工业化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工业增长正处于结构快速变动时期,并且在未来一段时期重工业化仍将是我国工业化的主流。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结构变动已经具有了上述趋势,如电子、运输设备制造、电气、化学纤维、塑料制品等部门得到快速增长。但是,由于我国统计口径中将消费类机械、电子和化工产品列入轻工业,而国外将其列入重工业,因此,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的重工业化在结构上并不排除重工业和轻工业的交替上升,但轻工业的增长也将主要靠电子电气、机械和化工产品的上升来带动。
同时,尽管我国工业结构变化在整体上符合工业化规律,但这主要表现在部门比例方面,而在部门比例的背后如技术体系升级、企业组织的变化等方面与产业升级的内在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我国工业结构的调整面临新的挑战。
第一,从当前状况来看,我国工业结构矛盾已经呈现出由基础工业对工业增长的制约向加工工业内部国际竞争能力过低而制约工业增长转化的趋势。尽管我国加工工业以及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供给能力增长较快,但主要在低水平上扩张,其产品质量、性能与需求结构对加工工业的升级要求相差较远,使我国国民经济对加工工业的较高层次的需求转向进口,而国内的加工工业则在低水平上过度竞争,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较大。这种趋势使得按不变价计算的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重工业中的加工工业所占比重大大高于按当年价计算的比重。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动,过于注重了结构比例上的升级,而忽视了相应的技术水平的升级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加工工业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偏低是制约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第二,与上述结论相对应的是,从工业化过程来看,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所具有的重化工业化,其重要方面是作为装备工业的机电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的增强,而我国机械工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却呈现出衰退的迹象,无法适应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要求。采取适当措施,增加对机械工业的投入,并促进机械工业和电子工业的有机结合,提高机械工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以强化我国的机械工业,将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持续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前一阶段,我国资本密集型的能源、原材料型重化工业即电力、化学原料、石油加工、有色金属矿采选及其冶炼压延加工、黑色金属矿采选及其冶炼压延加工等部门的较高速度增长,主要是靠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增加和提高产品价格即以外延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尽管这些部门内在特征要求具有资本密集型,但其中一些部门在此期间还表现为劳动增密的特征,这与我国工业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所提出的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要求不相适应。提高能源、原材料工业的企业规模,加速能源、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实现企业结构的合理化应是我国能源、原材料工业今后发展的应有之举。
第四,通常来看,一个行业比较完整的发展过程是:进口替代——生产能力和国内市场的快速增长——国内市场饱和与出口导向。80年代轻工业化所形成的生产能力已经大大超过国内需求,从产业的发展过程来看,这些部门已处于成熟阶段,这些部门的发展正处于向出口导向的转变。但是,由于这些部门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的80年代我国市场发育和竞争不充分,使部门尽管进入了成熟阶段,但其国际竞争能力并不强,出口导向受阻,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一大制约因素。因此,必须补上培育内功这一课,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这些部门研究与开发的力度,形成新产品开发能力,增加加工深度,以提高我国轻纺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注释
〔1〕(美)西蒙·库兹涅茨著:《各国的经济增长》, 商务印书馆1985年中译本,第3~6章。
〔2〕我国轻、 重工业统计口径与西方国家的明显差异是:我国将用于消费的日用电子、日用电气、日用化学、日用金属制品等产品列入轻工业,而西方国家列为重化学工业或重工业。如果我国按西方国家口径将上述轻工业产品归入重工业,那么从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具有明显的重化工业趋向。
〔3 〕大国平均模式增长弹性参照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世界各国工业化概况和趋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0年,第98~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