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数字化进程与文化管理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理念论文,进程论文,图书馆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文化管理理念的导入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通讯、多媒体技术将人们带入了信息社会,亦将图书馆建设和发展导入了数字化进程。这一进程使国内图书馆运行模式沿着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服务人性化、信息利用共享化的方向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使信息的采集与组织更加人性化,信息服务更加个性化与知识化,而且使文献信息以各种媒体形式进入每一个需要提供各类服务的终端,开始成为所有社会成员共享的公共资源。图书馆过去未能实现的向社会成员平等地提供所需要的知识、信息服务的理念在全球网络化、数字化过程中衍生的信息文化理念中得以实现。以“用户需求为中心”这一充满着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成为图书馆数字化进程的主流理念。在图书馆数字化进程中,这一文化理念不仅创造了人们平等、自由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人文主义精神在资源建设、服务体系、管理理念等多个层面上推动着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型。而管理理念已成为业界甚为关注的问题。
本文拟讨论的图书馆数字化进程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理念——“文化管理”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提出的。所谓“文化管理理念”源于西方企业界,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学界和企业界成为一个重要理论流派。这一新型管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就是崇尚价值观在企业管理思想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有关这一理念,国外企业界讨论得较多。例如,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德德鲁克就认为: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学科,还应该是一门文化,即有其自己价值观、信念和语言的一种文化。他还提出:一个组织只能在其价值观内成长,一个企业的成长被其所能达到的价值馆所限制。IBM前总裁小托马斯·沃森也认为:一个企业的基本哲学所起的作用,是超过技术和经济资源、组织结构、发明创新和时机选择的因素所起的作用。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及最成功的企业家韦尔其的管理理念中的核心观念就是价值观。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比通用电器的价值观更重要,也就是非常重视以价值观为表现形式的企业文化在管理理念中的主导与核心作用,因而被很多学者称之为“基于价值观的领导”。国内成功企业海尔集团的所有员工在“真诚到永远”的共同价值观的引导下,以其出色的“国际星级服务”铸就了其国际化成功企业的形象。毋庸置疑,与企业相比,作为文化信息组织机构的图书馆更应该关注文化思想及价值观在其管理体系中的影响和作用。上述成功案例使我们能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正在数字化进程中的国内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和模式问题,而这种新的视角所导入的就是一种所谓文化管理理念。
2 引入文化管理理念的缘由与依据
毋庸置疑,图书馆数字化进程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其一为技术层面,即图书馆数字化进程的实现方式;其二为管理层面,即数字化进程中图书馆管理理念和范式的转型。两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就技术层面而言,其进程主要取决于数字化技术平台。该平台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1)支撑图书馆网络体系且适应用户平台通用性的底层软件平台;(2)富于人性化的知识信息组织,即资源建设平台;(3)充分个性化服务的读者知识服务平台。如果说底层软件平台多由软件公司和数据商基于图书馆数字化进程中设定功能进行开发,故无需作过多讨论。那么,后两部分如何推进则与管理理念及模式密切相关。新的服务模式与技术平台、运行机制将无法沿袭传统的管理体制,它势必引起人们对管理理念及范式展开一轮新的思考。而新的管理理念应综合反映以下几种因素。
2.1 人本主义精神在新的历史层面上的还原与回归
从图书馆学史的发展与演化基本脉络来看,主流理论都强调图书馆的宗旨就是弘扬人本主义精神,促进个人自我发展与完善。如印度现代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的“图书馆五定律”、《世界图书馆宪章》(1972年)、《美国图书馆事业发展12条宣言》(1995)、《公共图书馆宣言》(1995)等都是如此。但就国内图书馆的发展而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的办馆理念与模式似乎与这一理念始终存在相当程度的差距。由于人本主义原则长期缺位或虚拟化,遂使图书馆宗旨被蒙上一层理想主义色彩。直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步入信息社会,新的文化理念使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与工业社会的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对立相反,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孕育了“信息和知识是全球的公用品,自由、普遍地获取信息是一种基本人权”这一充满着人文精神的信息文化理念,后者在更高的历史层面上还原了图书馆宗旨中的人本主义原则。这种文化理念蕴含着的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趋同与融合趋向,提升了文化思想及价值观在图书馆管理理念、模式中的作用,从而催生着以价值观为主导因素的新的管理理念的问世。
2.2 西方企业界精英成功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崇尚价值观的决定作用的新型管理思想在学界和企业界成为一个重要理论流派。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20世纪最杰出的企业家韦尔其、IBM前总裁小托马斯·沃森等都主张共同价值观对企业发展具有至高无上的主导作用,而且韦尔其的通用电器以及IBM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当前,在中外企业界中,这种案例不胜枚举。他们的成功预示着21世纪的企业管理将要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国内外企业界的精英人物正在引领着他们属下的企业越过经验管理、科学管理阶段,进入了后科学管理时代。
2.3 适应图书馆数字化进程中服务模式的变化
在数字化进程中,随着知识服务项目逐步展开,将不可避免地引发业务流程重组。图书馆也由此进入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期。换言之,也就是说,由于用户需求逐步人性化、个性化、专指化,图书馆在知识化的信息资源组织、服务模式、服务内容及手段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产生新的理念及范式。传统图书馆刚性的科学管理理念和系统已不适应这一转型需要,亟待引入一种凸现人文精神、有助于发展个人创新能力的管理理念来引导新的服务体系的创设和运行。
2.4 注重从文化层面而不是仅从知识层面阐释新的管理理念
近年来,图书馆管理理念的转型是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讨论比较多的应该是知识管理理念与模式。笔者认为,所谓图书馆知识管理理念是在知识层面上阐释与理解的图书馆管理思想,本质上与科学管理范畴十分接近。它虽然关注人本主义原则对激励创新的作用,但不认同文化思想及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因而无法从文化意义层面上理解与阐释图书馆管理思想。在逐步进入后科学管理时代的今天,其理论构架亦需要作更为深入的探讨。
2.5 符合多学科领域交叉与融合趋势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科学的发展在分析方法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之后,将依循着整体思维的方向来整合现有的各学科领域,人文学科与现代科学技术领域里有关学科的趋同和渗透已成为一种越来越明显的趋向。而这里所提及的所谓新的管理理念实质上是一种西方人本主义的文化哲学思想中衍生出的有关高技术社会信息组织机构——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理论的探讨,故相关讨论将涉及若干不同的理论视域,不仅包括图书馆学、现代管理理论、信息管理学,还应包括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理论等。因此,就方法论而言,它应是符合前述的多学科领域交叉与融合趋势的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与其它学科的发展轨迹一样,这样一种跨学科研究将是本世纪图书馆学及信息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走向。
3 图书馆数字化进程中的文化管理理念的基本要义
在上述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图书馆数字化进程与文化管理理念”问题。如前所述,在数字化进程中,“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营造的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为最高原则的服务模式。从广义上讲,它的服务模式就是一种主动型的、不因对象不同而有任何变化的,即随时发布各类媒体形式的信息,不断地通过网络将读者所需要采集的文献信息传送到相应的数字终端;从更深层面上看,其服务模式是一种凸现人性化乃至个性化的服务模式。所谓个性化就是一种“嵌入式”的服务,其服务环境是非线性化的、动态多变的。无庸置疑,随着数字化进程向纵深发展以及整个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程度的提高,这种服务模式将逐渐变为现代图书馆的主流模式。
在这样一种前提下,各类图书馆将无法沿袭科学管理时代的“刚性”管理范式——注重管理技术与手段且突显制度化与法制化的基本模式,需要引入一种中外企业界已经取得成功的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文化管理。笔者认为,就数字化进程中的图书馆文化管理理念来说,应该有不同于企业界的界定与阐释;这一理念可以表达为:在组织机构内创设一种由首席管理者创导并得到所有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进而在后者的统摄之下创设“柔性”运行系统;由于这一“柔性”系统的精髓——共同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引导(而非制度体系的刚性约束),为个人创新能力提供很大的发展空间,遂使根据客户需求组建的各类个性化知识服务团队能够在非线性环境中以嵌入用户问题的方式提供标准或个性化服务。
而所谓文化管理应当是一种管理思想,而不是具体管理方案。其基本框架如下:
(1)首先,需要一名具有个人魅力的,能赋予图书馆生命的首席管理者。后者有能力创导和培育馆员广泛认同的共同价值观,遂使馆员将这一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2)首席管理者有能力设计与推行以前述共同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导向的柔性体系。这一柔性系统成员在“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服务体系中,既能满足系统在业务流程重组过程中对各成员的功能要求,也能最大限度地完成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3)这种柔性系统管理功能是一种系统管理,即它的中心不再仅仅是内部运行,而是着眼于如何不断将图书馆资源条件与相关外部环境进行优化与整合以形成新的增长点的系统管理,以此为前提进行资源配置与职能定位;形成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知识服务团队为中心的服务和管理的动态流程。
(4)业务流程重组以后,原有体系中传统的、稳定的部门设置将被动态组合的知识服务团队取而代之,知识服务团队应是按照服务的专业化和专指化形成动态有序的非线性组织;管理结构也从“金字塔”型向扁平的矩形网络转变,享有决策权的职业化管理部门也转变为知识服务的资源条件的保障者;这种组织结构将成为数字化进程中图书馆组织管理的主要形式。
(5)这种柔性体系的运行机制具有激励、凝聚、导向、约束、拓展、协调及优化等功能,其目标就是在组织机构内部形成一种“自足”的调适机制,这种调适机制旨在营造和谐的精神生态,不断地激活系统成员的创造性潜能,以不断创新来寻求新的增长点;从而使机构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显然,只有这样一种管理理念才能适应数字化进程中的图书馆的运行模式。
4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
(1)就图书馆数字化进程而言,数字文献资源建设与读者知识服务体系运行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数字技术平台,而且还取决于另外一个重要因素——管理理念及范式。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2)中外企业界精英人士成功经验告诉我们,21世纪开始步入后科学管理时代。因此,图书馆数字化进程中引入新的管理理念与模式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所讨论的文化管理理念既不同于传统的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也不同于学界正在热烈讨论的知识管理,它是一种基于图书馆数字化进程以及这一过程中透射出的,或者说是在更高历史层面上复归的人文精神而提出的管理理念。只有这样一种理念才能适应数字化进程中的图书馆服务理念与运行模式。
(3)就国内图书馆界而言,虽然在一般意义上强调应凸现人文精神的讨论常见诸于各种报章之中,但有关图书馆数字化阶段应引入新的管理理念——文化管理理念的系统研究还不多见;作为一种新的视角,应该有深入探讨的理论价值。在此,笔者只是将它作为一个问题提出,谨以此求教于学界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