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就是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特点进行,并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德育进行传承和渗透,是每位语文老师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引用经典语录渗透德育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工具,通过语言,我们可以了解对方的情感和态度。同样道理,教师应该在教学当中注重自身的语言,以言之有理的语言影响学生的思想,引导他们的行动。教师优美的语言就像涓涓细流,会滋润学生的心田。这些优美的语言可以是通俗易懂的谚语,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和“书到用时方恨少”等,告诉学生要珍惜时间、勤奋好学,这些都是流传广泛的经典名句。又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便成了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望得更远”等,拓宽视野,打开学生的心扉。还有影响很大的名言名句,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只有把握住今天,才能开创明天”等,坚定学生的志向,明确学习的目的。甚至可以是教师本身的言语,言简意赅,有的放矢,点到为止。通过这些闪烁智慧的语言,大量地、有效地、全面地进入学生头脑之中,供学生欣赏,供学生思考,供学生体味。随着时间的流逝,潜移默化在学生的思想中,落实在现实生活的行动上。
二、挖掘文本资源渗透德育
语文课本是一座大宝山,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作为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文本的潜力,发挥其巨大作用。“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有些例子耐人寻味,从不同的侧面有不同的新发现。对于教育平时不注意环境保护的学生,四年级的《鸟的天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保教育例子,对鸟的天堂的形成原因和保护措施,学生理解得不够深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环保的角度讲,渗透爱护环境,保护小鸟的教育思想。爱护关心周围的环境就可以形成鸟的天堂,反之就可能毁于一旦,要突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于教导一些比较小气的学生,《巨人的花园》一文也是一个很好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心胸狭窄的巨人把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赶出花园,同时也把春天赶走了,往后日子他过得寒冷孤独。最后在一个孩子的启发下,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勇敢地改正错误,能与别人分享快乐,巨人生活得更加开心愉快了。教师因地制宜地挖掘其内涵,教育这类学生恰到好处。对于那些不关心集体的学生,《卡罗纳》是一个不错的教育课例。卡罗纳母亲去世后,班上的同学、老师、学生家长都以自己的方式关心、爱护、帮助卡罗纳,让他度过难关,燃起对学习、生活的热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完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见缝插针,因势利导,做通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的行为,营造一个团结互助、友好相处的班集体。像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我们语文课本蕴藏量很大,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有没有充分挖掘,发挥其德育功能。
三、课外延伸拓展渗透德育
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在教学之余,教师应该多渠道地拓展学生的课外读物,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特别是开发读物的德育功效。教学《卡罗纳》结束后,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很感兴趣,我趁热打铁,推荐他们看这篇文章的原著《爱的教育》。我看重的不仅是作品潜藏的故事情节、人文情感、风俗人情,还有其博大精深的德育内涵。再加上作品又是儿童文学,语文通俗易懂,内容深刻,以一个个活龙活现的人物、故事、道理,感染学生、感动学生、感化学生,达到育人的目的,甚至于像指南针一样,指明前进的方向。
四、作文创新渗透德育
叶圣陶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做真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德育就该是按部就班地教育孩子学做真人。由于种种的原因,有些学生写作上染上“假大空”,不是实事求是地记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表露自己的情感时也只是无病呻吟。在小学阶段,学生写得最多的是关于写人叙事的文章,但往往是学生造假、说谎、“假大空”最严重的。在一次习作中,有位老师让学生写一篇《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但很多学生竟咬着笔头,想不出写什么,无论老师怎样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写,学生就像“牛皮灯笼——点不明”,无奈之下,那老师只有放宽条件,只要你认为有意义的大事小事,真的假的编造的都可以,完成任务就行了。每每看到这种情况,我都特别感慨。如果一开始就没有严格要求,鼓励学生去造假,就在学生头脑当中形成一种观念,“只要完成任务,什么方法都可以用”,这样很容易形成不择手段的恶性循环,严重的话甚至会一发不可收拾。学生写不出文章,可能因为很少经历有意义的事,或者想不起有意义的事,又或许他们年龄还小,模模糊糊,分不清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事。这个时候,作为老师,我们要慎于始,要兼顾“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如果站在既教书又育人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宽松作文的范围,如写《一件小事》,不必一定逼他写好人好事,前提条件要写真事,抒真情。纵使他们写的是一件坏事、蠢事、错事,能在真实事件中悟出坏事的根源,蠢事的荒唐,错事的谬误,对学生本人来说,已经是一种收获,一笔财富,是一种宝贵的人生经验。
总之,教书育人,任重道远。教学语言中蕴含德育,教学过程中挖掘德育,阅读拓展中洋溢德育,指导写作中渗透德育,通过多方面、全方位、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中承载德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相信会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论文作者:覃明举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1月总第15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6
标签:学生论文; 德育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语言论文; 有意义论文; 巨人论文; 《教育学》2018年11月总第15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