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 顺驰目标依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顺驰论文,风雨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张伟还未到不惑之年,1996年加盟顺驰,并与顺驰一同成长。用他自己的话说,一开始连基本的房地产术语都说不准。现如今,他不仅熟知集团的全方位业务,在企业管理中更是一名高手。有人说,张伟是与孙宏斌有着不同性格的人。他看似谨慎小心,可认准了的事决不肯回头,显然在骨子里与孙宏斌一脉相承。
把最合适的人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
记者:孙宏斌在顺驰即将上市的关键阶段让出了顺驰集团法人代表的位子,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张伟(顺驰中国总裁):孙宏斌是一个惯于站在远处看风景的人。他虽然是顺驰的投资人,但从1994年公司成立至今,他从来没有做过企业法人代表,而总是让他认为更优秀的人去做。多年来,事实上一直是董事会在掌控公司的业务,所以他的淡出对顺驰应该没有太大影响,顺驰要做第一的目标没有变。其实孙宏斌辞去顺驰中国执行董事的职务早在一年前就有打算。他认为,以张桂宗为董事会主席的顺驰领导集体已经成熟了。通过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将会更加完善,作为大股东的他完全可以放心了。2004年在一系列公开场合露面,完全是战略的需要。用他的话说,企业处在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用个人的影响给企业品牌带来丰富的、人性化的色彩。他常说一个观点:任何一个行业,只要把基本问题处理好了,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他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即:企业文化、战略制定、战略执行和满意的结果。首先是企业文化,可以说我们是偏执企业文化的。因为企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惟一不变的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其次是企业的战略制定。要制定出有竞争优势的战略,它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即:制定目标;实现目标的措施和途径;要有竞争优势;竞争优势要有持续性。再次就是战略执行的问题。战略执行比战略制定更重要、更难,我们推行的是聚集战略和管理体系。有了好的文化、好的战略,最后要有一个满意的结果,使股东、客户、员工都满意。
孙宏斌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则——“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他常说,一个人其实有很多潜力,甚至连他自己都没有察觉;如果把这些潜力发现和挖掘出来,释放其能量,每个员工都会在工作中成长,在燃烧的激情中收获工作的快乐。这一点,恰恰是顺驰企业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土地与资本战略
记者:有人说顺驰在各地竞拍土地时,拼命抬高价格争夺地王,目的是为了出风头,其结果是搅乱了当地的房地产市场,您怎么认为?
张伟:制定战略,首先要理解自己、理解城市、理解行业,无论是全国化战略,还是本地化运作。对于土地问题,必须用一种超前的战略眼光。我们敢于判断、敢于决断,是因为我们已经有一套比较好的决策体系。如果有人说在各地拿地是为了出风头,这肯定是太保守的看法。事实上,许多人是用一种过去式惯例思维来判断未来的现象。从2003年至2004年4月底,我们一直在拿地,最新拿地的城市是郑州和洛阳。本来五六月份也有拿地计划,但因为应对宏观调控,我们暂停了购地行动。9月份我们又开始拿地了。按目前的销售目标来看,顺驰所拥有的土地储备可以支持3~4年的开发需要,而如果我们仅把每年的销售目标定在100亿元,则可以够6~7年开发的。到目前为止,顺驰所拥有的土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值。
我们把拿到的土地分成四大类:第一类是三线城市的小地块,可以快速实施现金流并放大;第二类是主要城市的中高档项目,规模不大,一期就可以开发完;第三类属于目标城市的中等地块,分两期开发;第四类属于目标城市的大型地块,符合公司长期战略目标,能够使我们成为区域性的“领导者”。我们在这四类之间不断进行动态平衡,以达到理想的资源配置。如果都是大项目的话,现金流就会出现问题;如果都是小项目,企业就不会有影响力。我们现在既有1平方公里的地块,也有100亩的地块。像这样的安排,都是出于长期战略的考虑。
我们并不愿意高价拿地,而且从结果上来看,我们也并没有高价拿地。苏州地块每亩合208万元,而最近苏州邻近地段拍卖的地块,每亩均价已达375万元。相对来说,石家庄的那块地价格显得高些,但是从那时起到现在,石家庄还没有一块地推出来。在没有比较的情况下,判断价格的高低也就没有意义了。北京大兴的地块,600亩地地价款为9.05亿元,其中460亩的建设用地,合195万元一亩。这其中包括近150亩的绿化和道路代征地,加上各种配套在内,如此折算下来,价格肯定也是不贵的。
记者:关于资金问题,据说顺驰大都靠银行贷款,这一切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很大,你们怎么解释?
张伟:关于资金,顺驰一直是采取综合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单一渠道的银行贷款。我们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合作伙伴。包括天津的天津信托、华厦、滨海市政、市政投资、津滨发展、津报集团,包括联想、北京首创,包括全球知名的摩根士丹利等,都是在各个领域首屈一指的优势企业。而且这些合作伙伴关系都是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其特点是风险共担,共同发展。
二是与信托公司、境外基金的合作。如天津首个房地产项目集合信托就是天津信托公司发行的顺驰“蓝调街区”项目。
三是不断开拓其他融资渠道。房地产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而开发行业的资金紧张是一个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现象。目前我国金融配套条件不成熟,为开发企业服务的融资工具极其有限,资金成为整个行业的瓶颈,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顺驰与其他同行一样正在努力地解决这个问题,不断开拓融资渠道,比如加紧筹备中的赴港上市、与国际投资银行的战略合作等。
只有不断扩大才能更好地抵御风险
记者:台湾建筑开发公会理事长赖正镒曾说过:“那些现在看起来又大又强的企业,十年后将不复存在。”他认为,大幅圈地、拼命扩张、靠借助银行贷款、“凭空手”兴起的企业,肯定不懂得珍惜资金,通常用不了十年就会悄无声息。请问您同意这个观点吗?
张伟:我们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要做大做强。能做大的企业绝不是盲目的,做大要考虑企业的增长;做强要考虑企业的利润率。做大做强是互相促进的。凡能做大做强的企业,都会关注企业发展过程的每个环节。一个成功的企业,终极目标是规避风险、获取更大利润。顺驰发展快是因为我们勇于面对困难并解决困难。当别人遇到困难退缩时,我们却克服了困难,那么我们就比别人有优势了。顺驰发展快也是因为生存的需要。只有不断扩大,才能更好地抵御风险,才能更好地实现股东满意、客户满意、高效的流程和员工满意的结果。
我们认为,发展快固然有风险,但发展慢的风险更大,不发展风险最大。十几年来,因为发展太快而倒下的著名企业屈指可数,但因为发展慢或没有发展而倒下的企业,恐怕多如牛毛。速度快不一定风险大,关键是体系是否支持你的速度。顺驰的速度是建立在自己的商业模式之上的。
顺驰认为自己最大的风险并非发展速度问题,而是在于企业的基本问题解决不好所带来的系统风险。顺驰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会根据情况做出节奏的调整。一个企业的发展不应该是一个节奏,因为你跑的是长跑,有时候快,有时候慢,如果永远都是一个节奏,那就有问题了。最重要的是,该快的时候一定要快,该慢的时候一定要慢。现在宏观形势还不太明朗,我们的节奏已经慢下来了。另外,企业是否成功,关键要看这个企业能为它的客户带来什么。顺驰集团的客户理念是不断提供超出客户期望的一流产品。超出客户期望的产品评价指标则是同一区域内的产品惟一性和领先性,由此创造出来的品牌优势带给客户更多的则是观念的转变。在顺驰人的眼中,未来的顺驰格局是世界级的,未来的天津房地产业也是世界级的。
记者:据了解,顺驰各地分公司的经理大多二十多岁,既无经验,也无阅历,为何你们不用职业经理人呢?
张伟:房地产是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的产业。企业要发展,原动力就要大。我们认为,人是最大的原动力。人的能力不是以年龄作为衡量标准的。顺驰的人虽然年轻,但是经验已经很丰富了。在顺驰的几年中,许多年轻人已经参与了很多项目,积累了很多经验。顺驰在天津能做到那么大开发量,能有那么好的口碑,占有那么大的市场份额,是因为我们有好的产品,我们的产品质量已经经受了客户和时间的考验。
在顺驰,没有职业经理人的概念。房地产行业的特点是需要整合很多方面的资源,所以每个员工可能都是领导人。在顺驰,我们不提管理团队,只说领导团队。我们各个项目负责人的权力都很大,都是真正的领导人。我们的用人标准是,你是否符合我们的企业文化,是否支持我们的战略,是否努力,是否有责任心,是否有发展潜力,而与年龄无关。职业经理人有其局限性,所焕发的热情显得不够。我们不怕没有能力,就怕没有激情。同时,顺驰具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高度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和优秀的企业文化,明晰的愿景和战略,聚集战略和管理体系。为此,只要符合这个条件,我们就不拘一格使用。
对房地产业前景充满信心
记者: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企业带来了很大影响,您对当前形势如何看待,顺驰会走向何方?
张伟:土地、金融政策紧缩不是在打击房地产业发展,而是使其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相协调,这是一个最根本的调子。
我们认为,从整个房地产市场来看,宏观调控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在供给方面,限制土地投放量,限制贷款,也就是供给将减少;而对需求方面则影响不大,所以需求减少的可能性不大。因此看来,地价和房价不会下跌,市场前景依然看好。从企业发展来看,国家宏观调控对大企业来说是件好事,加速了优胜劣汰。银行收紧信贷,今后小企业的日子会不好过。
宏观调控不但不会限制我们的发展,反而可以促使我们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有一个事实很能说明问题:2003年121号文件出台以后,很多企业都很紧张,而顺驰恰恰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加快全国化发展步伐的。在新的市场条件下,由于政策的约束使行业更加规范,市场要素更为成熟,各种资源必然自动地向优秀企业靠拢,这样顺驰在土地收购、融资方面会越来越容易。银行等各种金融、投资机构作为市场机制下的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必然选择最好的合作客户。
我们对房地产的前景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因为中国的房地产需求是真实而巨大的。这个行业还是个幼稚行业,还会有很多年的快速发展。但是具体到每个区域、每个城市,能不能进入,每块地要不要拿,产品能不能卖出去,很大程度上是靠供求关系决定的。所以我们对进入的区域、城市、拿哪块地、多少钱拿、以什么样的付款方式,都要反复分析,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