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武汉率先崛起中部地区_武汉发展论文

让武汉率先崛起中部地区_武汉发展论文

让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武汉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准确把握武汉发展定位和总体思路

未来五年,武汉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胡锦涛同志明确要求湖北加快发展,“真正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武汉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全力支持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武汉从历史使命、现实基础和发展前景来说,都应该牢牢把握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加快建设,努力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

武汉作为中部特大中心城市,具有突出的科技教育优势,在中部地区各城市中综合实力最强,区位、交通、市场、产业等优势也比较明显。武汉具有改革创新的人文精神,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塑造了“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崇尚文明、兼收并蓄”的城市精神,创新、和谐就是这种精神的核心。在新的历史时期,武汉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努力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

实现“率先崛起”,主要是努力把武汉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基地、交通通信枢纽,中部地区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成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进而为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为此,要突出“创新”、“和谐”的主旋律,把自主创新作为科学发展的战略基点,把体制创新作为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组织人民群众建设“和谐武汉”,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此,必须立足现实基础、发挥比较优势、传承城市精神,加快“创新武汉”、“和谐武汉”建设。

建设“创新武汉”,主要是突出武汉的科教优势和敢于改革创新的人文精神,坚持以创新求发展。把思想观念创新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科学技术、体制机制、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城市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创新,从而把武汉科技教育这个最大的优势发挥出来,把全社会的创造力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出来,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构建“和谐武汉”,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保障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创造活力,努力将武汉建设成和衷共济、文明安康的和谐城市。

二、加快“创新武汉”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武汉要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归根结底要靠改革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建设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创新型城市,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

推进科技创新,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武汉科教实力强、智力密集的优势,以应用领域为重点,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使武汉成为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高地。在产业有基础、技术有优势和事关长远发展的若干重点应用领域,如光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与节能领域等,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力争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向应用研发转型,建设与产业高度关联的知识创新基地。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构建重大设备、科技信息、软件开发三大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努力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与活力,推动技术创新由政府主导转向企业主导。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企业从加工组装为主向自主研发延伸。集中资源支持一批重点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发挥示范与带动作用。实施民营科技企业“百星工程”,使之成为全市自主创新的生力军。努力营造企业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实施激励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发挥作为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科技骨干和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创新型人才高地。深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形成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宽容创新挫折的良好氛围,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

推进体制创新,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以建设服务型、责任型政府为目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制度。着力改善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活环境,把武汉建设成“服务效能高、创业条件优、投资环境好”的区域中心城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加快企业改革,逐步形成结构合理、集约经营、充满活力的微观基础。完善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加快产权、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和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引导国际资本和跨国公司向产业链高端环节投资,来汉设立地区总部、研发机构、生产基地、营运中心。继续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加强口岸大通关建设,提高通关效率,优化口岸服务环境。推动与武汉经济协作区和长江流域城市的联合协作,实现区域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推进产业创新,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要把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产业创新的主攻方向,发展壮大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实现优势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建设“武汉·中国光谷”,推进光通讯、激光、光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等项目,使之成为全国光电子信息产业集聚中心。建设国内重要的医药产业基地、国内领先的环保产业基地,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要把制造业高新技术化作产业创新的重要途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汽车、船舶、发电设备、机床等装备制造业和钢铁、石化产业,建设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和能源原材料基地。加快烟草及食品、环保、家电、纺织服装、造纸及包装印刷、桥梁建筑等优势产业的改造步伐,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调整优化服务业结构,在推动商贸、房地产等服务业发展的同时,突出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旅游、会展及商务服务、信息服务及软件、创意产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性服务业,巩固武汉商贸中心地位,建设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区域性金融中心、国家软件产业园、重要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改善消费环境,培养消费热点,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推进发展模式创新,建设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用市场经济的理念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支持和引导城市产业向农村延伸,城区制造业向农村转移,强化工业支撑。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用现代物质条件、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和改造农业,发展绿色食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农业种苗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培育农村服务业。强化农民新农村知识和科技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和新农村建设自主参与意识,培养新型农民。切实把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入重点转向农村,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充分挖掘农民增收潜力。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提升和完善城市功能。瞄准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彰显城市个性特色,努力将武汉建设成为适宜居住、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城市。突出“两江交汇、三镇鼎立、滨江滨湖、山水园林”的独特风貌,着眼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主城为核心,新城为重点,重点镇、中心镇为基础,形成辐射城乡的城市空间布局。利用国家在武汉进行民航运输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铁路枢纽、开发长江黄金水道的有利条件,大力构建铁路、水运、公路、航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和公共基础设施、城际轨道交通、数字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的承载力、辐射力。大力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模式,建立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综合管理体系,将城市管理纳入法制、科学、文明的轨道。综合整治市容市貌,加快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改善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环境。

三、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和谐武汉”建设

推进“和谐武汉”建设,必须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形成全市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生动局面。

切实改善民生,构建促进和谐的利益格局。以创新推动创业,以创业推动就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创业、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统筹做好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加强对困难群体就业援助。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严格实行最低工资标准制度,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强化公共服务,发展和谐的社会事业。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化,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治理薄弱学校,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妥善解决城市低收入者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上学问题。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着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加强市属高校建设。加大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发展民办教育,提高师资水平,完善招生收费制度,规范改制学校办学行为,努力办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逐步推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探索实施“药品直供”,努力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加强城市体育文化场馆建设,活跃群众体育文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提高人口素质。

健全民主法制,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作用,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加强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推行和规范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推进政协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切实做好对台、民族、宗教、侨务工作,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稳步推进法治城市建设,进一步提高立法水平和质量,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完善法律服务,加强和改进法律援助。

增强思想道德力量,建设和谐文化。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以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统筹规划,加大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行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改变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状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培育壮大文化企业集团,活跃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文化强市。

加强社会管理,培育和谐的社会关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深入推进城市“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和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适应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解决好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劳动用工、涉法涉诉、环境保护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公共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减少安全事故。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努力建设“平安武汉”。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保护好、利用好自然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大力开展水污染、大气污染、工业污染、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加强水体、山体、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的强制性保护,加快城市园林绿化步伐,实施“江湖连通”工程,搞好水生态修复工作。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探索建立绿色GDP考核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标签:;  ;  ;  ;  ;  ;  ;  ;  

让武汉率先崛起中部地区_武汉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