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高校社会科学研究_邓小平理论论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高校社会科学研究_邓小平理论论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校论文,社会科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距今整整二十年了。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这一对中国现在和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会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十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和瞩目。中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以下简称“高校社科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建国以来空前繁荣和活跃的局面。现在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中国人民向好的、积极的、向上的方向发展。中国正以一个崭新的姿态昂首迈向21世纪。在这重要的历史时刻,抚今追昔,展望未来,宣传成绩,总结经验,这不仅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的一种纪念,而且对于我们今后进一步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坚定信念,振奋精神,深化发展,开拓进取,促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是高校社科研究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我们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二十年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念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禁锢了人们的行为,阻碍了拨乱反正的进行。在教育界,“两个估计”像一条枷锁,极大地束缚了广大知识分子。面对这种状况,在我们党和国家处于重大历史转折的背景下,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和支持下,首先选择推翻“两个估计”作为推翻“两个凡是”的突破口,并进而领导了一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通过这次大讨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批判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根本上拨乱反正,全面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国各项事业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也使我国教育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进入了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极“左”思潮严重泛滥,建国后十七年高校文科教育被全盘否定,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指导思想被严重歪曲,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在“政治可以冲击一切”、“文科无用”等谬论的支配下,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社科研究工作长期中断,科研队伍遭受严重的摧残,文科专门人才减少了几十万人,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获得了新生,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推动了高校人文社科领域解放思想,拨乱反正。1978年先后恢复了一些被撤销的文科院校如中国人民大学和文科科研机构;下发了《关于办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意见》;召开了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这些措施对高校文科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条件,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此,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研究机构、研究力量有了较大发展,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不断扩大,开始出现了一个比较繁荣的局面。

与此同时,社会科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被重新认识。作为全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军,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和教育。”1988年,邓小平同志又通过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态势的深刻分析,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命题。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实践证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科学具有与自然科学同等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指出:“深入研究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且作出有重大意义的答案,这将是我们思想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对毛泽东思想旗帜的真正高举。”“我们已经承认自然科学比外国落后了,现在也应该承认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就可比的方面说)比外国落后了。……因此,我们的思想理论工作者必须下决心,急起直追,一定要深入专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知彼知己,力戒空谈。四个现代化靠空谈是化不出来的。”邓小平同志一语中的,不仅讲清了人文社会科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指出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状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党和政府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视。十四届五中全会要求哲学社会科学要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十五大报告又提出“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这是对社会科学地位、作用的充分肯定。李岚清副总理去年2月在同中国人民大学有关校领导和有关学科的教授就加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举行座谈会时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给予高度重视和切实支持。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条件,保证了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进一步健康发展。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我们深感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就不可能有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拨乱反正及其健康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二十年的实践证明,在新的历史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也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从此冲破了许多理论禁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文社科研究体系与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后的二十年间,中国在思想领域内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国情出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在思想上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我们说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没有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就没有后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也就没有“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也就没有两个文明建设,也就没有十五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此可见,思想路线已经成为中国所有进行改革开放实践活动,包括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二、高校社科研究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年,是建国以来学术发展的最好时期,也是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空前活跃和繁荣的时期。二十年来,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据统计,二十年间高校文科教师共计发表学术论文70万篇,出版著作11.3万部,其中专著5.7万部,提交有关部门的研究咨询报告和经有关部门鉴定的应用研究成果约1400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12700项。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取得的这些巨大成绩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一,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工作进一步转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的工作重心转到了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成为高校社科研究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教师听从时代呼唤,适应实践的需要,发扬优良学风,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为己任,在研究解决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上做出了新的重大的贡献。例如,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对股份制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不仅为中国企业股份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创见和建议,同时也为整个国家实行股份制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为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政法大学陈光中教授与20多位专家学者提出的《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和论证》,其中许多建议和论证为1996年3月17日全国人大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所采纳和吸收,国内外立法、司法和学术界对这项研究成果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有关媒介评价这个修正案的通过标志着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喜饶尼玛副教授撰写的专著《西藏历史地位辨》,在尊重事实、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驳斥了“西藏独立”的谬论和分裂主义思潮,回答了国内外舆论界有关西藏问题的种种疑问。该书被译成英、藏等文字。去年江泽民主席访美时,将此书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总统。全国政协常委、武汉大学辜胜阻教授近年来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共提交建议案、提案60多个,其中关于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建议案,被评为全国政协优秀提案。

第二,在深入实践第一线为各单位的决策提供咨询服务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近年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和研究人员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运用自己的知识才干和科研成果研究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领导和有关单位的好评。如,中国人民大学教师为深圳华为公司起草的《华为公司基本法》,对外经贸大学教师关于中美贸易顺差问题的研究成果,南京大学教师承担的《江苏宁沪高速公路股份融资方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陈吉余教授向上海市政府提出的《关于浦东机场移址的建议》,等等。在向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服务的同时,高校教师获得了许多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两年,高校社科教师承担企事业单位的委托研究项目2100余项,获得经费资助3700余万元。这是高校文科研究发展与改革中的新事物,也是现代社会科学充分发挥作用的新途径。应当大力提倡,鼓励推广。

第三,基础研究扎实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贡献在应用研究取得迅速发展的同时,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在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例如,北京大学黄楠森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庄福龄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八卷本,是中国学者编著的第一部大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著,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北京大学薛汉伟教授的《时代发展与中国特色》,在邓小平理论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进展。中国人民大学苗力田教授主持翻译的十卷《亚里士多德全集》,成为目前国内有关古希腊哲学著作的最具权威性的巨著。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主编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共四部1200巨册,将散藏于世界各地200余家图书馆、博物馆及私人藏书家手中的四库存目书4000余种、6万余卷悉数收集。其中,八成为宋、元、明及清初善本,三成为孤本,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版本价值。四川联合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纂的《全宋文》,计划出版180册,已出50册,是建国以来最大的古籍整理项目,该书在1996年全国图书成就展上得到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称赞。此外,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学者共同参与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目前在文物考古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展。

第四,适应需要,在调整科研力量和改革科研机构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高校对社会科学科研资源进行调整,创建了一批跨学科的、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主的新型科研机构并取得可喜的成果。比如南开大学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一批学有专长的专家队伍,其成员来自于十几所著名大学和外交部、对外经贸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有关研究所,形成了较为稳定的APEC研究学术群体。中心自成立以来已向外交部和对外经济贸易部提供了三批共90余份咨询报告,对我国领导人参加APEC各国首脑会议提供了决策参考,两部最近致函教育部对该中心的研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另外,还有像复旦大学撰写的《上海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撰写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研究报告》、山东大学21世纪山东发展研究中心与省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完成的《强省战略——山东经济与社会发展报告》、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撰写的研究报告《民主化进程中的政府主动性——四川省达川市村民自治示范活动调查与思考》等,都是集中学校各有关系所的优势力量联合攻关的产物。目前,600多所开放的、无固定编制、以科研课题组织研究的新型研究机构在高校建立起来,已占研究机构总数的35%,应当说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新时期加强建设的趋势和方向。

第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和研究人员已达21万多人,其中讲师以上近15万人,每年直接从事课题研究工作的全时科研人员超过6万人年,参加科研工作的在校研究生4千多人。他们凭借自身的优势和实力参与竞争,科研任务不断增加。1978至1997年,高校教师争取到各级各类研究课题近14万项。高校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和基金项目历年都占项目总数的60%以上。通过科研和教学实践锻炼,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结构逐步优化。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15.6万人,占74%;具有研究生学历者2.5万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2.2万人,博士1622人。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有所改善,61岁以上者4500人,占2%;41-60岁者7.8万人,占37%;40岁以下青年教师14万人,占66%,已经成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要力量,许多新领域、新课题、新成果都是由他们开拓出来的,展示了高校社科研究的新前景。

第六,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日益活跃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十分活跃。据统计,“八五”期间,高校教师参加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交流活动每年达7万人次,提交论文42000篇,参加港澳台地区学术会议3887人次,论文1467篇。“九五”头两年由高校独立承办和与外单位合办的国际学术会议近400个,与港澳台地区合办的学术会议近250个;高校学者出国、出境参加学术会议1.7万人次,提交会议论文近1万篇;出国、境进修学习、受聘讲学、社科考察以及从事合作研究的学者1万多人次;同国外学者、港澳台地区学者开展合作研究600余项。1997年中国—欧盟高等教育合作项目已正式启动。第一批项目评审共通过合作研究项目45项,人员交流项目117项,中方受益大约为2400万元人民币。

第七,科研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科研水平、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经过二十年的改革与发展,高校人文社科管理工作逐步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1996年下发的《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以及各省市区教委和高校的科研管理办法的制定实施,使科研项目的基层推荐申报、专家评审、经费管理、中期检查和成果验收等,做到了有章可循,推动了管理科学化。1997年12月成立了由全国高校44位知名学者组成的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这是加强高校人文社科管理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重要一步。近年来,许多高校根据科学研究发展的需要加强了社科研究管理部门的建设,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

在充分肯定二十年来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还应该正视当前高校社科研究工作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1)科研工作还不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为社会服务的有效运行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研究和回答的深度和力度不够,近两年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偏少;(2)高校社科队伍的整体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中青年学术骨干的稳定和培养提高的问题仍然十分迫切;(3)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虽然有一定的缓解,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困境;(4)研究手段、方法和信息资料建设相对落后的局面改善较慢。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三、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开创高校社科研究发展新局面

我们今天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最重要的是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们的认识和精神状态提高到十五大所要求的水平和境界,提高到时代所要求的水平和境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必须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坚持以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必须有世界眼光,重视对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研究;大胆探索,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研究、解决新形势下的新课题、新矛盾,努力开创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新局面。

(一)要加强邓小平理论的研究

邓小平理论既是高校社科研究发展的指南,也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研究和阐发这一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科学体系、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以及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需要,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需要。李岚清副总理最近指出:要“组织好对邓小平理论的深入研究和阐释工作,高等学校和哲学社会科学界有这个能力,更有这个责任”。我们高校的理论工作者应当把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说:“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就是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当前人文社科研究发展的最大的机遇,就是改革开放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为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些机会发展自己。要积极探索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多种形式。要提高质量,多出精品;要树立重点意识,搞好重大项目的规划实施;要以建设性的态度对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基础研究要有新的思路,要树立长远发展和全面繁荣的观点,既要考虑现实需要,又要考虑长远发展;既要反对理论脱离实际和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又要反对急功近利、忽视理论研究的不良倾向。

(三)要加快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促进研究发展的新机制

在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中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同我们的管理体制有一定的关系。要逐步改革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主要是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管理体制,变静态、封闭的管理为动态、开放式的管理,变坐在办公室里等(任务)、靠(上级文件开展工作)、要(向主管部门要经费)为面向社会主动争取课题和经费。要适应新的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科研管理体制的一些重要环节,如课题的申请、评审、立项和资助等等。要注意总结各级科研管理部门正在进行的积极改革探索。要摸索出一种把应用研究和咨询服务工作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的有效方式和运作机制。

(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要实现七个转变

第一,要转变一切从“本本”出发的观念,牢固地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

第二,要转变学术清高的观念,走出“象牙塔”,树立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意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才能攀登学术高峰。当前,经济的全球化、国际资本规模的扩大和流动的加快,正在影响着世界许多国家。像前不久发生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的金融危机,江泽民总书记在二中全会上提出的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课题,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国有企业职工下岗等等问题,都是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复杂问题,我们如果能够通过科学研究,找到解决这些难题的办法,不仅是对社会的贡献,也会在学术上获得重大的理论突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社会感觉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威力和作用。

第三,要转变重理论成果轻应用成果的观念我们要树立主战场意识,增强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主动意识,必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并且要以对社会贡献大小来作为衡量我们科研工作优劣的标准。要改变只重视专著、论文类成果,轻视研究报告、咨询服务的倾向。目前,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广大教师的反映,教育部已于今年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励办法》,已经明确地把研究咨询报告类成果和专著、论文并列,作为三类成果之一专门设立奖项,单独评审,就是为了鼓励高校教师进一步转变重理论成果轻应用成果的观念。

第四,要转变科研工作中的小生产观念,注意组织协作攻关和建立信息网络鼓励科研人员瞄准大目标,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发挥综合优势,协作攻关。必须尽快采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而使我们的研究工作不致陷入盲目、封闭和落后境地。

第五,要转变重理论研究轻实证研究的观念社科研究工作中要注意采用定量分析、数学模型、系统工程乃至心理分析等大量的实证研究方法。我国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缺乏实证研究的传统,空论较多,这是造成我们科研工作理论脱离实际的一个方法论上的原因。当然,实证研究其实并不只是一个研究方法问题,它也涉及到科学研究的严肃态度和学风问题。

第六,要转变狭隘的学科观念,加强综合研究,促进产学研结合一定要突破单一的学科观念,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加强文理交叉、专业渗透,要按照研究课题的要求重新组织学科力量。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产学研结合既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和行的统一,又是高校和社会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互利互惠的有效途径,产学研结合是弥补科研经费不足、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提倡高校教师与实际部门的同志开展合作研究,努力拓展通向实践的途径。

第七,要转变观念,必须转变学风近年来学风上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照搬照抄,人为炒作之风时有发生。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加强教育和引导。

(五)要进一步贯彻双百方针,加强高校学术界的团结

双百方针是我们党发展科学事业、繁荣学术研究的一贯政策。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组织、指导科学研究,充分保障学术自由,鼓励学术创新,是双百方针的内在要求。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不同学术观点的创新,是双百方针的内在要求。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不同学术观点的创新、不同学派的争鸣,是思想活跃的表现。正是通过不同学派和学术观点的互补,才能达到繁荣学术、发展真理和造就人才的目的。但是决不能搞过去那种“大批判”,不搞无谓争论,那样会影响队伍的团结,贻误时机,干扰改革开放的实践。在科研成果的评价问题上,要坚持科学性评价的标准,尊重实践,尊重同行专家的意见,服从真理。当然这一切都必须以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为指导,在包括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祖国统一、对外政策等重大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必须同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高校理论工作者要集合到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下来,增强团结,加强协作,才能保障高校社科研究的繁荣与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处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下个世纪人类面临许许多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全球一体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知识积累、运用、创新是今后国家民族发展与强盛的必要条件,知识与人才将是未来竞争的最重要的因素。教育战线担负着知识积累、传播、运用、创新,以及培养人才的双重责任。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只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地投入到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探索之中,努力开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局面,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标签:;  ;  ;  ;  ;  ;  ;  ;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高校社会科学研究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