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分析论文_赵琴,程春桃,通讯作者

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分析论文_赵琴,程春桃,通讯作者

江苏省泰兴市第三人民医院 225400

【摘 要】目的 分析预防性护理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泰兴市第三人民医院收住入院的拟行脊柱、下肢手术的200例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骨科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常规护理的同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给予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术后两周内下肢胀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两周内下肢胀痛发生率4%,对照组22%;观察组患者术后两周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2%,对照组10%;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98%,对照组为8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防性护理应用于老年脊柱、下肢骨科手术患者护理中,能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借鉴。

【关键词】预防性护理;老年;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为骨科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较高,诊治不及时可致下肢功能损害或致残,引发肺栓塞危及生命。泰兴市第三人民医院对老年脊柱、下肢手术患者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泰兴市第三人民医院收住入院的拟行脊柱、下肢手术的200例老年患者,其中男102例,女98例,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为(65.8±1.2)岁,胸腰椎手术79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50例,股骨颈、股骨干骨折内固定25例,合并高血压60例,冠心病48例,高脂血症42例,糖尿病40例。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了书面同意书。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100例。两组年龄、性别构成、疾病种类、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骨科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预防性护理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措施如下:

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多存在恐惧、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影响治疗的主动性与疾病康复,入院后护士应真诚关爱患者,主动与其沟通,了解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缓解负面情绪,增加康复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及时评估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将高龄、术后卧床时间长、下肢较大手术,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有静脉血栓形成病史患者作为高危对象,制定针对性预防及护理措施。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常因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所致,入院后应耐心宣教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症状、预后以及相关预防知识,对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对象采取针对性宣教及预防措施,使其理解基础疾病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提高患者的疾病认识与重视程度,主动配合护理及术后功能锻炼,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围术期给予低脂、低盐、低胆固醇、高纤维、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改善患者血管通透性,降低血液黏稠度,注意保持每日摄水量,以防大便干结。输液尽可能避免采用下肢静脉,刺激性强的药物或高渗溶液输注时,避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以免造成血管内膜的损伤。对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对象,遵医嘱给予低分子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定时检测凝血功能指标,防止引流管无受压、扭曲及堵塞,保持引流通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麻醉消失后协助患者每2小时翻身1次,按摩腓肠肌及大腿肌群改善血液循环,保持患肢外展15°~30°【1】,鼓励患者深呼吸或咳嗽以利静脉回流,避免膝下垫枕或过度屈髋,以免影响静脉回流,早期行下肢肌肉收缩训练,健侧下肢进行抬高训练,酌情应用抗栓压力泵。注意观察双下肢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腓肠肌有无压痛等,必要时每日测量双侧髌骨上15 cm、胫骨结节下10 cm 处同一平面周径,做好记录并进行与比较,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患肢周径明显增大,皮肤发绀、潮红、皮温增高时,可能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注意排除包扎过紧所致患肢肿胀疼痛、潮红,对下肢尤其左下肢出现肿胀、疼痛不缓解,皮温减低,小腿肌肉压痛明显者,足背静脉搏动减弱消失,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应立即卧床,患肢抬高 20°~30°,禁止按摩,观察患肢皮肤色泽、温度,每 2 小时测量患肢周径,监测生命体征及氧饱和度,协助医师溶栓、抗凝等治疗,防止肺栓塞发生。

1.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术后两周内下肢肿胀、疼痛,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统计两组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包括25项内容,每项1 ~4 分,总分100 分,其中不满意:﹤60分;基本满意:

60~75 分;满意:76 ~89 分;非常满意:90 分以上,以满意、非常满意例数计算总满意率,对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17. 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2周内下肢胀痛及深静脉血栓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两周内下肢胀痛发生率4%,对照组22%;观察组患者术后两周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2%,对照组10%;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98%,对照组为8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三大因素包括: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术后长期卧床、心功能不全、腹压增高、静脉回流缓慢、下肢静脉曲张等因素均可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老年患者多并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小腿肌肉泵作用减弱,血流静脉淤滞,高龄、全身麻醉、手术创伤、止血带应用、术后制动、长期卧床、肥胖等为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致下肢血流缓慢,静脉壁营养障碍及损伤,术中静脉壁损伤引发血小板黏附,纤维蛋白沉积,加上术后卧床、膝下置垫、长时间制动等,可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深静脉血栓形成【3-4】。

预防性护理以整体护理为指导,预判病情发展,制订合理护理计划,先预防、后治疗,确定护理重点,主动施行护理方案,及早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阻断病情进展,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5-6】。按临床护理途径及整体护理计划,对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易发因素进行系统评估,明确高危对象,以预防为重点,做好围术期护理,术前细致健康教育、针对性心理疏导,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提高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知及重视程度,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制定个体化预防性护理方案,综合应用基本预防、机械预防、药物预防措施。

术后加强观察及护理,协助患者变换体位,早期主、被动功能锻炼,采用合理的机械性及药物预防措施,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抗凝,降低血液粘稠度,注意观察下肢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腓肠肌压痛情况,对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对象,每日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周径并比较,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对出院患者做好随访及指导,可有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绝对卧床,患肢抬高 20~30°,避免咳嗽、按摩患肢等,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患肢皮肤色泽、温度变化、周径变化等,协助医师积极治疗,以防肺栓塞发生。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两周内下肢胀痛发生率4%,对照组22%;观察组患者术后两周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2%,对照组10%;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98%,对照组为8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结果表明:预防性护理应用于老年脊柱、下肢骨科手术患者护理中,能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世琴. 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10,7(27):103.

[2] 唐辉,齐保闯,徐永清. 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l,13(1):84-86.

[3] 谢命莲. 护理干预对骨科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J].重庆医学,2011,40(34):3532-3533.

[4] 莫凤莲,马蓝,莫丽华,等. 护理干预在髋部骨折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7):1507.

[5]叶建兰,徐爱萍,杨明霞. 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0):65.

[6]郭李龙,李拥军. 深静脉血栓及其诊断[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33(5):35.

论文作者:赵琴,程春桃,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

标签:;  ;  ;  ;  ;  ;  ;  ;  

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分析论文_赵琴,程春桃,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