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工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圳论文,工业发展论文,产业结构调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42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6623(2004)01-0083-04
深圳的工业的主要特点
深圳的工业是上世纪80年代初,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引进“三来一补”式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起来的。经过20多年的努力,深圳的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显示出如下特点:
1.“三来一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工业结构已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知识密集的工业结构所取代。在2002年深圳规模以上的工业总产值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47.9%,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又占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90.1%,生物工程、新材料约占10%。这些数字表明,电子信息产业已在深圳工业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拉动深圳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2.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基础的传统产业,经过先进技术的改造和企业的兼并重组,形成纺织服装、家具、钟表、玩具、珠宝首饰、机械、皮革、印刷8大优势传统产业,在深圳工业总产值中占到54.1%的比重,在国际国内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钟表、集装箱、玩具等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3.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传统优势产业产品均以加工出口为主,整个工业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特征。2002年深圳的外贸依存度高达323.5%,出口依存度高达172.6%。深圳的一批重要工业产品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生产基地、供应基地和配套基地。在不断提高出口产品技术档次的同时,深圳的企业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升级。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逐步由无独立法人地位的“来料加工”企业,转变为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进料加工”企业;由单一的外资企业发展为“落地生根”的本土民营企业;出现了单一的港台小资本企业与跨国公司大资本企业并存的新格局。深圳企业组织形式的这种变化,与产品结构的升级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4.工业企业的产权结构以外商直接投资的独资企业为主,占83%;股份制占15%;其余为国有独资和控股企业,占1.8%,集体企业占0.2%。这种所有制结构,最有利于深圳工业的外向发展和与国际规则接轨。
5.伴随工业的发展,深圳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得到蓬勃发展。海陆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零部件配套业、金融业、贸易业、各种中介服务业对工业的高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2002年的经济总量中,第一产业不足1%,第二产业占55%,第三产业占44%。目前深圳已进入一个由制造业和服务业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在不久的将来,深圳将会出现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新局面。
从以上特点看出,深圳已经是我国重要的新兴工业基地,是一个典型的世界工厂,是世界制造业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深圳工业高速发展的成因
深圳目前的工业格局,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和两次接受国际性产业转移相结合而形成的。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25年间,全世界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初发生的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亚国家特别是向中国珠三角大规模的转移。另一次是21世纪初,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技术密集、资本密集产业向中国特别是中国东部的大规模转移。现在人们常说的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指得就是这个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有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两种形态。这两次产业转移都是拥有高层次产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向产业处于低层次的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因而是一种垂直分工。
在80年代的产业转移中,珠三角还是一个以农渔业为主的产业形态,深圳还是一个边陲小镇。国家对广东、福建实行特殊的改革开放政策,在深圳等特区设置了政策洼地,让各种生产要素都向这里流动。在很短的几年时间内,深圳和珠三角农民的土地,香港的资本、技术、管理和产品,本地和内地的农民工劳动力,三个生产要素一结合,很快就把8万家香港的劳动密集型“三来一补”企业在珠三角建起来了。香港企业家赚了大钱,仅工资一项,一年就比香港少支出1000亿元港币;深圳和珠三角的政府和农民得了工缴费,农民收入部分后来变成了农民可以长期分红的合作社;打工的农民工所得虽然少,但比农村劳动的收入多多了。更为重要的是,珠三角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农业社会产业形态中长出了工业,生产出了新型的日用消费工业品。这些工业品以摧枯拉朽之势北上西进,领导了全国的消费潮流。一时间,广东水(矿泉水、饮料)、广东面(饼干、方便面)、广东洗涤用品、广东家用电器、广东家具、广东办公用品等广货涌向全国,广东菜、广东话、广东文化相继跟进,对海(上海)货造成了巨大冲击,向全国传播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在四川等省还办了广东话培训班,大大扩大了深圳以及整个广东在内地的影响。近20年来,深圳及广东各地对这些产品进行了技术改造,不断推进产品的升级换代,以低廉的价格优势占领了发达国家的日用消费品市场。
进入21世纪,发达国家许多技术密集、资本密集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家用电器产业、汽车产业、石化产业都已成熟,但劳动力成本始终居高不下。而在中国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投资环境已经成熟,劳动力价格,由于无限供给,竞争激烈,增长缓慢,同时劳动者素质也在提高,发达国家的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就把这些成熟的产业向中国转移,在中国制造后,向全世界销售。这次转移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条件下产生的,特区的政策优惠虽然取消,但国内和国际的市场经济环境已经建立起来,从而使东部沿海地区成为第二次转移的目的地。这次转移使深圳的工业结构跃上了新的台阶,跨进了高新技术产业行列,走上了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两次国际产业转移中,深圳都紧紧抓住机遇,直接参与了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正确地选择了自己的主导产业,使深圳工业融入了国际信息技术革命的大潮之中。总起来看,深圳的工业是在接受两次国际产业转移中形成的,是一开始就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成长的。
两次国际性产业转移,同样影响了香港。在第一次转移中,香港是转移方,深圳及珠三角是受转移方。双方都是受益者。但在转移中,香港并没有象台湾、韩国那样,同时使自己的产业升级,而是以服务业的发展为满足,对工业的升级无所作为,这不能不说是香港的一个战略上的失误。由于第一次转移的失误,在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中,香港实际上处于既没有意识到也无力承接转移的境地。在80年代总结香港繁荣的经验时,一个学者对我说:香港繁荣的经验可以概括为:广东人的勤劳,上海人的智慧,英国人的自由港政策。这种概括是对不对,我还说不清楚,若有些道理的话,可以认为,在这两次产业转移中香港人缺乏应有的战略智慧和眼光是一个重要因素。
香港的经济尚未走出困境,新的转型之路正在探索之中。CEPA为启动香港的经济复苏和发挥香港的优势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但CEPA只能解决香港经济的短期问题,而不能解决香港的根本问题。仅仅依靠CEPA,就有可能把香港经济纳入内地经济结构的框架之中。香港应当而且可能作大珠三角的龙头,但香港的优势在于它的国际化。香港必须发挥两个扇面的作用:以香港为轴心,一个扇面面向内地,一个扇面面向国际。这是制定香港战略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香港现在缺一条腿,就是现代制造业这条腿。香港若能与深圳联合协作,把这条腿做强做大,香港作为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的作用就能再一次发挥出来。这就是我一再提倡的:深圳建立自由贸易区,与香港上演“双城记”的缘由。香港和深圳历史上都属于宝安县管辖,是宝安培养出来的两个优秀儿子。他们在国际化大潮中携手共进,建成国际大都会,定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演出更加威武壮观的戏剧来。
深圳工业的未来发展
前面说过,深圳的工业诞生和发展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之中。在未来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岁月里,更应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国际竞争中拼搏,提高深圳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打出深圳工业产品的品牌和知名度,使深圳的工业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香港对深圳工业的成长起了直接的助推作用,未来的深圳工业应当扮演与香港互补的角色,进一步借助香港的国际实力,促进“双城”国际大都会的实现。
现在人们展望未来深圳工业发展时,常常提到这样几个问题:电子信息产业占工业91%的比重,一业独大,产业结构太单一了;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低,没有必要大力发展了;深圳的产业结构太轻了,缺乏重化工业支撑;特别为深圳没有抓住发展汽车工业的机遇深感婉惜。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表面性的看法,深入加以分析,就可以得出另外一些结论:
1.现在深圳的产业结构中,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确实很大,但并不表明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很强,已经形成体系,已经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若以这些方面来衡量,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比世界先进水平还落后很多,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是硬件制造业,还有许多领域没有开发。比如信息产业的基础工业 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制造和设计,各种软件的开发,都还处于初始阶段,离台湾的新竹、印度的班加罗尔不知差距还有多大。即使是现在的电子信息制成品,许多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别人手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
2.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发表之后,在全世界引起很大轰动。在这本预测世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著作中,托夫勒使用了朝阳产业与夕阳产业的概念。在这之后,人们就把新兴产业称为朝阳产业,把传统产业称为夕阳产业。朝阳产业蒸蒸日上,发展前景光明,夕阳产业将逐步衰落、淘汰,发展前景黯淡,因而人们常常对传统产业的发展采取消极态度。深圳一些人对传统产业的看法也受到这种影响。然而从历史和现实来考察,这种把传统产业定为夕阳产业说法并不科学,也不符合实际。传统产业都是关系人类生存、发展、享受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是不可缺失的产业,因此,它不可能被淘汰。与此同时,人类总是不断用先进技术取代落后技术去发展和提高这些产业,使这些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越来越高。被淘汰的不是这个产业,而是落后的技术。由此我们看到,饮食、服装、住房、乘车、印刷、计时、首饰等等,都是最古老的产业,但至今仍然红红火火,而且附加值越来越高,产业并未衰落,而造就这些产业的技术则被一代一代地淘汰出局了。以印刷产业为例,最早出现的是木制刻版印刷,其后是泥制活字印刷、铅制活字印刷,现在则是电子照排。印刷产业的发展历程说明,产业是没有朝阳、夕阳之分的,朝阳和夕阳技术则是存在的。人类就是用朝阳技术取代夕阳技术的方法,促进了传统产业的繁荣。深圳的传统产业所以能保持旺盛的国际国内竞争力,不但是因为这些产业为人民生活所必需,更是因为深圳的企业家们不断追求技术进步,从而使这些产品的质量、档次、品种、花色、款式不断推陈出新的结果。因此,我们得出结论,深圳不要抛弃传统产业,而是要不断创新,把它做大、做精、做强,创出自己的国际品牌。
3.现在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我国工业已到了发展重化工业时代,许多地方都在上钢铁、石化等工业。深圳工业是轻型制造业,是不是也要上重化工业?我认为,深圳的主客观条件都不宜上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但不等于不搞以钢铁为原料的制造业,也不等于不搞以石化为原料的化学工业。在深圳周边地区正在建设大型石化企业。石化是很重要的原料工业,它的链条很长,下游产品品种多,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高,深圳应围绕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在发展精细化工方面有所作为。
4.深圳没有发展汽车工业也许是一大遗憾。但从现在我国工业已形成的格局看,中国的汽车工业将如何发展还在混沌之中。90年代是“三条大狗(一汽、二汽、重汽)、三条小狗(上海桑塔纳、武汉神龙、广州标志)、一群野狗”,以后,大多数省份都把汽车确立为支柱产业,纷纷引资设厂,全世界著名汽车厂商(洋狗)几乎都进入中国,建立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家也举力投资汽车。在汽车消费上,国家出台汽车按揭政策,城市购车族节节上升,中国汽车工业由此进入“战国时代”。再过几年,WTO对汽车的保护期一过,还可能有一场恶战。鹿死谁手,还要通过无情的竞争才能见到分晓。在这种情况下,深圳再上汽车,恐怕不是明智之举,而且中外汽车厂家会不会上门也难预料。但这并不意味着深圳不搞汽车工业。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虽然蓬勃,但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我国厂家手中,自我研发能力很差,如高档汽车钢板、汽车电子、汽车模具等国内都不能制造。深圳造汽车钢板是不可能的,但汽车电子、汽车模具却有良好的发展条件。据汽车专家介绍,汽车电子是汽车档次高低的主要标志,占汽车成本约40%,附加价值很高,发展前景良好。深圳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电子信息硬件制造优势,开发汽车电子,逐步成为国内、国外汽车电子的供应商。如能做到这一点,深圳虽没有搞汽车,但在汽车供应链条上占了一个重要位置,其产值和利税并不比一个汽车厂低。深圳若能把汽车模具制造出来,那就更漂亮了。
国际性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周期性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兴产业会不断创造出来,传统产业也会在高新技术的改造下持续发展,国际性产业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也将继续下去。到了下一个国际产业转移周期,深圳不但会接受更为高新的产业前来落户,而且回成为产业转移的源头,把自己成熟的产业转移出去。
【收稿日期】2003-11-27
我国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