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信息组织模式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模式论文,组织论文,环境论文,用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爱迪科森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
当前,在以Blog、Tag、SNS、RSS、Wiki等应用为核心的Web2.0环境下,用户参与是图书馆信息组织的重要特征。Wiki、Blog等Web2.0社会化工具快速建构内容、建立关系,为图书馆与用户、用户与用户间的交互提供了许多机遇[1],使得信息的组织、传播与利用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
图书馆如何利用新的互联网技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对信息资源进行建设、分类、存储、发布,多角度、深层次地揭示信息[2],鼓励用户主动参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创建与组织,形成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新型信息组织模式,是值得图书馆学界探讨的课题。本文在分析Web2.0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不同形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其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功能,并充分利用各种Web2.0技术构建了用户参与的图书馆信息组织模式平台。
1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信息组织方式
各种Web2.0技术及其应用为用户参与信息组织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有力保障。目前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1 基于Tag的信息评注方式
Tag(标签)类似“自由文本关键词”,其本质是Web2.0环境下的一种基于用户参与的元数据[3]。在Web2.0环境下,基于Tag的信息评注方式主要应用于图书馆书目数据中,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安娜堡市公共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等都先后开展了此项实践。这种参与方式具有的优点:一是降低用户信息认知与信息组织成本。与“自上而下”的权威受控词表截然不同,基于标签的词汇更准确地反映了用户对信息资源的概念模式,使用户的认知成本降低[4]。二是利用集体智慧,多角度地组织信息。借助标签,用户参与到信息组织中,从自我认知范围对信息进行揭示与表达。利用集体智慧,集中不同用户的想法,多角度、全方位组织信息,并最终帮助用户发现信息。三是有效补充受控语言及其语义。虽然标签在表达上存在真实性、系统性等一些经验知识的不足,但众多用户在描述信息客体内容方面的参与,形成的社会语义是受控语言和受控语义的有效补充。随着标签应用的推广与发展,标签已从揭示博客资源向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进一步拓展。
1.2 基于Blog、Wiki的信息创建与交流方式
Blog、Wiki简单易用,是Web2.0环境下可复用、轻量级的内容集成应用。图书馆利用Blog、Wiki常见于提升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如建立学科博客、图书馆机构博客和Wiki新型交流平台等。与此同时,基于Blog、Wiki的信息创建与交流方式也是一种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重要形式,其主要优势体现在用户在参与组织信息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人际网络。
Blog、Wiki的内容生成机制一方面是内容指向明确,如某一特定的博文、书、词条和评语等,能激发一些主导型的用户参与内容生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用户又可以轻松的方式对内容的关系产生贡献,如推荐信息等。更重要的是,它在不同用户间建立联系,产生了一种新的关系架构[5]。Blog、Wiki提供了一种以“兴趣爱好”为纽带的用户人际关系,将志趣相同的用户聚集在一起,促进信息共享。
1.3 基于RSS的信息推荐与传递方式
基于RSS的信息推荐与传递方式是将同类主题的视频、播客、图片、文本等不同形式的信息聚合在一起,一并推送给所需要的定制用户。这种参与方式支持用户个性化与协同性获取信息。
在RSS订阅、分类、重组和输出的过程中,用户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需求,有选择性地获取所需信息,在不同用户之间达成间接协作。尤其是具有相似阅读兴趣和知识水平的用户在其间更容易通过相互订阅达成协作,RSS中的内容不断地被重新组合,并最终形成不断优化和改进的内容组织形式[6]。
通过以上不同的用户参与形式看,信息技术加强了用户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资源组织方式。但目前国内外一些图书馆为适应Web2.0环境的变化,所开展的一系列用户参与的Web2.0相关试验与实践,并未综合利用各种Web2.0技术及其应用,其形式较为单一。基于此,本文构建了用户参与的图书馆信息组织模式,力图实现从“以资源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组织理念的转变,如图1。
图1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信息组织模式
2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信息组织模式的主要特征与功能分析
在Web2.0环境下,利用Wiki、Blog、RSS等技术,用户参与的图书馆信息组织模式所具备的主要特征及功能如下。
2.1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信息组织模式的主要特征
(1)交互性。交互性是用户参与的图书馆信息组织模式的主要特征之一。不仅体现在用户与信息系统之间存在交互,而且在用户与用户之间,信息与信息之间都存在交互。其中,基于信息资源的用户与用户之间为最高层次的交互。一方面在用户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通过交流互动获得认知、学术上的支持,达成一定的共识[7]。
(2)动态性。用户参与的信息组织模式动态特征明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组织主体的动态性,不仅包括图书馆员,还包括终端网络用户,不仅有本馆用户,还有馆外用户,信息组织群体不断更新和变化;二是信息资源的动态性,在Web2.0环境下任何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为图书馆添加、推荐、评注信息,信息资源适时更新;三是信息组织方法的动态性。Folksonomy作为用户参与信息组织的常用方法,从多个维度,不同视角对信息资源进行描述。
(3)协同性。首先,从参与的形式上看,用户参与信息的评注、创建、交流等不同行为,都是在相互协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信息组织的最佳状态。其次,从参与的目的来看,用户除了满足自身表达的愿望外,更多的是与他人共享信息,共享的前提是彼此之间的协作[8]。再次,就参与的媒介而言,用户参与的图书馆信息组织模式是以Tag、Blog、Wiki等信息技术为介质,这些技术所具备的共同特征之一是协同性。
2.2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信息组织模式的功能
(1)组织功能。信息组织功能的发挥与信息组织方式密切相关。在传统图书馆的信息组织过程中,采用最多的组织方法是静态分类法,按学科、主题类别组织信息。而在Web2.0环境下,采用了分类法、主题法、Folksonomy等多种信息组织方式。其中,Folksonomy等动态信息组织方法是从用户的角度阐释信息,有力地补充了图书馆员从信息专业角度组织信息的不足,加强了信息的多元化与深度揭示,并实现了用户对信息的自组织与自联结。此外,Blog、Wiki、RSS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用户个性化的信息组织提供途径,增强了模式的组织功能。
(2)服务功能。在用户参与的图书馆信息组织模式中,应用Web2.0技术对资源进行深层全面整合,将图书馆所拥有的纸本、电子资源,获取的互联网资源与用户原创的资源有机地纳入图书馆资源组织框架中,实现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整合重组,强化组织模式的服务功能。一是个性化服务。除图书馆利用RSS、API等技术主动为用户的个性化提供服务外,用户还可应用~ax技术形成个性化界面,借助RSS定制符合个人需求的信息。二是自助服务。用户主动参与信息组织,由于加强互动而获得更多的知识,解决自身所遇到的问题实现自助服务。
(3)交流功能。知识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以创建、积累和创新。著名的情报学家布鲁克斯(Brooks)提出于K(S)+△I=K(S+△S),认为信息交流改变知识结构[9]。Blog、Wiki、RSS等Web2.0技术使得用户之间、用户与图书馆员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基于Blog、Wiki、RSS等Web2.0技术建立的信息技术平台,更是一个用户之间知识共享的交互平台[10]。以技术平台为依托,围绕信息实现用户之间的联系,形成“技术—资源—用户”的互动交流模式,有利于知识交流,激发用户创造的火花。
3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信息组织模式平台的构建
Web2.0环境下,图书馆的角色正从目录和“订购代理”转换为交流空间和融合,支持和联系用户的信息和交流行为,并帮助其更好地获取与利用信息[11]。为了实现图书馆角色的转变,本文所构建的用户参与的图书馆信息组织模式平台遵循了三层模式的设计思想:首先,要充分展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其次,要根据用户的信息服务需求和网络信息行为实现用户潜在需求的发现和服务推荐;最后在资源、服务集成的技术平台上,引导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协作,实现资源和服务的无缝获取和共享,实现用户自组织与自主服务功能。
3.1 构建模式平台的原则
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模式的核心是体现“用户参与性”。因此,在构建用户参与的信息组织模式平台时,总体上以鼓励和吸引用户参与为原则,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以用户为中心原则。用户参与的图书馆信息组织模式转变了图书馆信息组织理念,从以资源为中心的信息组织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组织原则。在构建平台时,要简化用户参与、贡献知识的操作步骤,如提供元数据标签格式,便于用户添加评注信息,简便操作。同时,建立奖励机制,对积极参与且有贡献的用户适当奖励,以吸引更多的用户积极参与。
二是易用性原则。简单易用是吸引用户参与的基础。技术接受模型认为,用户接受参与信息系统主要由有用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两个因素决定[12]。信息系统对于用户的有用性、易用性感知系数越高,用户接受该系统的程度也越高。笔者曾对Web2.0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方式进行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各层次不同类型的用户都倾向于选择简单易用的参与方式。
三是实用性原则。用户参与贡献知识的动机之一是为利己的信息需求[13]。为了节省用户的时间和精力,在构建用户参与的图书馆信息组织模式平台时,要注重实用性原则。用户参与的方式、途径只有切实可行,并且能为自身的信息组织、信息服务等带来实用性价值,才能吸引用户的广泛参与。
3.2 模式平台的创建
3.2.1 体系结构
笔者综合利用Web2.0技术,分三层构建了用户参与的图书馆信息组织模式平台,如图2所示,分别是数据层、业务层和服务层。(1)数据层主要是本地图书馆资源(如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和电子书等电子资源、图书馆自建的学科博客、Wiki参考咨询平台等)、用户社区资源(包括用户创作、转载、评论的信息等)、其他互联网资源(尤其是与图书馆资源相关的网络资源,如当当网、豆瓣网等)、图书馆OPAC系统等。在Web2.0环境下,本地图书馆的OPAC可通过Z39.50检索协议检索到其他图书馆的OPAC信息,也可通过开放接口获取相关网络资源。(2)业务层包括信息处理、信息储存和信息查询等。图书馆在对不同信息进行组织与整理后,储存在不同的数据库上,以便用户查询使用。(3)应用层主要包括异构数据统一检索平台、统一服务系统和个性化服务系统等。统一服务系统界面包含信息资源导航、信息资源推荐、Wiki参考咨询平台、学科博客、学科虚拟社区等。而个性化服务系统则包括个人信息管理、RSS管理、个人博客/微博、好友管理、评论管理等。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信息组织模式平台具备如下特点:利用Web2.0开放的特征,广泛收集相关的网络资源和其他图书馆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信息;用户积极参与图书馆资源的组织与建设,如用户参与图书馆学科博客、Wiki参考咨询平台等信息资源建设,参与图书馆资源的评注、推荐等;提供有效的交流平台,如学科博客、Wiki参考咨询平台、学科虚拟社区等为用户间的交流提供平台,促进图书馆资源的利用与传播。
3.2.2 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实现
在上述构建的平台中,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常见形式有推荐资源、评注资源和创建资源等,其实现过程如图3所示。
图2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信息组织模式平台的体系框架
在系统平台中,每个用户都拥有唯一的用户ID号,图书馆的每条信息也拥有一个唯一的信息ID号,不同的用户—信息之间通过ID号建立联系,实现互动。如用户1创建了博客,并将用户2邀请为好友,用户N又将此博客作为推荐信息将其加入到“推荐资源”中,用户2、用户3、用户4……用户N均可通过“推荐资源”来浏览和评论用户1的博客内容。此外,用户2还可通过“好友列表”来浏览信息。依次同理,用户N还可将图书馆的任何资源推荐到“推荐资源”中,供其他用户分享。
再以用户评注资源为例,说明用户参与信息组织的过程。如在阅读图书馆一份资源文章X后,用户1为文章X添加的标签为A和B,用户2为其添加了A、D、E的标签,用户N则添加了标签A、B、F,这样对文章X的评注就形成了A、B、D、E、F的标签集合,不同用户不仅通过此标签集查找到文章X,还可通过同一标签建立联系。
此外,在用户参与的图书馆信息组织模式平台中,用户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定制不同的图书馆资源,系统可通过RSS技术将其所需的资源主动推送给用户,实现个性化服务、多样化服务及自助服务,充分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易用性、实用性的原则,促进信息的共享。
3.2.3 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用户参与信息组织的质量,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其参与评注、创建的信息内容进行质量控制。具体的措施有:一是建立受控词表与标签之间的映射。将受控词汇推荐给用户,减少标签语义模糊、不精确、无区分性,缺乏同义词控制[14],有机结合受控词表与用户所添加的标签;二是设计相关资源的推荐系统。如显示热门标签,为用户参与信息评注、创建、交流提供方向;三是书目数据规范控制的再利用。借鉴图书馆员已经积累的书目数据规范控制和信息组织经验,建立一个基础性的规范数据仓储,指引用户参与图书馆的信息组织[15]。
4 结语
目前,关于用户参与的图书馆信息组织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图书馆信息组织中,用户参与的作用尚未引起高度重视,许多图书馆仍是以资源为中心、以图书馆员为主导来组织信息。
图3 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流程图
在Web2.0环境下,利用Blog、Wiki、RSS、Tag等技术,采取用户参与的图书馆信息组织模式,重视用户价值,吸引用户建设和组织图书馆资源,实现用户对资源的共建共享,能增强资源揭示的深度与广度。但要实现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还需争取来自图书馆、图书馆员以及外部信息环境等诸多方面的支持。
收稿日期:201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