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沿线十省区国内旅游的时间同步性及区域响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论文,省区论文,沿线论文,国内旅游论文,性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12-2102-06
1984-2008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均GDP提高,居民国内旅游呈现快速增长态势[1]。依据国家旅游局统计资料,国内旅游客流量完成了两个“S型”成长周期,正在向第3个“S型”周期迈进,1995年国内旅游为6.29亿人次,2004年增长到12.10亿人次,2007年猛增到16.1亿人次,国内旅游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大致同步。与客流量增长趋势不同,1992年之前国内旅游收入低位移动,1992-2004年国内旅游收入直线增长,从250.7亿元增长到4711.6亿元,12年间增长了18.8倍。2005年以来国内旅游收入呈超指数增长,2007年国内旅游收入达7771亿元。在国内旅游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各省区国内旅游发展万马奔腾,增长趋势具有较高的时间同步性,波动周期“同涨同跌”。然而,由于政策推进、旅游投资、资源开发、经济发展、旅游消费等方面的差异,各省区国内旅游发展还是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区域响应。本文以长江沿线十省区为案例,以1995-2007年客流量和旅游收入两个指标,分析旅游业发展的时间同步性与区域响应,为群体研究和动态比较提供新的方法。
1 概念界定、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概念界定
时间同步性(Synchronicity)的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学家荣格提出来的。针对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好事成双”或“祸不单行”等现象,他将时间同步性定义为:“两件或更多事件一种有意义的巧合”[2]。后来,同步性的概念被生理学和医学借鉴过来,反应人体健康状况及心血管系统运动的协调状态。近年来经济系统的时间同步性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张兵分析了东亚地区经济周期的同步性和中美经济周期的同步性及其传导机制[3-4];孙天琦分析了我国各省经济景气的同步性及各省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变化的同步性[5-6];喻旭兰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周期的同步性[7],李琳和李天德分析了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同步性及与国际股票市场的联动关系[8-9]。汇总上述研究,经济系统的时间同步性是指不同区域在可观测的经济指标上,具有大致相似的增长趋势和波动周期,通俗地讲就是“同涨同跌”。具体到国内旅游发展的时间同步性,上述定义也应该是适宜的,即各省区国内旅游与全国旅游发展具有大致相似的增长趋势,增长过程“同涨同跌”并与全国具有大致相同的步调,这种现象在以往的研究中少有报道,也尚未进行过定量的测定和系统的分析。
区域响应(Regional Response)是全球变化研究引出的新概念,近年来逐渐成为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的热门话题,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多,杨达源教授的《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可视为该领域代表性的学术专著[10]。所谓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各地气候要素如何变化,如温度和降水是升高还是降低,与全球气候变化是否同步等问题。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区域响应”这个概念使用较少,李宁和樊杰最新发表的“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区域格局响应研究”大概是该方面检索到的少有文献[11]。本文引用这个概念,是想表达在中国旅游业高速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各省区旅游业的发展与全国是否同步,以及在发展起点、增长速率和波动周期等方面的差异。本文之所以采用这个概念而不采用“区域差异”,是因为“区域差异”暗含着静态比较的意思,这里要强调是一种动态过程及与全国发展的比较,与全球变化中区域响应具有大致相同的含义,其差异只是度量指标上的不同。
1.2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长江沿线从东到西包括了十个省区,分别是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川等,是陆大道院士提出我国“T”战略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轴线[12]。该轴线在自然地理上纵贯我国的三级阶梯,在经济上纵跨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东西联系、点轴开发、梯度推进的重要轴线。2007年10省区累计接待国内游客6.9亿人次,占全国国内客流接待量的43.4%;国内旅游收入4119亿元,占全国国内旅游收入的52%。本文选取1995-2007年国内旅游客流量和旅游收入统计数据,分析国内旅游发展的时间同步性及区域响应,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3]。
1.3 研究模型与方法
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指标是接待的客流量和获得的旅游收入。其中,客流量反应了某地区旅游发展的“人气”,它是区域旅游发展的第一指标;旅游收入是旅游经济的第一指标,人们常常将旅游看成是一个产业,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扩大内需、带动经济的增长。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如下。
1.3.1 时间同步性分析。用客流量(或旅游收入)增长趋势、环比增长率和考察期内旅游业发展的相关系数,分析国内旅游发展的时间同步性,其中,主要指标的定义如下。
本文将12年来长江沿线国内旅游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5-2001年,第二阶段2002-2007年。在这两个阶段各省区国内旅游发展相对平稳,用平均增长率进行比较才有意义。
2 长江沿线十省区国内旅游发展的时间同步性
依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当人均GDP达到300美元后国内旅游开始起步,达到1000美元国内旅游开始活跃,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出境旅游活跃[14]。中国国内旅游崛起于1992年,到2001年后国内旅游开始活跃。从1995年开始,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均GDP的提高,我国各省区国内旅游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2001年以来国内旅游的发展如日中天,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客流量年均增长率为12.7%,国内旅游收入的增长率为14.1%。
2.1 国内旅游客流量的增长及时间同步性分析
以2002年为分界线,可将长江沿线十省区客流量的增长划分为两个阶段:1995-2001年为缓慢增长期,6年来客流量增长了1.91倍,年均增长率11.36%;2002-2007年为高速增长期,5年间客流量增长了2.01倍,年均增长率14.96%,第二个阶段的增长高于第一个阶段。长江沿线十省区国内旅游的增长与全国的发展具有同步性,其成因与国民经济增长、旅游政策变化和区内危机事件的发生有关。2000年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国内旅游增长进入活跃期,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增强了居民国内旅游的需求;1999年国家出台旅游“黄金周”制度,为居民国内旅游提供了更多闲暇时间,这些“黄金周”长假的推出促进了国内旅游发展;2001年国家出台新的旅游产业政策,为了扩大内需、刺激需求,将发展国内旅游列为积极发展的产业,推动了旅游投资、资源开发和国内旅游的发展。
长江沿线十省区客流量增长率的变化“三涨两跌”。其中,三个上“涨期”分别是1996-1997年、1999-2001年和2004-2006年,该时段国内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各种自然灾害少有发生,国内旅游发展环境优越;两个“跌落期”对应着两次危机事件,1998年长江沿线发生特大洪水,直接影响到本区经济发展和国内旅游的发展,国内客流量增长率小于全国平均值;2003年SARS危机席卷全国,这种传染性极强的瘟疫直接危害到游客外出旅游,导致全国及长江沿线国内旅游严重“滑坡”。由此可见,旅游增长率的涨跌变化主要受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稳定,推动了国内旅游上涨;经济环境恶化、重大自然灾害和危机事件,将导致国内旅游“衰退”。
为了定量刻画旅游发展的时间同步性,本文采用统计学的方法测定国内旅游的增长趋势及相关系数,其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看出,12年来十省区国内旅游增长可划分为两种类型,江苏、浙江、江西、重庆、四川国内旅游增长5倍以上,年均增长率大于15.7%;上海、安徽、湖北、湖南、贵州国内旅游增长小于4.4倍,年均增长率小于12%;客流量基数大、增长率较低的省区增长标准差较小,客流量基数小、增长率高的省区增长标准差较大。同时,还以全国、浙江、重庆和全区为参照系给出了相关系数,据此可划分为三种类型:①江苏、浙江、四川3个省区,国内客流量增长趋势逐渐加快,相关系数在0.79以上;②江西、湖南、贵州、安徽,客流量增长趋势相对较慢,相关系数在0.68以上;③上海、湖北和重庆,2002年以后有明显的降落。
2.2 国内旅游收入的增长及时间同步性分析
受平均滞留天数、旅游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等的影响,各省区国内旅游收入与客流量的增长并不完全相同。以2002年为界,将国内旅游收入增长划分为两个阶段:1995-2001年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2.55倍,年均增长率16.89%;2002-2007年增长了2.57倍,年均增长率20.75%,国内旅游收入增长趋势更为明显而迅猛。长江沿线旅游收入增长既受客流量影响,更与人均旅游消费增长有关,人均旅游花费从481元提高到850元,12年提高了76.7%。扣除物价上涨之外,人均旅游消费也在提高,这在某种程度上与人均GDP的提高同步。
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同涨同跌”,2001年以来旅游收入增长的变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6-1997年、1999-2001年和2004-2006年是三个“上涨期”,1998年因受长江大水影响,2003年因受SARS危机的影响,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有所“跌落”,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的涨落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与客流量的变化同步。这说明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自然灾害,不仅影响到居民国内旅游客流量的涨落变化,同时也影响到国内旅游收入的增长率变化。
为了定量刻画国内旅游收入的时间同步性,本文各省区国内旅游收入数据,采用统计学的方法测定国内旅游收入增长趋势及相关系数,其结果见表2。从表2可看出,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可划分为三种类型,江西、湖南、四川、贵州国内旅游增长最快,12年来累计增长了15倍以上,年均增长率大于28%;上海、湖北国内旅游增长最慢,12年累计增长了3—5倍,年均增长率小于16.5%;其他省区增长了9—11倍,年均增长在22%—24%。以全国、浙江、重庆和本区为参照系,10个省区可划分为三种类型:①江苏、浙江、四川三个省区,国内旅游收入的增长趋势逐渐加快;②安徽、江西、湖南、贵州,它们的波动起伏近似;③上海、湖北和重庆,它们的波动起伏近似。
3 长江沿线十省区国内旅游发展的区域响应
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响应,是指在全国旅游业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各省区在政策推进、旅游投资、资源开发、市场营销等以及由此而引起客流量和旅游收入等方面的差异。这个概念有别于区域差异,本文采用“区域响应”是要强调动态发展过程的差异,这就好比是赛跑场上每个运动员起跑点、奔跑速度的不同,从而导致比赛成绩的差异一样。本文采用基期值、增长倍数、平均增长率三个指标,分两个时段测定长江流域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响应。
3.1 国内旅游客流量增长的区域响应及差异分析
1995-2001年,长江沿线十省区国内客流量增长了1.91倍,年均增长率11.36%,客流量增长率高出全国6.62个百分点(表3)。然而,各省区国内客流量区域影响差异较大。本文依据1995年客流量基期值,将国内旅游发展的起点划分为三种类型: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和四川接待的客流量≥3400万人次,国内旅游起点高;湖北和湖南国内旅游客流量≥2000万人次,国内旅游起点居中;安徽、江西、重庆和贵州国内客流量≤2000万人次,国内旅游起点低。依据国内客流量增长倍数,将国内客流量的增长速度划分为三种类型:江西、湖北和重庆客流量增长倍数≥2.0,国内客流量增长速度高;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南、四川客流量增长倍数≥1.5,国内客流量增长速度居中;贵州客流量增长倍数≤1.5,国内客流量增长速度低。
2002-2007年,长江沿线十省区国内客流量增长了2.01倍,年均增长率14.96%,客流量增长率略高出全国2个百分点。依据2002年基期值的大小,将国内旅游发展的起点划分为三种类型:上海、江苏、浙江和四川客流接待量≥7000万人次,国内旅游发展起点高;湖北、湖南、重庆国内客流量≥4500万人次,国内旅游起点居中;安徽、江西、贵州国内客流量≤4000万人次,国内旅游起点低。依据国内客流量增长倍数,将国内客流量的增长速度划分为三种类型:江苏、浙江、贵州、四川客流量增长倍数≥2.0,国内客流量增长速度高;安徽、江西、湖南、重庆客流量增长倍数≥1.7,国内客流量增长速度居中;上海、湖北客流量增长倍数≤1.7,国内客流量增长速度低。依据客流量基期值和增长率双指标组合,划分出国内客流量增长组合类型[15],定性反应10省区国内旅游的区域响应。
3.2 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的区域响应及差异分析
1995-2001年,长江沿线十省区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2.55倍,年均增长率16.89%,旅游收入增长率与全国持平(表4)。然而,各省区国内旅游收入的区域影响差异较大。本文依据1995年旅游收入基期值,将国内旅游发展的起点划分为三种类型: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国内旅游收入≥200亿元,国内旅游经济起点高;湖北、四川和安徽国内旅游收入≥50亿元,国内旅游经济起点居中;江西、湖南、重庆和贵州国内旅游收入≤40亿元,国内旅游经济起点低。依据国内旅游收入增长倍数的大小,将国内旅游经济的增长划分为三种类型:江西、湖南、重庆、四川、贵州旅游收入增长倍数≥4.0,国内经济增长速度高;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旅游收入增长倍数≥2.5,国内客流量增长速度居中;上海旅游收入增长倍数≤2.0,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缓慢。
2002年到2007年,长江沿线十省区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2.57倍,年均增长率20.75%,旅游收入增长率高出全国6个百分点。依据2002年基期值的大小,将国内旅游发展的起点划分为三种类型:上海、江苏、浙江旅游收入≥600亿元,国内旅游经济发展起点高;湖北、四川旅游收入≥350亿元,国内旅游业起点居中;安徽、江西、湖南、重庆、贵州国内旅游收入≤230亿元,国内旅游业起点低。依据国内旅游收入增长倍数的大小,将国内旅游业的增长速度分为三种类型:江苏、四川、湖南、贵州旅游收入增长倍数≥3.0,国内旅游收入增长速度高;浙江、安徽、江西、重庆旅游收入增长倍数≥2.0,旅游收入增长速度居中;上海和湖北旅游收入增长倍数≤1.8,国内旅游收入增长速度低。依据旅游收入基期值和增长率的双指标组合,划分出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组合类型,反应十省区国内旅游的区域响应。
4 结果与讨论
本文依据1995-2007年的有关统计数据,分析了长江沿线十省区国内旅游发展的时间同步性和区域响应,结果发现:①国内旅游的发展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995-2001年为平缓增长期,2002-2007年为迅速增长期,这与全国旅游发展大趋势完全相似,只是前期客流量增长速度较高,而后期旅游收入速度较高,完成了旅游业发展“先冲人气,后收实利”的过程;②依据客流量和旅游收入时间序列的变化,十省区国内旅游的增长具有相同的增长趋势,国内旅游增长(客流量或旅游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80以上,环比增长率变化“同涨同落”,具有大致相同的波动周期,这说明各省区之间国内旅游发展具有时间同步性;③由于政策推进、旅游投资、区位条件、资源丰度等的差异,在全国及全流域国内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下,各省区国内旅游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这可视为对国内旅游发展不同的区域响应;④本文依据1995年和2002年基期值,划分各阶段国内旅游发展的起点;依据前后两个时段国内旅游增长倍数,划分各阶段国内旅游的发展速度;在动态过程中刻画了不同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态势,揭示各省区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响应,为区域旅游发展之间的群体动态比较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