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末至1949年澳门的华文旧体文学概述(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旧体论文,澳门论文,世纪末论文,文学论文,华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一节 明末清初的澳门文学#
澳门文学,其实必须从明代中叶葡萄牙来澳之后讲起。据我们现在搜集到的资料来看,明季澳门,已不乏名家作品,这点也可说是颇为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
最早在澳门文学名作之林出现的,要算是汤显祖了。据考,汤显祖应在明万历十九年(1591)十月中旬曾到澳门(注:汤显祖于万历十八年,贬官为广东徐闻典史,后路经广州,有机会至澳门(据钱谦益《汤遂昌传》)。),有若干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今举五首为例:
一、《香墺逢贾胡》
不住田园不树桑,珴珂衣锦下云墙。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
二、《听香山译者》之一
占城十日过交栏,十二帆飞看溜还。握粟定留三佛国,采香长傍九州山。
三、《听香山译者》之二
花面蛮姬十五强,啬薇露水拂朝妆。尽头四海新生月,口出东林倒挂香。
四、《香山验香所采香口号》
不绝如丝戏海龙,大鱼春涨吐芙蓉。千金一片浑间事,愿得为云护九重。
五、《南海汇》
病除扬粤夜,伏槛绕云烟,阁道晴穿履,溪桥夜出船,时时番鬼笑,色色海人眠,舶上兼灵药,吾生倘自存。
汤显祖当时身患疟疾,是以想到澳门向贾胡求灵药;从作品中可以看出汤氏作品反映出万历时澳门与海外的贸易关系,译者与验香所皆可为证。当时澳门的风物、人情及华夷贸易等事,已渐为中国的士大夫留意。
明末又有以擅书马、任侠击剑的岭南诗人张穆,有《登望洋台(乙亥)》一篇:
生处在海国,中岁逢丧乱,奇怀数十年,破浪已汗漫。故人建高台,楼船若鹅鹳,因之慰豪观,地方尽海岸。西夷近咸池,重泽慕大汉,宝玉与夜珠,结市异光灿。若梦游仙严,金宫赤霞烂,危楼切高云,连甍展屏翰。水上多神山,青削屡绩断。……
张穆此诗,作为南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时张穆年53岁。望洋台应在今澳门松山山腰。全诗对澳门西夷风物及建筑,极尽描写,但开头数句,已有遗民寄意的味道。
明末清初,澳门颇为多诗,作者为写忠于明室的明遗民诗,其中不乏寄托之作。大抵明末中原大乱,一些有志之士,抗清不敌,颇多投身南疆,部分会来到澳门,甚至有些会在澳门作一段时间的暂住,故尔颇写了一些作品,其中不乏故园之思、爱国情怀,当然,对西洋传华的奇物、风情等等,仍是中国人士注意的主题。这时期著名的诗人颇多,如清顺治康熙间有徐缄的《利玛宝天地书屏风歌》、李绥祺的《观安南贡使歌》(诗中“岛中诸国种类殊”等句,足证澳门于顺治时,写各国朝贡中国来使的第一个集中地)、有江左三大诗家之称的龚鼎孳的《西洋布》和《西洋灯》,卢綋的《西洋锦》、陈确的《题西洋镜》和《眼镜颂(癸卯)》等、彭孙遹的《西洋琥珀酒船歌》、王鸿绪的《西洋国进狮子恭纪》、李澄中的《狮子来歌》、陈子升的《咏西洋显微镜》、毛奇龄的《诏观西洋国所进狮子因获遍阅虎圈诸默敬制长句纪事和高阳相公》、林凤岚的《千里镜》等等,其中尤侗在他的《西堂全集·外国竹枝词》中有6首作品,对认识明末清初时的澳门,尤为重要,今录其中3首:
一、《默德那》
香山濠镜辨光芒,妙女儿干进秘方,最是同侨多意气,郑壮千里不齑粮。
此诗说明当时澳门颇多回教徒,皆由海道由阿拉拍麦地那(为回教第二圣地)入贡贸易,先泊于澳门,这些回教徒曾于明武宗正德年间凡七次进贡房中秘方(注:参考《明史》卷16及332。)。
二、《佛郎机》
蜈蚣船橹海中驰,入寺还将红杖持;何事佛前交印去,定婚来乞比丘尼。
三、《和兰》
和兰一望红如火,互市香山乌鬼群,十尺铜盘照海镜,新封炮号大将军。
对来澳门互市的葡萄牙人、荷兰人及他们的一些宗教及风俗习惯,都有较详尽具体的描绘。
至于有岭南三大诗家之一的陈恭尹,所作诗篇,可窥见遗民之志,如他在《寿姚香山熙止》一诗中,有句云:
英雄之才久不作,汗简丹青殊寂寞;……挥鞭一指招日来,群盗如麻皆面缚;……太史在朝稗在野,山人不是谀人者。
此诗是写康熙年间香山县宰姚启圣摛治澳门大贼霍侣成的事迹,但凭诗寄意,诗人一己的不平之气,仍然有所披露。诗人另有《集长寿禅林咏西番莲花歌》:
西方佛有青莲眼,西番花有青莲产。朱丝作梦碧玉英,缭绕疏篱意何限。世间只尚紫与黄,此花无色能久长。百花香者争高价,此花不售自开谢。唯有幽人最惬怀,竟日盘桓倚僧舍。
陈恭尹、屈翁山、释大汕、释迹删等明遗民,皆有咏西番莲之作,意皆甚高,寄托了孤贞不屈之志,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唯有以清高自守为归宿,正是这一个时期明遗民澳门诗的风格和特色。
明末清初岭南诗坛,有很多忠于明室的仁人志士,其中以屈大均为最著名,清初康熙年间王隼(字蒲衣)编篡《岭南三大家诗选》选了屈氏431首作品;近代诗人学者陈融在他的《颙园诗话》里更明确地指出,当以屈翁山为第一,屈向邦在他的《粤东诗话正编》卷一,王蒲衣选岭南三大诗家条认为王氏本意只选屈翁山和陈恭尹,而以屈大均为首,其地位可见一斑。屈大均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二十九年(1690)间,曾多番来澳门,其目的就是要联络南疆反清志士,以图恢复明室(注:参考曹思健《屈大均澳门诗考释》,《珠海学报》第三期,香港珠海画院,1970年6月出版,第149至161页。)。翁山在澳门期间,也曾写下了一些与澳门有关的作品,兹略作介绍如下:
一、《茶蘼花》二首
澳门番女以茶蘼露沾洒唐人衣上,以为敬。
1.南海荼蘼露,千瓶出此花。酡颜因白日,靧面即红霞。色箸沾衣客,香归酿酒家。摘防纤手损,朵朵刺交加。
2.玫瑰同名族,南人取晒糖。全添红饼色,半入绿尊香。露使花头重,霞争酒晕光。女儿兼粉果,相饮及春阳。
写澳门西洋人的风俗以至有澳门特色的风物,曲尽其妙,饶有趣味。
二、《澳门》六首(今录其三)
1.广州诸舶口,最是澳门雄。外国频挑衅,西洋久伏戎。兵愁蛮器巧,食望鬼方空。肘腋教无事,前山一将功。
2.山头铜铳大,海畔铁墙高。一日蕃商据,千年汉将劳,人惟真白氎,国是大红毛。来往风帆便,如山踔海涛。
3.五月飘洋候,辞沙肉米沉。窥船千里镜,定路一盘针。鬼哭三沙惨,鱼飞十里阴。夜来咸火满,朵朵上衣襟。
从上引三诗可以看到,早在清初康熙年间,当时中国国力强盛,但诗人屈大均已流露出对将会丧失领土管治权力的担忧,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
三、《望洋台》
浮天非水力,一气日含空。舶口三巴外,潮门十字中。鱼飞阴火乱,虹断瘴云通。洋货东西至,帆乘万里风。
对澳门之为一重要外贸商港,着墨甚深。除上引各诗之外,尚有《西洋郭丈赠我珊瑚笔架赋此答之》二首、《寿西洋郭丈》、《香山过郑文学草堂赋赠》四首及《西洋菊》等诗,皆与澳门有关。总之,翁山的风格,真情洋溢,奇气万千,擅于驾驭任何题材,有浪漫豪迈气息。
岭南三大诗家中的梁佩兰,亦有一首与澳门有关的作品,名为《观海篇赠龚蘅圃榷使》:(全诗颇长,节录)
……嶴外诸岛夷,海舶齐辐辏。向前见长官,方物报左右。脱帽以为礼,带剑不相授。……交易用银豆,驾部柔远人。榷外并宽宥。岛夷听之喜,风琴一为奏。此时黄雀风,五月中天候。海角红扶桑,挺然凌霞秀。
诗篇末段,对澳门外夷谒见中国官员之情况描述甚详。梁佩兰诗风以清丽为宗,最擅长写古风乐府,上引一诗,亦可为证。但若论品格,许多人认为终不及屈大均和陈恭尹,盖以其出仕清朝廷之故。
明末清初,又颇有一些出家方外之士,他们多为清初著名诗僧,如释光鹫(后字迹删),就有澳门诗十余首,例如:
一、《墺门阻风》
绝徼到来曾几日,故山回首已千重?归从旧路常忧雨,去逐春潮却滞风。拜浪江豚随上下,忘机鸥乌自西来。偶来识得居夷叟,浮海乘桴兴不穷。
二、《寓普济禅院寄东林诸子》
但得安居便死心,写将人物寄东林。番童久住谙华语,婴母初来学鴂音。两岸山光涵海镜,六时钟韵杂风琴。只愁关禁年年密,未得闭身纵步吟。
三、《海镜石》
昨夜扁舟宿海环,晓寻片石照衰颜;孤蓬推出云中月,短棹移来鉴里山。已判身心归物外,不留形影在人间;一回相见一回老,共惜浮生未易顽。
四、《岛门秋雨与诸子同赋》(兹录第二首)
海气连天日色昏,殊方羁客倍销魂;新风坠叶填金井,宿雨兼云暗岛门。稚子卷帘看石燕,估胡归舶避江豚;故山一望堪惆怅,法社垂秋未忍论。
此外,尚有《墺门阻风》、《游墺门宿普济禅院赠云胜师》、《丁丑夏客澳门岛普济禅院赠剑平师》、《三巴寺》》、《望海楼》、《青洲岛》及《题英鸡黎国所书园林》等作品。和尚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初游澳门,为时甚短,后又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夏重游澳,住至仲秋始离开,在这段期间里面,得到恬静参禅的机会,将以往的故国之思渐次熄灭于现实之中,颇有一种沉痛无奈的感情,这从上面所引的几首作品,略可窥见一二,其中第二、四两诗,较为明显。又如释大汕(石濂和尚)亦有《西番莲歌》七古,虽写西洋方物,亦另有深意,兹节录其中数句,以证吾言:
……昔日在西番,远移巨航载。泛海珠江来,奇葩烂熳开。到岸人争买,进植粤王台。
……可怜异国花,看尽几朝人?君不见,天府莲,花开十丈藕如船;又不见,吴宫莲,西施一去成荒烟,纷纷金谷花无倚。……
释大汕另有《虎门望海》两首,其中有“鬼市楼台白书生”句,盖指澳门,是以知大汕亦有与澳门有关的篇章。
清初,有六大家之称的著名书家吴历,曾因写信奉天主教,希望能成为教士,故曾于康熙十九年(1680)冬至澳门,留住达二年之久,其间有《澳中杂咏》诸作,后更有诗集《三巴集》行世。三巴,即圣保禄教堂的音译名字,是以知此诗集乃写第一部以澳门地名命名、写澳门内容的诗集,在澳门文学史上十分重要。《三巴集》的内容,大约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乃涉及吴历宗教生活的作品、第二类写的乃澳门的风景民俗。其属第一类的如:
关头阅尽下平沙,濠镜山形可类花,居客不惊非误入,远从学道到三巴。
这诗是吴历自言初至澳门圣保禄教堂学习天主教教义。又如:
捧腊高烧迎圣来,旗帜风满炮成雷;四街铺草青如锦,未许游人踏作埃。(沙勿略圣人出会,满街铺花与草为敬。街名畏威怀德。)
从上引一诗的吴历自注,我们大约可窥见圣沙勿略出会时的情况及天主教圣人出会时的一些礼俗。其属第二类的作品,有以下的例子:
晚堤收网树头腥,蛮蜑群估酒满瓶;海上太平无一事,双扉久闭一空亭。(凡海上事,官绅集议亭中,名议事亭)这诗写澳门蛋人风俗,亦涉及到议事亭;又如:
少妇凝妆锦覆披,那知虚髻画长眉;夫因重利常为客,每见潮生动别离。(宅不树桑,妇不知蚕事,全身红紫花锦,尖顶覆拖,微露眉目半面;有凶服者用皇色)
全诗写西洋少妇服饰与华妇异,生活方式不一样,与丈夫亦聚少离多。又如:
腊候山花烂漫开,网罗兜子一肩来;卧看欲问名谁识,开落春风总不催。(花卉四时俱盛……)
这诗是咏腊月山花盛开,洋人出游乘轿景像。又如:
一发青洲断海中,四围苍翠有凉风;昨过休沐归来晚,夜渡波涛似火红。(青洲多翠木,为纳凉休沐之所,海涛夜激,绝如散火星流)
写古澳门诗半岛对开青洲山小岛景色,清新可爱,惹人暇思。
又有浙江诗人赵沺,曾至粤东,写有《羊城行》一诗,诗中有:
……越王当日曾朝汉,王羊郭外岛夷船,进奉还将市舶连,翡翠文犀随处有,明珠琥珀不论钱,大新街去濠畔路,外江贾客声相错,廿年前是乱离人,今日相逢成土著,天南幸已斩长鲸,嶴门烽息琼崖清……
这诗乃咏述康熙廿三年间羊城杂事,但涉及洋人贡舶及澳门烽息二事。
澳门于清初,即已有名宦吴兴祚等巡历,吴兴祚十分重视海外贸易,又多与粤中诗人陈恭尹、大汕和尚和屈大均等唱和,有澳门诗二首,其一为《抵香山县,舍舟从陆,经翠微村、前山寨、官闸口至濠镜嶴,遍观炮台及诸形胜,薄暮留宿》,诗颇长,作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诗中“官闸口”应即关闸口,全诗写澳门各炮台及地理形势,十分详尽,兹引数段为证:
……岭外云深抹翠微,翠微邨外落花飞,负贩纷纷多估客,辛苦言从嶴里归。前山寨接官闸口,鬼子来迎群稽首,自从逆寇逞狂澜,无草凉烟断行走,天威赫赫靖妖气,海宁忻然瞻庆云,……烟锁双成峙炮台,神威八面一时开,声洪百里撼山岳,始信鲸鲵不敢来,……南望萧疏十字门,青山双画两眉痕……
又有成克大,亦曾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掌粤海关,曾至澳门有诗四首,如《仲冬赴澳》二首,《望洋台》及《濠镜澳即事》等,今录其《濠镜澳即事》:
编竹张飞盖,肩舆类短床,兜罗衣尚锦,笃佩含香,茉莉蒸花露,槟榔当酒浆,倭丝襟底贮,但嗅不须当。
这诗应作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成氏任粤海关监督,巡察澳门时所作,内容写当时西洋方物商品,颇得其详。至于《望洋台》一诗,实写成克大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唯全诗甚长,今节录一段:
……我来一登临,狙獝信难捍,嗟彼番鬼谋,贸易操胜算,但恐恣骄纵,与世成冰炭,滥觞不住多,积微固有渐,勿今登台人,徒作望洋叹。
此诗乃成氏甚具高瞻远见之作,颇能洞烛中外局势,已对葡人势力日渐坐大,将危害中国的权益,表露出担忧的心情,实在难得。
康熙二十三年(1684),又有劳之辨任广东南诏道按察司副使,亦曾至澳门,共有诗六首。如《同满汉榷部巡历至濠镜嶴》四首,今录其第三首:
纶音来北阙,货贝自西洋,刀剑非常制,衣冠亦彩章。玻璃浮竹叶,钿盒贮槟榔,下识沧桑换,相呼只大唐。
写的是澳门所见西洋方物、风俗、衣冠、器用等等。唯末两句则有深意在。另有《香山嶴夷目以缣帨二种由钦天监南敦伯寄达,异其事而纪之》二首,兹不赘录。
康熙一朝,尚有名士孔尚任、纳兰癸叙、宋祖昱、梁迪等皆有咏西洋方物之作,于兹不一一赘述。
康熙年间,又有刘世重,有《澳门》一首,如下:
穷岛阴崖有浪痕,银楼粉阁自乾坤。番童夜上三巴寺,洋舶星维十字门。斜目听钟才早供,妙檀罗拜又黄昏。思傅六籍敷文治,令识天朝礼教尊。
诗写澳门天主教礼义及澳门景色,清新写实。
清初康熙年间,又有陆希言(与吴历一起赴澳门入天主教学道的)撰的《澳门记》,文章高雅,为澳门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篇古文,特节录一段如下:
……然依赖以安全者,有文士焉,衣服翩翩,吟哦不辍,从天主堂而出入,读书谈道,习格物穷理而学超性者,有武士焉,擐衣露肘,带刀佩剑,从炮台而上下,较勇力,比超距,思擒游龙而搏猛虎者。是诸文武之士,恪守上帝之明而不敢违,其静动行为,无不托庇于天主。故天主圣堂不一,……
总之,由明末至清初康熙一朝,实可视为澳门诗的一个黄金时代,作者之众,作品之多以及内容之丰富,实非后来清中叶和清季等时期可以比较的。
第二节 清中叶至清季的澳门文学
至清雍正乾隆两朝,宦游至澳门或短暂流寓澳门的诗人文士,大不乏人,其中名士如李珠光、印光任、张汝霖、罗天尺、李仙枝、陈宫、汪后来,林国垣、赵翼、李调元、王轸、窦光鼐、孙冯翼、李坛、丕雅摩诃奴婆、袁枚、彭翥、张道源、李遐龄、侯铭琦、何松、潘有度、许宗彦、姚鼐等人,皆有澳门诗或与澳门有关的作品留存于世,佳作颇多。
今举香山县小榄人氏,贡生李珠光《澳门》二首为例:
一、无多莲瓣地,错杂汉蛮居。版籍南天尽,江山五岭余。一邦同父母,万国此车书。舶棹浮青至,微茫极太虚。
二、孤城天设险,远近势全吞。宝聚三巴寺,泉通十字门。持家蛮妇贵,主教法王尊。圣世多良策,前山锁钥存。
上引两首虽写澳门风俗及形势,但仍有强烈主权观念,最是难得。又如曾写清朝第一任的澳门同知印光任,也是一位爱好文学的官员,有澳门诗《濠镜十景》等共十二首,如《三巴晓钟》:
孔钟来远寺,籁静一声闻。带月清沉海,和云冷度山。五更昏晓际,万象有无间。试问藩僧问,曾能识此关。
末二句有深意在,不愧为中国管理澳门事务的重要地方官。又如《兰寺涛光》写澳门的伊斯兰教堂及其临海风光:
僧言临海岸,纵目极苍茫。奭辟烟云界,飞腾日月光。晴空如蜃伏,浩荡觉天长。风外钟声杳,冷冷万倾霜。
又如诸生陈官,有澳门诗五首,其中《澳门竹枝词》,颇为人知。另《望濠镜澳》一诗,既写澳门景色,更涉对外贸易,末章寄语中华强盛之意,颇具点睛之妙:
请缨无地只乘槎,日暮桡停斥卣沙。濠镜艨艟朝百粤,海门风雨涌三巴。货通胡妇珠为市,白满莲茎屋作花。
盛世不须重建策,越裳歌颂遍中华。
又如于乾隆十一年(1746)权为澳门同知,十三年起实授的张汝霖,亦有澳门诗十六首,如《寄碇青洲山饭罢抵濠镜澳》:
一、楼船鼓角晓风催,载到厨烟翠一堆。山势不根浮树出,钟声微浊带潮来。已同纳桔拿西至,犹见倾葵户北开。一段海霞红蘸处,粉墙高下簇莲苔。
二、有田如舶以风景,路间烟波什伯更。望断海山人不返,重来楼阁半无情。耶稣不怪生衰汉,玛窦何心纳故明。圣代即今殷未雨,百年淫蔓一时清。
上引第二首末句,足见张汝霖与印光任一样,除写澳门景物外,不敢或忘要安守疆土完整的愿望。又有番禺名士举人汪后来有《澳门即事》五首,今选录其二:
一、莲花出水地形奇,为问何年借岛夷;欲怪伏波征戊目,不将铜柱立江涯。
二、金距雄鸡斗碧阴,华夷分队立森森;输赢亦是寻常事,老大难忘左袒心。
前诗反映出诗人的爱国思想,期望领土完整之意,不言而喻;后诗写斗鸡赌博,足证乾隆年间澳门已有博彩之举。在澳门的名胜古迹妈祖阁里,有石刻诗20余首,其中以乾隆四十九年(1784)知广府的张道源,管以公事巡视香山而至澳门妈祖阁,有石刻诗:
迳转莲花岛,天然石构亭。当轩浮积木,护揖有仙灵。海觉终宵碧,榕垂万古青。鲸波常砥足,风雨任冥冥。
这诗意境高远苍茫,写景真实自然,自写成后,继而和唱的诗作,历二百年而不衰,大概其他妈祖阁石刻皆属此诗的踵武和作,可算是澳门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篇诗作了(注:参考李德超《中国文学在澳门之发展概况》,见《澳门文学论集》,澳门文化学会,澳门日报出版社,1988年3月澳门第1版,第11页。)。此外,澳门文坛自雍正朝开始,已有澳门本地文人赵同义的创作,其诗亦刻于妈祖阁石上,今录如正:
地尽东南水一湾,嵌宝奇石向禅关;虎门雪送千帆白,鸡颈轮升万壑殷。迴磴人拖单齿屐,摩崖径勒有名山。此来不觉春归早,笑指梅花试一攀。
此诗下款为“腊月登海觉寺,里人镜汇赵同义稿”,又刻有“道光戊子小阳春,孙允菁谨识上石”。是以知此诗实乃赵同义于雍正朝写成,后于道光朝始由其孙赵允菁勒石。考澳门有赵氏一族,于明洪武年间已开始居澳,故知雍正朝有赵同义的澳门诗稿,实不为奇。我们可以说,自雍正朝开始,已可肯定有一些本地文人参与文学创作的活动,只不过在质与量方面,都或许还比不上宦游或短暂寄寓的外来名士罢了。赵氏一族,于乾嘉之际,尚有赵元儒,亦以本地文人的身份在妈祖阁留下了四首次张道源诗原韵的五律(于道光戊子八年由其子允禧上石),今选录其中两首:
一、试叩禅关人,神山第一亭。画船留圣迹,石室驻仙灵。镜水天一碧,莲峰四岸青。三千尘世事,回首总冥冥。
二、谁人书海觉,峭石立高亭。如此山之秀,应教地有灵。天开双眼阔,榕印一心青。寂寂云林外,疏钟报暮冥。
赵同义、赵元儒诗皆有超然尘世之外的意趣,情景协调,属难得之作;澳门文学史上土生土长的文人诗作,应以赵氏一族为最先辈,可以不必怀疑。
至清嘉庆、道光年间,因中外交往越加频密,故由内陆或公或私而至澳门的名人文士,亦不逊于前一个时期。其中较为著名的包括钟启超、吴启苞、吴亮珽、爱新觉罗西密杨阿、张玉堂、潘仕成、魏源等等。如钟启超有澳门诗12首,今举一首为例:
《澳门杂咏》之十
地势尽南湾,茫茫巨浸间。不风潮刮岸,当午瘴沉山。大舶微如点,颓沙曲似环。欲擬星宿海,潜气出诸蛮。
(澳之尽处曰南湾,沙岸画夜波激,势若奔雹,入夜黑晦,金星万点、隐现出没。)
又如香山张家边的诸生吴启苞,有《游阿妈阁观音亭》一诗:
地在澳,其山多石,山下为阁,阁上为亭,皆因石为之。亭侧有刻“海觉”二字于高石上,字法遒劲。
落木肃商飚,孤亭气象超。云随高下鸟,帆逐去来潮。石立形啼笑,山浮影动摇。谁人书海觉,高挂碧岩峣。
又有香山翠微人氏诸生吴亮珽的2首《澳门》诗,今录如后:
一、望洋东寺复西园,沦茗龙泉出石根。椰菜絮羹名土名,巴茹香草美人魂。卖鱼浪白船双桨,壁蟹洲青酒一樽。海味故应甘久住,钟声清供又黄昏。
二、十载兴衰客惯论,由来野菌易朝昏。只今残照东西海,终古寒潮上下门。已见三沙符讥语,谁从百鸟觅巢痕。临流莫向蟾蜍石,剩有渔歌晚波喧。
从上引数首作品来看,内容主要是写澳门景色物产,唯其中吴亮珽的第二首,涉及风水地理之学,对研究澳门的风俗,至为重要。至道光年间,有满州正红旗人氏爱新觉罗西密杨阿,乃钱塘水师副将,但雅好诗文,尤擅长书画,其指书指画最为名家,其山水画风格苍厚清奇,花卉充满逸趣;今妈祖阁石刻诗中有他的一首五律作品:
莲峰浮远岛,庙貌仰云亭。万顷凌霜际,千艘仗赫灵。海流天地外,神护夕潮青。万国朝宗日,馨香口杳冥。
又有广东大鹏协副将,曾参与过鸦片战争,自称为翰墨将军的张玉堂,变在妈祖阁内留有指书石刻五言律诗一首,今录如后:
鱼龙朝阙处,胜地著声灵。玉树逼岩翠,莲峰浮海青。苔侵三径石,竹绕半山亭。
更上层楼望,烟波入香冥。(下款为“和致远西将军题壁原韵”,道光癸卯(案即1843)三秋,张玉堂指书)
张氏精诗文,亦精书画之法,拳书、指书、摩崖大字及兰竹皆所擅长,今仍有书迹“名岩”两巨字刻留于妈祖阁内摩崖上;他与西密杨阿二人,诗律精严之处,不相上下,对妈祖阁这处澳门名胜的景色,描写得丝丝入扣,极为细腻。除上述二人外尚有魏源,向来关心中外关系,亦曾于道光年间来到岭南,到过澳门,且曾与当时驻澳门之葡萄牙主要负责管理的官员(职称为委理多)会面,著有长篇歌行《澳门花园听夷女洋琴歌》全诗连序甚长,于兹不赘录),从序文及诗的内容看来,魏默深与委理多全家相处甚为融洽,可以看得出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友谊,难怪魏源能编成《海国图志》,供国人了解各国情况。在道统廿四年(1844)七月,清廷派耆英与美国的代表顾盛于澳门望廈村普济禅院内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当时作为中方代表团成员之一的潘仕诚,于事后游妈祖阁,留下了纪游石刻五言绝句一首,今录如后:
欹石如伏虎,奔涛有怒龙。偶携一樽酒,来听数声钟。
诗虽短,然隐约有不平之气在其内,充满着无可奈何的感情,未知仕诚是否有涵意?若果然,则难怪其后他虽然无心仕途,淡出名利场,创建海山仙馆,对广东地方上的文化事业,贡献极大,由此观之,他在妈祖阁的石刻诗,可算是潘氏重要的作品之一。
至咸丰、同治间,文人名士至澳门宦游或观光者仍大有其人,其中较著名的包括曾望颜、谭莹、何绍基、鲍俊等等。曾望颜于同治七年曾撰《澳门创建康真君庙碑记》,碑文典重雅致,文中说到自己于道光十余年间曾在澳门读书,可知曾氏与澳门之渊源。又有曾被阮元聘为学海堂学长的谭莹,有《澳人馈青洲蟹》一诗:
岛中珍味冠熊鱼,一例无肠企不如。风雪估帆天气换,烽烟蛮榼世徽疏;谁堪出将征佳兆,人笑居夷乏远书。闻说避兵仍踵至,大都留乡武陵渔。
从这诗的最末两句看来,已足以反映出许多中国文人往往在乱世时视澳门为避灾远祸之世外桃源,这种情况在战乱时或改朝换代的时候尤为明显。至于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乃清道光年间的大学者,以考据学闻名,曾为翰林院编修,他约在1863年时曾至香港、澳门一游,有长篇《乘火轮船游澳门与香港作、往返三日,约水程二千里》一诗,其中有对港澳两地性质判断极为准确的四句:
一日澳门住,一日香港息;澳门半华夷,香港真外国。
其高度概括的能力,实令笔者敬佩。另一位香山县人氏鲍俊,亦当时的著名文士、书法家,咸同间曾游澳门,有《行香子·蚝镜波平》词作一首:
蚝镜波平,四面钟声,耶稣果供香迎。帘垂粉壁,山锁莲茎。看海东西,楼高下,艇纵横。飓母时鸣,百丈潮生。卷腥风,浪迫蛟鲸。沙关夕照,马阁朝晴。爱蜡鱼黄,银虾白,石螺青。
写澳门景色、气候、物产,无不佳妙。为澳门文学史上难得的一首词作。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