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导管排气减压治疗COPD并发气胸临床治疗效果评价论文_张文通

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细导管排气减压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气胸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3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气胸患者76例,将其按住院编号先后顺序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标准硅胶管行减压排气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细导管行减压排气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5天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5天后患肺复张率相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观察组患者引流管失效率及皮下气肿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脱管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将细导管排气减压法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气胸患者治疗中,其能够有效促进患肺复张,减少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几率,对提高治疗效果及减轻患者痛苦均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细导管排气减压法;标准硅胶管排气减压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胸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气胸在临床上是急重症之一。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1]:胸闷、呼吸困难、胸痛等。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受到疾病本身影响,肺功能较差,当其并发气胸后,肺部功能进一步受到损伤,加之纵隔摆动与回心血量的减少,致使患者易出现心、肺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从而危及患者生命[2]。因此,及时排出胸腔内气体、减轻患肺压迫、恢复肺部循环与呼吸功能是治疗该病症关键。虽然标准硅胶管行排气减压治疗,具有排气效果好、引流通畅等优点,但由于需切开胸壁置管,对机体损伤较大,加之患者术后疼痛剧烈,影响肺部复张,同时也增加了皮下气肿、引流管失效等并发症发生,限制了其应用范围[3]。为了探寻治疗该病症有效方法,本文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气胸患者38例,采用细导管行减压排气治疗,治疗效果颇为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3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气胸患者76例,将其按住院编号先后顺序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38例。3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在48—81岁,平均年龄为60.5±8.7岁。患者发病部位分为:左侧24例;右侧14例。患者气量程度分为:小量22例,中量16例。38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在52—79岁,平均年龄为60.2±8.3岁。患者发病部位分为:左侧27例;右侧11例。患者气量程度分为:小量25例,中量13例。排出标准:大量气胸患者;语言沟通障碍患者;双侧气胸患者;合并重症肺炎患者;血气胸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发病部位、气量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关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标准硅胶管行减压排气治疗:将患侧肋间切开,插入16F硅胶管行水封瓶闭式引流术。

观察组患者采用细导管行减压排气治疗:患者取高枕卧位或半卧位,选取气体最深处相应部位做为穿刺点,行局部浸润性麻醉,将穿刺针置入胸膜腔后,抽取出气体达20ml行气体分压测定,拔出麻醉针,并于局麻部位置入细导管,连接注射器行气体抽吸,当吸出气体达1500ml后,连接水封瓶行闭式引流与正压排气减压。

两组患者均治疗5天后,将其疗效进行对比;术后均给予患者行吸氧、抗感染、祛痰、应用支气管扩张剂等对症治疗。

1.3 评价指标

(1)气量判定标准[4]:采用X线测定两层胸膜间平均间距,以此判定气胸气量。小量:面积低于20%;中量:面积在20-50%;大量:面积超过50%。

(2)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肺复张情况等。

1.4 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输入SPSS 11.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计量资料比较行t检验;两组计数资料比较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将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治疗5天后患肺复张率相比较:观察组患肺复张率为57.9%;对照组患肺复张率为26.3%,两组相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一。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观察组患者引流管失效率及皮下气肿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脱管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二。

3 讨 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气胸在呼吸内科临床上是较常见疾病类型,由于疾病对肺部组织损害,致使肺组织长期处于纤维增生、黏膜充血或水肿状态,加之肺泡弹性降低,肺泡极易破裂而形成肺大泡,当患者咳嗽、用力、呼吸道感染时,导致肺大泡破裂,从而形成气胸[5]。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合并有支气管痉挛、肺气肿等并发症,气胸发生后受到胸腔粘连牵拉影响,致使肺复张较慢。即使胸腔引流后,肺部组织也极难从肺门处均匀向外复张,并且48小时后,引流管易被周围已复张肺组织所包裹,阻塞管道,而此时肺部破口仍在持续性漏气,往往需要再次置管,因此为避免再次置管给患者带来痛苦,选择恰当引流管是保证引流通畅、促进疾病转归的重要环节。

肋间切开置入硅胶管,虽然气体排出较顺畅且减压快速,但其易引发胸膜粘连及皮下水肿,为下一次治疗与诊断带来较大困难,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近些年来,随着细导管在临床应用,将其做为减压排气导管应用于气胸患者治疗中,因其具有对机体正常组织创伤小、患者术后疼痛轻、术后并发症少、利于促进肺组织复张等优点[6],备受临床医生所关注。

不过笔者从多年临床实践中认识到:若想应用细导管达到有效排气、减压目的,需严格掌控细导管应用适应症,对于气量程度为中、小量患者易采用该方法治疗,对于大量气胸且双侧气胸患者易采用置入常规硅管治疗。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气胸患者采用细导管行排气减压治疗,其具有微创特点,临床医生只要严格掌控治疗适应症,即可达到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及促进患者病情转归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农宣桦,吴海燕.细导管排气减压治疗COPD并发气胸的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07(9):102-103.

[2]赖富华,王华丽,李夏渝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气胸的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9(14):1851-1852.

[3]施树标,岳锐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观察[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24(1):136-137.

[4]马万红.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56例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4):466-467.

[5]汪新龙,刘朝晖,丁巍等.4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4,19(3):525-526.

[6]雷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的诊治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12):1075-1076.

论文作者:张文通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5

标签:;  ;  ;  ;  ;  ;  ;  ;  

细导管排气减压治疗COPD并发气胸临床治疗效果评价论文_张文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