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运行背景下中欧班列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

高质量运行背景下中欧班列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

高质量运行背景下中欧班列人才培养的思考

文 / 潘俐丽

摘要: 在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中欧班列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尤为紧迫。中铁国际多式联运公司是中欧班列统一操作平台,担负着落实高质量开行中欧班列的具体任务。因此,中铁国际多式联运公司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中欧班列员工队伍,是高质量运行中欧班列,深入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 高质量 中欧班列 人才 培养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作为“一带一路”早期收获成果和旗舰项目之一的“中欧班列”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自2011年首列开行以来,截至2018年12月底,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过13000列,其中2018年中欧班列共开行6363列,占历年开行总量的4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在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一些问题逐渐显现:口岸能力不足造成中欧班列长时间滞留,返程班列比例较,低影响公司效益;班列运行时间延长,影响品牌竞争力等等。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两种认知水平,一种是现有认知水平,一种是通过数学学习可能达到的数学水平,而处于这两种认知水平之前的区域便是最近发展区。小学生十分脆弱、敏感,极易被失败打击,也会被成功感染。设计符合小学生最近发展区水平的数学问题可以最大限度地丰富小学生的成功经验,增强小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从这个层面来说,设计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水平的数学问题便成为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基本前提。

为破解以上矛盾,按照铁路总公司三年铁路货运增量行动方案和中铁集装箱公司的具体部署,在确保完成中欧中亚班列开行数量的基础上,中铁国际多式联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多联公司)作为中欧班列统一操作平台,把大力提升班列开行质量作为重点使命和首要任务。为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多联公司需要进一步提高员工队伍素质,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中欧班列人才队伍。

但由于不同主体在回应乡村问题时采取不同的策略,差异化的乡建模式有各自的优点和运用局限(表2)。乡建没有统一的模板,应基于不同村庄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从而探索出适应自身发展的道路[19,20]。任何一种乡村实践,都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分清主次、懂得取舍,在传承过去、践行现在、发展未来之间取得平衡

一、多联公司人力资源现状和特点

约束满足的依存句法分析模型也存在一些问题:可能不存在能满足所有约束的分析树,也可能有多个树满足所有约束,无法消歧。

公司员工平均年龄38.6岁,其中20~30岁62人,占 30.24%;31~40岁 73人,占35.60%;41~50岁 48人,占23.41%;50岁以上22人,占10.73%。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多联公司人力资源呈现几个特点:一是员工总体学历高,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员工比例超过91%;二是年轻员工多,平均年龄38.6岁,40岁以下员工占员工总数的65.9%;三是市场营销人数比例少,市场营销员工占5%;四是铁路专业人才相对较少,铁路专业毕业或具有铁路工作经历的员工占13.2%,外语人才比例较高,具有外语专业背景或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员工占24.5%。

多联公司在全国各地有17个分公司、8个子公司、6个口岸经营部,1个驻外代表处。公司现有员工205人,按员工学历、年龄、专业等分析结果如下:

铁路及相关专业27人,外语专业34人,财务专业25人,其他专业119人。

研究生及以上学历50人,占24.39%;大学本科学历121人,占59.02%;大学专科学历16人,占7.80%;高中及以下学历18人,占8.78%。

二、高质量开行中欧班列对多联公司操作平台的人才需求

高质量开行中欧班列对多联公司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解决境外段铁路口岸协调、加强境外中铁箱管理、加快集装箱周转、组织境外回程货源、提高经营效益等问题,需要有国际视野,有市场营销经验,熟悉铁路运输组织、箱管箱修、安全管理,懂财务金融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知识的依赖正在增加,高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也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从企业实际出发,高质量开行中欧班,需要制定推进企业人才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人才培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多联公司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是建立培训制度,结合公司业务开展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国际联运、多式联运、安全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培训,促进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二是建立全方位培训体系,通过在职培训、脱产学习、员工轮岗等多种方式拓展员工知识面,提高员工业务能力;三是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自我提高。

三、高质量开行中欧班列,多联公司亟需加快推进人才培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土保持、林网建设也逐步深入,由“防治并重”转变为“预防为主,加强监督执法”。首先搞好宣传活动,通过电视讲话、播出电视节目、宣传标语等方式让大家认识到水土保持、林网建设工程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防沙治沙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其次是组织技术人员对防治情况进行普查,并制订出监督治理方案。再次,规范监督工作,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实现地方性立法立规,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并举办专项人员培训班,形成县、乡、村三级监督统筹、管理网络。

中铁国际多式联运有限公司(CRIMT)成立于1996年3月,注册资本7000万元人民币,是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CRCT)下属的全资子公司和国际化、专业化经营平台,是中国最早从事国际货运代理业务的企业之一。业务范围包括国际联运、多式联运、自备箱经营等,并具体负责中欧(中亚)班列全程经营,经营网络遍及全球。近几年来在中国货代物流陆运二十强榜中位列前三,2017年首次位列中国货代物流企业百强综合榜前十。

(一)加大专业培训力度

从多联公司目前人才队伍结构情况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缺少国际物流专业人才。随着近几年中欧班列的快速增长并成为公司主营业务,从事国内运输的人员需要迅速向国际联运转型;二是经营人才缺乏。公司管理人员主要来自铁路局和站段,运输指挥经验丰富,但市场经营开发经历普遍欠缺;三是年轻员工现场工作经验不足。受铁路人事管理制度制约,公司年轻员工基本都是来自大专院校毕业生,对铁路基层情况不熟悉,也没有市场工作经历,需要一定时间的培养锻炼才能适应岗位要求。四是缺少懂业务、会外语、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对外交流经验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五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公司中层领导人员总体呈老龄化趋势,吸收新知识、创新能力相对弱化等问题。在中欧班列爆发式增长的环境下,公司后备干部不足,出现人才断档。六是员工视野不宽。多联公司作为铁路系统内企业,业务空间较为封闭,与市场对接不多。中欧班列的地方经营平台多是社会企业,多联公司在与这些企业合作过程中需要开拓思路,拓宽视野,更多更好地与市场对接。这些因素制约了多联公司业务的进一步拓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二)创新培养模式

一是打破传统的对口培训模式,探索组织不同专业的业务人员之间进行交叉培训。安排业务人员学外语,学财务。外语和财务人员学业务,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探索岗位培训模式。安排机关干部到基层单位顶岗锻炼,机关与分(子)公司之间交叉挂职,与平台公司等社会企业进行人才交流,安排年轻员工到社会企业挂职锻炼,引进社会企业的新思维、新观念,拓宽员工视野;三是集中进行专业外语培训,为公司对外交流交往培养翻译人才;四是建立以项目为依托的项目经理负责制度,由有经验的员工组建团队,带领年轻员工运作项目,在此过程中发现、培养和锻炼人才,形成人才梯队。

(三)加快培养具有国际化素质的中青年后备人才

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素质优良、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具备较强领导力、执行力、学习力的中青年后备人才队伍是保证公司人力资本生生不息的必要资本。为此,一要加强国际物流知识的学习掌握物流领域的国际惯例和规则,培养与国际先进水平和标准相一致的专业技能; 二要以增加基层实践阅历为重点,鼓励青年业务骨干深入一线岗位直接参与现场管理和项目运作,提升其基层实践能力和综合发展潜力。三要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力。支持青年业务骨干每年参加专业培训,提升专业工作能力;选送优秀青年业务骨干到中心站、直属站、调度所以及专业设备制造厂家参加现场学习和锻炼,丰富实践经验;组织参观访问优秀物流企业,了解先进管理理念及运营生产现状,提高前沿意识和创新意识;大力支持其利用业余时间到高校进修学习,优化知识和专业结构;为青年骨干人才制定适合的职业发展规划,提供更多的横向交流、上下交流的岗位锻炼机会,加快后备人才成长。

(四)培养有多元知识结构的专家型技术人才

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提升专业水平为目标,分类分层次进行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新技能、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强化素质和能力建设。在国际联运、多式联运、资产管理等关键领域培养造就一批专业知识完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突出的高层次技术专家。继而以专家为带头人和内训师,形成多层次、阶梯型的物流、营销、箱管、信息、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梯队。以现代物流、多式联运行业前沿知识、国际集装箱技术发展和运营管理模式为主要内容,大规模更新和提升公司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业务层次。大力支持专家型技术人才参加社会、上级公司举办的各类对口专业培训,更新专业知识和发展理念;对口安排到国内先进的物流企业、港口、船公司、修箱厂现场观摩学习,积极扶持专家型技术人才参加公司、铁路总公司重点科研项目攻关,优先安排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鼓励出国研修、开展国际学术和技术交流活动;支持专家型技术人才参加国内著名高校、业内著名专家学者开设的相关领域专题讲座;首席专家有权对公司重点项目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咨询。;鼓励人才参加公司有关业务会议的研讨交流,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人才提供上下交流横向交流的锻炼机会,丰富实践经验,增长才干。

(五)培育物流运营操作骨干人才

特别要培养熟悉多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特性,了解物流市场形势和各环节技术流程的物流市场营销人才、物流运营组织人才和熟悉物流各环节作业的物流实际操作人才。以集装箱物流各环节技术标准、国外先进物流操作流程经验、第三方物流解决方案、国际贸易规则等综合物流运营知识为主要内容持续更新操作骨干人才专业知识;将铁路中心站、直属站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分批次选送操作骨干人才接受实践训练,全面提升铁路运输实操能力;支持物流运营操作骨干人才每年参加各类对口专业培训,选送到国内先进的物流企业、港口、船公司、修箱厂进行专业操作技能培训,掌握先进技术,提高动手能力;邀请参加分公司和车站具体业务的研讨交流,累积更多的实践知识;支持到分子公司学习考察交流,扩展解决问题的思路。

会标中,位于中心的弦图替代了河图中心的5个点,弦图外的圆圈表示河图中的带10个点的圈.在此圈外侧画了阴(蓝色)、阳(红色)两个外切的左旋悬臂,分别代表河图上的阴数(偶数2、4、6、8)从南方(上方)开始的左旋排列和阳数(奇数1、3、7、9)从北方(下方)开始的左旋排列,但我们只突出画了南方(上方)的阴数2和阳数7的点列.

(六)健全考核制度,形成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人才机制

探索建立健全与人才品德、能力、业绩相匹配,与市场接轨的现代企业用人制度,不断完善奖惩机制,充分发挥员工的最大潜能,创新员工绩效考核机制。一是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全面考评公司员工年度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和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真实反映和准确评价员工的工作实绩;二是优先推行内部竞争择优与社会招聘选才结合的人才选拔制度,探索建立岗位退出机制,对不适应岗位要求、经培训仍不能满足要求的人员调岗易薪,推进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形成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氛围。

(作者单位:中铁国际多式联运有限公司。)

标签:;  ;  ;  ;  ;  

高质量运行背景下中欧班列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