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首都经济学界讨论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讨论会论文,学界论文,中国论文,经济学论文,何处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讨论会,于1996年6月在北京召开。于光远、王钰、晓亮、陈东琪、冒天启、唐宗焜、常泽修、张曙光、陈宗胜等在会上发言。
一、中国经济学的现状
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即:70年代末以前为第一阶段,主体是计划经济学;80年代为第二阶段,基本上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渡经济学;第三阶段从90年代初开始,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中国经济学现在已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阶段,其理由是:(1)在主体意义上,价格市场化的任务基本完成,尽管价格决定过程中还存在比较多的政府干预,部门、条条和公司垄断要比西方市场经济强,由城市封割造成的区域间价格封割明显,但是,价格决定自由化程度已经很高,供求关系决定价格成了价格变化的主调。(2)微观化的市场参数机制基本形成,并且这些参数的自动调节正在逐步代替行政调节,利率、汇率、税率、工资已不再是行政工具,而成了市场参数。(3)除消费资料、生产资料市场已经产生外,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市场也已经形成,中国市场体系已基本发育成长起来。(4)非国有企业已基本上属于市场型企业,国有企业的产权分解和经营权独立也使其有一定的市场型企业的属性。(5)宏观调节中,尽管政府干预范围还较宽,但是政府主要通过财政、货币政策来实行自己的意愿。(6)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投资和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劳动者追求收入最大化,政府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等行为,均与西方市场经济没有多少区别。当然以上六个方面与发达市场经济相比,又有一定的差别,但主流东西已经属于市场经济,而不是计划经济和产品经济。目前的中国经济,已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于这一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已经有了自己的研究对象,我们要创建的中国经济学可以确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
有人认为,从经济问题研究的角度看,经济学可分成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着它不同的作用。第一个层次,是有经济观点、经济思想,而不一定形成什么概念和体系;第二个层次,是有经济理论,并有一定的概念和体系,但还没有形成一种特定的学说,只限于特定问题上的思想;第三个层次,是有一定范式的经济学研究,即形成一种特定的学说。90年代以来,我国有相当一批著作、论文已上升到这个层次,有相当深度。中国市场经济理论很难说上升到经济学说上的争论,而只是一些观点的展开、阐述。现在中国经济学,相对于我国经济改革实践的需要来说,还处于较幼稚的阶段,但发展势头很好,处于建国以来和改革以来的最好时期。中国经济学怎么发展?向何处去?更关键的是上升到经济学这个层次怎么发展,这很值得讨论与研究。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个是要不要面向现实,要不同研究客观经济过程,这是个基本前提,否则就谈不上学术理论的创新;另一个是方法问题,即怎样调查,研究实际,怎样从实际中发现问题,然后提炼为理论。
有人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8年中,中国经济学进步很大,发展很快,形势很好。这18年与之前的20年(从1957年反右派开始到1977年的20年)相比较,就可以看出,在前20年里,我国经济理论界虽然有几位老经济学家,也提出很多问题,进行很多讨论,但与现在18年相比差多了,因为那时没有大环境,虽然也写东西,实际上都是上面讲什么,你去找材料加以证明,而且不可能有不同意见。这18年里的著作、论文简直是浩瀚,各种各样的观点都可以讲,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其原因就是小平同志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大环境,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分开,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经济学所以发展很快、进步大,还因为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得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出许多问题,让人们去思考、讨论、研究,所以经济学就兴旺起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有问题。一个问题是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相比,后者更活跃,发展更快,而前者则相对薄弱,这当然也是实践的需要,如部门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发展得更快些。另一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相比,后者介绍比较多,应用也较多,宣传上势头更猛些,比较活跃。当然介绍西方经济学也是好事情,因为过去我们一直闭关锁国,把资产阶级经济学当作错误、反动的东西加以批判,现在应该科学地对待它,对它的优秀成果和正确的东西应该吸收、利用,这方面做得不错。但对马克思主义,有一种看法认为过时了,没有潜力了,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讲阶级斗争的,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就不那么顶用了。这种误解一直存在着,对年青人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二、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
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学只能面向实践,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中国经济学。具体地说,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还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密切地结合实践,根据实践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经济学,一切正确的东西、好的东西都应吸收、利用,但总的指导思想还是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因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化和证明,所以根本问题还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作指导来研究中国的实践,邓小平同志的经济理论,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具体运用到中国的实践,解决实践中所提出的问题,以此充实、发展马克思主义。但是,现在要搞出一个系统的基础理论的中国经济学,条件还不成熟,因为没有实践,没有社会主义的比较成熟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搞出什么理论。现在我们只能是游击战、分散化,解决一些个别性的问题,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推动实践进一步发展,才能逐步总结出带规律性的东西,才能提高到理论层次,加以阐述和论证。将来写出一本社会主义经济学是有可能的,因为现在中国搞社会主义很有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就象当年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英国走在前头一样。有小平同志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指导,进行探索,就有希望。
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学(指理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应是既定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的经济运行问题,中心点落在经济运行,运行要和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传统经济学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忽视对运行问题的研究,仅仅是作本质的、制度的分析,因为它缺乏实在的内容,它的战斗力和生气就很不足。比如我们今天以发展生产力作为整个改革的目标就很不吻合。经济运行机制,是指:(1)经济运行载体的结构性;(2)经济运行系统的运动性;(3)经济运行实现的功能性。从理论层面讲是两个层面,一是生产力的合理组织问题,二是生产关系的调整问题。经济学的布局应该由四部分构成:(1)经济运行的制度基础及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的研究;(2)微观经济的运行机制的研究;(3)宏观经济的运行机制的研究;(4)运行在空间、时间上的拓展,在时间上的拓展就是发展问题的研究,在空间上的拓展就是开放问题的研究,这就必然把经济发展问题与经济的开放问题联系起来,其轴心是经济运行问题。
在研究经济运行时,要从市场经济的共性与中国的特殊性的统一中来进行。要研究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还要突出研究这个一般规律在中国大地上通过什么样的特殊形式表现出来。可从三个层次上展开,一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普遍的、一般的规律;二是公有制条件下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三是中国在现阶段特殊国情条件下市场经济运行的特殊规律。而我们研究的着力点更要放在特殊规律的研究上,其依据是:(1)中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样一种不发达的生产力对经济运行必然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国实际上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是要完成工业化中期乃至后期的任务,二是要迎头赶上当今科技革命的新浪潮,这两个任务本来应该依次完成的,而实际上是同时展开了。(2)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人口多的压力。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面临着人口多,12亿多的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占70%,每年增加1千多万人口,这对经济运行产生相对大的压力。大国经济与小国经济在研究上的差别则是很大的。(3)中国是一个后起的市场经济国家,产生一系列的新情况。当今世界的市场份额已被发达国家瓜分完毕,并把国际经济秩序确定下来,中国作为后起的市场经济国家面临着很艰难的任务,即一方面要遵守当今世界的所谓国际惯例,另一方面还要设法在里面进行利益的再分配,因此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摩擦问题会更加激烈。同时,还有两个压力,一个是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的强大压力,另一个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在这两个压力下,中国还要去争取新的份额,自然会矛盾重重。以上三点都会给中国的经济运行带来新的特点,为此,要把共性的东西与特殊的东西结合起来研究。
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学的创新与突破要着眼于研究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二者结合中的矛盾,及其双向的调整过程。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国度里,一方面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已确立市场经济为普遍采取的经济形式,二者交相呼应的结果是它们各自都作出某种形式的调整,即各自适应对方的要求,从而汇合成新的,既区别于传统的公有制又区别于西方的市场经济这样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或生产关系。如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来改革传统的以国有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制度,这个问题就很尖锐的摆在面前。其中会出现三对矛盾,一是市场经济本身独立性的要求与传统的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模糊性之间的矛盾;二是市场经济的高流动性与传统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凝滞性、封闭性之间的矛盾;三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高效率与传统的国有企业产权运作中的高成本之间的矛盾。正因为有这三对矛盾的存在,就有一个怎样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来改革传统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问题,这是绕不过去的。中国经济学的创新就要研究这二者结合以后的矛盾及其相互适应的过程。
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关键在方法的创新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不在于它们的结论,而在于方法。诺贝尔奖的经济学获得者,如果片面研究一下就会发现,他们的贡献主要在方法上。由于方法上的创新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和应用,不仅在经济学领域得到运用,还延伸到其他学科。我们现在不管是古典的经济学还是现代的经济学(经济学不应区分为东方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那样分不清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是从西方来的,也是西方经济学,所以应该分为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这样划分更清楚一点)都可以作为方法拿过来利用,结合中国的实际加以创新。如果要自己提出什么方法,那样成本太大,而且也不见得能成功,何况科学的发展本身也是在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基础上进行的。
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有三个关系需要讨论清楚。一是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现在已经开始突破以前政治经济学的框框,但总的来说现在还是以研究生产关系为主。经济学在国外包括的范围很广,包括经济机制、经济发展,也包括生产关系。以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也要向这个方向发展,我们现在处在过渡阶段肯定要涉及一些生产关系、体制改革的问题,但同时也要研究生产力,研究要素的组合,研究经济的运动,应当把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经济的运动结合起来。二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中国现在正在进行体制改革,其方向也是市场趋向。搞市场经济要向西方学习,至少要向西方靠拢,要借鉴其成果。中国的市场经济有其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不会完全一致,但其有共同点,二者要趋同,但不是完全一致。我们要弄清二者在多大程度上相同,在多大程度上不同,异同点要区分开,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应当概括出中国正在改革中的市场经济的特色。三是中国目前的政治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就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特征问题,所以要研究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出路、突破口在于引进发展经济学,应该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观点、方法来充实、完善、改造政治经济学,否则就不能走向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
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学就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建设来看,重点不是构筑体系,而是理论要素的科学综合和创新。但是,一个漂亮的结构体系,会更有利于理论要素的综合和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体系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制度分析。主要目的是考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的特征性规定,这些特征性规定主要从产权制度、分配制度以及宏观调节机制三方面寻找,其表现是“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和“政府调控”。第二部分是微观经济分析。其内部结构是先阐述市场结构和价格,突出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理论;然后在讨论消费者行为的基础上讨论企业行为,目的在于表明经济运行的基本法则应该是消费决定生产,需求引导供给,而不是生产决定消费,供给决定需求,更不是为生产而生产,为供给而供给,这一分析逻辑思想是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是一种需求导向的经济;之后研究劳动者行为,研究收入的形成;最后,在考察家庭经济行为之后研究公共选择。可见,微观经济分析的方法程序是:综合——分析——综合,或具体——抽象——具体,基本理论倾向是研究微观经济主体的最大化行为: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劳动者追求收入最大化、政府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第三部分是宏观分析,包括国际经济分析。这一部分的研究主体是政府行为,所以在理论分析之后通常有所谓的“政策主张”,而政府的行为变量主要是政策,所以这一部分理所当然要强调政策分析。那么这个体系的主题是什么呢?是资源配置及其行为。在给定制度规定之后,全部宏观、微观分析都集中于如何节约经济资源,如何作出较优决策,以达到利益最大化目标。总之,无论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还是研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都应围绕“资源配置”这个主题来展开,这一点,对于人口众多、资源紧缺、发展水平还很落后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尤其如此。
三、经济学家如何面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有人认为,我们现在正处在世界历史大调整时期,现在需要建立的是调整时期的历史学、调整时期的政治学、调整时期的经济学、调整时期的法学、调整时期的社会学、调整时期的国际关系学。面对这种世界历史大调整,我们调整时期的经济学应是时代的经济学。21世纪在经济学方面可能有系统的、真正的理论问题,我们的经济学家而为之而奋斗,不能鼠目寸光,眼光要长远一点,要高瞻远瞩。
有人认为,在中国经济改革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都已经弄得很清楚了,但就是动不了,这是很可悲的,当然改革的大趋势是不可扭转的,对此又是抱乐观态度的。我们经济理论工作者要有勇气把实际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弄清楚,并预见其发展趋势,而不必在乎别人怎么说。所以经济学家一方面要以自己的理论研究来推动和影响决策,这也是经济学家责任感的一种体现,但是也不要过于把工作重点放在这方面,不能以此为唯一目的;另一方面,我们经济学家还要注意向社会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这是个普及化、通俗化的过程,自己的理论被社会所接受和承认,这也是一种贡献。
有人认为,经济学家之间的争论很重要,没有争论就不可能使经济学真正发展起来,要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社会主义经济学也不可能只是一个东西,不应是一家之言,将来应该是多种学派,哪一家更符合实际,它就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我们应该向这个方向去发展去努力。
还有人认为,应寄希望于年青人,因为按我们的发展战略,到下世纪中叶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社会主义才有个雏型,到那时候才有基本条件写出基础理论性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因此,不靠年青人是不行的,要为年青人创造条件,特别是政治环境。
北京国际关系学院
标签:经济学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经济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微观经济学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