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分化与整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学科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0)11-0017-05
从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学科的分化与整合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随着社会的变革,一方面学科分工的脚步加剧,另一方面则不断出现重新整合、跨领域的新兴学科。学科的分化与整合也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随着学术文化事业的繁荣,学科在不断细分中整合,在整合中细分,分化与整合相互渗透,形成一个研究更深入、更具有综合性的学科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级学科设立的时间虽然不长,但综观这一学科设立的基础和它近五年的发展,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与其他学科一样有着分化与整合的过程,既表现为学科分化与整合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也体现了学科分化与整合的辩证发展关系。
一、学术渊源:分科性研究与整合
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革命性、科学性最强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强大的思想武器,也是适应实践发展要求并能指导社会实践不断前进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的思维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反映了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说明了它是革命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思想武器。它反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说明了它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本上是按照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分门别类地开展的,这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逻辑发展进程有关。马克思在大学期间选择的是法律专业,后来又把研究的兴趣集中在历史和哲学方面,特别是集中在哲学研究上,并把研究哲学作为研究法学的重要基础。从马克思的思想逻辑进程来看,当他实现了由唯心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以后,就以分析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并最终解放全人类问题为思想宗旨。唯物史观的创立、唯物辩证法的运用,使他有可能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解剖,发现了剩余价值,并把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这一分析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学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尽管从恩格斯写作《反杜林论》开始,到列宁完成《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他们并没有刻意地把马克思主义分成三大组成部分,但是,人们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成为把这三个分科性的研究整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研究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要求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研究,正如列宁所说:“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1](P309)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合,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分科性研究的整合。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这和马克思理论分析的思想路线与逻辑主线具有高度统一性有关。如果说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并最终解放全人类是马克思一生致力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规律探索、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的话,那么,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成为马克思进行理论分析、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整合的逻辑主线。思想路线和逻辑主线是高度统一的,没有思想路线,就不可能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逻辑主线;反过来,逻辑主线又是为思想路线服务的,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揭示为人的解放、人类的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合性研究并不排斥分科性研究。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合性研究的内容基础,没有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分科性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整合性研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我们也看到,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它所包含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三大组成部分,还涉及了社会学、历史学、文艺学、新闻学等内容,然而,三大组成部分的内容是其中最主要的、最根本的、最具有实质性的内容,它们由此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合性研究、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的主体内容。
二、学科渊源:对不同专业或学科整合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对1997年设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二级学科在学科层级上的提升和内涵方面的拓展,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不同专业或学科的整合。因此,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对不同专业或学科整合的进一步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就有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和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为主体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就我国而言,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就有了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是其对全党全国人民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内容。新中国成立之初,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只是在全党范围内进行,各级党校肩负起了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任。随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由全党范围发展到全国范围,就由在各级党校的教育发展到高等院校的教育。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的激荡,各种现实问题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日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教育、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教育实践活动,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传播、教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不只是在于教育者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必须把自己研究和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给受教育者,使他们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起共产主义的信念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在这种教育活动中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是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虽然开始培养研究生,但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在阶级社会中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始,到开展党的工作把领导工人运动作为自己的中心工作和首要任务,就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再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原则。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在保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和各项工作顺利展开的基础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当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之后,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军民、干部中得到开展,而且高校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摆到了重要位置。到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问题的讨论,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成为一门学科。随后,教育部增设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代码为0804),培养大专生、本科生和第二学士生、研究生等各种层次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自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确立了学科与专业的理论框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直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形成,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形成及其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科积累和优势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的发展,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学科进行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正是这一整合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的紧密联系是整合的依据。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对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教育的任务,才能达到帮助人们树立为人民谋利益、为社会进步作贡献的价值观和努力学习、勤奋劳动、勇于创造的人生观的目的。显然,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科学的世界观、明确的政治方向和崇高的人生目标,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基础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又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入耳、入脑、入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标也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得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人们的现实思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加生动,更富有实效性,促发人们自觉地去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1997年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隶属于法学门类,是政治学一级学科内的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
大约经过9年的时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在推动学科学者素质的提高、学科研究方向的凝练、学科学术方法的集聚、学科制度规范的形成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而这些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学科建设的优势。以此为基础,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这实际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对原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整合的进一步发展。
三、学科内容:专业细分与整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理论体系,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六个二级学科。因此,在学科内容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部有着较为明确细化的专业分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按照其逻辑层次和科学内容,大体上可划分为文献依据研究、理论体系研究、现实价值研究、思潮比较研究和理论教育研究五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主要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大问题的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研究,开展通史、专题史、阶段史、传播史等领域重大问题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主要研究冷战结束后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国外无产阶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亚洲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主要研究中国人民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现实追踪等。
六个二级学科虽然有着各自较为明确细化的专业分工,但它们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构成内容在研究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即都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运用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① “将理论研究同解析历史进程、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起来。”② 因此,六个二级学科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支撑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发展。六个二级学科的整合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体系,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以其基础理论的地位,为其他五个二级学科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历史、现实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这五个二级学科,也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提供了研究和建设的目标趋向。第二,前四个二级学科以其理论及理论与现实结合的研究,构成了一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整体,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历史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种实际应用,构成了一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人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问题上的研究去向。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都以文本研究与历史、现实结合的研究方式,反映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体系具有科学性的根本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生存和发展具有合理性的根本所在。
四、学科与课程:分离与整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学科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处于不断的改进发展过程中。这一改进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分化、又不断整合的过程。以新中国成立以后开设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历了从“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的历史演化。1985年形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即“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大学生思想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具有综合性特点,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开始分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这就是“98方案”。从1998年到2005年,经过教育教学的实践,“98方案”演化为“05方案”。“05方案”的四个重大变化是:第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第二,把“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整合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第三,把“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的部分内容整合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第四,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整合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一演化过程来看,由整合到分化、再到整合,成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重要特征。
毋庸置疑,思想政治理论课在60年的发展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政治经济学学科、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中共党史学科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课程与学科一直处于分离状态。从事学科建设的教师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科内容的研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无直接联系,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被排挤在学科建设之外,学科建设起不到直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的作用。因此,学科建设的主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主体发生分离、学科内容的研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发生分离,课程没有专门的学科作为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整合起来,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教学型转向教学科研型、把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合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实质性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开始直接融入到学科建设之中,构成学科建设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提升开始以学科建设来带动,改变了课程与学科“两张皮”的现象。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导向性和学术价值性,它既不是脱离政治和意识形态要求的单纯的理论传授,也不是纯粹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工具和道德说教。这一整合把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统一起来,要求我们把研究和教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畴、思想观点、创新思维,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与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统一起来。这一整合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性来带动其意识形态性的实现。
注释:
① 参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附录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简介》。
② 参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8]15号),附录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简介》。
标签: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一级学科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政治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