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和评价密闭式防针刺伤型留置针对于避免针刺伤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5月期间妇产科收治的136例需接受留置针静脉输液的患者作为试验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接受密闭式防针刺伤型留置针输液,对照组患者接受Y型留置针,比较两种留置针针刺伤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1针成功率、2针成功率、刺伤率分别为95.59%、4.41%、0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防针刺伤型留置针可有效地避免针刺伤,降低护士暴露于血液传染病的危险度,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密闭式防针刺伤型留置针;针刺伤;效果评价
静脉输液在临床中各种疾病的治疗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逐渐提高,静脉输液所用的静脉留置针逐渐应用于临床[1]。在输液时,护理人员是高危患有血液传播疾病的人群,据统计临床存在一定的针刺率,其中留置针在针刺伤害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现为了评价密闭式防针刺伤型留置针对于避免针刺伤的效果,特选13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我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5月期间妇产科收治的136例需接受留置针静脉输液的患者作为试验的研究对象,排除重要脏器衰竭、严重精神异常的患者,将符合要求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8例,年龄27~43岁,平均年龄(34.6±5.9)岁;对照组68例,年龄24~46岁,平均年龄(32.8±6.6)岁,两组患者的年龄基本信息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选择美国LA公司生产的24GY型留置针和24G密闭式防针刺伤型留置针,并准备3M透明敷料及其他输液相关材料。所有患者由两位资深护士完成,操作如下:护士左手将患者皮肤绷紧,用右手食指和拇指拿针翼,20°左右进针,回血后将角度降低5-10°,并沿着血管方向向前刺入2mm,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用力,并将针芯拔除0.2cm,中指和食指拿针翼、针座把外套管和针芯刺入血管,并将针芯拔除,使用透明敷料和胶带固定[2]。
1.3疗效评定标准:
统计两组患者1针、2针穿刺成功率以及刺伤率,进行比较分析[3]。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 ±s表示计量资料,用 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1针、2针穿刺成功率以及刺伤率
观察组患者1针成功率、2针成功率、刺伤率分别为88.24%、11.76%、0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1针、2针穿刺成功率以及刺伤率[n(%)]
3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得到改善。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较多的暴露在血液传染性疾病的危险中,为了降低其感染疾病的危险,临床上出现一种密闭式防针刺伤型留置针,其主要是为了避免护理人员在操作时发生针刺伤[4]。
以上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与刺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结果中出现对照组的1针成功率稍微高于观察组患者的成功率,其结果可能有以下原因:密闭式防针刺伤型留置针由于存在针头保护套,其重量增加,使护理人员在应用时有不适感,另外由于针变长了,使护士对于穿刺位点以及角度的评估出现误差,尤其是对于条件较差的血管,更容易导致其穿刺失败[5]。结果中对照组出现3例刺伤,原因如下:患者不配合,护理人员对于穿刺技术不够熟练。发生刺伤时,护士应该冷静,脱掉手套拿清水持续冲洗伤口,并挤出损伤血液并进行消毒包扎。另外在操作之前应该,与患者主动沟通交流,以得到其更好的配合。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1针成功率、2针成功率、刺伤率分别为95.59%、4.41%、0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密闭式防针刺伤型留置针可有效地避免针刺伤,降低护士暴露于血液传染病的危险度,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杨.密闭式防针刺伤型留置针避免针剌伤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3):39-40.
[2] 齐红芳.密闭式防针刺安全型留置针在临床的应用和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8):233,249.
[3] 骆媚芬.密闭式防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3,11(2):175-176.
[4] 史雯嘉,严鹏.分隔膜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在小儿输液治疗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1):116-117.
[5]梁雪萍.密闭式防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应用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78):273-274.
论文作者:黄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7
标签:针刺论文; 患者论文; 成功率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差异论文; 两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