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应是论文,思想政治论文,教育学论文,范畴论文,物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专业,其范畴体系必然要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学科理论的丰富而不断完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创造或提升一些新的基本范畴。我们认为,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应当把它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系统。
一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中普遍的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是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是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手段和工具。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则是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笔者认为依据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理论界定,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应当提升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应将它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系统。这是因为:
第一,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反映和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的特性和关系。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的相互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是对立的,两者的对立性表现在:首先,两者的涵义不同。所谓物质鼓励,就是发给奖金或实物,使先进集体和先进模范人物得到应有的物质利益,并使受奖者和广大群众受到鼓舞和激励。所谓精神鼓励,就是采用表扬、嘉奖、发给奖状、记功和授予各种荣誉称号等办法,对先进集体和个人实行表彰,使先进集体和个人的突出贡献与劳动功绩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鼓舞和激励先进者更先进、后进者学先进。其次,两者满足人的需求的层次不同。物质鼓励虽然必不可少,但它只能满足人的低层次的需求;精神鼓励却能满足人的高层次的需求,能激励人们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再次,两者表现的方式不同。物质鼓励是运用具体的实物来予以奖励,其方式主要是奖金、各种具体的物质;精神鼓励则是采用精神的因素来激励人,其方式主要是授予各种称号、口头表扬、通令嘉奖、宣传先进事迹等。复次,两者所产生的激励力持续的时间不同。物质鼓励产生的激励力持续的时间较短,精神鼓励产生的激励力持续的时间较长,有的精神鼓励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又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表现为:其一,两者的依据相同。无论是物质鼓励,还是精神鼓励,两者都是依据奖励对象的工作成绩及其突出贡献来实行奖励的。其二,两者激发的都是人们的精神因素。物质鼓励尽管采用的是物质的方式来激励人,但它同精神鼓励一样,激发的却是人的精神因素。其三,两者产生的社会效益相同。实行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不仅能使鼓励对象产生积极性,而且还会对更多的人产生激励力。这就会使成千上万的人以此为榜样,学先进、赶先进,形成一个千军万马争先创优的生动局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矛盾关系的概括和抽象,具有对偶性,它们是从不同的侧面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性,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对立统一关系更加清晰、生动地体现出来。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当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实质和核心。因而,这对基本范畴所具有的对立统一的辩证特性,深刻地反映和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的特性和关系。
第二,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反映和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重要的特性和关系。这种最重要的特性和关系表现为:在认识和处理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的辩证关系时,要关心群众的精神需要,坚持以精神鼓励为主。我们实行物质利益原则,但丝毫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精神的作用。因为劳动积极性的提高,利益关系的调整,各种困难的克服,都离不开高尚的理想和道德。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除了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并且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启身素质的提高,在人们的总需求中,精神需要的比重不断增加,而且趋向更高的层次。这一发展趋势表明,重视对人们的精神鼓励,满足、发展、升华人们的精神需要,强化人们的动力机制势在必行。因此,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的积极性能否得到发挥,更多地是同他们的精神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紧密相关。这一点,现在就连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家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了,他们更加从工人的兴趣、爱好、心理活动等精神方面的因素来研究如何刺激其劳动积极性。“美国社会活动家卡耐基把‘真诚慷慨地赞美别人’作为一条待人处世的金科玉律。”[1]“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实行计酬工资的员工仅发挥能力的20%-30%,而在受到充分激励时,员工的能力可发挥80%-90%。由此可见,仅仅使用物质刺激,职工的积极性是不会充分发挥出来的。同时,弱化乃至完全淹没了奖励的精神内容和精神作用的做法,只能引导人们去片面追求物质利益”[2]。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十分重视坚持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并始终强调以精神鼓励为主。坚持以精神鼓励为主,努力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可以使人们正确理解和贯彻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端正自己的劳动态度,自觉地坚持按劳分配,抵制“金钱拜物教”的影响。这种最重要的特性和关系实质上是两者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具体体现。
第三,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反映和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稳定的特性和关系。这种最稳定的特性和关系表现为:在认识和处理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的辩证关系时,要关心群众的物质利益,实行必要的物质鼓励。这种特性和关系实质上也是两者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具体体现。不讲物质利益,就不是唯物主义者。物质利益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人们对物质利益的关心是一个客观存在。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林彪、“四人帮”根本否定社会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把革命与物质利益对立起来,说什么讲物质利益就是修正主义、福利主义。在这种“左”的思想影响下,物质鼓励被取消,造成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广大群众的劳动积极性,给经济建设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任何一个正常的人,他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个方面。物质需要是人的需要的最基本的方面,劳动者对自己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关心和追求是天经地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对此不仅不能例外,还应当把满足劳动者物质利益的需要提到极重要的位置,重视通过物质鼓励的作用来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反之,则很难把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调动起来,“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向共产主义”[4]。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正确认识和运用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实行必要的、恰当的物质鼓励,才能调动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第四,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反映和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这种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表现为: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互为补充,密切联系,缺一不可。这种特性和关系实质上也是两者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脱离了物质鼓励,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就不可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如果只搞物质鼓励,忽视精神鼓励,使物质鼓励离开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见物不见人,必然会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到邪路上去。因此,必须重视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认真研究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两者关系及其统一问题,是整个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可以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满足人们的合理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性需要是调动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同时,在保持、完善和千方百计利用物质利益原则的过程中,基于智力的、精神的和思想道德方面的精神鼓励的作用也应不断加强,因为人们在自身的物质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会日益强烈。因而,研究和探讨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加速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
在论证了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之后,我们再简要论述把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系统的现实意义。
首先,能够使人们充分地认识研究这对基本范畴的必要性,从而有助于将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组成一个激励的有机系统。在具体采用这两种激励方式时,要注意两者的结合。大量的经验教训表明:精神鼓励离开了物质鼓励这个基础,激励作用就会大大削弱,甚至只能调动起虚假的积极性。物质鼓励离开了精神鼓励,不仅不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甚至还会把人们引向只追求实惠和金钱的邪路。在激励时,必须注意两者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用物质鼓励为精神鼓励奠定基础,用精神鼓励提高物质鼓励的格调,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其次,能够使人们充分地认识研究这对基本范畴的重要性,从而有助于人们认识精神鼓励的巨大作用。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并行不悖,是对立的统一。因而,我们应当始终坚持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而以精神鼓励为主的方针。这就要求,在劳动管理方面,不能仅仅依靠物质鼓励的作用来刺激劳动者的积极性,而必须充分重视精神鼓励的作用。事实上,对于我国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仅仅依靠物质刺激,而失之以先进思想的教育引导,那它将成为一潭死水,慢慢就会枯竭。而精神鼓励进入鼓励过程后,不象物质那样会逐渐耗损、归于消灭,而是会永不耗损。因此,相比较而言,精神鼓励对于人的积极性的发挥,则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作用。十九世纪法国人道主义作家雨果曾说过这样的话:“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生活在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人们,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更甚于对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我们应当看到这个本质方面,看到精神鼓励的巨大作用。
再次,能够使人们极大地增强研究这对基本范畴的自觉性,从而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的目的,是通过对人们突出成绩和先进思想的奖励来激发人们更大的热情。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优秀演员、运动员,在获得了荣誉称号以后,倍加珍视,一言一行都严格要求。同时,进行精神鼓励时,不仅授予先进人物以光荣称号,而且表彰他们的模范事迹,这就给他人树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如共主主义战士雷锋,他那对同志象春天一样温暖,对敌人象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的高尚品德,至今还在带动更多的人群起而效仿,在这种效仿中成千上万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