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正義》訓詁中的漢字形音義關係研究论文_武旭

(西北大学,陕西省 西安市 710127)

摘要:劉寶楠的《論語正義》是對何晏《論語集解》所作的注釋,可以說是論語舊注中水平最高的。本文將以《論語正義》為據去分析漢字形音義三者之間的複雜關係,即漢字的一形多音義和一詞多形現象,并探討其現象背後的原因。

关键词:論語正義;形音義;一形多音義;一詞多形


漢字字形和音義之間的關係非常錯綜複雜。所謂的“一形多音義”指的是同一個字形常常可以用來表示兩個以上不同的詞。另一方面,同一個詞常常也有不同的書寫形式去表達。後一種現象稱為一詞多形。本文將以劉寶楠的《論語正義》為據,簡要分析漢字形音義三者之間的錯綜關係并探討其背後的原因。

一、一形多音義

每一個漢字都是形、音、義三者的結合體,儘管漢字的書寫形式相同,但意義或語音意義都發生變化,都不能算是同一個詞,只能算作同形字或一形多音義。由於語義引申和文字假借等原因,同一個字形表示兩種以上意義或音義的現象,是極其常見的。下面分別來談造成漢字一形多音義的原因:語義引申、文字假借、異字同形。

1.1在漢語里,语义引申現象是很常見的。例如劉寶楠《論語正義》「學而時習之」者,「時」是日中之「時」,「習」是學習之「習」。《說文》:時,四時也。此謂春、夏、秋、冬。四時之「時」引申而為日中之「時」。(日中晷刻亦得名時。引申之義也)《說文》:習,鳥數飛也。引申為凡重習、學習之義。《呂覽審己》注:習,學也。因此,學習是鳥數飛的引申義。

又比如「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交脛的「交」引申為稱交的「交」。《說文》:交,交脛也。從大,象交形。朋友與己兩人相會合,亦得稱交,引申之義也。「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正義》曰:《說文》云:節,竹約也。引申為節儉之義。《賈子道術》云:費弗過適謂之節。

1.2假借是造成漢字一形多音義的重要因素之一。同一個字有自己的本義,也有假借用法,假借去表示不同的詞。一個字的本義和假借義,意義不同往往代表不同的詞。下面舉兩個《論語正義》中的例子。

「不亦說乎」者,《爾雅·釋詁》:說,樂也。皇本凡「說」皆作「悅」。《說文》有「說」無「悅」,「悅」是俗體。「說」本指以言辭解釋,(《墨子·經上》:“說,所以明也。”),這裡借「說」表「悅」。「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孝弟」者,「悌」即「弟」俗體。《論語》釋文云:弟本作悌。皇本、高麗本亦作「悌」,並從俗作也。根據《說文》,「弟」的本義是韋束之次弟也,這裡借「弟」表示孝悌之「悌」。

1.3在造成一形多音義現象的原因里,異字同形沒有引申和假借常見。同形字字形相同但分別代表著不同的詞,它們的意義之間沒有聯繫,而語義引申造成的一形多音義現象的意義之間是有聯繫的。

二、一詞多形

同一個詞可以有不同的形體表現,雖然書寫形式不同,但核心在於“同詞”。為什麼會造成一詞多形現象呢?一個詞本來已經有文字表示它,後來有了異體或使用假借字,那麼這個詞就有了不同的書寫形式。

2.1漢字有異體造成一詞多形現象。異體字是彼此音義相同而外形不同的字。用法完全相同的字稱為狹義異體字,部分用法相同的字稱為部分異體字。下面以《論語正義》為據分析其中的異體字。

2.2已有本字的詞又使用假借字造成一詞多形現象。假借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表示一個詞。除此之外,一個詞不管有無本字而使用不同的假借字,也是導致一詞多形的重要原因。

鮮——尟:「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鮮」者,鄭注云:鮮,寡也。《說文》:尟,是少也。「尟」正字。「鮮」,魚名,出貉國。假借字。在表示“少”時,有本字「尟」和假借字「鮮」兩個形體。但後起本字「尟」出現后,假借字「鮮」仍然使用得相當普遍;愛——㤅:「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愛」,本字作「㤅」,惠也。從心,旡聲。今經典皆假「愛」為「㤅」。據《說文》:愛,行皃。在表示“惠”時,有本字「㤅」和假借字「愛」;溫——昷,讓——攘:「溫、良、恭、儉、讓以得之」者。《說文》:昷,仁也。溫,水名,義別。經典悉假「溫」為「昷」。表示“仁”時,有本字「昷」和假借字「溫」。《說文》:攘,推也。讓,相責讓也。凡謙讓、揖讓字當作「攘」。今經典亦假「讓」為「攘」。表示“謙讓”時,有本字「攘」和假借字「讓」兩個形體;譬——辟:「為政以德,譬如北辰。」《正義》曰:《說文》:譬,論也。《墨子小取篇》:辟也者,舉他物而以明之也。「辟」與「譬」同。在表示“舉例”義時,有本字「辟」與假借字「譬」兩個形體。

2.3同一個詞先後有兩個以上不同的字用來表示,通行時間較前的是古字,較后的是前者的今字。古今字的“古今”是相對的,之前的今字由於新的今字的出現也會變成古字。

無——毋:「無友不如己者。」《正義》曰:《釋文》云:毋音無,本亦作無。然則「毋」、「無」亦今古文異;復——覆:「信近於義,言可復也。」鄭注云:復,覆也。言語之信可反覆。案:復、覆古今語;囘——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囘也不愚。」《說文》云:「囘」,古文「回」。回,淵水也。「淵」下云:囘水也。從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貌。此顏子名字所取義。

2.4在用來表示同一個詞的不同文字裡,通常會有一個字比較經常地表示這個詞,這個字就是習用字。在注釋文字間的通用關係時,一般用習用字表示這個詞的某種用法,方便讀者理解古書字義。不同的時代表示這個詞的習用字可能不同。

與——予:「抑與之與?」「與」,猶言告也。石經作「予」,亦通用字。下篇「君孰與足」,《漢書谷永傳》作「予足」,可證也;龢——盉——和:「禮之用,和為貴。」《說文》:「龢」,調也。讀與咊同。「盉」,味也。「和」,相應也。三義略近,今經傳通作「和」。

三、結語

綜前所述,漢字的形、音、義三者之間的關係是錯綜複雜的,漢字的一形多音義和一詞多形現象都是很常見的。結合《論語正義》,造成漢字一形多音義的原因並非一個,即語義引申、文字假借和異字同形。漢字的書寫形式雖然相同,但由於假借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去表示另一個詞構成詞義的擴展或者由於引申出新的意義,亦或者恰好同形但表示的是兩個意義毫無關聯的詞,都屬於代表不同的詞。一詞多形現象則與之相反,指的是一個詞由不同的書寫形式去表達,也並非一個來源,即異體字、已有本字又使用假借字、古今字、通用字的存在多種來源。

正是由於漢字形音義三因素之間的錯綜關係,在研究漢字時要抓住字形、字音、字義諸方面,這樣也有利於全面理解三者關係。當然,這種錯綜關係也給漢字漢語的學習增加了困難,對漢字進行規範和整理,減少不必要的異體字,方便學習者更好地學習。

参考文献

[1]陳燕.試論漢字一形多音義[J].漢字文化,1998(1).

[2](清)劉寶楠.論語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90.

[3]寧廷德.關於漢語中的一形多字問題[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

[4]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作者简介:武旭(1994-),女,山西省汾阳市人,学历:硕士,单位:西北大学,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论文作者:武旭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  ;  ;  ;  ;  ;  ;  ;  

《論語正義》訓詁中的漢字形音義關係研究论文_武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