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内蛋白涂层金属支架局部转基因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冠状动脉内蛋白涂层金属支架局部转基因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戴军[1]1999年在《蛋白涂层支架携带质粒介导的一氧化氮合酶基因抑制小型猪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后新生内膜增生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 自第一次定向外源基因转染血管至今近10年过去了。基因治疗再狭窄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主要困难和挑战包括载体的安全性、基因转移方法改良和寻找高效基因。合适的载体的条件应转染效率最大,而无益的宿主反应最少。质粒对靶细胞安全,但转染水平低,不适合只有在细胞中过度表达才具有活性效应的分子。然而,质粒介导的转基因,如基因产物在体内是高效能的细胞分泌分子,如VEGF,可取得明显的生物学效应,主要因为基因转染的效能被细胞旁分泌作用扩大。就载体的传输而言,大多数依赖于导管的基因转移方法,转染率低,要提高转染效率必须延长血管阻塞的时间,或同时结扎侧枝,临床上难以用于冠状动脉转基因治疗,“理想的转移方法”应该是载体能获得对动脉组织深层的和对称性的穿透能力。我们以前的研究表明,蛋白涂层支架携带腺病毒介导的尿激酶前体(Pro-UK)基因,在小型猪冠状动脉模型可明显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减少再狭窄,蛋白涂层支架有可能成为有临床应用前景的基因局部传输工具。但腺病毒载体有较强的免疫活性,目前难以用于临床。为此,本研究应用蛋白涂层支架携带吸附强启动子的pcDNA3质粒,介导iNOS基因转染小型猪猪冠状动脉,探索其抑制支架处冠状动脉新生内膜增生的作用,评估实际应用的可行性。 第一部分 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质粒的提取、纯化、鉴定 使用GENE COMPANY去内毒素纯化质粒试剂盒,扩增、纯

戴军, 高润霖, 史瑞文, 汤键, 宋来凤[2]2001年在《蛋白涂层支架携带质粒介导的一氧化氮合酶基因预防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为评价蛋白涂层金属支架携带质粒介导的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 (iNOS)基因局部转染血管壁 ,预防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效果。方法 金属支架涂层为胶联明胶制成。载体为去内毒素纯化pcDNA3。采用标准球囊导管技术 ,将吸附有质粒介导的人肝脏的iNOS基因(pcDNA3hepiNOS)涂层支架置入小型猪 (n =9)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 ,以相同方法置入单纯蛋白涂层支架做为对照组 (n =9) ,支架与血管直径之比为 1.1~ 1.3:1。结果 在支架置入后 7d ,RT PCR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证实在pcDNA3hepiNOS转染的血管段有iNOSmRNA的表达和iNOS蛋白生成 ,而远离器官则无基因的表达。 3个月时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转染pcDNA3hepiNOS组 (n =5 )无再狭窄发生 ,而对照组均发生显著的再狭窄。组织病理学形态分析结果显示 :pcDNA3hepiNOS组新生内膜面积 (1.7± 0 .8)mm2 、平均百分狭窄面积 (2 6 .5± 7.5 ) %、平均管腔狭窄百分数 (4 1.2± 16 .5 ) % ,均较对照组小 ,对照组分别为 (2 .8± 0 .8)mm2 ,P <0 .0 5 ;(94.2± 14.3) % ,P <0 .0 0 1;(88.0± 16 .6 ) % ,P <0 .0 0 1;比较内膜面积 /中膜面积比值 (I/M)治疗组较对照组减少了 5 9.8%。结论 在小型猪模型使用蛋白涂层支架携带纯化质粒介导的iNOS基因可直接导入血管

徐尚华[3]2004年在《三硫二丙烯和~(32)P包被支架预防犬冠状动脉狭窄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迁移、增生和细胞外基质(ECM)在内膜过度沉积形成新生内膜是支架内再狭窄的主要原因。与PTCA相比,冠脉内支架的应用再狭率窄已明显降低,但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目前全身用药都未能减少ISR发生率。近距离放射治疗是预防ISR的有效方法,但最大缺点是内皮化延迟和晚期血栓形成。药物包被支架(drug-coated stent)因具有靶血管局部治疗的优点而备受关注。 大蒜作为一种中草药已经应用了数千年,三硫二丙烯(diallyl trisulfide,DT)是大蒜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很强的抗炎、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多方面药理作用。体外研究结果显示DT能明显抑制兔主动脉VSMC的增殖;我们实验室已先后成功进行了放射性核素~(32)P胶体和DT包被支架的动物实验,证明血浆蛋白涂膜可良好携带~(32)P和DT,抗血流冲刷能力强,能有效预防支架术后内膜增生。 本实验应用血浆蛋白作为载体,制作DT、~(32)P包被支架以及二者联合包被支架,分别植入犬冠状动脉,进一步研究DT预防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DT与~(32)P联合支架预防再狭窄的疗效;探讨DT抑制再狭窄的可能作用机制。 实验内容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DT包被支架对犬冠状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的量效关系。制作蛋白包被的DT包被支架,剂量分别为0μg(对照组)、60μg(小剂量组)、130μg(中剂量组)和210μg(大剂量组)。在犬左冠状动脉分别置入过大的单纯蛋白包被支架和DT包被支架,于术后28天和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后处死动物,取出带支架血管组织分为三份,一份固定在2.5%戊二醛中,用于制作扫描电镜标本,观察内皮覆盖情况;一份塑料包埋,碳化钨钢刀切片,分别行elastic-van Gieson和Masson染色,形态学观察,另一份用于第三部分分子生物学指标检测。结果发现,术后28天,对照组血管内膜表面已完全内皮化,210μg DT包被支架组>90%内皮化;光镜结果显示,各组血管损伤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内弹力板层包绕面积在各组间无差别。支架置入后28天,对照组内膜明显增厚,ECM面积占内膜总面积的40%,6个月后增加到91%(P<0.001)。DT呈剂量依赖性减少内膜ECM比例。血管参数分析显示,各指标在小剂量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28天,大、中剂量组的平均新生内膜厚度、新生内膜面积无差别(P>0.05),但均大于小剂量组和对照组(P<0.OOI);DT呈浓度依赖性增加管腔面积(P<0.OI)和抑制面积狭窄率(P<0.001)。术后6个月,所有指标大、中剂量组与小剂量组、对照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别;DT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内膜增生(P<0.01);管腔面积、新生内膜面积及面积狭窄率在大、中剂量组间无差别(P>0.05)。上述结果表明,60林gDT对预防再狭窄无效,在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内,中、高剂量DT(130陀,210林g)包被支架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支架术后内膜增生,其机制与DT降低内膜SMC聚集和减少ECM沉积有关。 第二部分,设计DT与32P联合包被支架,置入犬无病变的冠状动脉,期望经两个不同途径,更彻底地抑制内膜增生。分别制作蛋白涂层的DT包被支架(210林留支架),’ZP包被支架(20林ei/支架)和DT与犯P联合包被支架(210林g+20林ei/支架)置入犬冠状动脉,于术后28天和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处死动物,取材,分别制作扫描电镜标本和组织切片,行elastic一van Gieson和Masson染色,形态学观察,进行参数测量、计算。结果发现,术后6个月,DT包被支架组血管内膜表面完全内皮化,联合包被支架组内皮化程度与32P支架组相似(80%)。Masson染色显示,各治疗组抑制内膜增生的同时伴有ECM含量的降低,联合组最低。血管参数分析发现,术后28天和6个月,各指标在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尸<0.05);联合包被组的平均新生内膜厚度、新生内膜面积和面积狭窄率均小于32P和DT组(尸<0.05),但管腔面积大于32P和nT组(尸<0.05);各指标在32P和DT两组间无差别(P>.05)。术后28天,联合包被组的平均新生内膜厚度虽小于32P组(尸<0.05),但与DT组无差别(P>.05);6个月后不仅联合包被组对内膜增生的抑制程度大于32P和DT组(尸<0.05),而且DT组对内膜增生的抑制程度大于32P组(尸<0.05)。6个月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邻近参考血管直径在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其余指标在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支架段血管直径狭窄程度,联合包被组小于犯P组和DT组(尸<0.05)。支架边缘段血管直径狭窄程度,DT组和对照组无差别,但32P组和联合组直径狭窄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至0.016)。冠造结果未发现动脉瘤及局部血栓形成。上述结果表明,DT和犯P联合包被支架抑制内膜增生程度大于单纯犯P和DT包被支架,但内皮化程度没有进一步减少,提示联合包被支架预防ISR疗效更显著,但不增加副作用。联合包被支架的应用为开发即能有效预防内膜增生,又能快速内皮化的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三部分,观察DT包被支架对基质金属蛋白酶一9,一2(MMP一9,一2)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一1,一2(TIMP一1,一2)基因表达的影响,并探讨血管?

张春晓[4]2012年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再狭窄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白2005年2月至2010年8月我院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并于术后1年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797例患者。以支架置入段内径狭窄≥50%为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153例)和对照组(644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生化指标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其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关联。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支架直径、血清尿酸、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①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无再狭窄组(34.64%vs23.91%,P=0.007);②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组支架直径小于无再狭窄组(2.90±0.41mm vs3.02±0.90mm,p=0.002);③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406.54±78.18umol/L vs343.78±76.64umol/L,P=0.000);④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无再狭窄组(11.70±4.71umol/L vs13.16±6.43umol/L,P=0.0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2.340,95%CI1.893-3.011)、尿酸(OR=1.653,95%CI1.447-2.083)为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支架直径(OR=0.668,95%C10.496-0.898)、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水平(OR=0.838,95%C10.797-0.980)为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保护因素。结论:糖尿病、支架直径、血清尿酸、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相关。①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组糖尿病患病率及血清尿酸水平高于无再狭窄组,糖尿病、高尿酸血症为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②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组支架直径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无再狭窄组,较大支架直径、较高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水平为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保护因素。

王敏, 王晓军[5]2004年在《冠状动脉涂层支架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随着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机理研究的进展和涂层支架技术的研发成功,使药物涂层支架预防再狭窄成为可能。介入治疗后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介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是再狭窄的主要原因,围绕这一主题研究人员自上个世纪末开始对药物涂层支架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筛选。支架携带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药物—雷帕霉——素、紫杉醇,也在临床筛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 蛋白涂层支架携带质粒介导的一氧化氮合酶基因抑制小型猪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后新生内膜增生的实验研究[D]. 戴军.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9

[2]. 蛋白涂层支架携带质粒介导的一氧化氮合酶基因预防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J]. 戴军, 高润霖, 史瑞文, 汤键, 宋来凤.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3]. 三硫二丙烯和~(32)P包被支架预防犬冠状动脉狭窄的实验研究[D]. 徐尚华. 武汉大学. 2004

[4].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因素分析[D]. 张春晓. 天津医科大学. 2012

[5]. 冠状动脉涂层支架临床研究进展[J]. 王敏, 王晓军.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04

标签:;  ;  ;  ;  ;  ;  ;  

冠状动脉内蛋白涂层金属支架局部转基因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