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尿病产妇静脉滴注催产素引产的滴速调控及敏感性对比观察论文_洪娅翠 陈琼梅

(泉州市妇幼保健院 362000)

摘要:目的 观察妊娠期糖尿病产妇静脉滴注催产素引产的滴速调控、敏感性。方法 将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撷取的10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非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分别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人数相同(n=100)。结合催产素滴速和浓度的差异,将两组患者分别再分为2个小组,比较4组产妇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1组、2组和对照1组、2组引产相关指标比较,除引产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各项指标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1组、2组、对照1组、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10%、6%、8%,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对催产素引产敏感性较低,可以每15分钟8滴起调控催产素滴速,以此达到引产的目的。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产妇;静脉滴注;催产素;引产;滴速调控;敏感性

妊娠期糖尿病主要包括:妊娠前确诊的糖尿病,即为糖尿病并发妊娠;妊娠前糖代谢正常,妊娠期确诊的糖尿病,也可以叫做妊娠期糖尿病GDM[1]。≥60糖尿病产妇,均为GDM。临床主要表现:多饮、多食、多尿、外阴瘙痒等。合理使用催产素可使得子宫收缩、宫颈成熟,减少产程时间。然而,相关研究人员表示,使用催产素引产滴速调控、敏感性情况还需深入研究,以便确保母婴的健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同期撷取的10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观察组)、100例非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对照组)。然后,按照不同滴速、输注浓度,将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平均分为2个小组,各50例。200例产妇均没有催产素禁忌症,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观察组年龄搜集范围22~41岁,平均(31.5±3.4)岁;孕周搜集范围36~42周,平均(39.6±3.5)周。对照组年龄搜集范围25~40岁,平均(32.5±3.6)岁;孕周搜集范围38~41周,平均(39.5±3.4)周。所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均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加以严格处理,均无显著对比差异,P>0.05。

1.2方法

所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引产前,均接受体质量、血压、宫颈等测量,并且需对其羊水量和胎盘储备情况加以客观评判。

观察组需监测患者的血糖情况,分别将2.5U、5U的催产素(生产厂家: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850),添加到浓度为0.9% 500ml的氯化钠注射液中(生产厂家:浙江康吉尔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239)。观察1组、2组浓度分别为:5mU/ml、10mU/ml。借助智能输液泵的作用,有效控制滴注速度,观察1组起始滴速设置为每分钟8滴,再结合患者宫缩及胎儿情况,15分钟调整一次滴速。观察2组以每15分钟追加16滴、24滴、32滴、40滴。

对照组1组、2组药物浓度同观察组,对照组1组、2组分别以:等差追加滴速、等比追加滴速方式处理。针对滴速为每分钟40滴者,持续时间为60min没有宫缩情况,即可判定为引产不成功。

1.3观察指标

观察各组患者引产相关指标(最佳宫缩时间、催产素使用剂量、引产成功率)、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的临床数据,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1.0实行处理,计数资料经n进行表达。均数差和率方面,分别使用±、%表示,运用t、X2方式,进行临床统计学方面的检验工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间的数据对比:P<0.05,即——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 各组引产相关指标情况的对比

观察组1组、2组、对照组1组、2组最佳宫缩时间、催产素使用剂量、引产成功实行比较情况,详见下表。

2.2 各组不良反应情况的对比

观察1组、2组和对照组1组、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4/50)、10%(5/50)、6%(3/50)、8%(4/50),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具有高危妊娠的风险。妊娠期发生糖尿病的原因,和胰岛素缺乏、葡萄糖利用不足,存在直接的联系,进而发生宫缩乏力情况,直接影响到产程时间,并且增加产后出血量[2]。催产素和受体相互结合,能够达到促进子宫平滑肌节律收缩,进而使得胎儿及早分娩出来,严格控制产程时间、术后出血情况[3—5]。产妇对于催产素的敏感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为此需结合产妇具体情况,合理调控催产素滴速、药物浓度,以此提高引产成功率。本次研究,经浓度为5和10 mU/ml的催产素滴注,可结合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宫缩情况,调整滴注的速度,进而可确保引产的安全性。5 mU/ml催产素,可达到较好的引产效果,然而会对最佳宫缩时间构成直接影响,使得产妇需使用较多催产素,进而会加大产妇的心理压力[5]。和非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比较,在相同浓度、滴速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对于催产素的敏感性较低。

总而言之,使用催产素引产时,需结合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具体状况,合理调控催产素滴速和浓度,以此达到最佳的引产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瑾.妊娠合并轻度危险因素不同分娩方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J].当代医学,2017,23(30):129-131.

[2]洪丹丹.观察输液泵调整催产素滴速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应用[J].哈尔滨医药,2017,37(5):470-471.

[3]王敏慧.用地诺前列酮栓对足月妊娠的初产妇进行引产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18):34-35.

[4]周丽,张碧英,黄勤华.宫颈球囊与催产素联合应用于妊娠晚期引产100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1):52-54.

[5]樊蓉.普贝生与催产素对过期妊娠引产的效果对比研究[J].药品评价,2017,14(5):62-64.

论文作者:洪娅翠 陈琼梅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6

标签:;  ;  ;  ;  ;  ;  ;  ;  

妊娠期糖尿病产妇静脉滴注催产素引产的滴速调控及敏感性对比观察论文_洪娅翠 陈琼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