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护理对青光眼儿童患者焦虑情绪及依从性的影响论文_陈福梅,王彩红,张志超

威海市立医院眼科

摘要:目的:探析干预护理对青光眼儿童患者焦虑情绪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先天性青光眼住院儿童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各39例。对照组行常规眼科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开展针对儿童患者焦虑情绪和依从性的针对性干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情绪的改变情况和住院期间治疗依从性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住院期间治疗依从率为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焦虑情绪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青光眼患儿治疗过程中,针对其焦虑情绪和依从性情况,与家属相配合共同制定并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改善患儿焦虑情绪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进一步提升患儿治疗及护理效果,促进身心健康。

关键词:干预护理;青光眼;患儿;焦虑情绪;依从性

青光眼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为1.03%左右,其中青光眼儿童患者占一部分,其多为先天性型青光眼[1]。由于儿童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对治疗措施往往存在不配合、抗拒等行为,情绪上也会出现暴躁、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等,这些不良因素严重影响到儿童青光眼的治疗效果[2]。我院为了进一步提高儿童青光眼患者的疗效,针对青光眼儿童患者的情绪、治疗依从性采取干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先天性青光眼住院儿童患者78例。经超声生物显微镜、共焦激光扫描等多项检查,均符合青光眼的临床诊断及分型标准;年龄7~14周岁,无智力障碍,无其他躯体性疾病,沟通顺畅;患者及家长知情,并自愿参加本次研究。78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7~13岁,平均(10.34±2.15)岁;教育年限为1~7年,平均(4.37±2.48)年,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龄为(11.64±3.05)年。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7~14岁,平均(10.53±2.31)岁;教育年限1~8年,平均(4.59±2.63)年,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63±6.4)年。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眼科护理规范进行护理,即日常基础护理、疾病健康宣教、心理疏导、饮食指导、用药注意事项等。观察组除常规眼科护理外,针对患者焦虑情绪与治疗依从性实施干预性措施,内容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有研究表明,青光眼儿童焦虑程度与父母焦虑情绪呈正相关。因此针对患者及父母,共同开展心理指导,尤其对母亲、患儿的心理指导更为重要。在心理护理中,进一步提高他们对青光眼的认知,增强治疗信心,掌握情绪自我缓解方法,多运动以减轻精神压力。

1.2.2 患儿健康知识教育

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青光眼的发生原因、治疗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用眼、基本自我护理方法、不科学用眼行为等。采取一对一教育方式,对于低年龄儿童,知识内容以图画与文字相结合,教育者在讲解内容时可适当故事化、生动化,鼓励儿童积极发言,讲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科学的用眼行为,激励患儿积极纠正不正确用眼行为[3]。每日一次,每次20~30min,持续1周。

1.2.3 开展对父母的青光眼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内容更加深入,要求父母掌握青光眼的危害、治疗重要性、防治措施、院外眼部基本护理方法、药物使用、如何长效管理等内容,以促进父母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指导与管理,从而有利于青光眼的长期治疗与病情控制。父母的健康教育方式可多种多样,如青光眼丛书、视频、讲座等,每周2次,每次30min,持续2周。

1.2.4 依从性

在提高治疗依从性方面,一方面多以鼓励、表扬的话语激励儿童主动配合治疗,对于依从性较差的儿童,不能强行,先与其交朋友,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或害怕的原因,针对原因进行解释或让其观看其他儿童治疗时的状态,以消除其心中的顾虑;另一方面,在儿童配合治疗及护理后,适当的给予物质上奖励,以促进他们长期保持积极治疗的心态。

1.2.5 出院指导

在出院前,对儿童患者及父母就院外的自我护理、医嘱执行、用药注意事项等进行加强教育,以提高院外的自我管理能力[4]。

1.3 评估指标

1.3.1 焦虑情绪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对两组患者在入组时及出院前1d进行焦虑情绪评分,评分越高,焦虑情绪越严重。

1.3.2 住院期间治疗依从性

观察两组患者在住院期治疗依从性情况。完全依从:积极主动的配合各项治疗、护理措施;部分依从:对某些治疗、护理措施存在不情愿或不配合行为;不依从:完全抗拒治疗及护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数据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焦虑情绪评分比较

出院时,观察组焦虑情绪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儿童青光眼的发生一般都认为是先天性的,此类型的青光眼早期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发病较隐蔽,大多数患者不能及时发现而错过早期治疗,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5]。青光眼发作时临床症状表现为头部疼痛、眼部胀痛、视物模糊等,急性发病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体温升高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到儿童的生活及学习,对青少年儿童健康也带来极大的危害[6]。目前,治疗儿童青光眼的主要方案是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能很好的控制、保存现有的视神经功能[7]。然而,由于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疾病的心理应激能力较弱,面对不适症状及生活学习障碍时,多数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表现暴躁、易哭闹、心神不宁、脆弱等,治疗时往往比较任性、不愿配合、胆小害怕等,治疗依从性差,严重者会躲避、抗拒治疗,从而使治疗效果达不到预期,加快了视觉功能的下降严重,并且与焦虑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另外,青光眼儿童患者若焦虑情绪长期存在,不仅会对病情的控制、复发产生负面作用,而且会逐渐形成懦弱、敏感、不自信等不良性格,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消除儿童青光眼的焦虑情绪,积极提高治疗依从性,成为青光眼儿童患者护理的重点也是难点。

从本组研究结果来看,实施干预性护理的观察组在出院时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的治疗依从性率比对照组有显著的提高(P<0.05),这些结果充分表明干预护理能有效改善儿童青光眼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临床治疗依从性,进一步提高了青光眼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干预护理对提高青光眼儿童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改善焦虑情绪具有重大意义,可进一步促进患儿身体康复和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琼,任晓冬,王世娟,等.干预护理对青光眼儿童患者焦虑情绪及依从性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4,25(27):3426-3428.

[2]柳查仙.影响青光眼药物治疗依从性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6):857-858.

[3]周冬兰,满平仪,陈小芬,等.护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随访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2,5(12):1175-1176.

[4]余雪娇.青光眼患者焦虑情绪的自我调节管理与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33):4414-4415.

[5]陈爱萍.护理干预对青光眼住院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81(4):496-497.

[6]姜颖,曹林.护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就医情绪及满意度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4,27(4):127-128.

[7]许晶晶.护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局部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18(16):72-73.

论文作者:陈福梅,王彩红,张志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5

标签:;  ;  ;  ;  ;  ;  ;  ;  

干预护理对青光眼儿童患者焦虑情绪及依从性的影响论文_陈福梅,王彩红,张志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