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减负增效为导向构建高效化学作业管理系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系统论文,作业论文,高效论文,导向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出要“减负增效”,笔者认为减负不是最终目的,减负是为增效创设时空,增效才是最终目的。作业是学生学习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是“减负增效”教育管理最重要的抓手,也是教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此笔者结合高中化学学科特点,以“减负增效”理论为导向,分析造成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原因,并提出构建高效作业管理系统的若干思考。
一、作业中“减负增效”的理论依据
学生的作业是学生学习负担很重要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显性的负担,作业的数量或完成作业的时间,是可以通过某些“操作”得到合理调整的,从而使学生的作业负担控制在“不过重”或者“相对较轻”的范围内,有关这方面观点和方法研讨比较成熟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作业的隐性负担
如果说作业的“显性”负担是一种“量”上的判断,那么作业的隐性负担就是一种“质”上的权衡,是内隐的,不容易描述。作业的隐性负担一方面来自游离于课程标准、考试要求之外的作业设计,偏题、难题、怪题、错题等是造成学生隐性负担的重要原因,使师生“被忽悠”。作业的隐性负担另一方面来自长期以来学生对作业形成的消极的情感与心智负担,比如作业布置不合理,作业批改效率低。作业反馈与订正不到位等等。造成学生不喜欢做作业,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当然这类负担与学生个体的心理品质以及学习体验、学习习惯有关,不能一概而论。
在作业管理中如不研究造成学生隐性负担的原因并作出相应的调整,而只是粗放式地减轻学生作业中的显性负担,以为只要“减负”了,“增效”也便水到渠成了,不难预料这种盲目减负必将造成比不减负更严重的后果!
2.“减负”与“增效”的辩证关系
作为减负增效的重要抓手,作业在诊断学生知识缺陷,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两者的关系来看,减负是增效的手段,增效是减负的目的,两者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离开教学质量和效率空谈减负是本末倒置的;增效为减负提供了实践依据,是进一步推动减负的最直接有效的动力。如果两者能够实现良性循环,必将让学生、教师与学校获得多赢。
从作业管理的角度看,减负主要针对过重的显性负担,而增效主要针对学习的效果、作业的完美程度。很容易得出结论:减负是增效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即“减负”并不必然“增效”,想要实现通过作业管理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必须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学生过重的、低效的或者无效的作业负担是什么?哪些该减?哪些可减可不减?哪些绝对不能减,相反还要加强,也就是减什么的问题;如何减?即减负的方法问题;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实现效益最大化?如何利用作业管理达到增效的目的?即增效的问题。
二、高中化学作业负担归因
对学生而言,作业是否过重是个相对的概念,本文在作业的数量或者完成时间等显性负担方面不展开讨论,而从作业隐性负担以及作业管理的几个维度方面展开一些分析与讨论。
1.作业设计与课程目标体系有差距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当前作业设计方面和课程目标体系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作业设计的指导思想上,以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为主,以结果为主,轻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重演绎轻归纳,重理论轻实践。在作业设计的内容上,缺乏选择性、层次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另外,作业设计的科学性也是一直困扰教师的难题,鱼龙混杂的题海中俯拾皆是“问题”,有的是有科学性错误的,有的是玩文字游戏的,有的是纯物理或数学问题的,有的是明显编造、想当然、不尊重事实的试题等等。这样的作业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更糟糕的是对学习的导向很坏,因此必须改变作业设计中不符合现代课程理念与实践的部分,这需要我们教师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删繁就简,化难为易,去伪存真。
2.作业订正管理缺位
高中学生普遍对“题目做错了,老师讲评了,自己听懂了,下次又错了”现象有同感,比如烃的含氧衍生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总是想到一个算一个,总也写不全,为什么做过的题目(并非纯粹记忆性题目)仍会错三四次,甚至更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在错题订正中存在重结果、轻分析过程与方法的现象。不少学生订正错题的效率非常“高”,很快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但却说不清原因,不追究为什么这么做,人家是怎么想到的。另外,在作业的订正管理方面也存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错题资源并没有得到整合利用,因此,习题教学方面总有“瓶颈”难以突破,教学效果不太好。
造成作业隐性负担的因素还有不合适的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比如作业分层布置的实践少;作业批改时间配置过大;批改方式单一;批改更注重结果的正确与否,轻分析性评价,这也让一部分学生对做作业产生消极情绪,降低了学习兴趣,作业的批改结果也间接成了学生抄作业的推手,增加了学习的隐性负担。鉴于以上造成高中化学作业隐性负担的原因,笔者从作业管理的角度分析实现减负增效的途径。
三、构建高效作业管理系统的若干思考
作业管理分学生、教师两个主体,教师主体主要指对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讲评等方面的管理,学生主体主要指对作业回答、作业分析、作业订正等方面的管理,学生的作业管理是通过教师的指导来实现的。
1.精心设计导学作业,把好作业质量关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秉承“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其中教师的“导”是关键,学生的“学”是目的,导学案可以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通过课前预习题、课堂诊断试题、课后练习等不同功能的习题,记录学生学习知识的全过程。以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为例,从预习题、课堂诊断试题以及课后巩固练习三个环节设计导学作业,具体内容和设计意图如表1所示:
表1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导学作业设计
设计导学作业需要注意的是:
(1)预习作业要体现情景化、问题化,能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接,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而不是停留在对新授课内容的简单复制,不是学生翻书抄一遍那么简单,要有一定的启发性。
(2)对概念性知识的诊断题要把握概念的本质及内涵、外延,课堂练习必须典型、有代表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指导和补救,最后归纳概念,理清模糊的边界,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概念是什么。
(3)课后练习一方面要巩固双基,更重要的是能应用知识解决化学问题,所以题目设计要有一定的思维容量,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在解题中感受学科的价值。
通过导学作业设计的实践发现,学生对化学中的核心概念理解更透彻,尤其是抽象概念如“物质的量”“电解质”“非电解质”等等,这是历来学生感到费解的概念,通过精心设计导学作业,学生概念的理解与作业的达成度都比较好。
2.启迪学科思维,加强错题管理监控
错题是一笔宝贵的学习资源,而且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资源。订正错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发展其元认知水平,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作业中的错误,通过反思和总结,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对教师而言,可以通过错题分析提高教学有效性。在对待学生的错题上要突出“管理”二字,做到学生自我管理与教师管理相结合。
(1)在批改作业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己订正,然后分小组讨论分析错题情况,让学生相互之间说出自己的错误,进行第二次订正。
(2)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分析进行追问及点评,暴露学生分析试题特征的过程以及解题的思路,针对同类型问题补充变式练习,并请学生口头表述试题的特征和解题的思路,检测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3)在讲评习题的基础上,每个学生准备一本错题集,抄写题目并将错误记录下来,用红笔将正确详细的分析解答过程整理到错题集上,并且写出该错题考查的知识点。收回错题集,检查他们的订正情况,对“错题”进行批注,适当进行个别交谈。
(4)定期布置“特别作业”。将学生一章作业中的典型错题设计成测验让学生再做一遍,这样重复目的在于加深学生错题订正的印象,提高学习的达成度。同时定期整理、复习错题,比如将重点错题标注出来,考试之前复习错题集中的重点,逐渐养成学生主动管理错题的习惯,提高学习成效。
表2 错题订正管理案例分析
续表
通过多维度作业管理的实践,学生逐渐养成了规范答题、整理错题、定期复习的自我管理作业的习惯,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减轻了师生作业的负担,应该说这样的模式值得借鉴。
除了上面两个维度外,还有作业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讲评等环节的管理,比如作业批改要讲究时效与成效,课堂诊断作业要当堂批改,学生订正的作业要复批,要挑“典型”批给学生看。无论如何,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做到对题不对人,将学生的错误变成改进学习的教学资源,起到增效的目的。
作业中提出“减负增效”的理念,并非指所有的学习负担都必须“减”,有些负担不仅不能减,甚至还要增加,比如学科思维的负担要增加,比如动手实验的负担要增加,比如学习方法的负担要增加等等。只有通过适当的“增负”才能更有效地做好“减负”,用加法来做减法,可谓事半功倍!
标签:隐性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