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183;趋势#183;对策(高考20年回顾与展望)_高考论文

进化论#183;趋势#183;对策(高考20年回顾与展望)_高考论文

演变#183;趋势#183;对策(高考20年回顾、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77年高考恢复至今,已经整整20年了。以实行高考的时间说,这20年比共和国建立后至“文革”前的17年还长;从高考试题的形式和内容说,这20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高考试卷的难度说,这20年一直在提高;从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说,这20年起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困惑、问题和压力。

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20年之际,进行历史的回顾与展望,一定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考改革的演变

为了能看清20年高考改革的演变,先让我们检索一下历年高考试卷的变化。

1.题型设置的变化。高考恢复后,主要的题型为填空、填图、识图、年表、古今地名、名词解释、问答题等。这时的题型尚不稳定,尚未作为一种有效的测试手段加以重视和研究。

1981年出现了判断题,这其实是选择题的雏型,1982年就改为选择题。这是高考题型变化的开始。但是,此时尚未认识选择题的有效功能,1984年曾取消,1985年又恢复,同时又设置选择搭配题,可见对选择题的看法仍未成熟。直到1989年选择题才作为固定题型沿用至今,并分为单选和多选两类。多项选择题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选择题的难度和试卷的区分度,这是题型设置的一个大动作,是高考加快改革的一大信号。

1982年与选择题同时出台的新题型还有列举题。列举题有很强的概括功能,它的出现,说明高考命题者已有改进题型,增强能力测试的想法。同年,曾一度取消了记忆功能极强的名词解释。 由此可以判定, 1982年是高考演变轨迹的起始点。

1989年,高考命题者又推出一项重大的改革措施,那就是史料分析题的出台。因为这是崭新的题型,是新生事物,所以命题者十分小心谨慎,每题仅2分,2题共4分。虽然如此,但毕竟跨出了新的一步, 加上1989年首次采用多项选择题,可以看出,1989年实在是高考演变的改革年。

当然,改革意识是逐步形成的,改革是逐步进行的。1987年名词解释终于退出历史舞台,1988年填图识图取消,1989 年选择搭配取消, 1990年列举题取消,最终形成至今固定的选择、填空、材料解析、问答四大题型。1990年是高考演变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从历年来题型设置的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偏重单纯记忆功能的题型已被时代要求无情淘汰,具有各种能力测试功能的题型正在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幼稚到成熟,不断地发展。这是高考演变的重要轨迹。

2.题型分值的变化。1990年开始,四大题型得以固定,但四大题型的分值比例,又有一个演变过程,也很能说明问题。

①选择题的分值。在1982年首次出现时为14题14分,接着就出现一个反复曲折的演变轨迹。少时只有6题6分,多时达到26题32分。1989年为46题50分,首次出现每题2分的多选题4题。1990年为35题50分,多选题猛增至15题30分,引起舆论大哗,但仍保持了两年的稳定。1995年实行150分制的新高考试卷,选择题为32题66分,多选题为12题36分。 1996、1997年为38题72分,多选题为10题30分,似乎将保持阶段性的稳定。分值的变化清楚地表明选择题在命题者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四大题型中分值最大的题型。这是命题者不断研究、开发选择题测试功能的结果,是高考改革取得的硕果。

②填空题的分值。自高考恢复至1988年,均为20多分,1984年最高为30分,若加上类似的年表、 填图等题型, 历年均达30 多分。 但到1989年突然降至15分,1990年至今均为10分,特别是1995年采用150 分制后仍为10分,比例大大降低。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命题者坚决将高考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的决心。

③材料解析题的分值。1989年新出台时为2题4分,1990 年即增至2题10分,1993年又为2题14分,1995年猛增至3题30分,1996年又为3 题36分。材料解析题乃命题者高考改革的得意之作,它确实是测试能力的有效方式,并正在向其他题型扩展,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

④问答题的分值。高考恢复后的几年中,一直为40多分。1982年高考改革开始,问答题因有较强的主观局限性,遭到议论。但问答题的改革有很大的难度,故当年是降低问答题的分值,推出客观性强的选择题。于是,问答题所占总的百分比,从40多降到30多,直至现在的21。但降低分值不是问答题的改革出路,问答题还有待专家研究,探索出一条新路。

题型的分值,实际上体现了题型在试卷中的地位和命题者的意图,偏重记忆功能的题型分值大大降低和具有能力测试功能的题型分值不断提高,完全表现出高考改革演变的方向。

3.题目设计的变化。同一题型,由于题目设计的变化,其测试功能也会发生变化,题目的难易程度也会随之变化。

①选择题的变化。由于命题观念、思路和经验技术等原因,选择题刚开始时只发挥了测试记忆功能的作用,题目与选项之间的关系全是知识性的。这时的选择题实际上是填空题的一种衍变,而且因为选项提供了答案,反比填空题显得容易。从1982年至今,选择题面世已达15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形式设计的变化。命题者现在设计选择题已是得心应手,把史料、地图、实物图像等引入选择题,使形式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第二是内容设计的变化。以前无论题干的表述还是选项全是课本上的内容,甚至原话照抄。现在有些题目所涉内容完全是课本以外的,但又不脱离中学教学范围。即使采用课本内容,题目的表述也经过重新设计,使学生不能凭死记硬背得分。

第三是能力设计的变化。开始时,选择题只能测试再认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现在已具备多种能力综合的测试功能。

②填空题的变化。填空题是最传统的题型之一,测试功能单一,但又是最有效的测试再现历史知识能力的题型。在改革的年代,填空题能保持至今,自有它的作用。但是,填空题必须改革,尽管它的改革难度较大。直到1990年填空题终于开始出现细小的变化,将元代漕运图引入填空题。但这实际上是填图题的翻版,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改革。1996年出现填空题改革的第一道曙光。第40题要求填出中国近代前期的“思想启蒙”,“启蒙运动”的基本含义;第43题引用美国总统特别顾问的主张,要求填出其实质,完全突破了传统的填空题概念,令人耳目一新,倍感欣喜。1997年又连续动作,出了两道理解性的填空题。第39题与第42题有异曲同工之妙,科举制缓和了魏晋以来地主阶级内部的什么矛盾和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学生不理解就无法凭记忆回答。

填空题改革的力度还应加大,要把填空题改造成为一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能力型题型。只有如此,才能使整张试卷的要求和水平出现平衡,才能使试卷的所有题型都符合高考改革的需要。

③材料解析题的变化。材料解析题是1989年才推出的崭新题型,新生事物都有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刚出台的材料解析题实际上用不到对材料进行任何解析,无非是把材料迁移到课本知识上,然后凭记忆回答材料是什么就行了。现在材料解析题的设计使设问达到环环相扣,逐步深入;既需解析材料,又要结合课本;既能考查知识又能测试能力的境地。材料解析题的设计提出了归纳、概括、比较、说明、分析、评述、论证等等要求,并强调论从史出,非得从材料出发才能回答。这些设计要求,迫使学生施展出各种能力才能得分,大大减少了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现象。

④问答题的变化。问答题是高考的重头戏,它能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整体水平。高考恢复后,由于时代的局限,当时对学生的要求较低,因此首先出现的问答题都是现在被称为“大路货”,适用于会考水平的题目。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问答题出现了变化,推出了在时空概念上大跨度的综合题。如1990年第50题有关英国的议会和政党政治的演变,长达七百多年。但能力要求并不强,无非是一个将课本前后知识拼凑起来的大“拼盘”。

接着,命题者又推出切口小,有深度的分析评论题。 如1993 年第42题,以榷场为切口,从民族关系的深度做文章。这种以小见大,由浅入深,“掘井”式的题目颇具分析评论能力的要求,比“拼盘”式题目的综合概括能力要难得多。

90年代中后期,问答题进入全面改革时期,题目设计百花齐放,达到多种能力综合要求的水平。如1994年墨子思想一题的分析能力,维新思想与启蒙思想一题的比较能力,美苏经济政策一题的说明论证能力,1995年秦亡汉兴一题的多种能力,1996年法国革命一题的对历史阶段性特征的认识能力等等。各种能力要求的精心设计,大大提高了问答题的难度,加快了高考改革的步伐。

4.高考要求的变化。高考是为满足高校选拨优秀人才的需要而设立的国家级考试。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知识性的测试已无法满足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改革“高分低能”已成为高校人士的迫切呼声。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高考开始改革,提高了能力要求,加大了试题的难度。然而怎样进行改革?命题者有一个逐步探索、试验,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开始似有这样一种倾向,那就是知识越考越偏,覆盖面越考越广。这样就形成高考什么都要考,老师什么都要讲,学生什么都要记的局面。这种以考偏僻知识提高难度的思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左右着高考改革,这决不是一个经验技术问题,而是关系到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到底怎样来提高试题的难度?深深地困惑着高考命题者。

另一种情况是中学教师曾一度普遍指责的超本超纲现象。 特别是1990年,当时许多颇负盛名的教师撰文批评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对所谓的超本超纲,不能一概否定,特别是超本,不但不能否定,而且应该是一种改革方向。因为照本宣科式的教和死记硬背的学,正是高考和教学改革的最大敌人。

当然,高考有一个规范的问题,不能产生随意性。1992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首次颁布了考试说明。首先指出高考必须有规范性,要克服考试工作中的盲目性,实现科学化、标准化。因此,对高考的性质、内容、形式、范围及基本题型作出规定。考试说明还对高考的要求专门作出说明。高考必须使考生成绩拉开距离,特别要在20%上下拉开距离。因此,高考试题的难度是由成绩最好的20%左右学生的水平决定的。这就必须加强对能力的考查,一般不要单纯的记忆。要把重点放在系统地掌握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上,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为此,1992年特别制定了10项能力要求,1995年又修订为4项9条,作为高考提高难度的依据。

自此, 高考难度明显地逐步提高, 大家都感到年年稳中有变。 1995年,高考难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时过境迁,随着高考试题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随着高考改革逐渐被广大中学师生所接受,1990年那种委屈、埋怨的牢骚情绪已逐渐转化为改进中学教学、迎接高考挑战的决心和信心了。

5.评分标准的变化。评分标准和题目设计的要求是配套的,如果评分过于死板划一,再好的题目也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用。

评分标准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一度为了客观、标准,曾把评分搞得很细,甚至规定出0.5分的标准, 这就使答案成为学生发挥水平的桎梏。1990年问答题评分首次制定了“扣题、条理”得分要求,1993年开始采用按层次评分的方法,1996年又推出按项目等次的表格评分法,并说明文字可与要点不同,只要意思相同即可,而且能作高度概括和正确发挥的可酌情加分。1995年材料解析题开始采用二者皆可的分类评分法,1996年又规定不必拘泥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只要含意确切,表达清楚,即可给分,1997年第44题甚至不设参考答案,只指明回答应包括的内容。

评分标准的变化,其实隐藏着命题者深谋远虑的一着棋,那就是逐渐使高考从标准型向开放型转化。这将是更高层次的改革,是值得中学教学界重视的一个趋势。

高考改革的趋势

高考恢复20年来的演变是纷繁复杂、曲折渐进的,但是回顾这一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高考改革的趋势是明确的,坚定的。这个趋势就是不断从知识型向能力型、思想型、思维型发展,从标准型向开放型发展的过程。

这个趋势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为什么高考必然向这个趋势发展呢?从根本上说,当然是由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决定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这个趋势也是由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历史教师对此更应明白。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基本特点是论从史出。只有学会占有材料、处理材料、运用材料得出结论的人,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历史这一门学科。这是历史学科要求的基本能力,考试要求的能力都是这一基本能力的具体化和过程化。但是,中学历史教学是学习别人从材料得出的结论;中学历史教材是记录别人处理过的材料和得出的结论;对学生来说,他已无需再占有原始材料,自己处理和运用材料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只是接受了书本知识,没有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历史学科所必需的能力。

因此,命题者力图在试题中给学生创设一个占有材料、处理材料、运用材料、自己得出结论的模拟环境。如材料解析题的推出和材料在其他题型中的不断采用,都是高考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的表现。

历史,作为一门科学,它的基本特点是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历史事物的现象和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只有能以正确的思想观点理解和认识历史的人,才算真正掌握了历史这一门科学。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对思想认识的要求。但是,中学历史教学往往重知识的讲授而忽视思想的启发;中学历史教材在思想认识方面的结论,不是过于陈旧肤浅就是有失偏颇;对学生来说,他只能死记硬背教材的结论,根本谈不上对历史有真正的理解和认识,没有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历史科学所必需的立场和思想方法。

因此,命题者力图在试题中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利于发挥思想,独立思考的条件。如填空和选择题中理解性题目的设计,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中要求学生自己谈认识的设问,都是高考从知识型向思想型转化的表现。

历史,作为一种人类思维对自己活动的审视和总结,它的基本特点是充满了思维的睿智。优秀的思维品质,如形式逻辑思维的严密性,辩证逻辑思维的灵活性,独立创造思维的发散性,都是学习和研究历史不可缺少的。但是,中学历史教材至今仍呈现出单调统一的面目;对学生来说,他只能处于一种被动、机械的接受状态,没有思想撞击的火花和思维辨驳的睿智。这样,学生只能形成一种单一的、定向的思维定势,没有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学习历史所必需的优秀思维品质。

因此,命题者力图在试题中给学生设置一道道思想链结,如选择题的题干与选项之间,材料解析题的不同设问之间,材料解析题的不同设问之间,问答题的限制词、指示词与中心词之间都是环环相套,包含了严密的逻辑关系。解题过程中思维不能随意中断、跳跃或转移。题目的这种精心设计,实际上说明了命题者对思维品质的要求,是高考趋势从知识型向思维型转化的表现。

历史,作为一门科学,应该和其他科学一样是探索性的、开放性的。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应该和其他学科一样,旨在培养创造型的、开放型的人才。高考改革在从知识型向能力型、思想型、思维型转化的同时,必然要从标准型向开放型转化。但是,中学历史教学是标准型的。中学历史教材是国家教委统一编写,中学教师是按统一教材照本宣科,高考阅卷是按标准答案统一评分。这样,学生就不会也不能独立探索、自我发现、发挥创造。

因此,命题者力图在试题中给学生开辟一角自由论坛。如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中要学生自己谈认识的设问;评分标准改革所采用的各种方法,都是高考从标准型向开放型转化的表现。

关于高考改革的趋势,有些比较明显,已经被广泛认识,有些则需人们作出更深刻的分析和更深远的预见,以利于指导中学教学。

高考改革的对策

高考改革自1982年开始,1990 年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新阶段, 到1995年进入阶段性的成熟时期,这一年的试卷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中学教学界的反应从埋怨、指责、无所适从到理解、赞同、接受挑战。高考改革对中学教学改革起着巨大的原始推动和不断促进的动力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中学教学界为适应高考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但是,自1990年至今,除个别试题难度较小的年份外,历史高考成绩仍是偏低。学生应考状况也无明显改善,不管题目如何变化,只会以死记硬背的知识应付。

教学改革当然不能一蹴而就,但改革必须从根本着手,必须从思想观念着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笔者愿就高考对策谈几点看法。

高考的对策到底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适应高考?这是中学教学界一直苦苦思考的问题。教学方法是一种手段,它是为目的和需要服务的。高考到底考什么?这是确定高考对策的首要问题,不搞清楚就无法采取正确有效的对策。这个问题说起来并不难,高考考的是知识、能力和思想,就是教学大纲规定的三大任务。但是,这个问题深究起来就不容易了。人们都强调知识是最重要的,知识是基础,没有知识,还谈什么能力、思想!这层道理是大家都明白的。但是,人们是否能再深究一下,高考为什么要考知识?甚至学生为什么要学知识呢?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在知识无限的明天,一个人有必要、有可能掌握全部知识吗?一个人所学的知识一生都能掌握并有用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那为什么还要考知识、学知识呢?问题就在这里!人们的学习,是以知识为载体,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形成正确的立场和思想观念,形成接受和更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知识,不是学习本身的最初意义,也不是学习本身的最终目的。学习,是为了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对于人类整体来说,是正确的,但对学生个体来说,就似是而非了。一个人,只有具有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全面的能力,才是有力量的,因为他能不断根据需要接受和更新知识。当然,思想和能力都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

因此,知识、能力、思想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学习过程是三者结合的过程。任何偏重知识而忽视能力、思想或脱离知识而抽象地讲能力、思想的教学都是失败的。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高考对策的基石。

学习不但是知识、能力、思想三者的结合,而且还有思维的重要参与。思维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但它不同于其他技术性的能力,而是一种人类大脑活动的基本能力和方式。思维,就其形式来说,可以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就其内涵来说,可以分为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就其品性来说,可以分为严密性、灵活性、发散性、创造性等等。思维,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中都起着共同的作用,具有共性;在每门学科的学习又起着特殊的作用,具有个性。一个好的教师,除了能在知识、能力、思想方面影响学生外,还要会在思维品质方面影响学生。如理科老师上课会讲数理逻辑思维,语文老师上课会讲文学思维,历史老师上课就必须会讲历史思维。

思维,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参与作用,对学习的优劣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这一点,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而不断体现出来。有些学生题目没答好,并不是他不具备知识、能力和思想,而是思维品质存在某种缺陷。如果缺乏严密性,他就不能紧扣题意,答题中途会莫名其妙地中断、变换和转移思路而造成失误;如果缺乏灵活性,他就不能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题意,答题会失于片面;如果缺乏发散性,他就不能对题目产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联想,答题就不会符合命题者的要求;如果缺乏创造性,他就不能独立发表见解,无法解答此类题目。这些情况难道不是高考中常见的吗?难道还不应引起中学教学界的重视和研究吗?在此,笔者大声疾呼:中学历史教学应有四大任务,那就是知识、能力、思想、思维。中学历史教学一定要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这是尚未被认识的一项高考对策。

要考虑高考对策,必须从大处着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思想观念上解决问题后,接着就是中学教师本身的素质和水平问题。教,效也。学生是效仿教师学习,教师如果在知识、能力、思想、思维四大方面没有较高的素质和水平,那要效仿你的学生如何会有水平?当然,中学教师限于许多主观和客观的原因,要提高水平有许多困难,因此也对高考改革别有一番苦衷。但是,高考改革是时代的要求,是时代的发展在逼迫着我们,我们自己不提高,怎么去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呢?

要提高自己,不但在思想观念上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而且要有坚决的行动。要提高自己,不仅要加强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勇于探索,敢于实践。高三历史教学长期满足于传统的一轮、两轮、三轮复习法;高三历史教师长期习惯于传统的单向叙述型教学法;高三学生长期陷于被奉为圭臬的题海战术。要改变这种长期形成的局面,是需要勇气的,是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教师应根据自己和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取得成绩。这,大概是最有效的高考对策。

高考恢复20年,是带来巨大困惑的20年,是迎接巨大挑战的20年,是取得巨大成绩的20年,是充满希望的20年。在此20年之际,对高考作一番历史的回顾与展望,使我们坚信下一个20年的教研教改、考研考改将更加辉煌。

标签:;  ;  ;  ;  

进化论#183;趋势#183;对策(高考20年回顾与展望)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