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生活》——少说,多做,不解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所论文,少说论文,多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一次向读者展示生活中最真实的韩寒。“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三十岁,韩寒争议不少,成绩更多。诚恳之作《我所理解的生活》,韩寒想说的都在这里了。
[选读]
太平洋的风
我们所炫耀的,他们的纳税人不会答应;我们所失去的,他们都留下了;我们所缺少的,才是最能让人感到自豪的。
空客320降落在台北桃园机场,触地的震动把我惊醒。
手机里正好播放到张艾嘉的《戏雪》,这算是一首生僻的歌,陈升写下这样的词:“1948年,我离开我最爱的人,当火车开动的时候,北方正飘着苍茫的雪,如果我知道,这一别就是四十余年,岁月若能从头,我很想说,我不走。”
对于台湾,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侯孝贤和杨德昌的电影里。后来魏德圣和九把刀又加工了一下。我喜欢的作家,梁实秋、林语堂、胡适也都去了台湾,而且他们都和鲁迅吵过架。当内地穷的时候,台湾有钱;后来内地有钱了,台湾又有了……
战火把同一个民族的人分隔在了海峡两岸,那些具体到每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已经被时间慢慢抹平。台北的街道的确像优客李林唱的那样,像迷宫一样展开在我眼前。但是对于异乡人,每个陌生的城市都是迷宫。
在酒店住下,诚品书店就在旁边。朋友的眼镜架坏了,于是晚上先陪着朋友去配眼镜。我们坐计程车来到台大附近,进了一家眼镜店。没有声音酥麻的台妹,老板亲自上阵。朋友看中了一副镜框,但要几天以后才能取。朋友说,那算了,我在台湾只留三天,我要明天就能取的,只能去别的地方看看。这时候,让我诧异的一幕出现了,老板居然从柜台里摸索出了一副隐形眼镜,塞在我朋友手里,说,实在不好意思,没能帮上你的忙,这个送你,先用这个应急吧。如我这般总是把人往好里想的人第一反应也是:天啊!哪有这种好事?这里面是有什么猫腻吧?咱还能走出这家店的店门吗?
我们平安地走出了这家眼镜店,去了隔壁一家。那家眼镜店承诺第二天就可以把眼镜修好,然后那家店的老板用朋友残留下的镜片临时找了一个镜框凑合装了起来,告诉朋友,这个可以晚上用。这两家只是非常普通的路边眼镜店,还是随机找的,要不真得让人怀疑是不是组织方安排的,目的是让大家增加对台湾的好感。
台湾的街道上有不少小游行和抗议横幅,这一切对于大部分内地游客来说都太新鲜了,于是很多游客守着电视机看晚上的政论节目。我妈妈去年从台湾旅游回来,就说那里太好玩了,领导人可以在电视里随便骂,比“快乐大本营”还要欢乐。相比之下,台湾人对这些早就习以为常。
荐读理由:
只想要一个和谐的人生
在中国,韩寒的名字,不知道的人很少。像我一样,知道其大名却没读过其作品的人一定也很多。
在我的阅读概念里,韩寒及其作品属于“85后”,属于青春。对韩寒的了解更多来自报刊网络新闻,他同时拥有知名作者和知名赛车手的双重身份,沸沸扬扬的婚恋八卦,与方舟子的口水战……第一次认真读韩寒,是他重回微博发的一篇纪念偶像张国荣的文章,文字非常感人。因此开始关注他的微博,断断续续读到他的文字,原来韩寒的文字也可以打动青春已逝的心。
当这本集合韩寒近几年博客访谈的个人杂文随笔集《我所理解的生活》一面世,我便迫不及待要读他,想走近他。
看过《我所理解的生活》,颠覆了我对韩寒的几个认识。再一次证明,在如今资讯鱼龙混杂的时代,不能相信眼睛、耳朵,要相信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后的内心感觉。
颠覆一,韩寒的文字并不特别犀利,没有一刀扎死人的初衷。文字平实中见真灼。
颠覆二,韩寒很有责任感,对很多社会问题,勇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
颠覆三,韩寒不偏激不另类。没读这本书之前,对韩寒的印象——“愤青”一个。正如韩寒在文中多次提到自己十年来的反思、改变、进步。“一个好的写作者在杀戮权贵的时候,也应该杀戮群众。”“一个好的作家不应该无穷无尽无底线讨好民众。”韩寒承认内心的虚荣,不淡泊。
颠覆四,韩寒带给年轻人正能量。曾以为那么多人喜欢韩寒,无非是长得帅、特立独行,满足年轻一代追逐时尚不安分的躁动心。而看过此书,真心羡慕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可以拥有韩寒这样的优质偶像。
看完《我所理解的生活》,崇拜韩寒,像他一样,青春无悔活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