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特恩古丽•加吾海 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第二中学 839200
【摘要】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在谈到讲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时认为教材跨度较大,针对自己的学生,我在设计教学“步子”过程中,尽量考虑能使学生有事可做,有问可答,从而使每堂数学课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使学生每天都有进展。
【关键词】全等三角形;判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8)03-011-01
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教学中,按习惯都是依教材顺序来教,这样虽然有利于单一地掌握知识,但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由于心理定势形成习惯思维,即每节课后的习题,“肯定”要用本节课讲的知识解决,“按图索骥”、“执法套题”,这种思维惰性,妨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而按“整体性规律”进行系统教学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把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绝大多数例题和习题,都不可能在事先知道一定用哪个判定定理来解决,而应先就题目本身分析,才能判定用什么方法。这样“依题得法”提高了每道题的思维训练价值,加强了整体效应。
一、合理调整结构
根据整个初中几何教学要求以及现阶段学生实际,在真正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的基础上,把“边角边公理”“角边角公理”“边边边定理”、“角角边定理”集中在一节课内讲授,引导学生小结,尽可能完善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整体认识。调整后的结构如图:
这样调整教材结构,改变了习惯的一个定理一个定理、一页一页教下去的顺序,以全等三角形判定为中心,组成八个专题来实施教学:预备知识;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直接用判定方法证两三角形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证线段和角相等;利用全等三角形证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简单的辅助线的添置;实际问题;小结整理。同时,对不同的专题要采用不同的课程结构进行教学。例如。第一个专题,课前可布置学生剪两个全等三角形,课堂上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两组全等三角形,如其中一组如图:
通过两个全等三角形相对位置的变化,让学生观察判断,要利用模型,依样摆出,然后写出对应元素,学生相互讨论,老师参与讨论,最后小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把握层次变化
对教材的处理,既要大胆,又要有条不紊、规章合理,层次分明。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应一节课讲完。但此节课后不能要求过高,只需布置以下两道题:抄写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把它们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把“角角边”定理复证一次,检查自己对老师板书的证明能否复述。第二节课才要求学生模仿例题作简单直接的应用。
三、选择优化方案
在“全等三角形”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无论是教材的处理,还是一节课的调整,一道例题的教授,都有优化的问题。如前面提到的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教学,一节课要教完所有判定方法,严格证明“角角边”定理,还要归纳小结,课堂容量相当大,按习惯教法很难完成。不妨按以下方案进行:1.布置预习作业、制作悬念。将书中导语“边角边公理”和“角边角公理”的两道作图题作为课前作业,要求学生将作法写到本子上,但图形另用纸画好并剪下来,带到课堂上经严格检测合格后再贴在练习本上。学生顿时产生了悬念:一百多个三角形如何查得了?2.动手实验,建立模型。到课堂上,布置同桌的学生把同一道题的两个三角形叠合,看是否完全重合,如果不能重合则需检测谁没作准。教师一方面选一批与自己作的能叠合的三角形,也挑出一些不准确的三角形,这样激发了兴趣、加深了印象后启发引导学生归纳,用几何语言描述此事实,得出判定公理1和2。3.适时提问,严格推证。问:“两三角形的两个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它们能全等吗?”学生讨论后教师作出严格的证明。4.归纳小结、寻找规律。再问:“两三角形的六对对应元素中,某三对对应相等,除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边边边能使其全等外,还有没有别的配对方法?”当学生提出“边边角”“角角角”命题后,结合反例说明它们是假命题。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要选择带有情景性、发散性的内容,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同时,采用“发现→明确→应用”的模式来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在完成本节课教与学的任务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加强知识、能力、情感的综合培养。另外要注意这部分内容人文材料的挖掘,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享受数学的美感,领悟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赵晓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新知[J].学生之友,2011(01).
论文作者:阿勒特恩古丽•加吾海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8年3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4/9
标签:角形论文; 全等论文; 学生论文; 定理论文; 边角论文; 方法论文; 公理论文; 《中国教师》2018年3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