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滨水绿地景观设计探讨论文_黄小华

深圳市前海开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1

摘要:水是生物必不可少的的组成部分,世界万物都离不开水。从古至今,人类文明及城市的发展与水密切相关,自然孕育了江河,江河哺育了城市,城市滨水区是自然的延续,是连接自然与城市的重要枢纽。城市滨水绿地具备无与伦比的景观优势和公园特性,是城市滨水活动空间中的重要物质环境基础。

关键词:滨水绿地;植物生态群落;景观营造;设计策略

一、城市滨水绿地规划设计与生态

1、城市滨水绿地概述

城市滨水区(Urban waterfronts space)是指城市范围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其特点是水与陆地共同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城市滨水绿地是指在城市规划用地区域内,与水域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城市公共绿地。其有其他环境无法比拟的亲水性和快适性。

我国的滨水区的发展是在地价上升时期,这些地区没有明显的经济衰退。开发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改善和改进滨水区的环境,推动产业的发展,同时为城市居民争取更多的生活空间。

1.1 城市滨水区综合开发现状

国内许多滨水城市,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背山面水的自然条件对滨水区进行规划整治,使滨水区绿地景观与周围环境协调起来,开发了旅游资源,把滨水区建成城市标志性的景观,同时成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1.2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建设的特点

1)标志性建筑依水而建,带动了滨水区景观规划建设的发展。

2)滨水绿地自然景观与河流的自然过程协调发展。

3)滨水区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

4)滨水区景观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各具特色。

5)为市民提供多种功能的滨水开放空间,满足不同人群对滨水景观的要求。

1.2 城市滨水绿地规划设计的规划原则

1)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

即必须保证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同步发展,使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有机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人们对绿化环境的生理、心理的需求,创造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2)自然生态原则

城市滨水绿地在城市中重要的生态功能要求决定了对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江河岸线的自然生态群落结构,以绿化为主体,以植物造景为主体,创造自然生趣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应恢复水生动植物栖息生境和维护城市生态品质的自然生态发展空间,以恢复城市滨水退化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

3)亲水原则

人有与生俱来的亲水特性,水不仅能够满足我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还能够提高身心的舒适度。作为人们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绝佳去处的滨水绿地,亲水设计成为必不可少的点睛之笔。

4)超大空间尺度原则

现代景观设计的成果是供城市内所有居民和外来游客共同休闲、欣赏、使用的,以建筑体现园林,以园林烘托建筑,因而决定了设计注重设计空间与大自然空间的融合。在广袤空间中创造佳品,以达到“人在画中以作画”的效果。

5)立体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不仅仅是平面设计,而应是全方位的立体设计。立体设计涵养了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两方面:软质景观注重植物的分层,高低立体种植;硬质方法则运用上下平台、道路等等手法进行空间转换和空间高差的创造。

6)文脉延续原则

自然景观整治与人文景观保护相结合,是城市滨水绿地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突出滨水绿地文化内涵的重要原则,特别是对一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名城,要保护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

7)观赏性与功能性并举的原则,既要美化环境,又要考虑其可利用性。

二、城市生态滨水绿地规划设计策略

1、合理功能定位和景观布局

把滨水绿地作为城市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功能安排、体闲活动组织、交通系统等方面与城市主体协调一致。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滨水区与城市、滨水区个开放空间之间的联系。为控制城市天际线和使大众感受到城市的风貌,大多用线型延伸型的滨水绿地。

从景观布局的角度,须将滨水绿地应用于整个城市环境氛围当中,利用滨水绿地的水文化优势将沿线两岸的历史遗迹连接起来,从而达到控制滨水景观和效应综合。进行滨水绿地设计时应用水体作为景线和滨水绿地内在线性为秩序,形成各种高低起伏的景观的绿廊,并成为一条靓丽的滨水绿地风光带同时提供最佳观景点,达到水与景相融,升华整体景观特色。

2、保护利用现有滨水绿地资源

以往的场地设计不考虑或较少考虑场地的自然原始特征,设计往往忽视了生态理念而只注重空间场地的效果。绿化一直处在被动并作为附属进行补充同时起点缀、装饰的作用。而一般情况下绿化作为“图”,人工环境作为“底”。

然而生态的规划设计应具备以下三点:

(1)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自然环境,要求人工建设作为“图”,自然环境作为“底”。

(2)根据大众行为心理学等理论,考虑城市滨水绿地布局要求,并进行合理的构思和空间组织,以达到提高空间利用和减少自然被侵占的效果。

(3)建立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滨水绿地,人工建设是“客”,自然环境是“主”,最终达到共生、和谐的关系。

3、传承历史文化和修复历史遗迹

城市滨水绿地空间作为城市发展很早的区域往往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历史遗迹,因此发掘历史的人文景观在滨水绿地空间的规划建设中是十分必要的。在进行滨水绿地的规划与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当地历史文化和挖掘各种传统历史文化的景观,并且要满足各种景观观赏和功能需求,使得设计构思意境深刻。比如,香水河西岸滨水绿地规划设计中,就以文登学“崇尚文化、崇尚人才、崇尚知识、崇尚奉献、崇尚业绩”和新文登学“自强不息,和谐向上”为主题,传承古老“文登学”精神,赋予“文登学”精神以新的价值观。由文化材料的总结概括结合场地的生态性及功能性提炼出香水河西岸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策略(表1)。设计主要节点以“文登学”三个字为造型,设计出独具文化内涵的活动空间,三个字皆提取于东晋时期山东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图1,2,3)。滨水绿地的规划设计应看待成一个城市开放体憩空间而不是仅作为一项工程的实体建设。

三、滨水绿地植物景观营造

1、恢复原生态景观,展示地域性特色

滨水区绿地植物景观的设计应以恢复、创造适合特定地域生态系统发展演化的空间为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创造宜人的亲水活动空间,不能本末倒置。而且从长远目标来看,恢复滨水区绿地原有的自然地域生态系统空间,对于滨水区绿地特有景观的创造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滨水区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创造实质上就是创建优美的自然植物景观空间。生态的滨水区景观环境也是最自然、最适宜的景观,“自然”的景观环境也是现代人们最为欣赏的环境。滨水区植被环境是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生态性极其脆弱,其规划设计涉及诸多方面,但是缺点往往是优点,利用其生态丰富性的特点来创造生态的、自然的滨水区绿地景观往往是最可取的。

在滨水绿地树种规划设计中尽可能使用乡土树种,保持原有绿地资源,使之体现自然环境的“生态地区特征”,维护当地的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的建构更应是水生、湿生植物与地被、花草、灌丛、乔木等乡土树种的合理结合,使生态系统的自然植被群落结构完整,空间层次清晰。如杭州西溪湿地尽可能保留了原有的乡土树种和绿地资源,展现了其特有的地域特色。

2、生态优先,兼顾美观

滨水绿地的植物配置应依据“生态优先”的原则,在追求形式美时应先考虑生态的植物群落需求,同时考虑植物群落自然规律:垂直结构上,运用乔木层、灌木层和地被层多层次组合,此种群落搭配能更好的体现生态效益,更加促进生物体之间能量交换,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地;水平结构上应用多树种的混交林形式而形成规模,并且注重滨水绿地的整个植物群落系统性和整体性。

滨水绿地的植物景观由各种类别的植物景观组成,滨水绿地的植物景观营造依据水文、地貌和地形等创造类别不同的交错分布的植被斑块。根据滨水绿地带状分布的特征形成植被廊道,遵循生态廊道组建原则。由于考虑滨水绿地的植物分布上的空间连续性,为避免其连通性遭到破坏,应严禁大面积广场和建筑等硬质设施建设。同时根据生态系统的边缘效应来提高滨水绿地植被生长的速度,建立能够适应多种生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最终提高滨水绿地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3、多视角营造优美意境

水对于人来说特别重要,人类对于水非常眷恋,因此在滨水绿地规划设计中要利用滨水绿地意境特色,吸引人们来到这里游玩体憩。道路周围一侧主要种植普通树种并结合行道树进行列植或从植从而达到遮挡视线的效果。水边尽可能少设置游步道,形成具有丰富层次的景观供游人观赏:一是滨水绿地近景景观;二是水面中景景观;三是对岸滨水绿地及建筑远景景观。

四、结束语

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不但是景观和艺术的结合,而且生态处理手法的运用在整个规划设计中至关重要。在城市滨水绿地规划设计中,不能一味追求表面辉煌的工程,应当以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为前提,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改善城市环境和美化人民的安居环境,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吴岩.城市滨水绿地规划设计中地域性理念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2]王燕.基于格局分析的滨水绿地景观生态规划研究:以湘江长株潭段生态经济带为例[D].长沙:中南林学院,2004.

[3]尹永平,詹洪升.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J].科技资讯,2008(20):120—121.

论文作者:黄小华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3

标签:;  ;  ;  ;  ;  ;  ;  ;  

城市生态滨水绿地景观设计探讨论文_黄小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