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上市为何如此艰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企论文,为何如此论文,艰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全国共有私营企业150万家,个体工商户3100多万户,从业人员1.3亿,民营经济的投资比重只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35%,但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却占60%以上,2000年民营经济(包括外资经济)占中国GDP的比重已超过一半。民营企业随着规模扩大,对于资金的需求扩张,不得不从自我积累为主向自我积累和外部融资相结合的方向转变。然而与民营企业对经济增长作出的巨大贡献相比,它所得到的资源却非常有限。目前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中,只有3%是属于民营企业。大量内地民营企业不得不绕道香港上市,因为在内地上市机会太少。中国证监会官员去年9月份曾表示,私营企业占内地上市公司的比例数年后将上升至60%,但实际政策却为非国有企业设置了过高的上市门槛。不管从健全中国股市本身来看,还是从发展中国经济来看,都需要积极推动更多民营企业上市。
半壁江山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一直保持比较高的发展速度,关键在于增量的发展,即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大发展,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迅猛发展,目前已撑起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私营企业150万家,个体工商户3100多万户,从业人员一亿三千万,民营经济的投资比重只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35%,但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却占60%以上。2000年,民营经济(包括外资经济)占中国GDP的比重已超过一半,而在一些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如广东、浙江、福建等,则已超过60%,并且在经济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恰恰是民营经济比重较高的这些省份,经济仍保持较高增长速度。过去几年,私企提供的职位占总量的50%。
民营企业随着规模扩大,对于资金的需求扩张,不得不从自我积累为主向自我积累和外部融资相结合的方向转变。然而,它们始终面临融资渠道不畅的难题。
资金倒错
与民营企业对经济增长作出的巨大贡献相比,它所得到的资源却非常有限。仲大军曾经算过一笔账,中国民间资本每年有近1万亿元流失到国有企业。首先,从1998年开始每年发行1500亿元的建设国债,到2001年是6000亿元,这些国债都转化成为新增的国有企业和国家建设项目,从1995年到2000年的5年间国有固定资产已经从6万亿元增加到10万亿元,国有资本每年都在不知不觉中成倍放大,其资本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民营资本。其次,目前我国银行的居民信贷储蓄达到7万亿,而央行每年新增贷款1.5亿元左右,放贷给国有企业的占70%,仅30%的贷款额度给了非国有经济。
至于股票市场,情况更加恶劣。从1994年1月6日,黑龙江民营企业家张宏伟的“东方集团”(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开始,中国的资本市场才首次有了民营企业的形象。尽管此后有四川民营企业家刘永好家族的新希望在深圳上市,但是,经过10年的资本市场的发展,民营企业的身影还只有寥寥的几家。
当然,稍微能让人满意的是去年。去年1月18日天通股份上市,3月19日,又有康美药业上市。从3月1日起,企业上市程序废除审批制,改为“核准制”,为民营企业上市扫清了政策障碍,长期制约民营企业上市的瓶颈得以打通。在这种大背景下,有多家民营企业得以上市,包括用友软件(5月18日上市)、太太药业(6月8日上市)和广东榕泰(6月12日上市)。仅仅半年时间,就有5家民营企业上市。下半年由于国有股减持大地震,企业上市基本停止。民营企业上市热潮亦嘎然而止。
目前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中,只有3%是属于民营企业,而且,大部分民营上市公司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以民营企业为发起人通过争取到上市额度上市的,大部分是通过收购上市公司的股权,达到借“壳”上市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不论是作为发起人直接上市,还是以借壳上市的方式上市,民营企业在证券市场上的地位日趋重要,早期的如创智科技、新希望、实达电脑、东方集团、哈磁股份等,作为民营企业中的佼佼者,以领先的市场意识、灵活的经营机制,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作为强劲的发展动力,上市后取得更加快速的发展,近年来的经营指标、利润指标都远远高于其它国有上市公司。
墙内开花墙外香
一方面,一些曾在国际市场上上市的超级国有企业在企业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没有多大起色的情况下(有的甚至欠着一屁股债)纷纷杀回境内,在A股市场上再圈一笔巨资;而另一方面,内地民营企业却不得不成群结队地绕道香港上市。据统计,内地民营企业去年在香港上市的集资额,超过了在内地的集资额。民营企业通过在香港证券市场上市,去年共融资180亿港元。尤其是去年12月10日,总部设在绍兴的浙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一举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成为内地第一家在香港主板市场发行H股的民营企业。浙江玻璃共发行H股1.7亿股,募集资金6亿元人民币。
有报道说,尽管这些上市公司在前段时间闹出了“格林柯尔风波”和“欧亚农业事件”,却没有阻挡民营企业上市的热情,香港本地券商同样热情不减。今年内,将有大批内地民营企业赴香港上市集资,创业板和主板都有。这意味着,去年底开始在香港兴起的民营企业上市热,将在今年内进入一个高潮。香港大福证券集团董事总经理黄绍开指出,香港证券业正积极开拓投资银行业务,目标主要集中于内地的民营企业。目前,该集团正紧锣密鼓地为4家内地民营企业安排上香港创业板挂牌,主要是生化类企业。据透露,香港不少券商都像他们一样,手中都抓着10家、8家的民营企业客户,筹划着具体的上市安排。
相对港股而言,内地A股市盈率较高,企业集资金额也就水涨船高,而集资费用又比香港低,为什么民营企业依然热衷到香港上市呢?当然,原因可能有民营企业希望建立国际品牌,可以获取一笔外汇等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在内地上市机会太少。
二板没戏了
这几年,不少人士提议开办二板市场,开始是看着纳斯达克的火爆,主要面对科技创业公司,随后人们大多希望二板能为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创造条件,在二板挂牌的不是国有企业为主,服务于民营企业。不过,去年11月,高层已经彻底否定了在可预见的将来推出二板的可能性。
其实,没有二板,民营企业也是可以上市的。政府想让民营企业上市融资,主板就可以安排,而且最近安排的用友、太太和榕泰以及早就安排了的东方、新希望都是大哥大级的企业;而如果政府不想让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就是设立了创业板也轮不上那些在夹缝中成长的民营企业。
改变态度
那么,政府的态度如何呢?中国证监会官员去年9月份曾表示,相信数年之后,私营企业占内地上市公司的比例,将由现在的不足5%上升至50%。这是个令人高兴的信息。
然而,这个50%的目标能否实现?反正,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证券市场恐怕仍然是以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为宗旨,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重点仍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要想争取上市资格相当困难。虽然有一部《证券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起实际作用的并不是这部基本法律,而是由证监会制订的大量政策。而在这些政策中,国有企业一般享有优先进入资本市场的特权,而对非国有企业而言,则设置了过高的上市门槛。按规定,发行股票须经证监会核准;发行公司债券亦须审批,其资本金要求显然对于非国有经济来说太高不可攀了,财务会计报表的要求也难以做到,因此现行的法律未为非国有经济提供在证券市场融资的有力保障。
但是,不管从健全中国股市本身来看,还是从发展中国经济来看,都需要积极推动更多民营企业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