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形术术后护理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矫形效果的影响论文_黄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四医院 矫形外科)

摘要:目的 探究矫形术术后护理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矫形效果的影响。方法 抽选我科2015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36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实施矫形术的患者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手术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术后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矫形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矫形总有效率为94.4%,护理满意度为100%,分别优于对照组的矫形总有效率72.2%、护理满意度77.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矫形术术后护理干预有助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矫形效果的提高,有助于恢复足部的正常形态及足踝功能,减少后遗症,促使患者正常负重和健康行走,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矫形术;术后护理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talipesequinovarus,或congenital clubfoot)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先天性足部畸形,本病有四种不同的畸形因素,即足内翻(varus)、踝跖屈(equinus)、足前部内收(fore-foot adduction)和胫骨内旋(internal tibial torsion),不同程度畸形因素导致的畸形有较大差异[1]。现抽选我科收治的36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实施矫形术的患者资料为研究对象,以探究矫形术术后护理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矫形效果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一般资料

抽选我科2015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36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实施矫形术的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5~27岁,平均年龄(16.7±0.2)岁。其中僵硬型(内因型)10例,松软型(外因型)26例。将36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1.2临床表现

(1)僵硬型:畸形严重,踝与距下关节跖屈畸形明显,距骨跖屈,可从足背侧皮下摸到突出的距骨头。因跟骨后端上翘藏于胫骨下端后侧,足跟似乎变小,乍看似无足跟而呈棒形,故又称棒形足。跟腱挛缩严重,舟骨位于足内侧深处,靠近距骨头,股骨突向足外侧,足内侧凹下,踝内侧和足跟内侧皮纹增多,而足外侧及背侧皮肤拉紧变薄。当被动背伸外翻时呈僵硬固定。患者站立困难,走路推迟,跛行,扶持站立时可见足外侧或足背着地负重,年龄稍长,跛行明显,软组织与关节僵硬,足小,小腿细,肌萎缩明显,但感觉正常。

(2)松软型:畸形较轻,足跟大小接近正常,踝及足背外侧有轻度皮肤皱褶,小腿肌肉萎缩变细不明显。最大的特点是在被动背伸外翻时可以矫正其马蹄内翻畸形,能使患足达到或接近中立位。

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手术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术后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患肢体位护理

矫形术后的患者大多需石膏外固定以维持术后肢体状态,并减轻疼痛,烤灯照射既可以加快石膏的干燥,同时也可以促进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患者术毕回病房后,护士应尽快使石膏干燥。待石膏干透后,将患肢抬高30°~40°,预防或减轻肿胀[2]。

1.2.2切口及血运的观察和护理

术后护士应密切注意观察,尤其是行管型石膏外固定的患肢末梢的血运,若发现患肢持续剧烈疼痛,并进行性加剧,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被动牵拉引起的剧痛,远侧脉搏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不正常等,要及时汇报给医生,以防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个别手术如三关节融合同时行软组织手术者,手术范围较大,应警惕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致组织坏死的严重并发症,观察切口及周围皮肤的血运,如有异常要及时向医生汇报。

1.2.3肢体延长器固定的护理

肢体延长术后,患者带肢体延长器返回病房。护士应注意观察患肢血运,如有远端疼痛不适,末梢出现血运受限的症状,应及时汇报医生,以防肢体缺血性坏死。要注意并维持患肢的放置位置,以防扭转而影响手术效果,并预防肢体骨突处压疮的形成。保持患者骨牵引针眼及周围皮肤的无菌,每日用酒精滴针眼2次。还应检查外固定器螺丝是否松动,以防固定钢针移位、滑脱而影响手术效果,并叮嘱和监督患者勿自行扭动螺丝及改变固定的长度,以防意外发生[3]。若患者带延长固定器出院,除逐条讲明上述治疗事项外,还应注意定期复诊,拆除固定器及功能锻炼应遵照医嘱进行,不得自行处理。

1.2.4健康教育

(1)功能锻炼指导:对肌腱延长及肌肉替代术的患者,术后待切口疼痛消失、局部无其他异常时,一般3天后,指导患者进行主动收缩肌肉,防止移位肌肉的粘连和肌力的进一步降低。行骨矫形患者术后3天即应行近关节的主动功能锻炼,锻炼次数由少到多,幅度由小到大,固定于石膏内的关节以主动收缩肌肉为主要锻炼方式[4]。白天每隔2~3小时进行一次,每次20分钟左右。以局部感轻度疲劳为准,循序渐进。

(2)康复指导:大部分患者拆线后即要求出院,应向患者讲明手术后功能恢复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患者的耐受力和锻炼的持久性,充分调动患者的主动性,并嘱家属督促患者进行功能锻炼。遵医嘱定期复诊,拆除石膏后可配合活血、通络中药外洗每日2次,每次30分钟,进一步加强锻炼,以促进功能恢复。

2观察指标与结果

2.1矫形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矫形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矫形总有效率比较[例数(%)]

3讨论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发病率为1/1000,男孩为女孩的2倍,可为单侧发病,也可双侧。畸形明显,一出生就能发现,其发病与骨骼、肌肉、神经及遗传等因素有关[5]。其特点为足跟提起,踝关节及前足侧屈,前足内收、内翻,胫骨内旋。由于足跟提起,犹如马蹄,故称马蹄足。根据治疗时的年龄、治疗方法及畸形和僵硬程度,后果亦不同。如能早期适当处理,大多可获满意结果;如不治疗,则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本研究中两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经矫形术结合护理干预后,研究组中,显效11例,有效6例,矫形总有效率为94.4%,18例患者及家属均对护理满意,即护理满意度为100%;对照组中,显效8例,有效5例,矫形总有效率为72.2%,14例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77.8%。研究组患者的矫形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加强矫形术术后护理干预有助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矫形效果的提高,有助于恢复足部的正常形态及足踝功能,减少后遗症,促使患者正常负重和健康行走,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孙佳星,李彬,杨泽宇,等.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发病原因及产前诊断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5,(48):96-98,99.

[2]黄亚玲.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手术治疗的护理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8年,(29):251.

[3]王琼.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手术矫形的护理配合[J].双足与保健,2017,(18).

[4]符文双,王正东,臧晋,周旭松.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的功能训练[J].药物与人,2014,(6):7.

[5]刘颖.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矫形术的护理及康复指导[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8,10(1).

论文作者:黄华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6

标签:;  ;  ;  ;  ;  ;  ;  ;  

矫形术术后护理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矫形效果的影响论文_黄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