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伍德对政治核心概念的独特分析与解读--政治核心概念述评_政治论文

海伍德对政治核心概念的独特分析与解读--政治核心概念述评_政治论文

海伍德对政治学核心概念的独到分析与诠释——《政治学核心概念》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学论文,概念论文,核心论文,独到论文,海伍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692(2007)04-0006-04

政治概念是我们阅读政治类书籍、文章与文件以及讨论政治议题或参与政治活动时经常会遇到的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也是从事政治学教学与研究时难以回避的问题。当我们遇到这类问题时,一个最方便的办法就是查阅有关的工具书与教材。这个办法多半能让我们知道所查阅之术语的含义,但却不能很好地解释政治概念为什么既特别重要又特别费解这样的根本性问题。海伍德不仅精彩地解答了这类问题,还对政治学中非常基础、重要与有争议的100个概念进行了地道、清晰与公允的诠释与阐发。

安德鲁·海伍德(Andrew Heywood)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英国政治学家。他长期致力于政治学基础和政治学理论的研究,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政治的理念与概念》,《政治理论导引》与《政治意识形态导论》。其中,后两部著作已经分别有了第三版和第四版。他还是一位异常出色并获得巨大成功的政治学教科书作者。他于1997年出版的《政治学》一书,不仅广受西方读者的欢迎(目前已经出了第三版),而且被台湾和大陆的政治学者翻译成中文,成了海峡两岸许多学生的政治学基础读物和政治学教师的重要教学参考书。英国政治学者彼得·多利(Peter Dorey)在评价他的一部著作时说,该书“不仅展示了他无可质疑的学术专长,也体现了他对本学科的热情”[1]。这一评价也适合于包括本书在内的海伍德的其他著作。《政治学核心概念》是海伍德以前述著作为基础并能反映其研究特色与精华的一部近作。该书于2000年出版,既是一部特点鲜明的政治学工具书,也是一部具有国际视野与普适性的深入浅出的政治学基础著作。在本书中,作者首先在第一部分中对政治概念的特性与使用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和讨论,然后又分专题对他所选定的政治学核心概念做了精彩的诠释。

一、强调了政治概念的特殊重要性并对此进行了独到的解释。海伍德指出:政治概念是对政治事物的一般性概括,是我们进行政治思考、批评、辩论、解释和分析的工具。“要形成关于政治世界的知识,不能只靠观察,还要开发和提炼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它的概念。”[2]4海伍德同时指出,围绕政治概念而发生的争议也是政治活动本身的重要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政治问题的争论往往可以归结为关于‘术语’真正意义的争辩。相互争论、对抗甚至交战的敌对双方都宣称自己是‘捍卫自由’、‘支持民主’或‘匡扶正义’的一方。”[2]3因此,“概念上的不和,也是政治本身的战场之一。”[2]7他进而又从政治概念的形成(重视归纳),政治语言的使用(学者和政治家不一样)以及政治概念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这三个方面解释了它们对于政治学人和政治分析的“特殊的重要性”。最后,他提醒我们说:“政治学人在使用语言时要格外地小心谨慎:他们必须清晰地定义‘术语’,精确地提炼概念,以避免日常政治争论中经常出现的歪曲。”[2]4

二、探讨了政治概念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特殊问题并进行了有深度的分析。海伍德注意到,概念是很难把握的,而政治概念则尤为如此。它们不仅特别令人费解,而且很容易被人滥用。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它们含糊不清,常常成为敌对和争论的主题;它们可能还‘荷载’着其使用者也不甚了然的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韵味。”“它们有时被赋予的实质内容和重要性要比其实际具有的东西更多和更大。”[2]5在此基础上,他探讨了政治概念与政治事物、政治概念与政治价值的区别和联系,分析了争议性概念引起学术与意识形态争论的原因,从而深刻地揭示了造成政治概念的争议特性与容易被滥用的主要根由。基于这些认识,他还对我们提出了富有启发意义的建议。他指出:概念是解释的工具,而不是现实的近似值,因此,“如果我们把概念误认为是事实,我们就将处于危险之中,就像把指向月亮的手指误认为是月亮本身一样。”[2]8对抗和分歧对把握概念的本质是重要的,因此“我们最好不要以‘对’和‘错’的绝对标准,而只应以‘有效性’的大小为标准,来看待概念。”[2]7

三、对“规范性概念”和“描述性概念”进行了富有启发意义的区分与阐释。如前所述,海伍德把政治概念特别令人困惑并容易引起误解与争议的主因归结为它们对价值与意识形态的“荷载”。因此,他主张将政治概念区分为“规范性概念”与“描述性概念”。规范性概念“指的是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即那些应该,本当或必须产生的东西”;而描述性概念“指的是那些被认定为客观且能显示其存在的‘事实’,即指‘是’什么。”[2]5这样,一个政治概念究竟属于哪个类型,主要就看它是关于“价值”的还是关于“事实”的。应该说,这一区分是可行的,因为在政治学中的确有不少主要以价值、理想、原则与观点为对象的概念,又有不少主要以人物、事件、过程、结构、功能、体系与状态为对象的概念。这两类概念中的前一类具有很强的主观评价色彩,而后一类的评价色彩则很弱或几乎没有。应该说,这样的区分也是有根据的,因为客观与主观、事实与价值之间的确存在着明显的界限,如果不加以适当的区分,我们就不能有效地形成清晰的认识,更不用说进行学术研究了。但是,海伍德也意识到了这种区分的相对性。他指出,“政治概念的问题在于,事实与价值总是相互联系的,即使看起来明显是描述性的概念也‘负载’了一系列道德和意识形态的韵味。”因此,他呼吁,“包括描述性概念和规范性概念在内的所有政治概念,都必须从其使用者的意识形态角度来加以理解。”[2]6

四、展现了作者在政治概念界定与诠释上的学术专长与独到之处。海伍德是一位热衷并擅长于政治概念界定与诠释的学者。他早在1 994年就出版了《政治的理念与概念》这部以政治概念为重要主题的专著,而在他的其他著作和教科书中也很重视政治概念问题。这从有关学者对这些著作的评论中就能看得出来。比如,对《政治学》一书,英国东安吉利牙大学的政治学者约翰·格陵尔威(John Greenaway)就曾这样写到:“这部令人赞叹的教材……自始至终都清晰得让人妒忌。重要与疑难的术语都被解释得特别到位。作者还能始终如一地以不失公允的方式介绍不同的甚至是相左的诠释与定义。”[1]再如,对《政治理论导引》 一书,英国政治学者彼得·多利(Peter Dorey)在“谈论政治学”一文中评论说:该书“不仅提供了对范围甚广的政治理论与概念的格外清楚与有所增益的分析,还精道地展示了它们与现今的政治争论与政治发展的关联性。”[1]这些评价恐怕也免不了一般书评“扬长避短”的俗套,但却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海伍德在政治概念研究上的学术专长与诠释上的独到之处。概念在知识创造、知识再现、知识交流与传播中的作用很突出,这差不多是人人皆知的。但是,在不同的人类活动领域中概念的作用与使用方式却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他能就政治概念在实际应用中的特殊问题进行分析并能对疑难概念进行精到的诠释,这是难能可贵的。

五、体现作者在政治学知识再现与传播上贴近读者与学生的教师情结与风范。海伍德既是一位有声望的著作家,也是一名教师。笔者在网上搜寻过他的介绍,其中最新的有两则。一则说,他是沃平腾学院(Orpington College)的政治学研究主任与课程指导;另一则说,他是克洛依顿学院(Croydon College)的副院长和政府与政治学课程A级考试的主考人。从这两则有些矛盾的介绍中我们所能得出的结论是,海伍德是伦敦郊区一所普通英国高校的一位负有管理和指导责任的政治学教师。《政治学核心概念》一书不仅充分地显示了他在概念问题上的一贯做法和实力,而且还体现了他在政治学知识再现与传播上尽量贴近读者与学生的教师情结与风范。在概念的选择上,他所选定的不仅是政治学教学中那些非常基础而又特别重要的概念,同时也是那些富有争议与很难把握的概念。英国学者高列(W B.Gallie)认为,从推理的角度看,有的概念在本质上是“直截了当”的,没有什么争议;有的概念压根就是“模糊不清”的,很难说得明白;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本质上有争议的概念”,则既充满争议又很有争议价值。这类概念就是那些“从其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其恰当的使用将不可避免地包含关于其恰切用法(究竟为何)的无休止争议”的概念。[3]以此看来,海伍德列入本书的概念,几乎都是政治学中那些在本质上有争议的概念。为了说清楚这些概念,他可谓煞费苦心。为了引导读者注意每个概念的综合特征和功能并方便其进行比较和对照,他先按专题将概念分为七个类别,然后再按英文字母顺序加以排列。为了引导读者分清概念原形及基本界定与概念演化及其理解上的分歧,他又把每个概念的阐释分成了“定义”与“意义”这样两个部分。除了在概念的选择、编排与阐释方式上的这些有别于一般工具书的独特之处外,海伍德的概念诠释风格也是值得一提的。在这方面,给读者的基本感受就是:地道公允、言简意赅、圆润通畅、清新可读。

概念的研究与诠释是一门特殊的学问,有人还把它称为术语学。笔者对此所涉不深,因此难以对海伍德的术语或概念研究做出特别充分、深入与恰切的评价。但在阅读他的一些著作过程中,我还是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看法。我倾向于认为:(1)海伍德迷恋概念但不痴迷概念:他既强调概念的重要性又反对把概念神圣化,因此他不是一个概念拜物教论者;(2)海伍德在概念的诠释上不遗余力,但他并不徒劳于构造“全真”的概念:他对是否存在或能否达成完美或真正的概念持怀疑态度,因此他是一个概念相对主义者;(3)海伍德非常在意同一个事物之不同的概念版本的价值,并同样重视对相互竞争之概念的求同存异,因此他是一个概念多元主义者;(4)海伍德重视规范性概念与描述性概念的区分,但更在意被实证主义者与行为主义者所忽视的规范概念的研究和诠释,因此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概念价值论者或传统主义者;(5)基础性、公允性和普适性,是海伍德政治概念诠释上的突出特点,也是该书受到包括中国读者在内的许多国家读者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政治学核心概念》中的某些脍炙人口的“段子”、某些精彩段落甚或某些概念都已经通过引用、转述等方式介绍到了国内。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海伍德的概念处理方式对于我们这方“水土”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一个人能始终如一地探讨和琢磨政治学的基本学问而又能有所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英国著名学者布尔(H.Bull)曾不无感慨地写道:“我相信,政治学研究中不带偏颇与好恶的传统,就如同一棵脆弱的植株。……其幸存靠的是一种执著,一种并非政治的而是智识与学术的执著,即一种把它视为具有自身道德与自身选择等次的独特的人类活动来加以探究的执著。”[4]海伍德身上不乏这种执著,但在阅读本书和他的其他著作时,我们也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政治概念对待上的公允性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价值中立。用海伍德自己的话说,在政治概念中事实与价值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它们面前,“没有人是可以中立的”[2]6。(2)在政治概念诠释上的公允性不同于政治上的无所作为。《布莱克威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的编者戴维·米勒等就直截了当地说过,“阐述政治观点,于某种意义上本身就是政治活动。”[5](3)在政治概念研究上的公允性不同于科学性或真理性。路易斯.沃思在为卡尔·曼海姆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写序时曾经这样说过,“不仅人们认识不足和自身的错误知识可能造成对事实的歪曲,而且在某种环境下人们没有能力或愿望如实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也可能造成这种歪曲。”[6]10-11这或许也是海伍德在讨论概念拜物教问题时试图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4)政治概念研究中的普适性不能等同于普世性或世界性。政治概念作为高度概括人类政治行为、政治现象与政治观念的术语,的确有它普遍性的一面,而且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与人类交往、交流能力的普遍强化,这个方面还在不断加强。但是,我们所面对的政治世界却基本上仍然是由不同的民族国家构成的。人们既共处于同一个人类社会,又分别生活在不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共同体(国家)之中。这一事实要求我们在对待外国的政治事物、政治理论和政治概念时必须既具有开放的胸怀又具有批判的意识。

不过,说到政治概念的特性以及对政治概念的态度问题,我们就不能不再次想起知识社会学的鼻祖,以研究知识中的政治因素与社会基础而著称的伟大学者曼海姆(Karl Mannheim,1 893-1947)。他从马克思主义出发对“意识形态”和“乌托邦”这两个政治概念进行了卓越的研究并提醒我们:要从人本身,特别是要从人的生存状态中去寻找概念分歧与冲突的社会历史根源。他认为,“词义的变化与每一概念的多种含义,反映了在含义的细微差别中包含了相互对抗的生活方式的对立。”[6]84他指出:“几乎没有一种思想观点,在整个历史上不发生变化,甚至几乎没有一种思想观点现在不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对此规律也不例外。”[6]79因此,他告诫人们:要“学会能动地、全面地思考,而不是静止地思考”;[7]88要“不带党派偏见地分析实际存在的社会状况中的一切可能影响思想的因素”;[6]79要“不断地乐于承认每一种观点都是确定的环境所特有的,而且也乐于通过分析找出这种特殊性由什么构成”;[6]91“当格外广阔的视角需要我们彻底修改自己的基本概念时,不应该把它看作是我们思想的无能。”[6]106

标签:;  ;  ;  ;  

海伍德对政治核心概念的独特分析与解读--政治核心概念述评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