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修课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与困境——以江苏省政治学科新课程改革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省论文,选修课论文,为例论文,过程中论文,困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新课程改革从试点到实施,已近十年,新课程的实施纲要可以说是顶层设计的产物,具有理念新、系统性强、针对性准的特点。然而,一些学校、教师在选修课的落实方面,既遭遇到习惯力量和应试教育的顽强抵抗,也面临客观条件限制、主观努力不足等方面的制约。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需要把顶层设计和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考虑,就高中选修课的教学而言,需要不断调整与创新。事实上,尴尬、漏洞、困难并不可怕,积极弥补、善于修复、迎难而上,就一定会更健全、更强大。
一、选修课在实施过程中的困难
新课程实施纲要规定: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毫无疑问,选修和必修各有特殊的课程功能,各有其特点。一般而言,高中课程中的选修内容,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开设的。选修课的设置目的,一是让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二是突出高中新课程的特点,实现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接班人。但是,就笔者所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将上述目标真正贯彻下去,选修课在高中学校层面上也面临很多困难。
1.客观条件限制
高中学校条件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面临着学生升学的压力。新课程设计了八个领域,至少十三个科目,每个科目都有许多选修模块,每学年都要开的科目至少有十个。在每一学年中,是集中时间让学生选修,还是分散到日常教学当中?如果是集中一个时间段让学生选修,势必打乱必修科目的学习,并不可取。如果是分散在每一周的日常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选修,十多个科目的选修内容,每一科目中又有许多选修模块,如何组织?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相关材料或教材以及教学时间、教学地点、课时、课表、评价方式等等,都要通盘考虑,是一个系统工程。组织得好,协调有序,则进展顺利;组织得不好,有可能举步维艰。笔者发现,很多学校为此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一事不如省一事”的态度,对高中选修课应付了事。江苏省实施新课程已经七年多,客观上看:很多学校把基础课程,如语数英课程的选修内容统一规定,纳入高考内容,各学校都必须统一上一些模块内容;其他学科能省就省,例如政治学科,高一高二很少有学校开设选修课程,只到高三时才开设一门选修,为了减少诸多麻烦,上级主管部门统一要求,只开设《经济学常识》或《国家和国际组织》模块,这样选修课又变成了必修课。如果加上教材的编写和选择、教师的动员、学生的选择,更是困难重重。
2.主观努力不足
由上可知,高中选修课程,若不纳入高考,选修课可能会被逐渐淡化、边缘化,失去选修课开设的意义与价值;若纳入高考,又会面临“穿新鞋、走老路”的困境。事实上,在笔者看来,高中学校的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选修课程的开设。众所周知,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的十字路口,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家长大都不希望开设与高考无关的课程;教师不想开设选修课,因为选修课无法即刻体现教学价值;学生不想上选修课程,高考成绩要紧;学校领导也不想做“无用功”,高考升学率是重中之重。以上各种因素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道堤坝,挡住了选修课程的发展。学校很少有一整套选修管理制度,很少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很少有一个相对公正的评价标准,上级主管部门也缺乏相应的专门部署,这种情况下,要想扭转传统力量的惰性,冲破应试教育的阻碍,笔者认为很难。不仅如此,选修课程的开设,需要教师学识和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需要教材的筛选和编写,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因此,软件条件的积累和创设显得更为急迫。
二、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困扰
新课程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和意义无须质疑,而选修课实施的关键因素是教师。但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却面临着诸多困扰。
1.利益的困扰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在物质和人员准备上做好预案:教师是专职的还是兼职的;是内部的还是外请的;是常态的还是临时的;工作方面的报酬如何确定?实行绩效工资后,如何考核?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资料来源何处,等等,以上涉及利益的问题应做好安排,仔细考虑。教师不是金钱至上者,但是,从学校角度来说,教师利益不去维护,只强调奉献,很可能造成教师的积极性下降、教学效果不佳。如果没有刚性要求,没有量化标准,也会降低选修课质量,降低选修课的魅力。就笔者所知,政治选修课Ⅰ类的六个选修模块,江苏省范围内真正都开设起来或放开由学生自由选择的学校几乎没有。选修课程Ⅱ类型,开设的学校就更少了。
2.认识的模糊
选修课怎么上、选修课与必修课如何区分?教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清晰。选修课肯定与必修课不同,无论从教学宗旨、教学层次、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看,都应有所区别。从教学方式看,必修课实施应循序渐进、线性推进,注重课堂讲授,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而选修课自由度更大一些,可跨越式讲解,以非线性的方式加以实施,可以有专家讲座、学生自学、讨论、实践等多种形式。从教学效果看,必修课传授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技术,保障学生基本学力,培养基本素质,奠定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础,更为强调教学的有效性;而选修课则着眼于学生学科知识的拓展、深化,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更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从教学层次看,必修课强调知识技能的基础性、基本性、系统性与完整性,内容比较稳定;而选修课则关注较深、较广、较新的知识技能与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有较大的弹性,且需要随着时代变化及学生的要求及时调整。从教学宗旨看,必修课侧重共同知识、技能、素质的形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根基;而选修课则侧重拓展学科视野,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特长、个性。笔者发现,许多教师在思想上对以上问题没有清晰的考虑,价值取舍不科学,没有区别两种性质的课程要求,导致选修课的功效与价值大打折扣。
3.学识的挑战
在学识和能力方面,教师上选修课面临的挑战更大。教学理念、教学进度、教材内容、教学方式、考试安排、评价标准都和必修课不一样,选修课更需要与学生平等对话、一起研读,而且在编教材、选课题、编资料、定方案、开发新课程等方面,教师自主性与灵活性更大,这都让教师一时难以适应。可以说,选修课教学中的每一项工作对老师而言都是全新的,而传统教学方式中能力越强的老师,有可能惯性越大,越难以很快适应选修课的教学要求。由于每位教师教学工作量大、任务重,而且选修模块多,每一模块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更新快,各自要求也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须加强选修课教师的在职培训或脱产培训,使他们能尽快地胜任选修课的教学。例如,从高中政治《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六个选修模块看,任何一个模块要想上好,都很不容易。我们都知道在教学上“老师要有一桶水、方能给学生一碗水”的要求,以上这些问题让选修课老师面临着巨大挑战。
4.管理的困难
高考“指挥棒”使得高考分数仍然是现在高校录取新生的最重要凭据。在分数的驱使下,选修课程的组织在万分艰难中蹒跚前行。有些学生看到选修课不与升学挂钩,抱着“随便听听”的态度;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逃避倾向,随意性强、自由散漫,必修学习任务重时,就干脆退出;有些学生舍不得在选修课上下工夫,怕深入,怕扩充,不思进取,应付差事;有些学生把学校和老师辛苦准备的选修课作为休息课或自由课。以上这些问题让过程管理在选修课中尤其困难。学生在选修课的时段往往混乱、无序,选修课程开设的有序性与系统性无法保证。
三、学生在学习选修课过程中的困惑
新课程设计选修内容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地持续发展。然而,这个目的在实践中并没有达成,学生在选修课学习过程中同样存在许多困惑。
1.选择的困惑
不容否认,社会上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态对学生学习与生活影响很大,而家长的意见、成人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思想。学生对选修课有雾中看花的感觉,或无从下手、或摇摆不定。不仅如此,在应试教育条件下,绝大部分的学生更是只考虑高考的分数,不能直接带来高考成绩的内容不选、不学;再加上学生在初中时一直是被分数“死卡死压”地度过,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弱,内生动力不足,不想选择这些“额外”的内容。此外,学生正处于未成年阶段,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成熟,从众心理、盲从心理、攀比心理、逆反心理、求异心理也都会直接冲击选修课程的选择。不少学生不想选择选修,不少学生不愿选择一些板块,有些科目选的人少之又少,学校和老师辛苦劳动极易付之东流。
2.学习方式的困惑
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打破传统死记硬背的被动学习方式,这一任务不仅要靠必修课的改革来完成,实际上选修课程担负的任务更重、责任更大。我们知道,选修课程的初衷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为抓手来组织教学,增强学生的幸福感;以学生为主体,或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在探究和问题中畅游,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获得成功的成就感;以学生全面成长为目标,注重过程和方法的获得,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以生活内容为载体,贴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以合作学习为抓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但是,在现实的选修课教学中,选修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一样,老师讲,学生记,老师走,学生后面行,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学生又一次“被学习”了。例如,江苏省高中政治课,多数地级市都选择《国家和国际组织》为选修内容,在时间和应试的双重压力下,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与必修课没有两样,把上《政治生活》教材的方法照搬过来,甚至因为应试的压力,时间和条件的挤压,比政治生活的内容上得更死板更教条,有些学校就是在考前划书本,让学生背书本,应付考试。
四、评价选修课时的困境
在某种意义上,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也是组织选修课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是怎样评价选修课的质量,评什么、如何评,评价的标准与依据是什么?在高中选修课的教学实践中,评价同样面临着困境。
1.对课程方案的评价
国家专门制定了选修课的实施标准,如果选修课的内容被纳入高考范围,高考成绩往往成为唯一的评价标准,选修课蜕变成为必修课,独立的选修课评价标准无从谈起。没有纳入高考范围的选修课,每一门课的课程方案如何、其存在价值与意义何在、实施的操作性如何、实施目标的设计是否科学、实施的结果怎样,开设的时间、地点、条件、资源,选择的材料,选修课的层次化、弹性化、兴趣化等等方面,都应有一个标准、有一个导向性要求。目前,笔者尚未看到有关部门或者学校制定专门的、全面的选修课课程方案评价标准,特别是选修Ⅱ类的校本课程,更需要有一个评价标准,需要一个推动选修课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2.对教师的评价
如何对选修课教师进行评价?其开设选修课的价值几何?开设过程中对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状况怎么样?是否贯彻了新课程理念?是否符合选修课的目标和特点?开设这门课的结果与效能如何?有效性怎么样?有无推广价值?是否关注了这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是否结合了社会实践?是否走进了学生生活?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有这些都需要专门研究和思考。如果没有规范和要求,仅凭教师兴致开设,结果往往是低效课程。
3.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学习的评价,除了评价学生显性的外部成果,如文化成绩,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具体方式与内在感受。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设计了许多评价方式,如学分制、成长记录袋、研究性课题方案等等,但一些高中学校的落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例如学分制,按照新课程条例规定,学生修满144分才能毕业,且选修学分至少达28分。但在现实中,多数学校都是随便打分,甚至有些选修板块未开,分数也照记不误。有的学校老师还把登记表发下来,交由学生自己打分,学生连哪些板块的知识都分不清,更谈不上客观评分了。再如作为一种过程评价的成长记录袋,每一阶段都应全面、客观、公正地记录。然而,很多学校的学生根本没有成长记录袋,即使有,也是临时登记,没有科学的评价、记录方式,没有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至于研究性课题,更无暇开展。即使是把选修课纳入高考范围,也存在评价的困境。江苏省政治学科,把选修内容纳入了高考范围,一方面,选修课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成了必修课,没有差别,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大部分市选择了《国家和国际组织》作为选修内容,只有泰州市选择《经济学常识》作为选修内容。高考要考虑公平性,出的题目要同样的难度值和离散度,这很难,不同的内容,如何出题?题型要一样,否则难度值和离散度不一样,于是就选择了简析题这一种题型。选修和必修不能交叉,交叉就会出现不公平、无法出题等问题。本来选修课就是必修课的拓宽或加深,选修和必修很多内容是融合在一起的,但融合度和交叉内容不一致。如果选修《经济学常识》内容与必修课内容结合多了,对选修《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学生就不公平。不仅如此,能力培养是隐性的,与教材、学生经验和知识层次都有关系,因而很难科学准确地预测出一个题的能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把选修科题目单独命成一个比较僵死的、简单的形式化题目,防止不公平。这样就导致选修题目成为整张试卷中水平最低的题目。可见,即使将选修课程纳入高考范围,只要不同地区上不同的选修课内容,对选修课的评价也很难。如果想通过活动参与、观察、访谈等方式进行选修课评价,可能更不易做到。
综上所述,高中选修课的开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促进特色学校的发展,其价值和意义毋庸置疑。在实践中出现的这些困难和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选修课发展的空间和条件。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没有‘选择’的教育,不讲‘个性’的教育,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训练’,而不是真正的教育。”正视现实,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的理智选择。笔者认为,教师在上选修课程时要改变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变教本为学本,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强调学生的体验、感悟和内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打造出充满效能、多样化、层次化、弹性化、学生感兴趣的选修课。让我们期盼选修课的春天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