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环境效应实证分析_环境污染论文

江苏工业结构调整的环境效应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江苏论文,结构调整论文,效应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65(2005)02-0033-06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江苏省生态环境面临新的挑战,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的瓶颈因素。环境容量,尤其是水环境容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达到一个十分难以调 和的地步,2003年,废水排放总量达到42亿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9.2%,其中工业废水 排放总量为24.8亿吨,占全国的11.68%[1],对江苏实现两个“率先”形成了实质性障 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10年,基 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城乡环境有比较明显改善。贯彻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 “两个率先”、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对环境质量都提出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有效地控 制环境污染恶化的局面。

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恶化的局面呢?为此,我们首先要寻找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的驱动因子。已有的研究在环境污染的因素分析中取得了不少实质性的成果。概括地讲 ,对地区经济发展中伴随的环境污染恶化成因的研究主要聚集于领导意识薄弱、环保投 资匮乏、执法不严、管理机制滞后等问题上。[2][3]然而在这些问题的表象后面,隐藏 着整个经济结构比例失调、产业关系失衡等深层次矛盾。[3]应该说,这些基于宏观战 略层面的思考对于我国地区环境污染恶化状况的解释力是比较强的。近来的一些研究也 进一步探索了工业结构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于法稳与刘永涛采用灰色理论中的灰色 关联分析法分析对重庆市工业结构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4];陈传明从 理论上研究了闽江流域工业结构与布局对环境的影响[5];个别学者还从行业角度对其 进行了研究。可见,工业结构调整作为环境质量影响的主要因素已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然而,相关的研究却未能深入地分析工业结构与布局对于环境影响的作用机理及其对 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对产业结构调整给予了相当的 重视,调整的力度在不断加大,调整的重点放在了工业结构上。究竟工业结构调整对改 善环境质量的效应能否发挥出来?这一问题还有待我们深入探讨。

本文在探索工业结构调整对于环境效应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结合实证,分析江苏省 的工业结构调整对环境状况改善的实际效果。最后提出结构调整战略进一步实施的政策 建议。

二、工业结构调整的环境效应影响机理

工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工业系统各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 制约的关系。工业结构调整对环境效应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生产与社会因素的变化,影 响区域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水平和类型,具体传递路径见图1。

按照污染程度不同,可将工业分为重污染行业和轻污染行业。由于两类工业的生产规 模、工艺流程及技术水平不同,对资源需求种类及多少、利用效率、产生污染的种类及 多少不同,导致环境效应的不同影响机理。一方面,重污染行业对资源及能源的需求较 大,排放的污染物相对较多,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领域。因此对其实行结构优 化调整能够促进生产工艺的改进、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方式的改变,特别是提高资源 利用效率与减少环境污染排放,从而减弱对资源环境容量的消耗,实现经济、资源与环 境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轻污染行业对资源及能源的需求相对较小,生产及工艺过程 中产生的污染相对较小,结构的调整可以改善社会环境与提高生态环境绿化程度,实现 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善。进一步增加环境科技进步、提高环保投入水平 、增强环保意识等,形成良性循环的体系,即结构调整——环境改善——结构调整。相 反,不合理的工业结构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会使生态环境恶 化,从而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到区域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

三、工业结构调整的环境效应实证分析

1.工业结构调整的环境效应模型检验

按照环境经济学基本原理,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主要因素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这 些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工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环保投资、环保科技水平及政 府管制等。为此,我们建立了环境污染排放量与主要经济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具体如 下:

Y = F(经济发展水平,工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环保投资,环保科技水平、政府管制)

(1)变量及模型的选取

总模型中的因变量Y选择排污总当量,其方法是将分析期内的12种(注:12种主要污染 物包括,废水污染物8种:COD、氰化物、汞、铬、石油类、砷、铅和镉;大气污染物3 种:烟尘、工业粉尘和二氧化硫;固体废物1种: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污染物排放总 量用污染当量(按污染物排放总量收费中采用的收费当量)折算成一个无量纲的变量。选 择排污总当量主要基于以下两个考虑:一是污染总当量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污染物的危 害,并便于统一汇总;二是容易与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相衔接。模型的解释变量包括经 济活动水平(X[,1])、工业结构(X[,2])、城市化水平(X[,3])、环保投资(X[,4])、环保 科技(X[,5])、政府管制(De)。其中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代表经济发展水平,六个污 染比较严重的行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例代表重污染行业比例(注:6种污染严重的行业 包括:电力、煤气及水制造业,黑金属制造业,化工及制品业,纺织业,非金属及制品 业,造纸业。),非农人口代表城市化水平,选择企业污染治理费占GDP比例代表环保投 资水平,以时间趋势代表科技进步,选择政策虚拟变量代表政府管制,其值(0,1)的确 定是根据不同区域环保政策的实施时间设置。

为了直接比较各个影响因素作用力的变化,排污总当量模型采用了双对数函数形式, 具体形式如下:

LnY = β[,0] + β[,1]LnX[,1] + β[,2]LnX[,2] + β[,3]LnX[,3] + β[,4]LnX[,4 ] + β[,5]LnX[,5] + De + μ

(其中β[,0]为常数项,β[,1]、β[,2]、β[,3]、β[,4]、β[,5]为各项变量的系数 ,μ为随机扰动项)

(2)模型估计

模型中使用江苏省及苏南、苏中与苏北1990—2002年间社会经济(2002年可比价)及环 境统计混合截面数据,共39个样本点。

表1 污染总当量模型估计结果

解释变量 估计值T统计检验值

β[,0]

-1.617

-1.11

LN(经济活动水平) 0.310** 2.22

LN(工业结构) 0.929** 2.52

LN(城市化水平)

0.659** 2.56

LN(环保科技进步) -0.487***-5.82

LN(环保投入水平) -0.219* -1.86

De(政府管制) 0.467*** 4.56

调整后的R[2]

0.801

F统计量21.49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1991—2003),江苏省辖市统计年鉴,江苏环保统计资料 和环境质量报告书。

注:“*”、“**”、“***”分别表示统计检验显著水平为10%、5%、1%。

由于回归模型中自变量有不同的单位和不同的方差,不利于我们对各自变量间的相对 重要性作出比较[6],因而为便于比较模型中各自变量对因变量贡献的重要程度,我们 对所选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具体结果如表1。

从T统计值来看,所选的环境污染排放影响因素都通过了统计检验。经济活动水平、工 业结构、环保投资、环保科技水平、城市化水平是影响环境污染排放的主要因素,而政 府管制对环境污染排放的影响在符号上与预期的方向相反。在现有的发展阶段,说明政 府的管制力度远远不能改变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污染物排放量呈现较大波 动现象。从1997年底实行淮河治理及1998年的太湖流域治理政策实施可以看出:江苏省 的排污总当量1998—2000年具有明显下降,由1997年的916.26克当量明显降为1998年的 621.89克当量,继而大幅降到2000年的418.68克当量,但2001、2002年明显反弹,分别 增加到522、505克当量。

从表1可以看出,工业结构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性要远大于其他因素,其标准化系数为0.929,而且在5%的水平下符号显著为正。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重污染行业比重越大, 即每提高1个百分点,环境污染排放就会相应增加0.929个百分点,环境质量就会越差, 充分说明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冲击很大,通过全国环境污染数据也可以得到证实:在污染 物排放中工业废气占65%,工业废水占53%,工业固体废弃物占84%(注:根据2003年中国 统计年鉴计算。)。城市化水平成为仅次于工业结构的第二大增加环境污染的因素,其 他条件不变,每增加1%的非农人口,意味着江苏省环境污染总当量就会增加0.659%。在 1%的显著性水平下,环保科技进步是显著减少环境污染排放的重要变量。经济发展水平 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其标准化系数为0.31,说明经济的发展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 江苏省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进入人均GDP在500~3000美元 这一环境与经济的敏感期[7],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的污染。环保投入虽然 也是减少环境污染的因素,在10%的水平下通过检验,而且标准化系数相对较小,说明 现阶段环境投资力度对控制环境污染恶化趋势是远远不够的,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要控 制环境恶化趋势,环保投资占GDP的1%—1.5%,而江苏省近13年平均只有0.2%。

总之,模拟结果证实,江苏省工业结构是影响环境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重污 染行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因此,专门探讨重污染行业结构调整的环境效应显得尤为重 要。

2.重污染行业结构调整对环境效应的影响

重污染行业对环境效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废”污染物的排放,而废水与废气的污 染又是工业“三废”污染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在此仅讨论结构调整对废水与废气排放 控制的影响。

(1)对废水排放控制的影响

表2显示了江苏省自1991年以来工业产值结构与单位产值废水排放结构的变动情况,由 于十几年来数据变化不大,为简化起见表中只列出1991、1998及2003年的数据。由表2 知,江苏省工业总产值比重中一直占据前6位的行业总产值累计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70% 左右,而产值比重较小的累计占70%左右。将产值比重排序与废水排放强度排序相对照 就可发现,既属于产值比例大又属于单位产值废水排放量大的行业有化工原料及化学制 品业、黑色金属冶炼业,两者工业产值累计占15%左右,同时废水排放强度又大,“强 强联合”的结果使两者的工业废水排放之和占年度排放总量的41%—50%;属于产值比重 高而单位产值废水排放较小的行业有机电设备制造业,产值占24%以上,到2003年增长 到36.7%;此外还有部分高强度排放行业虽然产值比重不在前6位,但仍处于较前的位置 ,使得该行业的废水排放量也很大,如电力煤气及水制造业属于单位产值高排放行业, 由于其产值比重在第8至第10之间,属于中间层次,两者结合使之成为废水排放的主要 行业之一,约占总排放量的14%,处于第3位。由于部分高强度排放行业产值比重过低, 高强度排放行业与高产值比重行业吻合太少,使得产业结构不太符合废水排放控制要求 ,而且这种结构关系在1991—2003年间没有明显改善,这也是在单位产值废水排放普遍 下降的前提下总量排放不能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

表3显示了1991、1998、2003年工业产值比重前六位与后六位结构变化。行业之间单位 产值废水排放最高与最低值之比可达10—12倍,说明了工业废水控制中的各行业产值结 构调整的重要性。从各工业行业产值结构看主要工业行业几乎没有变化,但从工业废水 排放变动角度看,其产值比重的变化尤其是一些单位产值废水排放量大的产值有一些变 化,除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业与石油加工业下降了0.3%与0.6%以外,其余行业均有不同 程度的增加。综合单位产值排放量的六个行业污染排放比重总量有明显变化,由1991年 占全省的70.41%,上升到1998年的76.99%,进而大幅降到66.55%,而产值却仅仅有20.4 1%上升了2个百分点,但相对废水排放强度占全省三分之二的份额显得微不足道。因此 江苏省的工业结构调整总体上不利于废水排放控制。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

(2)对废气排放控制的影响

如前所述,90年代江苏省工业结构变化不大,行业构成关系没有大的变化,但从废气 排放角度分析,十几年间的产值构成变化对废气排放总量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经计算, 江苏省各行业单位产值的废气排放下降幅度较大,可达到80%—90%,说明了九十年代在 经济总量大幅上升的同时,能保持废气排放较为稳定与此有很大关系。表4显示了1991 、1998及2003年工业产值结构与单位产值废气排放结构数据。经观察可知,90年代单位 产值的废气排放一直占据前6位的行业排放量显著高于其他行业,尤其是电力煤气水制 造业其排放量最高,其强度是排放量最小的印刷业的1000多倍。经分析工业产值比重及 单位产值废气排放强度发现,高排放强度的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 和黑色金属冶炼业位居产值的前6位,电力煤气及水制造业位居在8—10位,高产值比重 与高排放相吻合使这4个行业成为废气排放量的主要行业,占排放总量的81%。而排放量 最强的行业中只有纸制品业一个是产值比重低的行业,而且高污染的六个行业污染排放 总量占87%,而工业产值仅占到26%左右,这种产业结构显然不符合废气控制的要求。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

从江苏省二十世纪90年代产值变化过程看,机电设备制造业一直是江苏的主要工业行 业,与其相对应较低的单位产值废气排放量,使得既要控制废气排放总量又要保持经济 增长成为可能。而6个高排放行业,除黑色金属矿冶炼业产值有5.1%的较大幅度增加外 ,其余行业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电力煤气及水制造业及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业产值比 由1991年的3.79%和9.64%分别降到2003年的3.17%及9.21%外,其余多表现出稳定或稳中 趋升的态势。如电力煤气水制造业产值比由1991年的2.42%提高到1998年的3.79%,黑色 金属冶炼业由1991年的3.64%上升到1994年的5.15%,然后才递减到1998年的3.88%,仍 高于1991年的比值,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不利于废气总量控制的。

四、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知,由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工业结构调整主要通过重污染行 业比重及技术水平的变化直接影响环境效应的,清楚地了解工业结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的这一作用机理无疑也能为我们今后完善结构调整战略提供一些启示。

显然,在制定产业政策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把各种产业、各种产品的资源消耗和 环境影响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8]。在工业结构调整中,严格 限制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发展;鼓励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 节约型的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对于现有的污染危害较大的企业进行限期治理、关闭;重 视科技进步在企业技术升级、治理污染的作用,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在工业的合理布 局中,遵循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客观经济规律,遵循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规律,自觉 地运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还要遵循生态规律的要求,努力 在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环境。遵循生态规律,首先要充分利用各地 不同的环境容量资源,因地制宜合理地布局污染工业。其次是要根据气象特点安置污染 工业,划分城市功能区。总之,充分发挥结构调整对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着力于 从工业结构变动趋势和结构调整效应中获得改善环境质量的机遇和动力是摆脱环境与发 展困境的有力手段。

收稿日期:2005-02-24

标签:;  ;  ;  ;  ;  ;  ;  ;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环境效应实证分析_环境污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