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科发展的三大互补性_语言学论文

语言学科发展的三大互补性_语言学论文

语言学科发展三互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一家之言”和“百花齐放”

中国的语言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分分合合,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四大分支的基本格局 。这就是:1)汉语汉字研究。许多单位,建立有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点。2)语言理论与语 言应用研究。许多单位,建立有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点。3)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许 多单位,建立有相关的博士点,即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点。4)外国语言研究。许 多单位,建立有相关的博士点,如欧洲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俄语 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日 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等博士点。四大分支内部,又有诸多不同的领域。比如汉语 言文字研究,包括现代汉语研究、古代汉语研究、方言研究、汉字研究等领域;现代汉 语研究,又包括现代汉语的语音研究、词汇研究、语法研究等领域。

综观中国语言学的各个分支和各个领域,具有共性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创新性理论不多,原创性学说缺乏。这一状况的改变,需要通过大力强调和提 倡,催生“一家之言”。所谓“一家之言”,是指在某一学科中自成一家的学说。研究 问题,不管范围大小,只要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便可以认为是一家之言。小到一篇文 章,提出与别人有所不同的说法,富于新意,可算一家之言;大到总揽一个学科,另辟 蹊径,提出足以影响整体发展的关键性主张和理论,更为一家之言。从前者到后者,往 往是量之积累引发质之变化的过程。学科的发展,特别需要后者。这样的“一家之言” ,是学术发展的前导,是促成学科昌盛的基石。开始提出来的时候,往往是粗糙的,很 不成熟的,但是,无论如何,都应采取由衷欢迎的态度。

其二,学派意识不浓,没有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一状况的改变,需要通 过大力强调和提倡,促使“百花齐放”。所谓“百花齐放”,是指某一学科领域同时存 在多种一家之言,呈现共同繁荣的景象。学术领域,没有“武林至尊”;“一家之言” ,不应“惟我独尊”。任何一个学科领域,没有“一家之言”固然表明其处于低谷状态 ,如果仅有一种居于垄断地位的“一家之言”,也表明其远离成熟。

如果说,形成“一家之言”是一种学术企求,那么,能够容忍“百花齐放”便是一种 学术度量。一个学科领域,应该是一个百花园;百花中,任何色样的花,都是一个品种 ,都应受到尊重。我国语言学界,其实情况并不单一。以理论创新问题来讲,大体有两 条途径。引进国外理论,通过同汉语或少数民族语言相结合的考察验证,从而有所创新 ,这是一条重要途径;关注国外语言学理论及其影响,强调更多地对汉语和少数民族语 言本身特点进行发掘,从而有所创新,这是另一条重要途径。两条途径代表两个倾向, 二者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然,所谓“理论创新”,更准确地说,应该添加中心 语“思考”,说成“理论创新的思考”。因为,就事实而论,我们基本上只是停留在“ 思考”的阶段。正因如此,学者间相互尊重,不同学说群体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十分重 要。钱冠连(2004):“所谓学术的繁荣,就是学派、流派之间竞争的果实。”“学者承 认自己的局限性才可能有流派。……宽容、尊重异己,是产生学派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性 心态。最能考验学者是否具有大家气质的,是如何面对相反的学术主张。”这话极富哲 理。

必须进一步指出的是:一家之言和百花齐放的互补,不仅是企求和度量的互补,而且 还是思路和方针的互补。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多次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 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一文中,他指出:“我们要永远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在《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一文中,他指出:“现在,我们提倡解放思想,重 申毛泽东主席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目的就是创造条件调动全民的积 极性,使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充分地发挥出来。”(皆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当前,在学科建设中,“一马当先,万马奔腾”是一个可行的思路。基本做法是:选 择某“一家”作为“当先”之“一马”,以点带面,促进学术事业的整体繁荣。事实表 明,通过重点培养“当先之马”,创造条件使之在“万马”前头领跑,大有好处。2004 年,教育部组织专家组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进行了评估,笔者去过语言文字研 究方面的四个基地。总体感觉是:实际成绩,比原来的印象和预想的情况要好得多。然 而,如果作长期的考虑,在实施这一有效思路的同时,什么时候都还需要反复强调“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脱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马当先,万马奔腾 ”可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首先,能否带动“万马奔腾”,决定于“一马”能否真 正“当先”。“一马”选不准,反而导致挡路的后果。其次,即使“一马”能“当先” ,一个学科领域是否只能有一群马?换句话说,一个学科领域是否只能出现一个模式、 一种状态、一种风格的一群马,而不容许出现不同模式、不同状态、不同风格的几群马 ?再次,“当先”的“一马”,如果老化了,疲软了,怎么办?动物界,猴王、狮王等等 的更迭,全凭实力,胜者为王,绝对“公平、公开、公正”。然而,人类社会,情况复 杂得多。为了保证有效地替换掉已经落伍的“一马”,必须遵循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 这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所反映的竞争规律。

二 “现代意识”和“朴学精神”

换一个角度来讨论。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又需要“现代意识”和“朴学精神”的互补 。

所谓“现代意识”,也就是“与时俱进”的意识,包括了解世界现状,适应当今需求 ,关注未来发展,体现时代性和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跟循现代意识 的导引,中国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总体上将出现三大线路:其一,在同国外理论的关 系上,将越来越明显地出现“双向接轨”的趋势。一方面,继续引进国外语言学理论, 不断扩大视野,拓展思路,看清国际语言学发展的走向;另一方面,深化对汉语和少数 民族语言的事实发掘,总结出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与方法,力求逐步形成反映自己风格和 成就的学术流派,从而逐步实现跟国外理论的“平等对话”。其二,在同自然科学的关 系上,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将努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 合,是21世纪科学发展的总体走向。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求,中文信息处理的发展是必 然的趋势。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国语言学的学科更新,改变传统研究的纯人文状况 ,促进汉语研究特别是汉语语法研究同信息处理的联姻,使之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实践研 究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其三,在研究成果的深度上,中国语言学的各个分支 和各个领域,都将围绕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开展比以往更有理论意义和实 用价值的专题研究。

所谓“朴学精神”,也就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包含有质朴、实在、有根据、求谨 严等内涵。“朴学”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儒林传第五十八》:“宽(倪宽)有俊材, 初见武帝,语经学。上曰:‘吾始以《尚书》为朴学,弗好,及闻宽说,可观。’”《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道:“朴学,朴实的学问,后来特指清代的考据学。”本文提“朴 学”,是用其原本的意义。由于清代的考据学跟汉语言文字学渊源很深,反映了我们文 化传统中的一种治学精神,因此特地选用到中国的语言研究上面。任何事物都有其负面 影响。现代化的浪潮,激发了国家的大发展,但是,急于求成、醉心摩登、浮躁夸诞、 弄虚作假也随之而泛滥,成了时弊。一件礼品,包装成一个大箱子,里头有实际内容的 却只是巴掌大的一个小盒子。学术界,华而不实的风气越来越严重,令人深感忧虑。因 此,在强调“现代意识”的同时,有必要强调“朴学”这种具有我们民族风格民族气派 的精神。

如果说,“现代意识”指的是一种目标定位,那么,“朴学精神”指的便是一种治学 风格。做学问,不管偏重点如何,解决实际问题都是最重要的。举个小例子来说。2004 年,新加坡教育部华文教材编写组一位先生发来了一个邮件,希望解答一个问题。新加 坡小学华文教材中,有一篇《小时候的孙中山》的课文,其中有这么一句话:“孙中山 看到清兵这样欺压老百姓,心里很生气,所以下定决心,长大后要推翻满清,让人民过 好日子。”有一所学校,一位老师提出了意见:“‘满清’是一时间名词,表示了历史 上某一特定的时间阶段。动词‘推翻’应该接‘满清政府’或‘满清王朝’才行。‘推 翻满清’是不恰当的词语配搭。”邮件中问道:“推翻满清”的配搭到底行不行?

考察可知,“推翻满清”的说法,没有问题。这可以分四层意思来说。第一,语言运 用具有动态性。在特定的“句管控”中,或者说,在特定的句域环境中,“满清”并不 总是表示时段时点。有时,说“满清”,就等于说“满清统治、满清王朝”之类意思。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满清”,清王朝为满人所建,故称“满清”。文芷《曼 殊上人诗册》:“(苏曼殊)为我画一《儿童扑满图》。尔时在清季,我辈正竞谈革命, 扑满者,隐为扑灭满清之意。……”(第六卷上册62页)这里的“扑灭满清”,跟“推翻 满清”近义,“满清”并不是指时段时点,不然,怎么能“扑灭”?金庸《鹿鼎记》: “不住颂扬郑氏在台湾独竖义旗,抗拒满清”(第二十七回),“吴三桂在云南一起义, 双方就夹攻满清”(第三十六回),这里表示的是指抗拒满清统治、夹攻满清王朝的意思 ,十分清楚显豁。第二,双音节的“满清”,若说成单音节,便是“清”。“清”,有 时也表示“满清统治、满清王朝”等意思。金庸《鹿鼎记》:“(陈近南)他一心以反清 复明大业为重”(第十四回)。“反清复明”,即“推翻满清,光复大明”,而“清”或 “满清”都不是指的时段时点。第三,“满清”跟“推翻”配合使用,并不罕见。上网 翻看,可以看到许多实例。比如:“我们革命党用了三十年功夫,流了许多热烈的心血 ,牺牲无数的聪明才力,才推翻满清,变更国体。”(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开幕词》<1924年1月20日>,见孙中山纪念馆,查http://www.zsu.edu.cn/sun /YFhall/work_cont.html)|“这个规律在推翻满清的辛亥革命中是如此,……在今天 的独立和平民主与卖国内战独裁两条战线的斗争中更是如此。”(朱德《祝高树勋将军 起义一周年》,《人民日报》1946年10月31日)|“他是老同盟会员,推翻满清东北起 义时他是军政府的领导人。”(刘白羽《鸭绿江边的安东》,《人民日报》1946年8月17 日)可知,这种用法,早已有之,成了客观事实。第四,“推翻满清”形成一个四字格 。在汉语里,四字格具有大众喜闻乐见的节奏美,因而经常使用,具有很强的容纳力。 比如成语“秋高气爽”,形容秋天天空明净高朗,气候凉爽宜人。若死扣字眼,“秋” 怎么能“高”?不是成语的,往往也被组造成为四字格。比如“鸡犬相闻”,陶渊明《 桃花源记》里用过,郭沫若《屈原》里用过。再看这个例子:“走在丽江的石板小路上 ,你突然感觉自己犹如东晋武陵人,误入桃花源,只见楼宇错落,屋舍俨然,纳西民风 朴素,鸡犬相闻,古意盎然。”(见http://bbs.jiangmen.gov.cn/images/bj008.gif) 这里用“鸡犬相闻”,比出现“鸡犬之声相闻”更具有美感。若死扣字眼,“鸡犬”怎 么能“相闻”?

目前的中国语言研究,各分支各领域深入程度并不平衡。总的说来,许多事实并未描 写详尽,对于大量语言现象的认识还处于懵懂状态,远远不能满足中文信息处理的需求 ,因而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语言研究的理论意识未能贯穿到所有分支或 领域的研究之中,有的分支或领域理论意识较强,但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问题还未能解 决。把“现代意识”和“朴学精神”作为一对关系提出来,并且就上面这个例子摆了一 些语言事实,是想借以强调,解释问题的理论有各种各样,有的时髦,有的质朴,有的 很“外国”,有的很“中国”,不管是什么样的,只有能够回答实际问题,才是最管用 的。学无定法,求变则通;法无定法,适用则灵。当把“现代意识”作为目标定位的时 候,千万不能忽略“朴学精神”的务实学风。

吕叔湘先生在将近90岁的时候写了“有感”二首,其二为:“文章写就供人读,何事 苦营八阵图?洗尽铅华呈本色,梳装莫问入时无。”(《未晚斋语文漫谈》74页)这诗句 ,发自肺腑,令人深省。

三 “引进提高”和“自强自立”

再换一个角度来讨论。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还需要“引进提高”和“自强自立”的互 补。

所谓“引进提高”,是指通过引进国外学术思想、理论和做法,促使本国的研究水平 得到理想的提高。没有引进提高,就没有中国的现代语言学,这是历史事实。季羡林(1 996)指出:“在中国学术史上,无论哲学史、宗教史、艺术史等等,文化交流起了很大 的作用,语言学史何独不然。……从《马氏文通》起到现在整整一百年了。在这一百年 内,中国语言学经历了一个‘现代化’的过程。人们现在常说,所谓‘现代化’,其实 就是引进西方的‘理’,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探索,并不断取得成功的过程。衡之以语 言学的发展过程,这话也是适用的。”季先生的话,代表中国学人的共识。

所谓“自强自立”,是指不依成法,自力更生,自我创造。“引进”的目的,是“提 高”;“提高”的结果,是创造出自己的模式;自己模式的成熟状态,是中国特色学术 流派的形成。笔者(1995)曾指出:一个学科是否成熟,其突出标志应该是这个学科是否 形成了特定的学派或流派。从这一点看,科学跟艺术情况相同。比方说,我国的京剧表 演艺术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高峰,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形成了这“派”那“派”,只要一提 到“梅派”和“程派”,稍有京剧表演艺术知识的人就会知道这是两个具有各自特点的 著名流派。又比方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早已达到了成熟的高峰,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形成 了这“体”那“体”,只要一提到“颜体”,稍有书法艺术知识的人就会知道它是不同 于“柳体”、“欧体”等的有独特风格的书写体,甚至还会知道颜真卿打破了“书贵瘦 硬”的传统书风,开创了二王体系之外的新体。中国语言学,仅就汉语语法学而言,虽 然发展速度很快,但至今仍然缺乏显示成熟的鲜明标志,距离真正成熟还十分遥远。钱 冠连(2004)说得更有深度,更加富于理论色彩:伟大的思想也只能在学派的争鸣与摩擦 中发生。没有学派,就没有该学科的国际地位。没有国际地位,则从根本上取消了我们 的国际交流的话语权。一个民族的某一门学术领域里根本没有学派是非常不妙的情形。 钱文还提出了学派形成的标准,这就是:有代表人物(领军人物)、有成员(以更入行的 话说便是“有核心成员及追随者或支持者”)、有代表作、数得出主要贡献(在理论上解 决了什么重大问题)、有主要学术套路及独特的研究风格。

如果说,“引进提高”指的是一种发展途径,那么,“自强自立”指的便是一种原则 立场。中国语言学要真正做到“同国际接轨”,必须以“能够跟国外理论平等对视”作 为基本出发点,不能引进、引进、再引进,一味跟着跑,永远处于附庸地位。接轨是双 向的,要跟强者接轨,自己必须成为强者。弱国无外交,小羊不可能和狼接轨,在学术 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一方面重视“引进提高”,一方面重视“自强自立”,二者相 互补足,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我们的语言学科才能够真正发展起来。

假若有人质疑:就凭你,能建立学派?我们的回答是:不能这么立论。个人的力量微不 足道,世上没有一个可以包打天下的好汉。好像“众”字,需要三个“人”字互相支撑 ,彼此协作,矗立起铁塔式形象。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正是一种“众”字精神和 气势。一个学派的形成,起码需要三五十年,需要几代人的接力,绝对不能一蹴而就。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由之路。现在,必须大声疾呼,要有一种学派 的意识,要有一种形成学派的追求。有没有这个开端,至关重要。正像一部大剧,没有 序幕,就不会有剧情的发展。

假若有人质疑:中国语言学家能建立起自己的学派吗?我们要反问:为什么不可以?学 科的发展,映射伟大的民族精神。当年,王明从苏联带回来一套一套的理论,但是,不 符合中国的国情。毛泽东把马列主义跟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写出了《论联合政府》 、《新民主主义论》等论著,特别是写出了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在哲学 社会科学领域,毛泽东创建了一个特别大的“中国学派”。毛泽东很了不起,毛泽东是 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我们应该总结“毛泽东的启示”,从而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中国 人,能够干出别人可以做到的任何事情,甚至能够干出令世界震惊的任何事情。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要自强自立,必须正视我们的自身弱点。李宇明(2004)回顾了 一段历史。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是研究句法结构变换的先驱,但是,中国20世纪60 年代引进、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广泛应用的变换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却来自美国语言 学家哈里斯(Z.S.Harris),与《中国文法要略》并无关系;现在流行的“动词中心论” 和动词的“价”的概念,是法国语言学家吕西安·泰尼埃尔1959年出版的《句法结构基 础》中提出来的,比吕叔湘先生晚了十七年。为什么中国前辈学者的创造,不能在世界 上发生其应有影响,甚至也不能在国内发生其应有影响?李文指出:“胡明扬把原因归 结为中文的不通用,但我揣测原因恐怕不只于此,最重要的原因也许是:第一,我国的 语言学不是国际学术的制高点,‘学术之水’难以倒流;第二,理论提出者表述理论的 方式不显豁,影响了理论的传播与继承;第三,我国学术眼光的聚焦点主要在国外,对 本国的研究成果缺乏有意识的梳理,缺乏学派式的继承与发展,缺乏科学的学术批评。 这些不利于学术发展的因素今天并没有多少变化,若不努力革除,上述‘变换分析’和 ‘配价语法’的令人酸楚的‘佳话’,肯定还会复现,那将是中国语言学的最大悲哀。 ”

上述分析都很对,但是,关于“不利于学术发展的因素”,还须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心理自卑。清朝后期以来,外强入侵,国弱受欺,面对洋人,自卑自贬。这在 《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可以看到十分形象的描写。这种状况, 影响我们几代人,在学术研究上也是如此。说一件小事。1981年6月,语法学术讨论会 在密云举行,这是第一届中年语法学者的学术讨论会,吕叔湘、朱德熙二位先生出席了 会议。在“密云会议”上,在讨论到句子类别问题时,笔者谈及高名凯《语法理论》曾 提出“句类”、“句型”、“句模”的三角度分类,话刚出口,一位与会朋友立即打断 ,说:“那是高先生自己提的!”接着,他转谈别的问题,笔者再也没法开口。这件事 ,二十多年来一直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无论什么学说,都是某一个人自己先提出来的 ,为什么外国某人“自己”提出来的就是理论,高先生“自己”提出来的就根本不屑一 提?就因为高先生是中国人?这种心理自卑,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种民族自卑,对于我们的 学科建设,妨害极大。

其次,惯性相斥。说白了,就是文人相轻,彼此间习惯性地相互排斥,也就是所谓“ 同行是冤家”。对于国内同行的成果和说法,或者采取冷漠的态度,不愿关注,或者采 取轻视的态度,不愿肯定。正因如此,本国的可以闪光的东西难以发扬推广,形成气候 ,凸显高处,让世人瞩目。这种状况,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严重程度并不明显 ,而且并非人人如此,国内同仁间是相当团结的;但是,另一方面,这种状况却似无实 有地隐性存在,从“骨子里”发生着潜性影响。学术研究,应该提倡涵容、包容和宽容 。能涵容不同的观点,能包容不同说法的长处,对不同意见能采取宽容的态度,认真考 虑不同说法的合理性。学者间相互学习,相互补足,相互推动,才能创造出涵容、包容 和宽容的学术氛围。一个人是一条龙,两个人便成了两条虫,这种存在于“骨子里”的 劣根性,对于我们的学科建设,同样妨害极大。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不讳疾忌医,敢于正视和革除学术研究中诸如“心理自卑” 、“惯性相斥”之类的不利因素,正是一个民族的伟大之所在。现在,中国已经进入大 振兴时代,正在阔步走向世界。尽管需要时日,只要坚持不懈,中国的语言学,也定能 有所作为,有所创建,以自己的“特色风貌”,展示于世界。

标签:;  ;  ;  ;  ;  

语言学科发展的三大互补性_语言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