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伴随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传统城镇发展途径已不适应城乡发展的要求,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新型城镇化应运而生。在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号召下,以特色生态艺术小镇为代表的城乡建设迎来新的高潮,并迅速成为统筹城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型城镇化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特色生态艺术小镇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不能照搬旧有体系,而目前有关特色小镇研究的视角较为狭窄,缺乏一个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完整体系表述的创新性成果。
关键词:体系;模式;建议
一、外部共生体系构建
特色生态艺术小镇的外部共生要素呈现出繁杂不一性,而其中的部分要素相对与其内部相关因素又往往居于次要地位,因此,对于特色小镇外部共生三要素的研究,有必要对于繁琐的相关条件进行筛选,凝练与特色小镇关联性较强的因素,以利于外部共生体系(单重共生系统)的构建。
1.1模式要素
一般情况下,特色生态艺术小镇作为共生单元与周边城乡建立均衡的共生关系,在外部共生系统中形成互惠共生。但外部共生系统中错综复杂的共生单元,往往在特殊情况下出现层级包含关系,从而导致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效益不均匀流动,在这种情况下互惠共生模式不再适用,通常采取不对称一体化互惠作为共生模式。外部共生系统中共生模式除了按组织和行为分类,另一个特点表现为动态变化性,即在特色生态艺术小镇的建设初期,各类功能尚未完善、道路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也难以齐备,所以共生模式往往采用递进式的偏利间歇共生、非对称连续互惠共生;当特色生态艺术小镇开发建设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共生模式则演化为对称一体化互惠共生、非对称一体化互惠共生。因此,确定合理的共生模式对于特色生态艺术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相反,如果共生模式超出了外部共生体系应有的发展能力,特色生态艺术小镇将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变成“空镇、死镇”,相反远远低于外部共生体系应有的发展能力的共生模式也会阻碍特色生态艺术小镇的发展进程。
1.2环境要素
特色生态艺术小镇外部共生系统中,所有与其相关联的因素整体形成特色生态艺术小镇的共生环境,如果共生系统中的共生单元为并列关系,那么共生外环境结构也较为简单;而如果像上文所提到的具有等级关系共生单元,则通过建立子系统的多重共生系统进行研究。共生系统理论中通常将区域作为外环境,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硬环境为共生系统提供有形物质要素,包括共生系统的自然区位、生态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软环境与硬环境相互补充,为共生系统提供无形信息和能量要素,包括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法律条文、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以及信息技术等,这些共生环境要素同样渗透到特色生态艺术小镇的共生体系之中。
共生系统中的硬环境与软环境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关系,硬环境作为软环境的有形物质载体,软环境又以其无形的驱动力量反作用于硬环境的进一步提升。此外,两种共生环境所提供的要素类型未必在共生系统中实时发挥有效作用,而是因具体的情况和要求推动共生系统的良性运转。对于具有层级包含关系的内环境而言,同样具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
三要素解析完成后,需要对共生界面进行确定,它是共生系统的核心内容,是共生单元之间作用机制的综合反映,也为共生单元提供了紧密联系的互动平台和媒介,保证共生单元之间以共生模式目标良性发展。对于特色生态艺术小镇的外部共生研究发现,决定小镇空间布局方向的因素主要有产业功能、道路交通、生态环境、空间形态等方面,分别构成了共生系统多介质界面。通过对现有特色生态艺术小镇的比对,发现在一些不太成功的特色生态艺术小镇规划建设中,特色生态艺术小镇的开发被视为分期的共生界面建设,发展初期以功能和交通界面建设为主导,优势是发展进程快速、经济效益显著,而在后期完善相应的空间和生态界面。但孤立于完整共生系统的特色生态艺术小镇开发表现出难以顺接和逆转的问题,特色生态艺术小镇也将随着功能和交通的自发诟病而萧条。所以,共生界面虽然是共生三要素的集中体现,却不像共生模式所具有的动态变化性,相反需要在特色生态艺术小镇建设自始自终建立所有共生界面,保证特色生态艺术小镇在多元化的条件下高效可持续发展。
1.2.1内部共生系统空间功能
功能共生是共生理论在产业领域的现实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资料的不断丰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以生产、生活为主的空间很难满足发展的需要,生产、生活加一定服务水平的新空间建设需要不断涌现。因此,在城乡发展中,我们摈弃了以往机械的功能分区,摆脱传统工业和农业等概念的束缚,将空间建设成生产生活和生态高度融合的一体化平台。
1.2.2生态环境
保障生态—经济体系的可持续性,为城市提供人性化的生态基础设施,这一理论对特色生态艺术小镇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建立具有指导意义。在特色生态艺术小镇的生态环境子系统中,以宏观视角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要素进行分析,总结自然环境演变规律,归纳系统特征。以生态安全格局理念为指导,通过微观视角深化要素分异,对于特色生态艺术小镇生态环境相关联的要素从共存关系和整治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建立“人工—自然”相协调的生态系统布局。
1.2.3道路交通
道路不但是特色生态艺术小镇内部空间的骨架,更是联系各功能组团的纽带。良好的外部交通可增加地段达性,良好的内部交通有助于提升各功能片区的连接度,使功能结构更加紧凑。在这样的道路文化影响下,特色生态艺术小镇内部的交通组织在建造交通网络时应以公共属性为导向,借鉴城市“P+R”换乘系统,避免小汽车的穿越,在实现规划范围内人的生活与小镇功能紧密相连的同时与外部紧密联系,从而使特色生态艺术小镇整体交通的发展更加和谐有序。
二、发展模式
2.1产业创新模式
特色生态艺术小镇的提出是国家计划发展城镇经济的政策,特色产业带动城镇经济发展。通过国家政策支持及市场化运作,推动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保留现有优秀产业并发展新兴产业。通过特色生态艺术小镇的特色产业建设,吸引技术、人才和资本聚集,为大学毕业生及年轻人提供创业平台,为高校提供实习基地,并通过建立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为社会为国家提供人才培养的平台,如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互联网小镇、余杭梦想小镇等。
2.2旅游带动模式
特色生态艺术小镇建设规模小,风景优美,设施齐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特色生态艺术小镇条文规定其建设标准为 3A 级以上景区,所以现在的特色生态艺术小镇建设多呈现旅游化趋势。现今旅游产业不仅仅作为特色生态艺术小镇增彩产业,也成为小镇经济建设的主导产业之一。特色生态艺术小镇中的旅游业依托于以下三种类型:
产业旅游:创新产业带动小镇旅游业,城镇旅游推广继而推动经济发展,发挥产业和经济相互促进的作用,如浙江乌镇互联网小镇、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等。
文化旅游:每一个拥有珍贵历史文化的特色生态艺术小镇,都是人类历史中所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特色生态艺术小镇的建设,使得这些历史文化得以很好的保护和延续,如莲都古堰画乡小镇、南浔善琏湖笔小镇、青田石雕小镇等。
生态旅游:紧张不良的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惯促使现代人更注重养生,特色生态艺术小镇优美的生态环境无异于一张金名片,提升了自身对外来游客的吸引力,如仙居神仙氧吧、桐庐健康小镇等。
2.3基于生态弹性的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原则
生态弹性作为构建雨水适应性景观的核心因素,应具备以下特性:系统具有承受雨水冲击时能够保持其功能和结构的能力;系统具有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系统在受到外部干扰后具有自我组织和再更新的能力。因此,具有弹性的雨水适应性景观包含防御干旱缺水情况的能力、遭遇暴雨时的适应能力及抗污染和恢复能力。提升生态弹性增强景观的雨水适应性应注意以下原则。
2.3.1多样性原则
系统多样性可以使系统在面对外界不可抗力干扰时,不同层次的个体或系统能够相互联系和替换,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有利于降低系统崩溃的风险,从而维持提升系统功能的稳定性。例如在城镇雨洪问题出现时,单一的防护系统容易产生结构上的不足,多层次的系统结构可以增强区域应对雨水冲击的能力,从而降低了整个生态系统被破坏的风险。
丰富的物种资源保障了自然生态系统循环稳定的能力。科学研究证明,生态系统越复杂系统就具有越高的稳定性。在规划建造中,根据实际区域的水文条件尽可能多的引入自然物种的类型,通过保证物种多样性建立健康、生态、有活力的发展模式。
2.3.2冗余性原则
适当的冗余可以使系统中某一个体遭到破坏暂时无法执行其功能时使系统有冗余可以进行替用,不至于产生重大影响和损失。从安全角度考虑,当有原始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可以启用备用系统,避免系统无法正常运转的情况出现。但过多的冗余会造成系统未受冲击破坏时造成成本的增加和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在区域的资源基础上对系统未来可能遭遇的风险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为系统设置适度的冗余。
2.3.3自然法原则
自然原始的生态系统都具有应对外界干扰时的自我调节能力,人类活动及社会活动使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过度开发引发更多的问题,例如大面积不透水铺装导致地面雨水径流增加及雨水资源的大量流失引发雨洪。应当考虑到自然系统的承受能力,基于现有资源条件、因素进行创造性的利用,以低影响开发理念为准则,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对自然系统的干扰,从源头解决问题。
2.3.4动态适应性原则
生态弹性理论认为,外界的干扰也是生态系统创新发展的机会,系统应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雨水是水循环系统中重要的水资源,然而为了预防内涝而增加对雨水的排放能力,却忽视了对雨水资源的收集利用可以增加社会经济效益。基础设施在面对外部干扰冲击而增强系统的抗打击能力时,应当同时应对因气候变化、灾害发生时产生的财产损失和潜在的资源损失,在建设上确保有一定程度的适应空间、功能变化及发展的能力。从而使生态系统遭受到外界干扰后留有耐冲击的余地并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和时间,保证社会在灾害后仍可以正常有序的运行。
2.3.5多尺度建设原则
各系统之间的连通性通常是维持正常健康运作的关键,而连通性的提高需要通过建立多尺度嵌套模式来实现。以工程的方式建立系统的连通性,容易在其中一个层次受损时造成系统整体的损伤甚至崩溃。系统之间的多尺度建设,将减弱生态系统的破碎化风险,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区域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也是提升生态系统弹性大小的关键变量。
2.4特色生态艺术小镇的理想模式以人为本的规划
特色生态艺术小镇的建设应当以规划为先,从当地的环境、资源等方面明确其功能定位,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从顶层自上而下完成空间布局优化、特色产业发展、资源合理分配三个方面的统一。
特色生态艺术小镇的建设应当以民生为重,应当以使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好为发展目的。生态可持续性特色生态艺术小镇的成功建设需要政府的支持及民众的参与,所以特色生态艺术小镇建设要尊重民众意愿,调动民众的参与积极性,增加群众中的宣传教育力度,遵循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原则,使特色生态艺术小镇的道路交通、公共设施等都符合人性化设计。
结束语
在特色生态艺术小镇内部共生体系中,本文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打破传统三要素的束缚,针对特色生态艺术小镇的特点,提出以空间功能、道路交通、生态环境和空间形态四个子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各系统形成最优的共生效益为目标,在“系统优化、详细设计”的构架思路下,设计特色生态艺术小镇内部的空间布局。
参考文献
[1]史云贵:《当前我国特色小镇的功能与路径创新》2017
[2]李强:《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2016
[3]王健锋:《生态交错带研究进展》2015
[4]任英文:《以全域思维带动旅游扶贫》2017
[5]李娟:《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研究》2016
论文作者:黄文烨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6
标签:小镇论文; 生态论文; 特色论文; 艺术论文; 系统论文; 模式论文; 功能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