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临海市括苍镇中心校 317028
摘 要: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华的精髓。古诗是语文教材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但在农村小学的古诗教学中,古诗却是无足轻重:简单、功利。学生积累当然也难以达到课标要求。本文通过解析农村古诗教学,谈谈如何提高农村孩子的诗歌素养。
关键词:新课改 农村小学 古诗教学
我国的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极高的思想艺术价值。在数千年的传诵过程中,陶冶、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为华夏文明的辉煌作出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在进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我们现代精英应多接受古典优秀文化的熏陶,取其精华,启迪后人。现时农村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还是一块未完全开垦的地带。
一、营造充满情趣的诗文氛围,引学生进入诗境
我们的目的是感悟诗人通过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也即“诗情画意”的美,所以诵读古诗词首先要“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只有“入境”,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
1.用优美的语言,引学生入境。诗歌是最美的语言。老师用诗歌般的语言进行导入,学生能在很短的时间里进入优美的诗歌情境之中。
2.播放相关优美音乐,引学生入境。音乐能给人以美感,给人以启迪。在古诗教学中,课前引入播放恰当的音乐,一下子就能把学生引入美妙的诗歌意境当中,并能迅速激活学生大脑细胞,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二、巧用课件,古诗教学添色彩
“声形色俱汇,情境意交融”,课件整合了多种信息媒体资源。自从有了课件,课堂教学变得轻松灵动。但是不少的农村教师嫌麻烦,宁可弃之不用。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常会使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迎刃而解。例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障,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儿就散去了;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三、启发学会想象,体会诗人情感
古诗饱含意境美,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应深入挖掘、细细品味,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中,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比如学习《锄禾》一诗,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幅画,然后问大家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学生争着说:“我看到了一个中午,有很大很大的太阳。”“我看到一个农民伯伯在地里锄草,他的衣服全被汗打湿了,他很辛苦。”“我们吃的饭都是农民伯伯的汗水换来的。”……这就是诗中的真实画面,根据学生所说的加以引导,学生就会懂得珍惜劳动、珍惜粮食。小学教材所选的古诗大都是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学习每一首诗如果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画面,那学生对诗的内容无形中就了解了,在引导中也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生活化,努力保持学生兴趣
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如在讲到有关春天景色的诗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田野或者能体会到春天感觉的地方,在那种地方讲解诗句、朗读诗句,会让学生感觉别有一番风味,也会增加学生对古诗文教学的兴趣。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小学生重感性轻理性的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编故事、打擂台、改原作、学绘画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如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我都要分别举行两次诗歌朗诵会。在所学的古诗词中精选20首,让各小组选出代表参加比赛。为了给小组争得荣誉,代表们有的配乐朗诵,有的浅吟低唱,有的编成小品进行表演。这项活动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也更加激起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语文教学改革春风的吹拂,农村古诗教学方法会丰富多彩,古诗教学也回归到诗意与人文,满腹古诗的农村孩子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陈新如 多媒体在古诗教学中的妙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2)。
[3]李雅春 古典诗歌教学探幽[J].阅读与鉴赏,2010,(4)。
论文作者:潘佳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12月总第17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2
标签:古诗论文; 学生论文; 诗歌论文; 画面论文; 香炉论文; 农村论文; 情境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12月总第17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