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立德树人”明确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然而现行中、小学校立德树人工作多停留在表面层次,口号型、运动型、秀场型、时尚型花样繁多,但多缺少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实施自主修为教育,正是解决立德树人落地生根的有效途径和载体。
一、自主修为教育的理论基础
德育理论认为:道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层面构成的统一体。因此,实施自主修为教育正是遵循积极心理暗示原理和德育的“顺从——认同——内化”科学认知原理,采用Franklin自我评价,采用填写和批阅成长记录的方法,让学生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自主修为教育第一步,集体朗读励志宣言,对应于道德认知层面。我们以教育部中、小学生德育大纲为总纲,经过对积极心理学6大美德24项积极力量的系统研究,并从当下中学生存在的德育问题和心理问题切入,把道德认知的内容编写成励志宣言。集体朗读励志宣言,用仪式定义道德认知内容。励志宣言的朗读,要求每天上、下午各读一次,同样的内容需要重复十四天,通过大量的正能量输入,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
自主修为教育第二步,填写成长记录,对应于道德情感层面。《论语•学而》中讲“吾日三省吾身”;《荀子•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道德情感的反省是道德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经过常态的学生填写和导师批阅,成长记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奠定坚实基础。
自主修为教育第三步,行为的自我评价,对应于道德行为层面。具体做法是:学生每天对励志成长的进步,树立好习惯的成功,进行自我评价,给自己打分:极好记4分,很好记3分,好记2分,差记1分。简单易行的评价办法,促使学生自我督促、自我监督、自励成长。
习惯,是在潜意识支配下的行为,而反复刺激是改变潜意识的最好办法。一个德育主题,在自主修为教育的德育模式中,持续进行十四天,每天两次,同样的道德认知内容重复三十多次,大量的重复、高强度的正能量输入,成为了学生改掉坏习惯、树立好习惯的强大动力。
自主修为教育的核心贡献在于:对心理资源进行常态积累,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针对“学习型”习得性无助表现出的学习绝望、学习焦虑、学习苛求三类心理状态,向学生输入积极力量,短时间丰富了心理资源,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力。
通过自主修为教育,使我们的学生明确人生意义、确立理想追求,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自觉自律、自理自立、积极自信、阳光向上成为学生常态。
自主修为教育将使我们的学校发生“四个转变”:
第一是从关注学习成绩到关注全面发展的转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第二是从面向少数学生到面向全体学生的转变。
第三是从“班主任育人”到全员育人的转变。
第四是从成就学生到解放教师的转变,使学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发展。
自主修为教育的两大支柱:
1.实行分层教学,注重学生体验。
2.实行小组合作,注重群体效应。
二、自主修为教育实施策略
1.同学们需要做什么?
学生励志每日三步走,就是以励志为主导给学生以行为动力,每天进行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层次的“训练”。采用的办法是读、思、行。
第一步是“读”,集体朗读励志宣言。要求每天上、下午各一次,同样的一封励志信,要求读两周。朗读的姿势要求是,全体起立,挺胸抬头,双手捧信,齐声朗读。学生励志体系,通过集体朗读励志宣言的方式,实现道德认知。
第二步是“思”,反思与成长记录。自主修为记录册:每天晚上利用5分钟的时间填写成长记录表;下定决心、认真书写;成长记录的要求:只记成功,不记忏悔;只记快乐,不记烦恼。每天点滴记录,促进自我成长。
第三步是“行”,行动与自我评价。学生每天对励志成长的进步树立好习惯的成功进行自我评价,给自己打分,促使学生自我督促、自我监督、自励成长,克服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2.老师需要做什么?
全员育人导师制下的导师育人体系,以导师为工作主体,以学生小组为单位,以导师每月“三步”为主要的育人形式。
第一步,每周一次,对所负责的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进行批阅。通过导师有导向的交流和评价,形成学生个性化的“道德标准”。 成为学生道德情感反思的重要参考。
第二步,每周对负责的小组开展一次小组活动,以活动(可以是打球、座谈、游戏,德育体验活动,德育实践活动等)为载体,以互助关爱进步为目的,师生面对面,生生心连心。
第三步,每周对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有典型问题或有很大潜力的学生,抓一个典型生进行重点育人,重点帮扶。
自主修为教育模式,是一种基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常态化“训练”,经过理论论证和实践验证,能够使中小学校更为有效地开展立德树人工作。
论文作者:王利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0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3
标签:学生论文; 道德论文; 修为论文; 自主论文; 认知论文; 德育论文; 习惯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0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