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国企的明天——解读国企改革中的上海工会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企改革论文,国企论文,上海论文,工会工作论文,明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政府的放权让利起步,历经了厂长负责制——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之后,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改组,企业实行资产重组,一些行业、产业、企业的关停并转,将成为构建中国新的经济体制的一种代价与补偿。这种淘汰就业人口较为集中的加工制造业,调整劳动力结构的严重滞后及不适应状态,从而实现第三产业、新兴产业升级换代的过程,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50~60年代的日本,70年代的拉美国家和80年代的东南亚各国的发展概莫如此。90年代的上海正处在这个历史的转折期。而且,经济结构调整,难度极大,矛盾十分突出。其中,受冲击最大的是——工人。
上海500万职工和上海工会面临着历史的考验。
五大框架构筑“缓冲地带”
改革的序幕拉开以后,近100 万上海职工从原来的工作岗位上走下来,多数人是茫然的。几十年的统包统配、“生老病死由企业包下来”给人们身上罩上了一层光环。他们在这种光环中生活,感到“安全”、“稳定”、“自然”。其中相当一批人依然眷恋着当时的风光,加上年龄偏大、文化低、专业技能差,一时无路可走;另外一部分,确实因为年老体弱或种种不可抗力的因素,生活生命每况愈下。在利益格局的大调整中,如何使这部分职工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让他们看到改革的希望,这是党和政府的要求,也是国企改革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上海工会在短短几年内,在上海市委、市府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有针对性、分层次地开展大规模帮困救助活动,构筑送温暖工程,形成了一套保证改革平稳过渡的全新工作框架。
框架一:大帮困。对弱势群体,上海工会以极大的热情,连续7 年的春节元旦,精心组织送温暖活动。今年,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的领导以及全市数千名机关干部、企业党政工领导深入困难职工家庭,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送到最困难的职工手中。上海工会以“第一责任人”的姿态,当好职工的知情人、报告人、帮助人。他们为10余万名困难职工建立了家庭档案,初步实现了帮困救助与分级管理,与其中1.4万户特困职工家庭建立了定户、定期、定额的结对帮困。 从1994年到1999年,全市工会组织领导干部和积极分子走访职工家庭达421 万人次,送去慰问款8.3亿元。5年来,帮助2600余户家庭脱离贫困。
框架二:大基金。为了给特困职工提供更有效的救助,并从根本上提高职工的抗风险能力,上海工会建立起三级帮困基金,形成了职工互助补充保险体系。有2000多个基层工会组织建立了互助互济组织,参加职工达130万人;本着企业出一点,工会补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原则, 筹集互助基金4亿多元;市总工会还发挥组织优势, 运用市场经济的大数法则,建立起以职工养老互助保险和大病互助保险为主要内容的职工保障互助会,已吸引11500余个基层企事业单位的223万余职工参加。每个职工一年花上百元就可以获得一份养老互助保险;一年花上20元就可以在患恶性肿瘤等七大类几十种大病时获得8000~10000 元的一次性互助保险。
框架三:大网络。上海市总工会在全市十个区县共建立24家职业介绍所,并创办工会劳务机构,举办大型职业介绍、劳务洽谈活动,免费为企业下岗职工牵线搭桥。他们还把视线始终对准择业愿望迫切、家庭生活困难、从业条件较差的大龄下岗职工,优先帮助他们再就业。五年来,共有18万人次经工会介绍或组织劳务实现了再就业。
框架四:大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上海市总工会深知,给一份补助,送一份温暖,不如给一份工作,授一份本领。从1998年起,全市在建立各种补充保障机构的同时,建立起了三级培训制度,市总工会还拿出一幢上万平方米的大楼,投资几百万,创办再就业培训中心,带动全市实施每年培训十几万职工的大培训计划,大力提升职工的技能素质和择业手段。针对下岗职工怕跨出第一步的特点,他们以讲习班的形式,请重新走上岗位的下岗职工现身说法,请招工单位的专家传授技能,请有关方面人员介绍生产自救、办私营企业的政策、法律,并将培训工作经常化、系统化、规范化。同时,建立了东方国贸城、轻纺市场等一批生产自救再就业示范基地,开辟再就业绿色通道,沟通下岗职工与私营企业之间的联系,为择业技能较差的大龄女职工举办专门的技能培训班。上海工会还实施了“千名生产自救带头人培训工作计划”,通过培育一批带头人,帮助和组织职工走上生产自救再就业之路,产生“一加一群”的集体就业效应。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市由各级工会帮助建立的再就业生产自救组织已达627个,吸纳8000多人就业。
框架五:大激励。大批下岗职工在经历了几年痛苦的茫然无措和理性思考之后,开始用行动作出了回答。这个回答的第一姿态,就是昂扬的职业精神。他们不再认为只有在国企和集体企业才算就业,不再认为,要工作只能靠政府,靠组织安排。社会剧烈的变革不仅打破了以往优哉游哉的生活,也使他们的精神视野一下子扩展开来,开始在新的生存坐标上寻找自己的位置。他们似乎发现了,在第三产业中,GDP每增加1%,从业人员就可增加0.78%,上海有80万个家庭可以提供社会服务机会,各项服务累计可产生240万个临时就业机会。 发达国家的社会服务业占社会就业的5%,而上海尚不到其一半。发现了人生新的比照, 使下岗职工产生了创业的冲动。在工会组织和扶植下,家政、快递、商品配送、家庭手工业、城市环保、物业管理大批新型就业岗位上,开始闪现他们的身影。他们不仅找回了往日的自尊,而且造就了一批人才。这几年,从家政、自业服务、生产自救的岗位上涌现了一批先进人物和劳动模范。
为鼓励这些下岗职工,帮助他们尽快站立起来,上海市总工会年初又设立了“职工生产自救创业基金”,对大批跃跃欲试,想走向市场就业,或生产自救创业的下岗职工来说,这无疑又是一个巨大的激励。
当国企改革面临最大最难的人员分流时,当成千上万的下岗职工涌向社会,而我们的社会保障系统尚不完备,尚不能完全覆盖时,当我们的职工因承受改革之痛急需帮助时,上海工会在协助政府促进再就业工作中,以特有的失业救助、失业培训、职介机构以及建立职工生产自救示范基地,引导职工转变观念自立创业,树立推广再就业先进典型,开拓非正规就业渠道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为改革的平稳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构筑的网络、基金、基地、场所,已成为上海国企改革重要的缓冲地带。在这个缓冲地带中,一大批下岗职工重新抖擞精神,再次融入了奔腾的社会潮流之中。
涌动“活力的源泉”
当社会板块重新组合时,动荡总是难免的。当单位的壁垒、行业的壁垒、区域的壁垒等所有的壁垒被打破后,人们开始流动起来。在新型的劳动关系下,更多的职工具有了选择和创造自己命运的机会,更多的企业获取了遵循市场规律定员定额的权利。
仿佛是一夜之隔,因为曾经简单而被一再忽略的劳动关系,突然变得具体、变得复杂、变得突出了。产业结构调整、资产重组、用工制度的改革等,使劳动关系问题凸现出来。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工会、职工,都感受到了,一个稳定健康的劳动关系对社会、对企业、对工人来说都显得至关重要。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率先进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比其它地方工会较早地面对这个新问题,新考验。
转制中,上海有近200万职工签订的是无固定劳动合同, 而企业必须根据市场要求,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经营,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下岗、减人,已成为影响劳动关系的突出焦点。
上海工会认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出现减人下岗,势在必行。但国有企业遇到困难,减人不能也不应该成为惟一的手段。相反,减人是为增效,下岗是为了分流。因此要把减法做成加法和乘法。于是,上钢十厂、菊花针织公司等依靠职工通过优化产业,加强技术更新,产品升级换代等措施,有效防止滑坡,控制岗位流失,不断创造新的岗位的先进典型,被上海工会一批批总结推广,帮助企业正确把握和实施减人增效,下岗分流措施,使广大职工增强搞好国企的信心。上海工会一方面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动员和组织职工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活动,以主人翁的姿态推进国企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一方面旗帜鲜明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主动与企业协商,坚持下岗分流减人增效的方案经职代会审议通过的制度,促进企业规范下岗,规范用工,在激烈的大调整中,保持良好的劳动关系,涌动了企业活力的源泉,保证国企减人、下岗有序进行,保证国企改革健康发展。
上海工会还注重从制度、机制上构筑稳定健康的劳动关系,以此作为工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几年来,上海工会紧紧抓住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这种关系,全方位参与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截至1999年底,上海共有1.4万家企业签订了集体合同,覆盖职工295万人,改制后25家大产业(局)、245 家集团公司都建立了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覆盖职工200多万人,有效地协调了劳动关系、 维护了职工合法权益。上海还在三个区建立了政府代表、企业代表和工会代表三方协调劳动关系机制;在260家企业进行了工资集体协商谈判试点。 上海市总工会还推广总结了机电工会、普陀区总工会等单位按系统、按区域逐步建立起劳动关系的预警机制,使基层的突发性事件得到及时处理和有效控制。
1997年,上海市总工会组建了全国首家职工法律援助中心,并在区县一级工会中建立了30个分中心。一家手表厂60多名职工通过它讨回被挥霍的集资款;一位工程师历时三年之久的被公司无理除名案,在这里画上了句号……许多因困难无力支付律师费的普通职工,也在这里找到了重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希望。该中心成立以来,已免费帮助900 多名职工进行了诉讼和非诉讼调解,为1000余名职工提供了义务法律咨询。目前上海市已有6000余家企业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三四万名专、兼职调解员共调解劳动争议15000多起,上海的劳动仲裁机构已发展到21家,150多名专、兼职劳动仲裁员处理了1.5万多件仲裁案, 上海73个区县局(产业)工会相继成立了工会劳动法律机构,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企业缴纳养老金、住房公积金以及劳动合同签订等大规模监督活动,一个庞大的职工法律服务网络已经形成,依法调节劳动关系的机制逐步完善。
找回主人的感觉
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职工不断地思考:“现在我们还是不是企业的主人?”“我们是不是挂钥匙的丫环,当家不做主?”针对部分经营者依靠职工办企业思想淡薄,对企业改革等重大问题搞少数人说了算,忽视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和权利的问题,上海市总工会在构筑法人治理结构过程中,于1995年就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坚持:健全职代会制度;改革方案必须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必须建立职工董事、监事制度;必须建立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有条件的应建立职工持股会等。让职工知情当家,全面推进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
职代会是职工实行民主权利的重要形式。据资料显示,目前上海各类基层企事业单位职代会建制率达到74.19%, 其中国有企业建制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企业改革方案由职代会通过,职代会参与企业工资奖金的分配,开展对企业党政领导的民主评议、企业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职工养老、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缴纳情况向职代会报告,以职代会为载体,推广厂务公开工作,职代会的内容得到不断充实。上海有10655家企业实行职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3885 家企业实行厂务公开,7675家企业业务招待费向职代会报告。职代会正在成为企事业单位职工表达意愿要求的议事机构和职工表达意愿要求的议事机构和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基本途径。
去年6月8日,上海浦东新区公路署在向社会公开招聘中层干部时,18名应聘者发现,决定他们命运的主考官中,有8 名是工会和职工代表;同样在去年的7月6日,上海市百十二店309 名职工直接投票选举总经理,由职工给经营者颁发上岗证。上海建工集团、华谊化工集团等都在一些企业实行直选、聘用经营者。另据对1754家公司制企业的调查,职工代表进入董事会的达到56.6%,进入监事会的达到50.3 %, 全市有2041家企业工会主席作为职工代表进入董事会,参与企业的高层次决策。这些由工会代表职工、组织职工直接参与企业管理的新举措,大大丰富了“主人翁”内涵,让职工找回了当家作主的感觉。
上海工会的实践证明,职工作为企业重要的利益体,其地位和权利在改制后形成的法人治理结构中得到了体现,上海工会的这种探索,对于在改革深化的条件下如何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如何加强基层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如何形成企业内部民主监督和权利制衡的有效机制,实现劳动者的民主权利等,均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分配机制的市场化,是国企改革发展到攻坚阶段,迫切需要直面的问题。曾经,不少青年人一边留恋着国企凝聚力工程的温馨,一边还是义无反顾地奔赴外企争高薪;留下的人数着每月的工资,感到技能高低带来的收入变化仍然水波不惊。
这样的感受并非空穴来风。前两年,上海市总在对近千家企业职工收入情况做调查时,职工目前单位内收入与自身的文化程度和技术等级的相关系数为0.25,呈正弱相关。如何建立科学的分配机制呢?当时研究人员就指出,可以引进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解决收入问题的重要措施——工资谈判制度。
谈判,意味着工资集体协商。这向工会干部提出了挑战。企业的经济效益,工资成本率,政府发布的工资增长指导线和物价消费指数,你了解吗?这将决定工会干部的维权水平。
率先步入的是上海机电工会。工资涉及职工最根本利益,所以协商以前,必须听取职工意见,事先将工资调整方案送到协商代表手中,让他们研究讨论,既学习有关政策法规,又要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过反复探讨,一种新颖的工资决定机制破土而出。就企业而言,公司工会干部每个季度到下属30个分会——召开座谈会,了解职工关心的奖金;每人每季度走访四个职能部门了解动态,并填写反馈表;劳动关系预警机制责任人每月报告职工动向……在这个基础上,该局工会与行政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采取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方式,决定企业的工资分配。上海市总工会认为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劳动力资源优化组合的重要做法,抓住了维护职工权益的“牛鼻子”。于是,全市工会系统大规模推广活动迅速展开,目前已有260 家企业开始了工资协商(谈判)试点。一张依照劳动法规编就的维权网,在上海形成了。
实施新工程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年代,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工会干部来说,既辛苦又幸运,变革的社会和变动的生活,虽然给他们提出要解也解不尽的难题,但也为处理这些难题,提供了空前的客观生活支持。因为大变革的社会产生了许多新事物、新问题,改革的发展又空前急切并“残酷”地要求人们不能不直面现实,不允许任何形式的逃遁。在这急切的“现实”面前,社会对于各种命题的题解,表现出迫切的希望,进而要求处于这一时代的人们必须竭尽全力寻求创新。
1998年6月,就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之后, 工会怎样维护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如何引导职工转变就业观念,如何合法保护下岗职工的合法权益、如何在协调职工内部利益矛盾等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市总工会主席包信宝,在上海市工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郑重提出了建立面向新世纪的上海工会六大工作体系的创新思想。
——以维护职工就业、分配、社会保障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职工经济权益保障工作体系;
——以确保职工在企业中的民主政治权利,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为目标的职工民主管理工作体系;
——以立法参与、法律监督、法律援助为主要内容、促进依法维权、依法治会的工会法律工作体系;
——以促进职工素质全面提高,切实维护职工精神文明权益为中心的工会教育工作体系;
——以市县局(产业)、基层工会三个层次工会企事业、职工技协经济实体、退管会经济实体三方面构成的工会企事业工作体系;
——以“依托产业,强化地区,精简机构,科学管理”为基本原则,实现工会组织群众化、民主化、法制化为目标的工会自身建设工作体系。
这六大体系,犹如六根巨大的支柱,为上海工会的工作支撑起一个全新的框架。其崭新的思维和观念,使上海工会在当今时代的潮流中,找到了自己的历史方位。其中不仅总结了近几年来上海各级工会开拓创新、颇具特色的新鲜经验,并且清晰地突出了工会的基本职能,明确了工会的主要任务。六大体系由于充分体现了对社会和职工高度负责的精神,推出之后,赢得了职工的广泛赞誉。
上海市总工会主席包信宝认为,上海之所以能提出这样的工作体系,不仅因为上海是我国职工最为集中的特大型城市,而且始终处于时代发展的潮头,因此,上海工会工作比其他地区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更早,更复杂,同样也意味着工会工作领域更广阔,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六大体系的提出作为上海贯彻工会工作总体思路,探索具有上海特色的城市工会工作新格局的思考,仅仅是开始,重要的是按这个体系一件件地落实、解决、开拓。比如,今年上海工会要在协助政府劳动部门推进就业计划,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方面有新的突破,要做到“六个一批”,即:组织,支持,扶持职工生产自救解决一批,年内创办1000个生产自救组织和基地,实现10000名职工集体就业;通过职业介绍、 创办三产安置一批,年内要帮助30000多名职工重新就业; 组织再就业带头人带领一批,今年要培养选拔2000名生产自救带头人,并由他们带领下岗职工再就业;全会动员培养一批,今年要完成10万名下岗职工的职业培训;协助企业分流一批;引导职工转变观念,到私营企业就业一批。与此同时,上海将壮大各级工会帮困基金,加大对职工的救助力度, 在未来五年内,实现全市三级帮困基金每年增长10%和总量达到8亿元目标,实现每年可提供4000万元帮困资金和救助10万名特困职工的帮困能力。探索“不让一个特困职工子女因缴不出学费而失学”的帮困助学举措,全市工会继续确保每年2万名下岗职工再就业;同时,要在3年内,在全市国有企业中基本实现厂务公开,并实行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 2年内,在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公司中建立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制度……
翻开新近公布的资料,近五年,上海累计有1028户国有企业被实施兼并破产,数十亿劣质资产被核销,国有企业实现了大规模的战略重组。1999年与1995年相比,上海全资国有资本在工业总资本中比例下降了12个百分点,而国有经济在净资产、增加值、上缴利税总额等总量指标上都始终保持增长势头,经济效益在全国名列前茅,在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发挥了国家队作用……
在国民经济的战略大调整中,上海顺利地实现了城市功能、产业结构的划时代调整和历史性飞跃,100 万职工实现了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分流。
这一切是来之不易的。上海500万名职工在这场划时代的变革中, 经受了考验,上海工会在这场划时代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标签:劳动关系论文; 企业工会论文; 职代会报告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工会工作总结论文; 经济论文; 职工代表大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