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广义本体论导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体系的重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体论论文,图书馆学论文,导论论文,广义论文,研究对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04)05-0002-05
图书馆学在新的世纪应该有新的气象。我们需要全面回顾图书馆学的历史演变,深刻反思它的现实境遇,殷切展望它的未来趋向。[1]严格地说,传统图书馆学是一种经验科学体系,它必须向理论科学体系转换。当代图书馆学应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主要的任务是:①明确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体系;②建立图书馆学辩证逻辑体系;③形成图书馆学基本概念体系;④确定图书馆学基本原理体系。
从范式的角度看,图书馆学近二百年的历史主要是“客体—中介”综合范式形成与转换的历史;目前它面临着全面的范式转换,而转换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它可能形成的新范式是“本体—客体—中介—主体”综合范式。该综合范式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广义本体范式,它致力于揭示和描述图书馆存在及运动的整体统一图景。因此,图书馆存在及运动的广义本体论研究可能是传统图书馆学向当代图书馆学体系转换的解决方案之一。
为了提升图书馆学的学科品质,中国图书馆新老学人正在致力于建构新的理论体系,特别是新的基础理论体系,且已呈现出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态势。[2][3][4]笔者的图书馆广义本体论系列研究乐于参与其中,企盼能给当代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作为导论,本文仅限于提出基本命题,界定一些重要概念,给出若干研究模型,为进一步的论述作理论上的准备。
1. 从传统本体论到广义本体论
1.1 传统本体论及其超越
自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赋予本体问题在哲学研究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后,关于本体的理论即本体论始终是整个哲学大厦的基础。传统本体论有三个主要特征,即超验性、思辨性和终极性,它指向对人及其思维与世界内在统一的基本原理的终极占有和终极解释,力图以这种解释为人类存在和发展提供永恒不变的支撑点。[5]由于传统本体论的各种终极解释以自身为依据,使自己陷入了无法解脱的解释循环中。
传统本体论的局限性受到现代哲学的全面批判和超越。主要表现在:①科学主义的思路拒斥之。强调哲学应以自然科学为根据,其积极意义是准确指出了传统本体论的不足,凸现了科学的重要性,但缺陷在于放弃了终极追求,在实质上放弃了对人类命运的关爱;②人文主义的思路改造之。强调以人现有的处境及在这种处境下的行为为根据,其积极意义是从主客二元分离转向了主体内在结构的研究,重视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但缺陷在于对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的理解的片面性;③马克思哲学的思路革命之。在马克思看来,世界不是某种在人之外的神秘的自在之物,而是经过人的活动参与改造的世界,认为物质和实践都是现实世界的决定因素,[6]在批判传统本体论以及当时的现实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完成了本体论乃至整个哲学的实践转向。在上述三种思路中,马克思哲学的思路实现了对传统本体论的根本性超越。
现代哲学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曾经使本体论在哲学中的地位受到动摇,经过康德的阐述,特别是当代分析哲学家蒯因的诠释,其地位又得到了恢复。在蒯因这里,本体论不再是真理性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种信念,他说,“一个人的本体论对于据以解释一切经验乃至最平常经验的概念结构来说,是基本的”;[7]本体论承诺也不再是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而是知识建构的理论基本前提或思维的逻辑起点,他说,“当我探求某个学说或一套理论的本体论承诺时,我所问的只是,按照那个理论有何物存在”。[7]
总的来说,当代哲学对本体论在哲学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持肯定态度,并从哲学与人的“生活世界”的关系、哲学本性与人性的关系等方面论证了它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指出人的超越本性和超越性存在方式是本体论问题的深层人性根据,而哲学思维的致极性和超越性是本体论研究的思维根据,[8]主张按照“理论承诺”的思路促进本体论的新生。[5]
1.2 广义本体论的提出
本体论会随着社会实践和时代发展而相应地更新自己的形式,并从一定侧面反映时代精神。研究马克思本体论思想并揭示其当代意义显然是建构当代本体论的起点。我国哲学家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作了各有特色的解读,如“社会存在本体论”、[8]“实践本体论”、[5]“实践生成本体论”、[9]“感性实践生成本体论”,[10]等等。笔者认为,建构广义本体论是当代哲学的一种可行选择。
所谓广义本体论,是指一种涵义全面、彻底唯物、实践辩证、回归人性的本体论思想体系。它强调开放的姿态和实践的眼光对于本体论发展的重大意义,致力于消解本体论思想体系内在的悖论,旨在提供一种整体的解释或改造框架。其主要“理论承诺”是:
①相对于涵义狭窄的本体论,它是一种涵义全面的本体论思想。广义本体论无意纠缠于“本体”概念或定义的统一问题,倾向采用学界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理解,坚持本体论应研究整个现象世界的基质、载体、本质、本性和终极的存在,强调运用上述理论结论对现实世界的由来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对现实世界进行合理的改造。
②相对于不彻底的本体论,它是一种相对彻底的本体论思想。广义本体论坚持物质是整个现象世界的唯一本体,而物质运动所产生的一切事物不过是有着具体形式的本体,认为物质运动虽然不是整个现象世界的本体,但由于运动与物质的不可分割性使它必然具有本体的意义。
③相对于唯心预成的本体论,它是一种唯物生成的本体论。广义本体论反对传统本体论关于本体就是终极存在和原始存在的预成性观点,认为本体处于不断的生成、发展和变化之中,由于人类及其实践的出现,本体逐渐被区分具有能动本性的本体(即主体)、具有传动本性的本体(即中介)、具有受动本性的本体(即客体)和具有自动本性的本体(即狭义本体),这些本体类型在人类实践的推动下继续生成、发展和变化。
④相对于抽象实体性的本体论,它是一种具体关系性的本体论。广义本体论反对传统本体论把本体看作机械静止的抽象实体,坚持本体是具体本体类型与具体辩证关系的统一,认为具体本体类型在社会实践中呈现为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的关系,推动着自身从低级简单的形态向高级复杂的形态演进。
⑤相对于以物为中心的本体论,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作为能动性本体,人可以认识和改造整个本体,广义本体论认为所有进步的社会实践都是主体通过中介作用客体进而影响狭义本体的积极行动,表现为本体的应然性扩张和必然性缩小,是人自身的发展和人的本质全面实现的现实环节。
⑥相对于坚持单一本质的本体论来说,它是一种坚持多重本质的本体论。广义本体论认为,本体的本质是多重性的:从本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层次看,它的本质是自在;从本体是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存在的层次看,它的本质是彼在;从本体是人掌握和运用的关联存在的层次看,它的本质是此在;从本体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觉存在的层次看,它的本质是应在。总之,为了实践的需要,对其本质的揭示应无限展开。
2. 图书馆广义本体论
图书馆的存在及运动构成着自己独特的现象世界。为了合理地解释和改造图书馆的存在及运动,必须对它进行广义本体论的考察。
2.1 图书馆“广义本体”
图书馆的存在及运动作为整个现象世界的一部分,具有整个现象世界的本体特征,归根到底,是一种独特的本体存在及运动。图书馆本体为满足人类共享知识的需要而生成,面向人的自由和人类的解放。由于人类的实践,它被进一步区分为图书馆狭义本体、图书馆客体、图书馆中介和图书馆主体,而这些本体类型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又彼此统一。在实现人类共有共享知识的过程中,它始终要求人类社会来共建共管,从而共同推动着图书馆本体的进步。[11](附图1)
图1 图书馆“广义本体”模型
2.2 图书馆“狭义本体”
图书馆狭义本体特指图书馆的客体、中介和主体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环境、前提等背景因素的总和。作为世界本体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独特的物质存在。作为自然本体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独特的自然存在。作为社会本体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存在。作为社会本体中实践体系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独特的实践存在。作为实践体系分工中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作为文化事业分工中文化交流体系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交流存在。依此类推,它分别是:文化中介服务存在;信息管理存在;知识管理存在;知识组织存在;知识集合存在;知识全息存在;知识记忆存在;知识共有存在;知识共享存在。图书馆狭义本体是上述由低级层次到高级层次的各种独特存在的统一体。图书馆狭义本体的核心价值追求是促进和实现人类共享知识。图书馆的客体、中介和主体基于图书馆狭义本体的核心价值追求而生成、发展和变化。(附图2)
图2 图书馆“狭义本体”模型
2.3 图书馆“客体”
图书馆客体特指图书馆主体通过实践而创造、解释、改造的自身之外的要素、结构、功能、类型等实体性因素的总和。基于人类社会实践,它从具有自动本性的图书馆狭义本体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具有受动本性的图书馆本体部分。图书馆的独特存在及运动构成着自己独特的客体要素体系,包括特殊的主体要素子体系、工具要素子体系和物体要素子体系。受人类社会实践状况的制约和决定,图书馆客体的所有要素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联结方式各不相同,呈现为不同的结构体系,包括不同的形式结构子体系、空间结构子体系、时间结构子体系和能量结构子体系。[12]图书馆客体的功能体系是一个开放性和成长性的动态体系,包括知识保存功能子体系、知识传播子体系和知识创新子体系,它决定于自身的要素体系、结构体系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状况。由于社会分工的多样化和专门化,图书馆客体为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知识需求而分化为不同的客体类型体系,包括公共图书馆子体系、行业图书馆子体系和社区图书馆子体系,[12]是图书馆客体的要素、结构和功能的具体结合形式。图书馆客体作为上述多重对象性体系的统一体,是图书馆的主体和中介的存在及运动的直接基础。(附图3)
图3 图书馆“客体”模型
2.4 图书馆“中介”
图书馆中介特指图书馆主体在实践过程中用于解释、改造和创造图书馆客体的发现、技术、方法、标准等工具性因素的总和。在图书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它从具有受动本性的图书馆客体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具有传动本性的图书馆本体部分。“图书馆发现”作为人类社会对图书馆广义本体及其组成部分的发展规律和新现象的认识,是图书馆中介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素。“图书馆工作技术”作为基于图书馆发现、为满足人类社会知识需求而形成的创造、改造和利用图书馆广义本体及其组成部分的物质手段和操作程序,是图书馆中介发展,特别是变革的关键因素。“图书馆工作方法”作为基于图书馆技术、为开展图书馆实际工作而形成的常规办法和特定程序,是图书馆中介的中心组成因素。“图书馆工作标准”作为基于总结相对成熟的图书馆技术和方法、为指导图书馆实际工作而形成的强制性、限定性的准则体系,是图书馆中介的核心组成因素。图书馆中介作为上述对象体系的统一体,是联系图书馆主体和客体的纽带。(附图4)
图4 图书馆“中介”模型
2.5 图书馆“主体”
图书馆主体特指图书馆广义本体存在及运动中的社会、行业、团体、个体等能动性因素的总和。基于人类社会实践,它从具有自动本性的图书馆狭义本体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具有能动本性的图书馆本体部分,使图书馆广义本体形成并发展为“能动—传动—受动—自动”的辩证统一体系。从社会群体的层面看,从大到小的图书馆主体依次是人类社会、国际社会、国家社会(民族社会)、地区社会、社区。从行业群体的层面看,从大到小的图书馆主体依次是国际行业、国家行业、地区行业、基层行业。从团体的层面看,图书馆主体包括具有不同职能的国家机构、政治组织、社会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专业组织。从个体的层面看,图书馆主体包括处于不同角色的规划者、投资者、领导者、管理者、研究者、用户等独特个体。图书馆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为了人的自由本质的实现而自我创造与发展,既是图书馆事业的共创和共建者,也是图书馆事业的共有者和共享者。(附图5)
图5 图书馆“主体”模型
2.6 图书馆“本质”
在广义本体论的视野里,任何事物都不存在单一的本质。因此,我们对图书馆本质的讨论只能是多层面的。上述五个概论的基本结论,就是对图书馆本质的分层揭示。在此基础上,可以认为图书馆的本质是人类共享知识的实现体系。它包括以下4层涵义:①图书馆的存在及运动源于人类、依靠人类、为了人类;②图书馆的存在及运动以满足人类共享知识需求为独特的终极追求;③图书馆的存在及运动以实现体系的姿态致力于解决实际满足人类共享知识的有限性与人类需要共享知识的无限性的矛盾;④人类共享知识的程度取决于自己创造和发展图书馆存在及运动的程度。
3. 当代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体系的构建
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规定着图书馆学研究的内容,也规定着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内容。因此,要推进传统图书馆学向当代图书馆学转换,必须重估图书馆学以往的研究对象认识,按照“深入的整合的认识阶段”[12]的要求,建立新型的研究对象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在进一步明确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提出了信息说、资源说、符号说、获得说、流通说、控制说、时空说等代表性观点。这些观点的学术成就不言而喻,但是都呈现一定的狭窄性,即它们所确立的研究对象只是图书馆存在及运动现象的局部,而不是整体。要对图书馆存在及运动现象作整体认识和研究,必须更新研究方法,可行的思路就是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确立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体系。
根据图书馆广义本体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体系包括以下五个二级体系:①广义本体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体系。具体的研究对象包括图书馆的一般性(含审美性、伦理性)存在及运动、发展性(含战略性、现代化)存在及运动、历史性(含世界性、国别性、区域性、专门性)存在及运动、趋向性存在及运动、学术性(含比较性、方法性)存在及运动;②狭义本体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体系。具体的研究对象包括图书馆的社会行为存在及运动、文化性存在及运动、交流行为存在及运动、信息运动及过程、知识运动及过程、经济行为存在及运动、教育行为存在及运动、法律行为存在及运动。③客体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体系。具体的研究对象包括图书馆的知识载体、建筑、结构功能、类型(含公共图书馆、行业图书馆、社区图书馆);④中介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体系。具体的研究对象包括图书馆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工作技术、工作方法、工作标准。⑤主体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体系具体的研究对象包括图书馆的主体心理、主体行为(含阅读)、公共(含服务)关系、工作人员。
4. 当代图书馆学的学科体系结构
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体系的重建,为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建设提供了新鲜血液,使我们在借鉴原来包括原级结构(理念图书馆学)、门类结构(含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分支学科结构三个层次的学科体系结构[13]的基础上提出新的体系结构成为可能。(附图6)
图6 图书馆学的学科体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