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_现代化理论论文

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_现代化理论论文

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12X(2004)—04—0040(05)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代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的现代化、经济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等等。这里,我们主要从经济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的现代化问题,特别是研究中国实现现代化所要选择的道路问题。

一、现代化理论之我见

综观国内外学者对现代化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关于现代化的问题有很多种理论,如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新现代化理论、再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二次现代化理论等等。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和二次现代化理论。前两种理论都是西方学者提出和长期推崇的。第三种理论即二次现代化理论则是我国学者独创的。

经典现代化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600年代。该理论认为,现代化就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其主要特征是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现代化具有不同的特点,据此可以分为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个人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等。世界体系理论和非发达国家依附于发达国家的理论则是从国际关系角度解释现代化,是对经典现代化理论的重要补充。

由于经典现代化理论只能解释发达国家18世纪工业革命到20世纪中叶的发展过程和发展中国家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但无法解释发达工业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化、知识化、工业经济衰落等新的发展态势。因此,西方学者又提出了后现代化理论,用以解释发达工业国家20世纪70年代完成工业化以后的新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思想,1973年正式出版了《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3个阶段,在其后30~50年间,发达工业国家将进入后工业社会。1997年,美国学者殷格哈特教授的《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等著作问世。把1970年以来发达国家发生的变化称为后现代化,把发展中国家发生的变化称为现代化。也就是说,后现代化理论认为,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是现代化,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是后现代化。

后现代化理论既让人们耳目一新,但也引来了一些批评。批评者认为,“现代”和“后现代”的时间是交叉的;“后现代”的概念是模糊的,没有反映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等新的发展;现代化不是历史终点,后现代化也不是终结,后现代化以后是“后后现代化”,这就有文字游戏之嫌。

根据经典现代化理论和后现代化理论,我国学者何传启等于20世纪末期又提出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该理论认为,从人类诞生到2100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分为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等4个时代,每一个时代都包括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过渡期等4个阶段。人类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变过程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的转变过程是第二次现代化;文明发展具有周期性和加速性,知识时代不是文明进程的终结,将来还会有新的现代化等。第一次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工业化、专业化、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民主化、法治化、世俗化、信息传播和普及初等教育等。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知识化、分散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多样化、生态化、信息化和普及高等教育等。在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物质生产扩大物质生活空间,满足人类物质追求和经济安全。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生活质量是第一位的,知识和信息生产扩大精神生活空间,满足人类幸福追求和自我表现;物质生活可能趋同,但精神和文化生活将高度多样化。两次现代化是紧密相关、相互影响和竞争的。第一次现代化为第二次现代化扩大了市场和资源,第二次现代化为第一次现代化创造了知识和市场。

上述3种现代化理论都非常有道理,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经典现代化理论将“现代化”界定为工业化,使现代化的内容固定化,不符合人类发展永不停息的实际。后现代化理论既有将“现代化”概念固定为工业化的问题,又有后现代化的内容模糊问题,还有文字游戏之嫌。二次现代化理论虽然在许多方面都很有道理,在一些方面弥补了前面两种理论的不足,但其明显缺陷是将“现代化”概念泛化。例如,二次现代化理论所说的第一次现代化实际上就是工业化,而工业化在人类已经发展到今天时就不能再称之为“现代化”了。同样,二次现代化理论所说的第二次现代化实际上就是指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知识化,但当人类继续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代时,知识化也不能再称之为“现代化”了。因此,我们不应当人为地将现代化做次数划分。这对于我们正确分析中国现代化的现状,尤其是正确研究中国现代化所要达到的目标和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现代化的概念和理论,我们在此提出以下观点,供学术界的同仁参考:

首先,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只有站在全世界范围的角度审视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才能确定其是否实现了现代化。因此,我国早期研究现代化问题的学者中有的称现代化为“世界化”、“全球化”是不无道理的。

其次,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概念。“现代”的本质是“先进”,在全世界范围看先进的东西就是现代的东西。而“先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先进”的具体内容是各不相同的,从而决定了其现代化的内容也是各不相同的。从某种程度上讲,现代化实际上就是当时的“先进化”。从工业革命开始一直到20世纪初期,西方国家是世界上最先进行工业化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的先进国家,因此,我国早期研究现代化的学者中有的就将当时的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有的还认为,现代化几乎等同于“西方化”或称“西洋化”、“西化”这并不是毫无道理的。

其三,现代化的完成是一种状态,可以用很多具体指标加以衡量,而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现代化过程孕育和开始于现代化之前的时代,如工业化过程孕育和开始于农业经济时代中后期,知识化过程则在工业经济时代的中后期就孕育和开始了。

其四,现代化具有层次性或称阶段性。由于现代化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现代化过程之后,就应当或可以根据其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大小,划分为低层次、中层次和高层次的现代化,或者说现代化的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例如,中国现在的发展所处的阶段整体上说是工业化中期阶段,但香港、澳门、上海等最发达的地区已经处于工业化的后期并孕育和开始了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过程,只是尚处于其初期阶段,现代化的层次还比较低。

其五,现代化过程对于其引领(先发)国家来说,具有明显的线形性,没有现代化之前阶段的充分发展就难以孕育和开始现代化过程,而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则可以发挥其“后发”优势,使现代化与现代化之前阶段的发展交融进行。例如,中国现在就可以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的交融,既用工业化来促进信息化、知识化,又用信息化、知识化来带动工业化。

最后,对于人口众多、地域广大、发展很不平衡的中国来说,在同一时段上,不同地区现代化所处的层次和阶段不同,现代化的进程也不同,完成现代化的时间当然也各不相同。例如,个别省(市、区)已经开始进入现代化过程了,而绝大多数省(市、区)还处于工业化中期和现代化的孕育阶段,还有个别省(市、区)则连工业化也还处于开始阶段,要进入现代化过程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二、中国现代化的现状及目标、任务

要分析中国现代化的现状问题,就涉及到对中国目前现代化水平的衡量问题。由于对现代化概念的理解不同和现代化理论的差异,我国理论界提出了多种衡量现代化水平的指标体系,相互之间差别较大,争论比较激烈,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统一的指标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朱庆芳同志利用英克尔斯指标体系对世界120个国家和我国31个地区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评价: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以英克尔斯现代化10项指标为基础,加上他们提出的衡量知识文明的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等指标,将指标体系分为三级,据此对20世纪90年代世界文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和分类,中国、印度等83个国家和地区还处于农业文明社会;国家统计局与中国科学院地理学与资源研究所提出了基于统计指标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28个小类1000多个指标),后来中国科学院地理学与资源研究所又设计了“5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中国现代化指标体系”,据此评价我国各地的现代化水平,继而提出了“中国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各个“五年”计划指标体系的使用和调整尤其是中长期规划的各项指标,提出了一套富有中国特色的指标体系。可见,我国学者对现代化水平衡量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进一步完善和科学化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根据党的有关文献、文件和我国学者的研究以及我们自己的分析,我们认为,目前,我国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现代化还处于孕育和准备阶段。同时,我们要看到,目前,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在不同区域差距较大,工业化所处的层次也各不相同。据有关专家研究,2000年,香港和澳门已经进入现代化;北京、天津、上海和台湾处于从工业化向现代化的过渡期,辽宁、江苏、浙江、广东4个地区处于工业化的成熟期,黑龙江等15个地区处于工业化发展期,安徽等9个地区处于工业化起步期。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我们应当如何确定中国的现代化目标呢?科学确定我国的现代化目标既要以国际经验为参照,进行国际化比较,遵循现代化的客观规律,更要从中国自己的实际出发,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那么,“中国实际”是指什么呢?与其他国家相比,目前,中国最不同于别国的“实际”主要有4个方面:

首先,中国是人口和劳动力大国,现代化面临的就业压力很大。我国劳动力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勿容置疑。但同时,与劳动力的庞大数量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却十分有限,就业压力很大。加之,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是结构性调整和优化升级,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尖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压力,对现代化的进程影响较大。

其次,中国的资源状况给现代化带来很大压力。虽然,我国从资源总量上看是世界富国,却由于人口量占了世界的近1/4,人均资源拥有量很低而成为资源贫国。加之,我国资源品种结构并不合理,尤其是区域分布很不均衡,资源的贫富区域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由此而决定的资源开发能力很不协调,影响了资源的可开发性和开发的成本,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对现代化形成制约。

再次,中国严重的环境污染将影响现代化的质量和进程。中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生态环境还有恶化之势。据世界银行估计,我国每年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大约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5%~10%。(注:王梦奎等著:《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前景(总报告)》,载《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1期,第27页。)由于中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今后一个时期工业化进程还将加速,因此,环境污染的状况还很难得到根本改观,从而对中国孕育、准备和推进现代化的进程及现代化的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最后,中国面临工业化的艰巨任务,又必须同时推进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双重任务交叉进行虽可以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化的质量,但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现代化的进程。

根据中国的上述国情,今后20年内,我国发展的根本任务是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为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作充分准备。根据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设想,我国将在2050年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也就是说,我国将用50年的时间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和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大国初步实现现代化。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未来一个较长时期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以加快工业化进程为主,将工业化与现代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合进行。据研究,200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50美元,进入了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01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结构为15.2∶51.1∶33.6,而就业结构为50∶22.3∶27.2,因此,结构优化和升级任务还很艰巨;2001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30.89%,大大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注:国家计委课题组著:《发展内涵分析及中国发展阶段基本判断》,载《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16期,第21页。)可见,总体上说我国的工业化水平还不高,工业化的任务还很重。但由于我们将在世界经济已经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推进工业化,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将工业化与现代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少数发达区域可以推进现代化,大多数中等发展区域则应当使工业化与现代化交融进行,个别区域甚至可以借助“后发”优势,谋求“先发”效应,跳过工业化的某些过程,直接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同时,为现代化作准备。20年前我国的深圳特区就走的这种路子。

其次,要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进行,努力加快城市化进程。按照西方各国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伴而行的,即城市化与工业化是协调推进的。但是,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进行的工业化采取的是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工业化与城市化严重脱节,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从而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偏离了。世界城市化的普遍规律。这是我国今后工业化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再次,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市场化进程。我国已经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从而将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因此,我国今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市场化进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更大的作用,让我国经济更加充满活力,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使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更快更好。

三、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根据中国国情和现代化的目标及任务,我们认为,中国现代化应当走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促进现代化,现代化带动工业化,现代化与工业化交融进行的路子。这里,“中国特色”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在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第二层含义是现代化道路要符合中国自身的具体,实际,处理好现代化与人口、就业的关系;处理好现代化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向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处理好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关系,走经济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现代化道路;处理好现代化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系;等等。

具体来看,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应当采取以下战略措施:

首先,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使现代化沿着社会主义轨道推进,这是中国现代化最基本的特色。没有这一条,中国现代化就将偏离轨道,迷失方向。

其次,必须考虑中国是人口和劳动力大国的实际,处理好推进现代化与增加劳动力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我们今天所讲的现代化,其核心和标志是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而我国劳动力不仅数量多,而且结构失调,能够适应现代化需要的高端人才数量很少,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只能从事知识和技术要求低的简单劳动。因此,我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一方面,要适当注意控制速度,兼顾劳动力就业的需要,尤其是不能不顾条件地人为“跨越”,只图追求,“率先实现现代化”或“提前实现现代化”的政绩而引发大规模失业问题;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劳动力的智力投资和知识培训,搞好终身教育,千方百计提高劳动者素质,使更多的劳动力能够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为现代化作贡献;此外,还要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多渠道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样,现代化虽然从长期来看、从最终目的来看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现代化不论对国家、对区域、对单个经济体、乃至对个人来说,都需要有相应的资金投入,从而会对消费形成一定制约,在一定时期内会影响人民生活的改善,短期内与现代化的目的发生背离。因此,现代化必须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兼顾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形成推进现代化与改善人民生活的良性循环机制。

其三,现代化必须与工业化、城市化协调推进,走经济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路子。虽然我们说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使现代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交融进行,但是,这是有条件的,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我们决不能犯“急性病”,不顾条件地随便超越生产力水平而强行推进现代化。我国这类历史教训实在是太深刻、太沉痛了。目前,这类现象在我国一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试点中,在“建设小康村”达标活动中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中又开始出现,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一系列配套条件(如资金、技术、人才、文化等)的支持。对我国绝大多数区域来说,这些条件短期内是很难具备的。因此,除了香港、澳门、上海等极少数基础很好的经济发达区域可以推进现代化为主兼顾工业化而外,其他绝大多数区域则必须在较长时期内以推进工业化为主,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经过现代化的充分孕育和准备,条件完全具备时,才能进入现代化阶段。因此,我们在孕育和推进现代化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现代化与工业化的主次关系,使之交融推进,协调发展。同样,要处理好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对于广大农村来说,城市化任务在较长时期内都应当是重中之重。当然,城市化前提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因为,城市化必须以产业的充分发展为支撑,否则,农村劳动力即使转移到城市(镇),也难以找到就业岗位,难以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从而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这样,城市化必然变为“城空化”。缺乏产业支撑的城市化是很难稳定发展的,一切不遵循工业化和城市化规律的、人为的、强制性的城市化运动最终都必然会失败。这里还应当强调的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上都很低,因此,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对于农村区域来说尤其应当杜绝人为的“超越”,而必须充分工业化、城市化以后,才能推进现代化。总之,现代化必须与工业化、城市化协调推进,在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经济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过程中孕育和逐步推进现代化。

其四,要处理好现代化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系。现代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而且,其各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经济的现代化必须要求政治、社会和文化的现代化。因此,要推进现代化,不仅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伦理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完善文化教育体制,培育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劳动者和遵纪守法的现代公民。此外,我们今后推进现代化建设将在我国已经进行对外开放,并加入了世贸组织的环境中进行,因此,我们不仅要一如既往地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加快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而且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推进和加快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最后,要处理好现代化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具体包括三大方面:(1)在现代化过程中,要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要建立重要的资源安全供应体系和战略资源储备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证工业化和现代化对资源的需要,尤其要实现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等主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2)在现代化过程中,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沙漠化防治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要建设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防治土地沙化、加强水土保护、发展生态农业、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3)在现代化过程中,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要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展流域水质污染防治,强化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强重点海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环境保护法规建设和监督执法,修改完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环保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环境合作,在改善我国环境质量的同时,为保护全球环境作贡献。

总之,现代化是世界性的、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当时的“先进化”。当今的现代化就是以知识经济为核心和标志的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我国应当走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促进现代化、现代化带动工业化、现代化与工业化交融进行的现代化道路。只要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处理好推进现代化与增加劳动力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处理好现代化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我国的现代化就一定能够实现,广大人民就一定能够得到实惠,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标签:;  ;  ;  ;  ;  ;  ;  ;  

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_现代化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